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新一届政府施政的第一年,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对开发园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持续较快发展至关重要。为了帮助各开发园区更好的完成转型升级、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如神咨询作为致力于服务开发园区的专业咨询机构,现整理汇总了近期江苏省五个市开发园区转型升级、招商引资的思考文章,供大家参考。
☆苏州市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成效及亮点 ☆盐城市开发区转型升级发展研究 ☆关于推进淮安市开发园区重点领域改革的思考 ☆扬州市着力提升开放型经济载体平台能级 ☆扬州市商务局建议从三方面加快园区转型升级 ☆徐州市出台招商引资工作的意见 推动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
2016年1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加工贸易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作为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城市,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文件精神,苏州市政府研究制定了《关于促进加工贸易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积极推动加工贸易创新发展,促进加工贸易提质增效升级。苏州市在开展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城市建设中,取得了一定成效,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向特色产业链招商转型,向价值链高端跃升突破。以巩固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培育竞争新优势为主线,着力提升加工贸易引资质量。苏州市大力提升加工贸易利用外资水平,稳定外商投资规模。将承接国际制造业新一轮转移和促进苏州市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相结合,加强集群招商、精准招商、特色招商,加快引进以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制造、医药及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加工贸易旗舰型项目,构建发展新格局。总投资120亿元的台湾友达光电昆山LTPS(低温多晶硅显示面板)项目落地运营。奇美新材料投资10亿美元偏光片生产研发项目正在加快推进。 向微笑曲线两端转型,向总部经济形态突破。积极鼓励跨国公司在苏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营销中心,推动落户本市的跨国制造企业将其共享服务中心、物流配送中心等高附加值环节向苏州集聚,累计引进和形成的具有地区总部特征或共享功能的外资企业超过200家。百得共享服务中心、卡特彼勒物流中心、三星半导体分拨中心、博世IT服务中心、强生亚太区财务共享中心、芬欧汇川管理总部、西门子中国研究院苏州院等一批共享、研发及总部入驻,研华科技投资2.5亿元建立全球协同创新研发中心。各类财务结算、投融资、市场结算、技术研发、物流分拨中心相继落户。 向新型产品更新转型,向自动化技改领域突破。加工贸易企业加快产品更新换代,在新产品的生产应用上引领了苏州经济的转型升级。平板电脑和智能移动产品的产能逐年增加,成为贸易增长的新生力量。今年1-8月,我老秘网市平板电脑出口20.9亿美元,手机出货量为4623万台,出口金额为40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92.2%和38.1%。推动“机器换人”专项行动,名硕、富士康、台达、佳世达等公司纷纷采用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及信息采集、分析、管理等技术,提升智能化制造水平,极大地提升了劳动生产率和企业竞争力。推进太仓“中德企业合作基地”建设,助力“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战略对接。 向内外市场并重转型,向多元化市场格局突破。由单一的总部国际定单分配转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同步开拓,企业分销业务和国内采购及销售份额不断扩大,形成出口和内贸并重的多元化发展模式。充分释放加工贸易龙头企业的辐射效应,引导产业链垂直整合。2016上半年,苏州市已有外商投资纯商贸企业2000多家,其他增加分销经营范围的企业4000多家。全市国内分拨和销售约1461.9亿美元,同比增长7.7%,占出货总额的53.1%。苏州市外企国内销售5438.21亿元,同比下降5.4%。加工贸易内销额24亿美元,约占加工贸易进口比重的9.8%。 向自主品牌发展转型,向自主研发设计突破。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向设计、研发、自创品牌方向发展,从“苏州制造”向“苏州智造”转型。目前,罗技、腾辉、爱普等加工贸易企业已申请自有品牌注册,科沃斯从“代工生产”、“贴牌加工”的OEM商业模式,到具备产品设计开展和生产组装能力的ODM商业模式,再到如今OEM/ODM与OBM并存,自主品牌业务销售收入占比已提升到65%左右。江苏通润汽车创立了“通润”、“TORIN”品牌,发展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商用千斤顶生产销售出口基地。 向纵深化服务转型,向公共服务平台发展突破。积极打造加工贸易废料交易平台,采用加工贸易废料交易市场化运作体系,形成政府主导,多部门参与的加工贸易废料交易共管机制,降低交易风险,保障国家税收。深入实施“互联网+”战略,促进加工贸易企业与国内大型商贸流通企业、电子商务综合平台对接。推动加工贸易企业与阿里巴巴国际站、eBay、亚马逊、环球市场、敦煌网等平台合作。继续支持加工贸易产品内外销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鼓励企业通过电子商务等方式拓宽销售渠道和建立国内外营销网络。吴江、常熟、吴中等三个出口加工区成功获批综合保税区,苏州工业园综保区、昆山综保区内外贸一体化改革试点加快推进。 向功能拓展转型,向加工贸易新型业态突破。立足苏州制造业基础,以“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无污染”为基本准则,大力扶持全球维修业务发展,苏州市政府制定了《苏州市国际维修和维护业务创新发展试点行动计划》,积极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入境维修检验监管示范区”,促进企业从加工贸易转型到技术含量更高、附加值更丰厚的服务贸易。重点支持昆山研华科技、高新区克诺尔车辆、工业园区飞利浦医疗、常熟达富电脑等获准开展全球维修试点企业不断创新,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有效引导跨国公司在苏州产业布局的优化完善,拉长产业链,增强加工贸易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主动权。佰电科技作为一家加工贸易企业,新增的电子医疗设备维修业务不但每年新增一千万美元的营业额,还在企业内部新增就业岗位近百个。同时,还吸引了南美、东南亚订单逐渐向苏州转移。 (苏州市商务局)
我老秘网市自1992年设立第一家开发区至今,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家、省级经济开发区9家、省级经济开发区(筹)1家、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筹)3家、省批准的南北共建园区10个,县县都有省级以上开发区、县县都有共建园区。我老秘网市开发区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少到多,由低到高、由弱到强的艰难创业历程,开发区已经成为我老秘网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和重要载体。 一、盐城开发区发展特点 1.开发区是我老秘网市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十二五”期间,全市开发区的注册外资实际到账、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总额,占全市的比重分别提高了12.8、5.6、4.1、3.7个百分点。全市开发区以不到2%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市40%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5%的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和规上工业开票销售收入、80%的注册外资实际到账和进出口总额。 2.开发区是我老秘网市重大项目建设的主阵地。韩国现代、法国佛吉亚、美国安进、台湾鸿海等世界500强企业和跨国公司纷纷在我老秘网市开发区投资,东风悦达起亚汽车、摩比斯汽车零部件、德龙镍业、博汇纸业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成长为我老秘网市千亿元或百亿元级领军企业。目前,全市开发区共有各类工业企业4938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42家;共有各类服务业企业2101家,其中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405家。 3.开发区是我老秘网市发展新兴产业的主力军。全市开发区紧紧围绕“4+3”战略新兴产业,招引龙头项目,提升产业层次,加快转型步伐。先后建立了韩资产业园、新能源汽车产业园、风电装备产业园、节能光源产业园等15个省级特色产业园区,创建了软件产业、环保装备、海上风电及装备、新医药等13个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 4.开发区是我老秘网市推进沿海开发的主抓手。我老秘网市沿海板块开发区抢抓沿海开放国家战略机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项目承载能力,后发优势逐步显现。已有中石油、中海油、中材科技、中节能、神华集团、华电集团等央企在我老秘网市沿海板块开发区投资,中信国安、普天、哈电、中盐、国药、中航科工、中交建等央企将在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轻型飞机、海水淡化、港口码头等多个领域与我老秘网市沿海板块开发区开展战略合作。 5.开发区是我老秘网市对内对外开放的主平台。我老秘网市开发区大力招引外资项目,大力培植外贸企业,成为我老秘网市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东风悦达起亚汽车、摩比斯汽车零部件等重大外资项目集中在全市开发区。已经创建成6个省级出口基地,有出口实绩企业978家,其中出口超千万美元企业72家。全市开发区与上海、苏州、常州、深圳等地合作共建园区17家,其中10家共建园区获得省政府批准,已承接上海、苏州、常州等地产业转移项目421个,项目投资总额686.6亿元。 二、开发区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 开发区为全市经济发展、工业化等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开发区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 一是体制机制不适应发展新形势。开发区的体制优势和政策优势日益弱化,行政方式趋向多元化,存在着体制回归的现象。省级开发区作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名义上拥有市级政府管理权限,但在实际运行中关键权利往往不能下放,导致审批环节多,办事效率低,协调难度大。省级开发区的人事制度、分配制度不适应发展需求,导致开发区内生动力不强。 二是规划起点和产业层次不高。我老秘网市开发区大多处于生产功能为主的工业集中区阶段,规划编制起点不高、功能不完善、空间布局不明晰,造成项目选择无序、企业相对分散、开发区形象不佳的情况,特别是城市功能没有跟进。全市大部分开发区存在缺少龙头项目支撑、上下游产业配套不到位、具有鲜明特色的完整产业集群未形成的情况。 三是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我老秘网市开发区与先进地区相比,最突出的不足就是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不大。我老秘网市的汽车产业是一个资本与技术密集的产业,但研发环节不在盐城,目前起亚公司和大部分零部件企业每年还要向盐城配套企业收取1-2%不等的技术使用费。创新能力不强的后果就是盐城企业的产品寿命不长,后续发展能力薄弱,企业的生命力不强,经受不住市场的波动和振荡。由于我老秘网市开发区缺少企业集聚的公共服务平台,缺少与产业相配套的服务业集聚区,缺少研发设计等各类科技创新载体,缺少现代服务体系,又更加制约了开发区企业创新和研发。 四是要素瓶颈问题还有待解决。全市开发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土地、资金、用工、用电等要素供给不足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重大项目的招引与落户。人口红利、资源红利等正在逐步减弱,改革红利还未能有效解决资源要素瓶颈制约问题。 五是承载重大项目能力还不够。我老秘网市开发区大多处于生产功能为主的工业集中区阶段,缺少集聚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缺少与产业相配套的服务业集聚区,缺少研发设计等各类科技创新载体,缺少与现代制造业相配套、与城市化相协调的现代服务体系,许多开发区还不具备承载重大项目的能力。 三、盐城开发区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一)突破管理机制 1.加快推进行政管理制度改革。坚持“精简、效能、统一”的原则,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模式,合理设置开发区管委会的管理机构和管理权限,提高开发区的行政运作效率,着力构建与现代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与开发区跨越发展需求相吻合的高效、顺畅、灵活的管理机制。推进管理制度改革,将开发区的社会事业发展职能与经济发展职能逐步分离,提高开发区的行政运作效率,集中精力专注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 2.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把改革创新精神坚持到底、落到实处,以“园内事园内办结”为原则,推进开发区行政审批和服务创新。进一步精简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除国家明确规定不得下放的权限外,能放则放,选择部分开发区进行试点,成熟后在全市开发区推广,保证审批放得下、服务跟得上、开发区接得好,以此激发开发区发展活力、增添开发区发展动力。加快外商投资、对外贸易、对外投资等开放型经济体制改革措施在开发区先行先试。 3.加快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在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养老等公共服务领域试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和管办分离,建立健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度,构建政府、中介组织和企业共同参与、相互促进的公共服务体系。探索推进大型公共设施“市场化运作”、“集中化经营”等多种模式的管理运行机制,切实提高开发区社会公共服务效率和水平。 (二)突破人才队伍 1.加快推进人事与分配制度改革。加强人事制度改革,实行开发区主任负责制,赋予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充分的人事权,开发区党工委和管委会拥有开发区管委会副职及中层干部的使用和任免权,营造出“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氛围。改革分配制度,开发区人员报酬、工资、待遇根据绩效考核实绩,实行总量控制,能高能低,真正实现能者多得。 2.集聚创新创业人才。深入实施“双招双引”工程,推进招商与招才力量聚合、资源融合,建立紧缺急需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大力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高水平创业团队、高素质管理人才和高技术实用人才。通过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创业投资贴息资金、知识产权作价入股等方式,搭建科技人才与产业对接平台。支持开发区创新人才保障机制,完善人才社会保障和配套服务等制度,着力招引事关开发区重点产业发展的高端人才和领军团队,真正实现“招引一个领军人才、带来一个创新团队、壮大一个科技企业、培育一个新特产业”的连锁效应。 (三)重抓层级提升 1.主攻重大载体品牌。按照应有尽有的目标,大力创建国家级和省级载体功能牌子,创建一批在全国有地位、在全省有影响的重大载体平台,提高盐城知名度和区域竞争力。大丰、东台经济开发区要力争创建成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要争创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沿海经济区、东台经济开发区、建湖经济开发区等进出口量较大的开发区要积极争取设立海关特殊功能区;响水港、滨海港、射阳港要争创一类对外开放口岸;省级以上开发区要实现每家都有1个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1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国家级检验检测中心或研发中心。更好地发挥载体品牌的作用,争取政策支持,提升载体功能,增强对重大项目的吸引力和承载力。要充分发挥盐城综合保税区独特功能,打造培育龙头出口企业和重大外资项目的重要增长极,促进综保区向加工制造中心、贸易销售中心、交易结算中心、物流配送中心、维修服务中心、研发设计中心等方向发展。 2.打造龙头示范园区。进一步整合优化园区资源,集中力量打造一批产业高端、特色鲜明、集聚度高、竞争力强的龙头型园区。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要加快实现整车、零部件及汽车服务业“三个千亿”目标,成为全市开发区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引领;中韩产业园要加快完成园区总体规划,落实与韩国大企业合作事宜,争取成为中韩两国政府(商务部门)主导的合作园区;盐城环保高新区要以大气污染防治为重点,带动全市形成千亿级环保产业,建成全国雾霾治理研发与产业化基地;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要重点发展机械设备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制造、服务外包等相关产业,建设南北产业联动合作示范基地;盐南高新区大数据产业园要积极引进云计算、存储设备、数据处理等关联产业项目,打造智慧产业高地。 (四)重抓开放合作 1.加快重大项目建设。项目是开发区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开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全市开发区要更大力度地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按照北连央企、南接沪深、融接苏南、东向出海、西向开拓的思路,打好春夏秋冬四季招商战役。创新新常态下招商方式、路径和平台,通过产业链招商、以商引商、中介招商、网络招商、驻点招商等方式着力招大引强。加大项目建设推进力度,抓投产达效比新增长点,抓开工建设比实物投入量,抓注册到帐比资金到位数,抓洽谈签约比协议投资额,抓软环境建设比服务效能,努力突破一批体量大、层次高、业态新的大项目。 2.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准确把握增长内涵与条件的变化,坚持绿色增长为路径,以提质增效为核心,推动产业结构向中高端攀升,依靠培养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调高”,依靠发展现代服务业“调轻”,依靠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调优”,构筑现代产业体系。走特色化发展、差别化竞争之路,紧紧围绕“4+3”新兴产业布局,结合资源禀赋优势,全市开发区各明确1-2个主导新兴特色产业,各培育1个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新兴特色产业。 3.深化园区合作共建。充分利用我老秘网市空间、资源、生态等优势,借助外力走向开放开发,不断深化创新合作共建机制,推进共建园区管理开发体制市场化改革,确保园区规划、投资开发、招商引资和经营管理“四到位”。在加快产业联动发展的同时,加强技术、人才、管理、品牌等多方面的合作共建,促进合作共建向高层次、深内涵方向发展,合作共建园区要成为全市产业转型、创新驱动、机制创新、融合发展的标杆。加快中韩产业园、中欧生态园建设,省级开发区都要积极争取与国外友好城市、集团企业合作共建1个国际合作创新园或国际合作生态园。 4.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紧紧围绕打造韩资密集区和沿海台资新高地的目标,支持有条件的开发区建设韩资、台资等外资“区中园”。充分利用外资技术溢出和综合带动效应,积极吸引先进制造业投资,努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紧盯世界500强企业和跨国公司,着力引进投资规模大、产业附加值高的重大外商投资项目,带动园区项目层次整体水平提升。沿海板块开发区要主动走出去寻找国外有实力的知名企业,在港口、港城、临港产业利用外资上实现重大突破。 5.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积极创建出口基地,创建汽车及零部件、石油装备等国家级出口基地2个,节能电光源、电子产品等省级出口基地4个;大力培育出口企业,新培植出口超千万美元企业20家,新增有出口实绩企业100家。支持外贸企业培育行业专业品牌、知名商标,力争创成出口品牌20个;鼓励发展新型贸易方式,加快发展跨境电子商务贸易,大力发展旅游、物流、研发等服务贸易;加大进口扶持力度,综合运用进口贴息、信贷、信用保险等多种措施,支持企业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稀缺资源、原材料的进口。 (五)重抓形态建设 1.规划发展布局。推动同一行政区域内开发区资源整合,沿海板块重点打造1个省级开发区和1个沿海经济区,内陆板块重点打造1个省级开发区和1个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围绕“高、新、轻、特”规划布局“一区多园”。各开发区要认真修编完善开发区规划体系,按照实际需要制定开发区中长期发展规划、重点产业投资促进规划和“十三五”发展规划。加快实现开发区产业、环境、形态和品质的新跃升,完善开发区城市功能,推动开发区从工业集中区向宜居、宜业、宜商的新城区转型。 2.明确发展重点。大市区板块开发区加快建设“两区两城”,市开发区在发展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上作好示范;盐城高新区加快打造新能源、高端装备产业和科技中心企业集聚区;盐城环保高新区打造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环保产业园区;盐南高新区加快建设智慧科技城。沿海板块开发区发挥港口、滩涂、盐田等独特优势,规划布局大载体、大产业、大项目,以战略资源争取央企及行业领军企业的战略投资,争取更多国家重大产业布局。内陆板块开发区加快纺织、装备制造业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同时加快集聚高端装备、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突破现代物流、信息商务等现代服务业。 3.完善投资环境。全市开发区加快从基础设施的“九通一平”向信息、物流、资金、人才、技术、配套、市场、法规、服务等“新九通”拓展。要把更多的精力转移到软环境的塑造上来,加快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高效优质的政府服务。进一步完善与国际接轨的经济运行机制和统一高效的管理体系,加快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积极构建更加合理、更加完善的开发区公共服务体系。 4.坚持绿色发展。坚持园区发展与环境建设同步推进,园区功能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支持开发区创建国家级和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等绿色园区,实现污水100%收集、100%处理、100%达标排放。严格资源节约和环境准入门槛,推动产业生态化、循环化改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强化环境安全监测监控体系建设,防控环境风险。坚持合理、节约、集约、高效开发利用土地,加大对闲置土地处置、低效用地再利用力度,探索存量建设用地盘活机制,大力推进标准厂房的建设和使用,引导中小微企业向标准厂房集中,提高土地和厂房的使用效率,平均投资强度达到250万元/亩以上。 (六)重抓科技创新 1.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选择一批具有规模优势、创新实力较强、具备发展潜质的骨干企业,突出新兴产业,集中力量建设一批技术研发平台、技术转移平台和检验检测平台,推动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大力组建技术联盟和专利联盟,推进政产学研合作,吸引一批重点高校、科研机构来开发区建立研发机构。 2.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为创新活动创造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发挥政府创新基金的杠杆作用,鼓励发展各类创新创业风险基金,完善多元化的风险投资体系;支持企业建立健全技术研发机构,帮助企业申报品牌企业技术中心,提高专利补助标准,鼓励企业申请专利,培养企业自我创新能力。 3.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围绕产业创新需求,以加速技术转移与科技成果产业化为目标,健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研发设计、技术创业、成果转化、产业促进服务类机构;建设技术信息、检验检测、中试孵化、技术交易、科技金融、国际化发展等公共服务平台;培育研发设计、研发服务管理、创意设计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现代会展服务等科技服务业;积极推进科技服务机构的建设,结合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打造科技服务业集聚区。 (盐城市商务局开发区处)
为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全省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意见》和淮安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全市开发园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动开发园区加快转型升级,实现内涵式发展。日前,淮安市政府召开了全市开发园区工作座谈会,各开发园区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开发园区发展面临的问题。为突破发展瓶颈,解决发展难题,亟需深化改革,为全市开发园区发展增添新的动能。 一、开发园区发展面临的问题 1、同质化现象突出。开发园区建设存在小散乱现象,产业趋同,造成同质竞争、资源浪费。 2、社会管理体制不顺。开发园区管委会在承担经济服务职能同时,还承担了很多社会管理职能,体制回归趋势明显,领导干部忙于应付各种社会性事务,专注发展不够。 3、选人用人机制不活。开发园区在选人用人上不能打破身份限制,刻板僵化,导致干部职工干事热情不足,效率不高。 4、薪酬分配机制不科学。受制于人员身份,薪酬分配弹性不足,尤其是专项奖励不能及时兑现,薪酬激励机制不明确。 5、行政审批权限不足。开发园区和县直部门关系不顺,相对独立审批权限不足,园区很多事不能在园区办结。 二、推进开发园区重点领域改革的思考 针对各开发园区反映的问题,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全市开发园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淮委[2016]325号)精神,明确2017年为全市开发园区“改革发展”年,坚持问题导向,突破开发园区发展瓶颈和难题,进一步推进全市开发园区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特提出如下思考: 1、推进开发园区整合提升。在同一行政区域内,以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为主体,对管辖区域相对偏小的产业集聚区、重点工业集中区进行整合优化提升,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招商。做优做强优势主导产业,做精做专特色产业,解决产业集聚区小散乱和产业结构雷同现象,形成 “一区一主业、园园有特色”的共同发展格局。 2、开展招商引资方式改革试点。树立全要素大招商理念,突出产业招商和科技招商。在以商引商、委托招商的基础上,研究设立产业发展基金,支持重大项目、产业集聚关键企业落户。探索开发园区招商团队企业化运作机制,配强招商队伍,省级开发园区一线招商人员和项目直接服务人员不低于总人数的40%。研究制定重特大项目招引奖励办法,树立“项目为王”鲜明导向。 3、开展行政审批改革试点。持续加大对开发园区放权力度,推进开发园区行政审批、投资审批和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实行“个性化、集成化、智能化”审批。开展项目投资并联式综合审批改革试点,将项目从初审到竣工验收所涉及到的所有行政审批事项,整合为规划选址和用地、项目评审与核准备案、涉及审查与施工许可、统一竣工验收等4个阶段,每个阶段均采用“一表申请、一次受理、并联审查、一章审批”的审批方式,实现“一口受理、规范透明、限时办结”。 4、开展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对同一四至范围内存在多个行政主体的开发园区,进一步理顺关系。开发园区管委会集中精力专注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下放政务服务工作,探索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更多地运用市场化手段解决开发园区公共服务需求和基础公共设施配套。创新并联执法模式,整合执法职能,归并现有执法队伍,设置综合行政执法机构,统一行使辖区内所有执法职责。 5、开展选人用人机制改革试点。按照“去行政化、去机关化”要求,突破人员身份限制,实行以岗选人、以事用人的“挂任制”,引进一批优秀人才,强化人才储备。推动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能力管理转变,形成“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的灵活用人机制。制定完善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引进培养激励机制,以高薪聘请高人,以优厚待遇留住人才,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6、开展收入分配机制改革试点。推进开发园区实行以岗定责、以责定效、以绩定效的绩效管理。严格岗位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薪酬分配、职务调整、岗位变动以及聘用合同签订的重要依据。支持开发园区探索实行年薪制、弹性工资制、专项奖励制等灵活的薪酬模式。 (淮安市商务局开发区处)
一是推动园区“二次创业”。落实开发园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实施意见,优化园区考评体系,更加突出对经济质态、开放水平、科技创新、绿色集约等指标的考核。推动各园区锁定主导产业深化产业链招商,各省级以上开发园区建成1-2条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全年新开工重大项目4个以上。支持江都开发区争创国家级开发区、空港新城争创省级经济开发区。 二是深化上海、苏南板块对接。锁定上海产业结构调整需外迁的1086家企业名录,强化“一对一”对接、“点对点”招商,各省级以上开发区全年落户上海、苏南亿元以上项目3个以上。提高上海莘庄工业区(宝应)工业园、波司登(高邮)工业园建设水平,推进扬州高新区和仪征、江都开发区加快开展实质性沿江共建。 三是打造国际产业合作平台。推动各园区加强与境外园区、行业协会、知名企业的对接,加快推进日本健康产业园、中加工业园、中瑞生态园区等中外合作园区建设,力争德国梅泰尔工业园、中意食品工业园获得国家层面支持。发挥晶澳、恒远、牧羊等龙头企业境外大项目优势,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走出去”,争取年内初步形成规模型产品加工集聚区。 四是加快口岸开放。增加机场国际航线,加快推进国际货运站和免税店建设。拓展电子口岸平台功能,开发国际贸易货物“单一窗口”等项目,加速推动贸易通关便利化。 (扬州市商务局)
一、园区概况 目前,扬州市共建成省级以上开发园区12个(含综保区),核准面积57.5平方公里,管辖面积981.1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158.5平方公里。区内现有企业1.2万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51家,初步形成了汽车、机械、新能源、软件和互联网、食品产业等支柱产业。 1、经济规模。2016年,占全市面积14.8%的12家开发园区完成GDP2487.4亿元,同比增长9.6%,占全市55.9%;固定资产投资1556.23亿元,增长15.9%,占全市47.3%;规上工业增加值1536亿元,增长9.5%,占全市66.8%;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26.9亿元,增长3%,占全市36.7%。 2、开放水平。2016年,全市开发园区实际利用外资7.32亿美元,同比增长2%,占全市60.8%;进出口73.18亿美元,增长1%,占全市75%;境外投资4.39亿美元,增长201%,占全市76%。截至目前,园区共落户外资企业1024家,占全市外资法人企业(1373家)的74.6%。2014年以来,积极推进园区跨江融合和中外合作,9家省级以上园区均与上海园区签署合作协议,落户上海、苏南亿元以上项目87个,总投资268.3亿元,获批宝应(莘庄)工业园、高邮波司登工业园等2家省级南北共建园区;积极推进中德梅泰尔工业园、中意食品产业园、海峡两岸(扬州)绿色石化产业等跨境合作园区建设,共落户项目48个。 3、绿色集约发展。目前各开发园区已初步形成3-4条产业链和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园区积极建设标准化厂房,合计建成167.2万平方米。大力推进绿色生态发展,除新批的两家省级高新区外,其他开发园区均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标准认证,创成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2家(市开发区、维扬开发区)、省级生态工业园区3家(市高新区、广陵开发区、高邮开发区)、省级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2家(市开发区、化工园区)。 二、几点建议 根据国办发7号文关于开发区要成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引领区、高水平营商环境的示范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集聚区、开放型经济和体制创新的先行区的功能定位,结合扬州市实际,建议园区转型升级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1、强化重大项目招引。一是建议各园区抢抓国发5号文和国办发7号文政策机遇,在梳理原有政策的基础上,加快制定出台新的招商优惠政策。二是建议各园区聚焦政策和资源,精耕细作1-2个主导产业,锁定目标国家,深耕目标市场,紧盯目标企业,开展产业链招商、以商引商、精准招商。三是建议各园区围绕产业链前延后伸,设立主导产业引导资金,用于促进项目落地和产业升级。四是建立出国(境)手续办理“绿色通道”,对园区出国(境)招商给予更大力度的支持和保障。 2、加快存量优化调整。一是加大企业创新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和智能化改造,相关扶持政策,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同等享受。二是总结金方圆与德国通快、扬锻与德国舒勒合作的成功经验,大力推进“510”并购重组计划,引导本地企业积极与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公司开展并购重组,引进技术和管理,加快融合全球创新链,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市场份额。 3、深化机制体制改革。一是在扬州开发区、江都开发区省级行政审批制度试点改革的基础上,加大对园区的授权和放权,实现工业项目“区内事项区内办结”。二是实行重大工业项目“绿卡”制度,减免相关规费,建立审批“绿色通道”。三是建立重大项目协调机制,双月过堂、季度点评,协调解决项目报批报建遇到的问题。四是建立科学考核评价体系,对园区开展分层分类考核,实施重奖重用和动态调整机制,充分激发园区活力。 (扬州市商务局)
为增创双向开放新优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动力转换,促进经济发展迈向“双中高”,日前,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2017年全市招商引资工作的意见》,要求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五个方面的新突破。 2017年全市招商引资的工作重点:一是聚焦重点领域,在重大项目引进上取得新突破。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围绕“四大中心”建设、围绕“四新经济”培育抓招商,突出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大项目招商,突出补链强链建链龙头项目招商,突出金融、物流等功能性项目招商,突出“四新经济”领域招商。二是突出载体打造,在产业集聚发展上取得新突破。发挥板块功能布局引领作用,发挥开发园区主阵地作用,发挥功能平台集聚作用,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集约高效的产业经济空间格局。三是紧盯重点区域,在定向招商上取得新突破。境外深化对港台招商,境内聚焦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圈,充分把握国际资本流动和产业分工趋势,紧密对接央企、民企和境内外企。四是强化方式创新,在科学招商上取得新突破。持续抓好小分队招商、驻点招商和活动招商,突出领导招商、突出全产链招商、突出政策招商、突出中介招商,着力推进招商引资精准化、高效化。五是重构招商队伍,在激发招商活力上取得新突破。通过构建“530”招商队伍体系,构建招商队伍常态化培训体系,构建优上劣下的动态管理机制,构建具有吸引力的激励机制,突出抓好队伍重构、素质提升、动态管理、考核激励四个环节,配优配强招商队伍,全力推进专业化招商。 (徐州市商务局) 来源:中国开发区服务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