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木同志:
除四害通知尚有缺点,不扎实,轻飘一些。这是因为没有研究各地已经取得的丰富经验,你脑子里对此问题还很不懂的原故。现在有大批经验了,可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将全国各省、市、县见于报纸的经验一齐找来仔细看一遍,边看边想,形成成套思想,然后下笔成文。至少改三遍、五遍,找彭真、刘仁及北京有经验的除害干部二三人及科学家二三人开一二次会,发表意见,修正文件,字斟句酌,逻辑清楚,文字兴致勃勃。文件可以长一点,达一千字至二千字左右也可以。总之使人看了感觉解决问题,百倍信心,千钧干劲,行动起来。内容要把人人振奋,改造国家,带动消灭人病、牲口病、作物病的道理讲清楚,这是理论。然后讲办法,也要讲得入情入理,使人觉得切实可行,没有外行话。要写这一部分,也要认真研究,下苦功钻一下。然后讲到书记动手,报纸、刊物、广播、定期扫除、定期检查等事,作为结束。两星期内写好、通过、发出也就好了。送我看一次。
莫斯科讲话,请打字送我再看一次,还觉得有需要修改之处。
毛泽东
十二月二十五日八时
1957年12月25日,毛泽东致信胡乔木,专门谈“除四害”通知的写法。这封言约旨远的信指明了从事公文写作应注意的环节、内容和形式等问题。今天读来,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毛泽东同志审阅胡乔木写的通知初稿,感觉“不扎实,轻飘一些”,指出原因是“没有研究各地已经取得的丰富经验”“脑子里对此问题还很不懂”。可见,不了解工作的实际情况,写出的公文针对性和指导性就不够。公文的起草者应当先通过学习研究,弄懂弄通公文所涉的相关工作,力争成为这方面工作的专家。
在给胡乔木的信中,毛泽东还专门指明了改进公文写作的办法。他让胡乔木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将报纸刊发的各地经验“一齐找来仔细看一遍,边看边想,形成成套思想,然后下笔成文”。至少修改三五遍后,再“找彭真、刘仁及北京有经验的除害干部二三人及科学家二三人开一二次会,发表意见,修正文件”。可见,写好公文并非易事,不仅需要通过广泛阅读和调研形成认识,还需要通过多种渠道集思广益,以工作实际和科学规律为标尺,避免闭门造车,将调查研究的功夫下到实处。
每一项工作都是一个或大或小的系统工程,起草公文时,不把这个系统工程的各个环节理清楚、说明白,写出来的公文难免会有违初衷。非系统思维不可立灼见,质量高的公文都需要有理论、有办法、有要求,需要想清楚“为什么干”“怎么干”“谁来干”“干什么”再落笔。
以“除四害通知”为例,有理论,即把“为什么干”写透。“把人人振奋,改造国家,带动消灭人病、牲口病、作物病的道理讲清楚”,就是要让干部和群众明白,“除四害”不仅对于消灭各种疾病有直接关系,还是人人振奋、改造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一大举措。
有办法,即把“怎么干”写透。“要讲得入情入理,使人觉得切实可行,没有外行话”,就是要让干部和群众看了就明白问题的关键在哪里、从何处做起。
有要求,即把“谁来干”“干什么”写透。如“书记动手,报纸、刊物、广播、定期扫除、定期检查”,就是落实责任、明确步骤、检查督导,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作流程。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公文不求藏之名山、传之后人,而应讲求实效、易于传达。在给胡乔木的信中,毛泽东认为公文写作要“字斟句酌,逻辑清楚,文字兴致勃勃”。
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毛泽东同志曾专门指出,文件应当具有准确性、鲜明性和生动性。概念、判断和推理属于准确性的范畴,都是逻辑问题;鲜明性和生动性,则除了逻辑问题,还有词章问题。看那些概念不明确、判断不恰当、缺乏逻辑性、不讲求词章的文件,“是一场大灾难,耗费精力又少有所得”。我们现在经常提到的提法准确、层次清楚、逻辑严密等,大体不出以上范围。
逻辑清楚,保证文章表意明晰、传达准确,需以系统思维贯穿写作全程,而“文字兴致勃勃”则是更高的要求,是通向精品文章的必由之路。如何打磨文字,通过清新的文风和恰当的修辞,使得文字不仅简明扼要,而且呈现一种生动活泼、兴致勃勃的气象,让人看得进去、干得明白,应该成为我们从事公文写作“心向往之”的工作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