架子与位子,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对领导干部而言却有诸多联系。现实生活中,经常有人得了位子,就端起了架子,摆起了官谱儿,耍起了威风。周恩来曾将这种现象斥为“老爷式的官僚主义”,形容其“官气熏天,不可向迩;唯我独尊,使人望而生畏;颐指气使,不以平等待人;作风粗暴,动辄破口骂人”。 6 c" e" }& h. t! n& S
( O2 T) C* [- w" j4 x) ?1 f官架子的渊源,可追溯至中国古代仕途。有一则故事,对官架子的讽刺很是形象。一位官员去做官袍,裁缝问:“老爷是刚做官,还是当官很久了?”官员问:“有何区别?”裁缝道:“若是刚做官,位子不高,官袍就要后襟长点儿,因为要弯腰曲背、逢迎上司;若是当官很久,升至高位,官袍就要前襟长点儿,因为要挺胸腆肚、趾高气扬。”当下的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爱摆官架子,亦是沿袭了封建社会“当官做老爷”的劣习。一是官本位思想作祟。脑子里没有平等观念,而是以官为本、以官为贵、以官为尊。在群众面前,高高在上、满身官气;对群众疾苦,无动于衷、漠不关心;对群众批评,置若罔闻、束之高阁;与群众交流,“官话”连篇、不会“方言”;做群众工作,指手画脚、颐指气使。二是错误的权力观作祟。一些人不是把手中掌握的权力用来为人民服务,而是作为炫耀的道具、谋利的工具,用来吃拿卡要,刁难群众。
) w, O+ z! \! \$ W9 C# ]2 S
( V! {. N& m8 }( x官架子徒有其表,而且是群众不欢迎的形象。有了位子,就摆架子,尽管只存在于少数领导干部身上,但其危害性却不可小觑,就如在干部与群众之间竖起了一堵“隔心墙”,堵住了沟通的途径,拉远了彼此的距离,丧失了相互的尊重和信任,最终损害了干群关系。
$ `3 h5 _2 A& R8 p) E9 b3 b! l: ]) y: |
我们党历来重视密切联系群众,强调党员干部与群众打成一片。毛泽东特别厌恶干部摆架子,认为“摆架子、摆资格、不平等待人、看不起人,这是最低级的趣味”。他还强调:当干部就要“不摆老爷架子,不摆官僚架子,把架子收起来,跟人民见面,跟下级见面”。只有“放下你的臭架子,夹住自己的尾巴”,才能“真正地去为人民服务”。习近平总书记也反对干部有架子,曾在《之江新语》中指出,“群众看一名干部是否称职,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看其‘官样子’做得好不好,有没有‘官架子’。”领导干部无论职务高低,只有放下架子、摆正位子,才能和群众走到一起、打成一片,广纳群言、了解实情,从群众那里汲取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 a( `# v( g2 O9 z2 {1 l! Q% g. U8 S
放下架子当有“低姿势”。俗话说:“越熟的麦子,头垂得越低。”领导干部越是身居高位,越应放低姿态、放下架子。春秋时期的宋国大夫正考父,在家庙的鼎上铸写铭训:“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提醒自己,每逢提拔任命时,要愈加谨慎,一次提拔要低头,再次提拔要曲背,三次提拔要弯腰。这种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低姿势”,使其为官从政一直如履薄冰、兢兢业业、政绩斐然。我们党的领导干部重任在肩,更应有这种“低姿势”。唯有低调不彰的平民风格,才能赢得人心;唯有低平不躁的平和心境,才能淡泊明志;唯有低眉沉稳的踏实作风,才能成就事业。
' n) o D& u4 [/ Y4 W, }, b6 L: A4 N: j1 ?4 \4 A
摆正位子须永葆百姓本色。“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摆正位子,是必不可少的官德。而要真正摆正自己的位置,就必须时刻“以百姓之心为心”,始终不忘“自己也是百姓”。只有把自己当成公仆而不是主人,当成学生而不是先生,平凡而不奢求,感恩而不忘本,说话不打“官腔”,做事不摆“官谱儿”,为人不拿“官架”,才能得到群众的真心拥护,永葆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作者:郑友岩
: b9 e$ x9 H) P* c v8 n! k2 g5 S7 g+ 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