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字工作尤其是起草领导讲话这个行当,一茬一茬的笔耕者生生不息相接续,从“新手”成为“硬手”,都是一点一点积累、一步一步过来的,如果没有写过百把篇稿子、熬过几十个不眠之夜,笔杆子是硬不起来的,“金刚钻”也是炼不成的。 # |: n( i( ]+ ^+ N. ?- w. D0 S
( o' J1 g) _8 \+ \, R2 {' e& h1 C& _
——摘自《曾把天亮做信念》
w! k: o) V9 M- \" T5 a0 O2 | ) a; k. L+ t0 e+ D+ }' a7 i9 s
2、把一篇文稿用金字塔来打比方的话,塔尖是立意,棱边是架构,底座是文字。立意这个顶点的设定,决定了讲话稿是巍峨的山岭还是低矮的土丘。因此,讲话稿的起草绝不单是文字语言的问题,更为本质的是思想水平、思维层次的问题。
" Y4 ~; L- `2 A( t4 k" W3 f
7 D4 u [8 f2 @) o; u7 V, f3 S——摘自《写作的正倒两个“金字塔”》: t8 _7 c1 y1 E( N9 q$ c
6 A. z: |) h8 D5 \3、立意、架构、文字三要素中,文字是最基础的、是打底的,高于文字的是架构,高于架构的是立意。把一篇文稿用金字塔来打比方的话,塔尖是立意,棱边是架构,底座是文字。
o& w/ @% {* P: e5 t! l9 M |7 ^. B, c. N. u! t" |
——摘自《写作的正倒两个“金字塔”》* i2 s& x" k" Q, d( }
$ {5 n7 ]$ e0 i7 a# s
4、就讲话稿而言,在立意、架构差不多的情况下,文字组织、语言表达的水平,又直接决定了讲话稿的高下、优劣,决定了讲话稿是精雕的玉还是粗朴的璞。 ) ~# S c% j0 M
$ m3 ?$ p/ a8 s- }% m4 K* Y
——摘自《写作的正倒两个“金字塔”》6 L6 O) B, U4 \/ u% j$ q# w2 G
+ `& |" @ _2 M7 L
5、起草讲话稿需要有参照,看看过去说过些什么,了解一下别人怎么说,这都很正常,有时甚至是必不可少的。但简单的“拿来主义”则是不可取的,不能把“参照物”直接变成了“标的物”。
% ]- Q4 a5 B3 y# \% P/ q0 X( ?0 t+ u# K/ Q. P3 i0 \
——摘自《要走“需要之门”不要走“省事之门”》
* G$ b3 k# n0 q1 c4 H* x
7 U. R8 o: }6 l3 {8 S0 I0 I" _6、为领导起草讲话稿,必须以领导为本位,从领导的需要出发,最终满足领导的需要,这是构思文稿、起草文稿、修改文稿必须始终紧扣的“原点”。1 |$ `. @- ]( p% L' V% ~
——摘自《要走“需要之门”不要走“省事之门”》
1 P A: d3 Z- s6 N5 p , n w0 P7 B1 q8 }! t) k/ ?0 t6 _
7、接到讲话稿起草任务时,要做的第一件事,恰恰不是急于动手,而是先站到“原点”想一想:领导为什么要作这个讲话?最想表达的是什么?与此相关联的,必然要进一步研究领导对所讲问题的基本看法、态度取向,以及特别关注的点,等等。
1 C: n# O2 m& j, u6 S( j- c! e9 c6 V& @% F3 w8 c, U& Y# `
——摘自《要走“需要之门”不要走“省事之门”》
" ~8 D" t) q" [: ^. j$ z: W
) {% \8 R' ]) o0 G5 N8、我对文稿写作有一个基本的取向,就是要做“思想者”,不要做“文字匠”,不赞同那种把主要功夫下在抠字眼上的做法。但这也是就总体而言的,看重谋划时大开大合的思维、谋篇布局的能力,与最后环节对文稿进行仔细打磨并不矛盾。1 k$ r4 W* m- I! B1 I
/ \/ Q e/ K" t* H8 Y% S
——摘自《要走“需要之门”不要走“省事之门”》
- Y0 z8 ?. ^- T( o8 i . a: w& e" ?7 k+ e% t6 m( |
9、稿子中可能有哪些“污点”呢?一是错误的信息。包括情况、数据、事例等的引用,是否正确、准确,有疑问的要核清楚。二是语言的疙瘩。有些话在稿子中看着很顺畅,但一读起来就很拗口、很别扭,这些话都得设法改过来。有的领导可能还有个别字词的发音障碍,也要注意避开。三是文字的“苍蝇”。特别是那些“成套”的说法、提法,在修改稿子的过程中往往每个层级都不会去关注,里面就可能埋着多字、漏字或错别字的“苍蝇”,而这些说法、提法,其中的每个字都是关键字,容不得出差错,否则会让领导很尴尬,最后打磨稿子时可不能小瞧了。
* _2 y) K- W! |. [9 U- J ' o5 q- ~8 W. W% c. S! ~, I5 s0 c* i# E
——摘自《要走“需要之门”不要走“省事之门”》8 r$ d, A9 B2 a
. Q7 b% N! {2 l7 p% f# K
10、对于文稿写作特别是领导讲话稿起草来说,一般情况下,表达都是非文学化的,讲工作、说事情,为什么干、干什么、怎么干,一条一条说清楚讲明白就行,用的都是大白话,让人一听就明白,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而不要云山雾罩、掉书袋。
( I, K u" U; S4 D2 A7 G- {* p- f ; f' U. z, P7 Y6 X" G1 ^
——摘自《文学素养可助力》: u# Z1 K+ S+ O
3 p: h6 V, W$ ^( z- g- o+ B
11、干文稿写作这一行的,不论学的什么专业,有过什么阅历,都应当使自己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这样,面对不同要求的文稿才能写什么像什么,表达得合乎身份、合乎语境、合乎受众的心理。$ V# Q2 l/ s" X9 P3 C( @# S# r% O
3 Z$ n8 C6 \: S- |——摘自《文学素养可助力》
0 v" E D9 n* N# l2 l7 q" v
2 |$ E& D" ~0 J12、文稿写作固然也有一些基本的规律、常识甚至技巧,但毕竟不同于纯技术性的活儿,只要按规程操作就能完成好。这是一个综合性的活儿,其中的许多道道是需要去悟的。+ i9 O/ n& D. C/ c
1 h, a8 C- c8 h" ?6 m——摘自《 “白天拎包、晚上写稿”的益处》
) C( h2 c' j# E9 I9 M
6 @1 b0 |4 ^" J) u! [13、学习文稿写作,最主要的要靠实践摸索,就好比学游泳,即使把动作要领背得滚瓜烂熟,到了水里也不一定浮得起来。
5 q% d6 Z) R: B& y: p9 ^' t, K0 r j, Y- Y1 B: G& V9 E, U, D# H
——摘自《 “白天拎包、晚上写稿”的益处》
3 R7 w/ _# S2 ] 5 ] y4 i$ T) _' C5 ^, n: A
14、以领导为师,核心是学习领会领导的思想理念,掌握领导的思维方法。研读其讲话、报告等书面材料也是一个渠道,但那是间接的渠道。如果有机会多跟领导在一起,经历各种讲话场面,感受不同的讲话语境,注意每次讲话的现场发挥,这比光看材料来领会领导的思想,无疑要更直接、更全面、更准确,也更鲜活、更清晰、更透彻。
; ~9 }" Y, b7 c" |
! ]" s/ v2 o- u G0 T+ `——摘自《 “白天拎包、晚上写稿”的益处》0 W' o6 W/ S! ]" h2 U6 u, | l3 b+ S
& @ @' K5 U! |; V( E' X, \( m
15、虽说文稿写作是个具有创造性的活儿,但也必须清楚,它本质上又是带有永远的“辅助”属性的,干这活儿同样要坚持“需求导向”,就是要与领导同志需求相契合。
4 x$ w' X$ ]8 r
* a+ Q% J2 A2 H: V" w6 Y, b——摘自《 “白天拎包、晚上写稿”的益处》# y6 R6 |, i! h, W7 y" l$ H4 s
$ s- Y* E1 U- l2 k# G
16、想”与“写”,好比起草文稿的前一道与后一道两大工序。“想好了再写”,我认为是一条基本的法则,且无论轻重缓急,都应尽可能在“想”这个前道工序上把功夫下足下到位。
R; i$ d7 F' I) j
4 m& U; z$ |: ]2 r——摘自《功夫最好下在前面》
0 x& @/ R+ b( ^& k
3 ^# I6 Z" u' l, W. [$ A17、文稿起草中,“想”的功夫下了还是没下,下到了还是没下到,效果大不一样,过程体验也绝不一样。两相比较,尚未动手便颇费思量,看似比立马开写耗神费力,其实是最讲效率质量的,是一种事半功倍的做法,是“好钢用在了刀刃上”。而与之相反,匆忙上阵,仓促动手,前面不费事,后面则要费大事。
0 G: e1 g# o: b/ B6 H; Q6 H5 M; D( G
——摘自《功夫最好下在前面》
9 L7 Z2 w6 {; _0 _8 S: O
! f& A. Q z7 w. f) z# y18、时间越紧,越要想明白、拿得准。因为稿子交给领导时已没有调整修改的时间,如果“不靠谱”,领导只能将稿子弃之一边,靠自己现场发挥了。我的感受是,遇到这类急用的稿子,倒逼着自己去想的时候,大脑快速运转,往往还能急中生智,冒出些火花来。! I0 c7 w2 R# s1 |. x1 `
; x, R* O1 r8 f19、平时能积累些什么?一是知识的积累。加强延伸性的学习,多作一些研究性的思考,花点精力去掌握一个事情的前因后果、历史脉络、最新变化,保持知识的深度和新鲜度。二是观点的积累。无论是从各种评论中看来的,还是自己思考来的,对那些热点问题要形成自己的认识,攒一些想法。三是语言的积累。生动的语言,精彩的语句,凝练的说法,积累一些“提神”的话,能够让文稿“活”起来。+ {- r; ?. g \5 s
# _% m) p# G. A; p' W0 V& `
——摘自《功夫最好下在前面》& H: D W' A$ r5 W+ R% v! ?/ B
% N5 [ z4 \6 m% x. h# j20、一个老命题,最不缺的就是各种各样的资料,最应该做的就是从这些海量的看似再寻常不过的字句、观点中,把最有价值、最有内在张力、最有改造拓展空间的部分敏锐地区别、提炼出来。通过外在形式的重组、内在逻辑的重构,成就文稿的立意之新、表述之新,以及形式之新。7 E8 M" ^1 a D+ v1 c* y
' T2 e2 x- ~3 O4 t0 P——摘自《面壁苦思方得破壁之功》
" n" X2 `' q0 d9 c+ a7 H- j
( G/ d# ]- `: [3 V: f) Y3 I2 B% A21、在写稿这档事上,大都会经过三种状态:第一种,初入门时,觉得写稿子太难,什么都不懂,特别是对要写的领域知之甚少,无从着手;第二种,写久了,觉得写稿子不难了,似乎就那么回事,掌握几个套路,以不变应万变,什么材料都不怕;第三种,再往前进一步,觉得写稿子还是难,特别是面对老命题时,难在出新,难在求变,感觉自己到了一个临界点,有一种被困住的感觉,陷在某种状态之中,就是上不去。
6 v, L2 K/ k+ ]) Z- Z
' p! U' N4 g% R+ r8 v5 X, L' P, _——摘自《面壁苦思方得破壁之功》% h5 @1 T) S2 H' R/ ^
Y. z7 F% A2 e( v
22、如果说这当中有些体会的话,大致是这三条:第一,要有“想不出来也要想”的不甘心,这是破壁之志,也是必要的前提;第二,要有一篇又一篇的不断积累,从量变到质变,这是必经之途;第三,要善于集中大家的智慧,特别是要能够从别人的一词半句、只言片语中寻找灵感的激发点。
( s/ U: t2 y+ K
+ A3 u" [% J7 _8 N$ {——摘自《面壁苦思方得破壁之功》4 _7 U" v' Z6 F) P0 {4 D" o
* s0 M, `) I! J' ~# @: g4 C
23、要把工作谈到位、把问题分析透、把事情讲清楚,还得有股子钻劲,有股子灵性和悟性,想着法子写出一些别人愿意听、听得进、也能够接受的“道道”来。
# x& n4 ]2 h+ a7 P- W
4 _" f r3 |# s——摘自《总得写出些“道道”来》
. t* O+ Z$ M% @4 v) ^3 I
# @; j2 z5 W! o7 p& k24、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很重要的是换位思考,写领导讲话稿也一样,如果能够设身处地多从听会对象的角度去考虑要讲的内容,把握说话的度,多说一些接地气的话,干部也自然能够理解和接受。
" _" t0 S P3 R5 M
5 e; |* R9 Z* Q# ~6 W5 ]' [) d——摘自《总得写出些“道道”来》
i/ s W2 j. }: i$ y. w 8 x& e' M8 ^2 x3 C( b9 N/ G
25、不少同志怕写务虚的稿子,因为这类稿子主要解决的是思想问题。这样的稿子,应少一些“老子训儿子”的居高临下,多一些老师教导学生的循循善诱。
# z$ U4 c% m. Z o8 ^/ v* ?2 h2 m! b$ @0 a
——摘自《总得写出些“道道”来》
) B. M2 A( W1 N i
5 d& G5 ]0 f" f# V. Y4 ^26、如果从写出些“道道”的角度作个归结,大致可以归为三类:一类是“深”一些的道道,通过反复研究思考,反复比较推敲,反复提炼升华,增强内在逻辑性和实际针对性,力求思想深刻、内涵丰富;一类是“新”一些的道道,不落俗套,不老调重弹,即便是旧主题也要有新思维,旧观点也要有新论证,旧材料也要有新概括;一类是“特”一些的道道,不断碰撞、换位,找角度、找灵感,形成自己的鲜明观点和独到见解。, Y3 C* B8 K% d- U1 ]
9 d; N) |* S# f+ c- |, [# O/ v Q——摘自《总得写出些“道道”来》! o# H9 K4 D3 V9 c
. ^( _* r3 h( s0 F27、不管是哪一种写法,关键是能够引起受众共鸣、易于被他们理解和接受。当然,这里有个前提,就是表述要严谨、表达要准确,力求言之有据、言之成理,要言不烦、意尽言止。从起草之初到文稿完成,都得一句话一句话写到位、一个词一个词抠准确。
) a7 i- M+ _5 P! e' d$ F* } \7 E6 o5 {/ R$ \- P, _
——摘自《总得写出些“道道”来》
" ]' N- O) \; P% ?
/ U# s' t) E0 e) w+ h' D28、搞综合文字,总有力所不及的时候。想把稿子写得更好,要清楚自身的所长所短,善于扬自身之长,把力所能及的地方做好,还要善于整合智慧资源,借他人之长把力所不及的地方补上。这样,最终呈现出来的,才是高质量的稿子。
0 ~$ }5 Y: h5 s3 z, V( h" b: q6 R7 E4 T* R$ Y/ M' F u
——摘自《力所不及当借力》
9 ^( K- g: J* F2 J/ S/ D; g6 [: [5 p 8 s; h! o; ~* J2 I+ R3 M
29、“棋无眼则死,文无眼不活。”就讲话稿而言,所谓“眼”,大致是其中的一些关键性语句,既是内容的概括点,也是精神的凝聚点。有没有“眼”,“眼”做得好不好,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讲话稿的生气和感染力。
) T3 c. K8 \$ |5 `6 t: ^
, Z! W7 X4 v/ j2 c3 g0 I——摘自《做“眼”之功不可少》# {- p1 p* S# l/ E: v
3 G! a( N/ m: d y$ l& H
30、一位老领导和我“眼”探讨过这样两个观点:第一,别指望领导讲个什么,听的人都会奉若圭臬。很多时候,领导一篇讲话讲下来,下面听的人能记住那么一两个观点、甚或那么几句话,就很不错了。第二,别贪求讲话全面无漏,其实听的人不太会去想什么内容你没讲,他们关注的是你讲的内容怎么样,是不是让人有触动、受启迪。
5 m; s8 |) g2 A. ^* A
- g" D6 Y$ L2 A& [" q2 ^——摘自《做“眼”之功不可少》
& q' g1 q- r$ T, O* h
. [) _% K6 u: H8 J+ {: V31、在我看来,文眼有大、中、小之分。所谓“大眼”,就是文稿的主旨。每个会议都有特定的任务和要解决的问题,把主题提炼好,“大眼” 就出来了。
9 _! }! f: m+ m9 O4 G
( r$ l4 A- @% J, a! `——摘自《做“眼”之功不可少》$ K" V! F, Q1 T+ M4 ~+ _
2 Z3 \, @4 j6 [4 E8 p @32、所谓“中眼”,可以理解为阐发主题的核心观点。一般来说,表述意义、提高认识的观点要体现高度,分析形势、剖析问题的观点要体现深度,总结工作、部署任务的观点要体现精度,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的观点则要体现力度。
2 ^% i0 I3 }+ K" I7 I0 t4 W0 E) R1 y$ g& X b! Q
——摘自《做“眼”之功不可少》
' t( j* B2 k+ I8 u
# `3 r5 {- [( i" y33、如果说“大眼”解决的是立意层面的问题,“中眼”解决的是架构层面的问题,那么“小眼”则主要解决表达层面的问题。做“小眼”,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要尽量把一般性的话变成有冲击力的话,把普通的话变成耐人咀嚼的话,把平淡无奇的话变成令人耳目一新的话。/ E4 |0 H$ P/ u5 F
- B6 T/ S5 z1 o) r! L
——摘自《做“眼”之功不可少》
- O- z* v3 v" R! @6 Y2 A / U. j0 G9 i/ R# y4 l
34、对于那些要起到鼓动作用的文眼,遣词造句要富于激情,讴歌时气势昂扬,抨击时正义凛然,必要时还得有点霸气。对于那些要起到点拨作用的文眼,推心置腹也好,轻松活泼也好,设身处地也好,笔锋中都要藏着真性情,辅之以循循善诱。对于那些要起到警醒作用的文眼,则要旗帜鲜明,必要时要猛击一掌,点醒梦中人。
' C0 A9 y3 s: A4 h- |+ E0 T$ `$ j) v. R0 X( p# |1 o
——摘自《做“眼”之功不可少》
3 n/ S/ s2 x0 a- L% A% } : N. g A- g o% p0 Y7 p$ p& O
35、如果要对做“眼”的方法加以概括的话,我感到有两个方面是特别需要把握的:第一,指向要鲜明。客观上要奔着问题去,突出针对性,在找准问题、把握要害的基础上,提炼出一针见血、对症下药的话。主观上要对上领导的思想,把领导的意图和认知恰如其分地转化为文稿的“眼”,让领导“见文如见己”。第二,浓淡要相宜。既要符合领导的身份,充分考虑领导的个人风格,让领导能接受、愿意讲,又要顾及受众需要,想清楚听众最想听什么,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句式上宜长则长、宜短则短,文风上宜雅则雅、宜俗则俗,讲到人的心坎上,才会引起强烈的共鸣。- w9 L3 W+ K& L* c6 a4 M2 Y
+ R0 u9 R( }- j1 j2 G, w——摘自《做“眼”之功不可少》
7 i7 B) {9 \/ c7 g
0 Q! _2 ~0 w7 H36、所谓“自由王国”,并不是说写稿子不费吹灰之力,信马由缰,一挥而就,而是因为把握了其中的“道”,即文稿写作的内在规律,从而能够摆脱“必然王国”无所适从的盲目性,挥洒自如、游刃有余,进入自觉地有所创造的一种写作状态。0 y, }: Q7 e- A6 J' M6 f
: @; Z+ D }/ D! M( u——摘自《迈向“自由王国”》' @4 W1 Q2 Z4 m9 w
. h1 Q% k3 X3 e3 L
37、老笔杆子们都知道写稿子一个最朴素的道理——想明白才能写明白。这个“想”就是站在原点上想。文稿干什么用,关键取决于讲话的场合,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要求,甚至不同的风格。文稿起到什么作用,关键是把领导要表达的意图弄明白,这是文稿的灵魂。
0 }+ y" k8 e( ?# Z$ `/ e! U2 v. B& W4 a2 H5 \, b
——摘自《迈向“自由王国”》$ @+ w$ s+ o2 w J: H: t
1 F9 o$ s% k6 ~0 X8 x0 C1 _38、如果把文稿比作禾苗,那么资料就如同土壤,第一手资料就是最有养分的土壤。只有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文稿的基础才能扎得深打得牢,观点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语言才能影响人打动人。
( h4 O/ x }; N, h: Q$ |. |9 p
% |/ R, `) N W! j9 I——摘自《迈向“自由王国”》, Z3 T& b2 f% j5 _( U# l, ^
* |1 u7 |4 }" {6 ]8 M' G39、写稿者与用稿的领导之间,其实并不是简单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更多的是一种互动,包括观点上的互动、语言风格上的互动,而好的文稿实际上就是这样的互动成果。
$ K, ]0 H0 t3 t0 {6 b: v; C3 x; i' A" K
——摘自《迈向“自由王国”》
5 Y% V! l0 `" z& J- x5 B
' I& ]3 q R# g) E) _/ N40、一方面,凡是涉及省委的重要文稿,特别是一些不熟悉的领域,都要事先搞一些短平快的座谈,或者电话讨论、上门求教,听取专家和有关方面的意见。另一方面,在平常生活中做有心人,哪怕坐下来跟亲戚、朋友、同学、邻居聊天,有意识地从微观层面了解一下基层的实际感受,从一大堆纷繁复杂的资料中抓住最有价值的成分。/ O4 R2 p9 Q+ a: z: 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