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短文、说短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有人用尽“洪荒之力”,他的文章也短不下来,就像穿衣服一样,总是搞得肥肥大大的,怎么也做不到“合身”。
文章短不下来,有时不是内容冗长,而是一开始标题就起错了。标题是什么?标题就好比唱歌的调调,嘴一张,起高了,下面肯定唱不好。我刚学写材料的时候,一位在乡镇工作的同事告诉我,领导大会发言标题是有套路的,那就是“统一思想,强化认识,不断掀起×× 工作的新热潮”。你可以放心地去套,比如“统一思想,强化认识,不断掀起计划生育工作新热潮”“统一思想,强化认识,不断掀起违章建筑管控工作新热潮”。这法子乍一听好像有道理,其实是误导。因为,你一旦在标题里说“统一思想”,那么讲话的第一部分必然要讲道理,比如,×× 工作是现实需要,××工作是必然选择,×× 工作是重要路径。这些话,有些场合的确是应该说的,但到了县乡一级后,再说统一思想、强化认识,就有点絮絮叨叨,没人愿听了。说白了,一把手坐在主席台上,就代表这个事情重要,讲话本身就是在“统一思想”。
标题怎么短下来?不妨大胆地删,先把“统一思想、强化认识”去掉,就是《不断掀起×× 工作新热潮》。感觉没有力度?可以接着换,换成《将×× 工作进行到底》,又有气势,又亮观点。当然,还可以尝试另外的标题。总之,不能形成思维定式。
短标题不是新鲜事,老一辈都用过。1980 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建立厦门经济特区。三个月后,项南调福建任省委书记。他发现,当时人们的思想还比较保守,于是他在福建省级机关干部大会上作了一次发言,标题就是一句话,叫《厦门特区非建不可》,多带劲啊,真可谓短而有力!如果用老套路,将标题定为《思想再统一行动再跟上 确保厦门经济特区建设稳步开局》,标题长且不说,相信所有人都不会留下太深印象。两个标题,两种意境,不要小看这个文风,背后其实是作风。
说完标题,再说开头。开头第一句也很重要。过去说“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现在是“领导一张嘴,就知会不会”。什么叫“会不会”?就是领导这次会不会又说长了、会不会把大家都给讲烦了。
比如,有些讲话上来就是“为了进一步……”,一圈下来,才说主题,铺垫太多了。有些讲话则不然,上来就是“现在开会,今天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或者是表态发言时,不找理由,不谈借口,上来就说“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具体讲做到三条。第一,……”这些领导好像是练过“截拳道”,快速、有力,不玩虚的。看看《入党誓词》,第一句开宗明义就是“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这叫亮观点。如果入党誓词是一篇可以自由发挥的命题文章,相信不少人会写成“为了进一步端正思想认识,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崇高追求,我宣誓……”如此长而绕,就算不得好文章了。
标题和开头说过了,再说内容。有位领导告诉我,写好材料后,拿起来使劲抖一抖,把细枝末节的、鸡毛蒜皮的都抖掉,看看到底能留下什么。这是拿起手术刀向自己开刀。胡乔木1946 年在《解放日报》发表文章《短些再短些》,提出的核心观点是“写得愈长看的人就愈少”。随着工作经验的增加,越来越觉得此话真有道理。
有一次,省里的领导来市里调研,想听听县区的同志有什么想法。通知发下去,等到反馈材料都上来了,发现量很足,少的也有八九页纸,但面面俱到,问题好像都说到了,又好像没说到点子上,有种隔靴搔痒的感觉。单位的主要领导不满意,于是提出一家就谈一件事,谈出观点来。材料再上来,每家四页纸,事情不重复,观点不重复,条分缕析的,后来会议的效果就很好。其实,内容短的关键就是要有观点。没有观点,说得越长,听的人越困惑;有了好的观点,即便是点到为止,也能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文章摘自《秘书工作》杂志2017年4期;作者:张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