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助力经济转型升级
——XX镇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转型发展的本质是科学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市委书记郑福林在中国共产党登封市第五次代表大会上指出:“要坚持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科学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具有天地之中“中”文化特色的世界历史文化旅游名城。”市长王鸿勋在市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坚持新型工业和文化旅游“齐驱并驾”,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XX镇作为传统型资源乡镇,正处于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也是快速发展的成长期和转型发展的机遇期。站在新的发展平台上,我们将立足资源特色、产业特征、发展基础和阶段要求,及早主动转型,争得发展先机,掌握发展主动权,全力推动XX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一、基本情况
XX镇地处中原经济区核心位置(省道S323与永登高速穿境而过,东与京港澳高速相连,到新郑机场100公里,西与郑少洛高速相接,境内设有下站口,实现与郑州、洛阳、许昌、平顶山等中心城市“1小时生活圈”),南与禹州交界,东北与新密市毗邻,距登封市区23.5公里,距离省会郑州60公里,境内山川秀丽、湖泊荡漾、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全镇总面积67.07平方公里,下辖16个行政村,11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4万人,森林覆盖率达41%。
XX旅游资源丰富,风景名胜众多,人文古迹荟萃,蕴藏着深厚的旅游发展潜力。北部山区群峰叠翠,林木茂盛,南临河南省大型水库白沙湖,水域面积达19.43平方公里,湖区周围群山环抱,峰峦叠嶂、翠柏葱茂,夜可闻苍松涛阵阵、朝可观日出嵩门,夕可拾平湖晚霞。XX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境内蕴含丰富的历史与文化资源,嵩山八大景之一“玉溪垂钓”在这里留下美名,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东岭关传唱着久远斑斓的故事,更有被誉为“中原民间第一窑”的神前窑遗址。
近年来,XX镇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以“一带一路一山”全域旅游战略统领全镇各项事业发展,围绕“建设生态宜居富强美丽的旅游名镇”总目标,以玫瑰为特色、水美为核心、生态为灵魂、文化为内涵、秀美山村为支撑,着力打造“揽胜荟萃山 养生白沙湖 归璞桃花源”三大旅游板块。
围绕“一带”战略,谋划滨湖鱼乡苑旅游小镇、中元玫谷生态园项目。依托白沙湖水资源开展垂钓赛、龙舟赛,推出全鱼宴。在白沙湖沿岸发展玫瑰、桂花、樱花等特色苗木种植业,深加工以鲜花为主的特色食品。建设特色饮食街区,水上乐园区、文化主题游憩街区、婚纱摄影基地园区、民族风俗体验基地、营建生态小游园、修建茅草亭、建筑古朴青瓦房、塑造卧牛山公园,构建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环湖旅游经济带,营造灵动的商业空间和休憩空间。目前,国家级标准竞技垂钓平台也进入紧锣密鼓的准备中,“滨湖渔乡园”旅游小镇项目已通过少林国际武术节、登封市招商局等媒介平台展开广泛招商,正在与北京、香港等多家公司进行对接洽谈。中元玫谷生态园项目已培育法桐、白蜡、香樟等苗木500亩,白沙湖湿地公园项目已启动项目规划编制。
围绕“一路”战略,谋划登封市桃源仙谷乡村旅游项目。 项目区域内高山林立,奇峰怪石,鸟语花香,野果遍坡,桃梨满山,进入深秋时节红叶漫山。依托山区的地形、地貌、地势,高效推动农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打造桃花谷、杏花林、梨花园,形成连片的果实观光体验采摘区。整体布局改造传统农宅,发展民俗文化、峡谷探险、吃农家饭、住农家屋等休闲养生特色谷域经济,努力培育特色山水田园乡村旅游品牌。目前,区域特色经济“桃源仙谷”乡村旅游项目已投资1600万元完成道路硬化、绿化和外立面改造,计划2017年计划投资2120万元,启动凌云山寨、登山步道、吊桥、观景平台等项目建设。
围绕“一山”战略,谋划荟萃山风电旅游示范区项目。依托荟萃山森林公园和荟萃山区域内的风电项目,着力打造风电旅游示范区。围绕北部山区森林覆盖率高,自然资源优美的主体优势,开展徒步旅游、户外野营等活动;打造以“大风车”浪漫情怀为背景的婚纱摄影基地,掀起以体验浓厚浪漫情怀的休闲度假游热潮;在北部山区沿线行政村建设农家屋,开展吃农家菜、住农家屋等多种形式的农家体验活动。依托蜿蜒起伏的风电场进场道路,探索“赛事+旅游”新模式,目前已成功举办首届中原摩托车文化节暨超级越野摩托车林道障碍赛,吸引了百余名省内外选手参赛,周边许昌、新密等地近3000名游客观赏。今后将力争每年举办1—2次山地自行车、越野摩托车、汽车锦标赛等赛事活动,打造XX旅游“新名片”。
二、存在问题
随着我镇文化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也逐渐暴露,主要表现在:
(一)结构性矛盾突出
一是旅游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低。一般认为将第三产业作为区域经济主导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应占到60%以上,截止2016年底,全镇三产比重为5:76:19,工业经济一业独大的现状没有得到显著改观,旅游产业引领镇域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二是一、二、三产关联度不紧密。农业产业已建成的农业休闲观光园档次不高,没有做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率不高,产业附加值低;工业产业对一产、三产反哺不够,乡镇旅游板块发育明显不足,难以形成聚集效应,旅游产业对一产、二产带动作用发挥不够;三是旅游产业内部矛盾日渐暴露。从旅游产品上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旅游的需求已经从山水观光向休闲体验转变,我镇旅游产品数量多,精品少,具有深厚地方文化内涵和较高参与性、互动性的旅游产品开发不足,导致游客引得来,留不住,游客总体还是以登封、禹州及周边镇区的中低收入群体,出游选择以一日游、两日游为主,经济发达地区客源市场还没有得到有效开发,生态养生游等高端客源市场不成熟,旅游消费拉动明显不足。
(二)服务管理矛盾日趋明显
一是景区管理机制不健全。目前我镇景区管理还采取“谁建设、谁管理”的模式,镇区主要景点白沙湖景区文惠山庄缺乏专业管理人才,特别是具有成熟景区管理经验的职业经理人,导致景区在自主宣传和应对市场方面能力薄弱,市场主体作用不能充分发挥。二是旅**业内部监管不到位。目前对旅游市场、旅游企业管理主要依托各职能部门依职责管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缺少联合监管调度平台,导致市场监管效率低,旅游服务标准不高。三是旅游人才建设明显滞后。随着旅游产业发展迅速,旅游服务工作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目前严重缺乏策划创意、景区营销、产品包装等方面高端人才,但由于高端人才各类条件要求高,导致高端旅游人才引进难。
(三)旅游要素体系不完善
一是“吃”特色不显,目前我镇旅游接待餐饮虽然推出了“一鱼三吃”、“红油豆腐”等特色菜,但仍局限于推广力度不够,市场知名度不高。缺少具有明显地方文化特色的美食街区,大多数宾馆酒店餐饮服务同样缺乏地方特色。二是“住”空间紧张,受限于行业基础和市场需求,全镇住宿业档次较低,特别是高星级酒店、标准间客房特别缺乏。在旅游旺季和节假日,一房难求的问题特别突出。三是“行”存在盲点,目前,我镇主要景区交通较为便利,均可以实现车辆直达,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备,但荟萃山风电场、“桃源仙谷”等景区道路承载量较小。四是“购”没有规模,地方性农、林、渔业产品资源十分丰富,但商品化率不高,还停留在初级发展阶段,产品开发的特色化、生产制造的规模化、营销推广的品牌化欠缺,占文化旅游消费总支出的比例极低,远未产生应有的产业经营价值和规模经济效益。五是“娱”档次不高,镇区仅有2座小型KTV,缺少主题酒吧、咖啡屋、疗养会所等高端娱乐设施场所,缺少垂钓、采摘、耕作等特色鲜明的农事体验性娱乐项目,在主要景区缺少游客参与性强、互动性强的体育竞技、户外探险性娱乐项目。
三、对策建议
立足我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为有效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当前,我们应该紧紧抓住三个机遇,实现三个转型,完善五大要素,打造三大板块,实现文化旅游产业新的发展,从而带动全镇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