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在破与不破之间[作者:马奋强 来源: 应用写作杂志社 点击数:1662 更新时间:2017-3-4 14:36:47 文章录入:yyxz]
/ k/ q8 R# D3 f7 i& o. _( J
+ H& s1 M* [+ }, |; R
' l' G t9 g8 w7 t
) P9 }5 o/ v% ]. o# ^凡事不破则不立。立与破始终是矛盾的,也是统一的。立之久也,势必要破,破旧立新。公文写作是“戴着脚铐跳舞”,有很多的限制性条件。但问题是一限就死,路子越走越窄。《易经》的核心是“三易说”,即简易、变易、不易。“三易说”告诉我们变是绝对的,不平衡是永恒的,不变是暂时的。“虎变文炳,豹变文蔚”。清人刘大櫆在《论文偶记》中说“文法有平有奇,须是兼备,乃尽文人之能事”。这对公文写作同样有借鉴之处。 0 X+ Z3 \7 R7 M Y0 [
1 Q1 K% A9 b, m3 U
一、语言上的“破” 9 r" S9 G, l0 C$ i/ G5 T9 v
) _; P3 q0 O) {' r2 e: I7 Y
公文的语言特点是清晰、平实、通俗、明确。基于这一特点,公文语言以长句为基本形式,以书面语为要求,相对规范化、标准化。但过于讲求法度,就会限于古板,流于形式。所以长期以来,公文语言千人一面,让人产生审美疲劳。我以为,语言上要“破”,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整散句结合。整句形式整齐,富有气势,充满力量,体现匀称之美,读来朗朗上口,可起到强调语气、加强语势的作用,但用得过多,就会走入极端;散句句式各异,自由活泼,表情达意自然灵动,但如通篇都是散句,文章就会松散无力。只有整散结合,相互穿插,参差错落,才会有节奏感,气势贯通。二是长短句结合。长句结构复杂,修饰成份多,限制外延,扩大内涵,是精确的严密的,但使用起来不够简便;短句直截了当,明快有力,但不利于表达复杂的语义。诚若长短结合,则疏密互现,有抑有扬,极具活力,一派生气。三是运用修辞。适当使用一些修辞手法,能使规整的语言格局为之一变,增添亮色。在所有公文文种中,我以为讲话稿是最能打破语言常规的文体,语言自由度最大。 $ p: N5 R6 V: X5 F( k9 \
' U, d, v1 @' m8 n, y, X二、章法上的“破”
( T7 p) v& L5 q: K) Y; A6 s
- h$ L# s7 x0 h) L在日常公文写作中,似乎都是三段论,都是总分总结构。初学者,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进入这个模式,但一旦形成套路,就很难摆脱窠臼。这就是“入乎内”不能“出乎外”。这时,破体就显得尤为关键。所以,“破”成为衡量公文写作能力高下的重要因素。破体,本是许多艺术领域老生常谈的一个问题。如书法,智能和尚《心成颂》的破方,郑板桥的六分半书,还有隶书对篆书的破、小篆对大篆的破等等。扩大到整幅作品,道理亦然。如绘画,构图要破,以三角形破正方形,以圆形破方形,点线面互破,黑白互破,不一而足,始终是制造矛盾化解矛盾的过程。同理,公文的破体,似乎有法,但无定式,可以总体上破,可以从一些章节上去破,也可就某些段落去破。在本文论述中,仅能举例说明。如某领导拟写的离职感言,用“ 欣慰、感谢、歉意、眷恋 ”四个词统领全文,摆脱了“一是”“二是”“三是”的惯例,各段之间层层递进,较好地反映了在任时的感受和离职时心情。 . e& i3 M. y- j+ P
8 v. q( l4 S" t. G- N
三、立意上的“破”
: S! o; N- h/ B L
" ]3 t8 ?: `, j1 f T+ w0 k3 Y& G4 ?立意是公文写作中最难的一环。立意之高低,直接决定文章的品位。说得透彻一点,这是作者人生阅历、文化涵养、思想认识的综合体现。前一段时间,安监局一位同志找到我,说安全生产每季度开一次会,每次都一样的主题、一样的工作,实在不知这次讲话稿如何写了。据我所知,每次的安全生产讲话,都只是在细枝末节上求变,并没有实质性变化。我就和他交流,说了三点:一是重新认识安全生产。对群众来讲,安全生产是期盼;就政府角度说,安全生产是仁爱;对企业而言,安全生产是良知。二是深刻研判安全生产形势。全国各地的安全事故具有警示意义,我们的形势怎样?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应关注哪些领域?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有其规律,当前处于什么时间节点?安全生产能促进科学技术改进,成功的例子有哪些?应如何抓住机遇攻克一些技术问题?三是长远谋划安全生产策略。坚持大安全理念,要尊重规律、敬畏自然,在前期论证中,就要思考有无地质灾害、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从源头上预防安全事故。坚持以德治安理念,加强全社会公德教育,哪些规则必须遵守,哪些“红线”不能碰,让大家都在规则内生产生活,通过道德约束预防安全事故。四是当前狠抓安全生产。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抓好隐患排查、专项整治、依法治理、应急处置等阶段性工作。当时就想了这么几点,也不一定准确,但还是有所突破。破在跳出了安全谈安全生产,从人文的角度、自然的角度、历史的角度进行了思考,视野宽了,容量大了,更加厚重了,更有深度了。
: k/ A w- Y$ P/ V6 \( w- \( C% k+ i6 ]" S
总的来说,在强调文贵多变方为鲜时,必须把握公文的原则。万变不离其宗,不管怎么破,都要做到求新而不猎奇,求活而不生硬,富变化于和谐统一中。破与不破之间,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很难用一把尺子去量,关键在作者的驾驭能力和参悟水平。这种能力和水平,需要长期积累,不断修为,不可一蹴而就。 & H D1 U! R1 h: v) g+ \
2 [; F$ w& Q3 ^, ~(作者单位:甘肃省政府研究室)
( b/ q1 I# p4 H& ?* F) D! l0 B# T5 s. t* A8 t# m! R% V
$ y5 m n0 W" f. ?! J2 a
/ E! \8 v% Q2 B& @% @ ' T5 K0 A# ^% t1 U k5 {4 D9 j; V' 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