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真
发展台资企业是三明对台经贸合作的基础。自1984年第一家台资企业落户三明以来,至2006年底,全市累计批办台资企业229家,总投资2.4亿美元,合同利用台资1.4亿美元。但由于融资难问题,三明台资企业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
一、三明台资企业融资的基本情况
1、台资企业发展步伐加快。一是投资规模扩大。如台商李晓东先生2005年筹资1亿多成立三明三福水泥有限公司、福建省东鑫工贸有限公司;2006年又投资2000万元承包福建纺织化纤集团水泥分厂,企业“万年青”品牌成为全国知名品牌。又如台商独资福建兴辉食品有限公司被评为国家级经济林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国40家,我省2家,台资企业唯此1家)。二是台资农林项目亮点增多。随着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扩大到全省,以及三明成为全国唯一的“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明台农林合作呈现新的发展势头,清流的青龙果蔬有限公司、等一批台资农林企业相继落户三明,运行状况良好。三是投资产业层次不断提高。引进了台湾毛豆、台湾蜜雪梨等169个新品种,一些优良品种载培面积逐年扩大。台资企业涉及建材、电子、农产品加工、化工、纺织、建筑装饰等诸多行业,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如台资企业将乐港乐水晶有限公司生产的新一代晶体器件电子产品—射频滤波器,填补我省射频滤波器项目空白;尤溪丰业农产有限公司,以精细的生产工艺生产加工绿笋产品,填补了我国目前绿竹笋加工生产产业的空白。
2、台资企业融资需求量增大。从产业分布来看,资本密集型的制造业、生物医药、电子产业等比重加大,所需要的资本大部分需要在境内融通。从基础设施建设来看,台商投资区基础设施建设欠债较多。三明仅荆东生物医药等三个工业园区管委会和福建三三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等七家台资企业,近期急需的贷款资金就达7-8亿元。
3、台资企业融资难问题凸显。一是银行贷款成本高、手续繁、周期长。大的贷款项目需逐级审批,时间短则数月,长则年余。审计、评估、保险等中介手续繁琐、费用高。二是企业总体规模小贷款难度大。目前多数台资企业属于中小型企业,虽具发展潜力但缺乏担保抵押,申请银行贷款困难。三是资金供需矛盾突出。多数台资企业反映所需贷款与银行信贷支持度存在差距。
二、三明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
1、在台融资受到限制。由于台湾当局对岛内个人、企业和金融机构到祖国大陆投资诸多设限,进入三明投资的台资企业大多数是中小企业。在投资大陆后失去了台湾金融体系的支持。
2、企业缺少资产抵押。由于处于规模劣势,且多集中于竞争性领域,固定资产少,土地、房产等抵押不足。有关部门在注册资金确认、项目资金到位查验等方面明确要求从境外转入,而台湾当局对此实行限制,加上人民币和新台币缺乏直接结算机制和兑换业务地域、机构限制,导致企业注册资本和流动资金不足,贷款困难。
3、台商对大陆金融政策了解不够。对大陆金融运行政策、制度不够熟悉,对银行支持贷款的领域、重点、贷款品种、贷款条件、企业信用评级、贷款申请方式、审查方式等了解不多,银企间合作时间不长,基础不扎实。加上一些企业信息透明度不高,信用约束较差,财务制度不健全,很难取得金融机构的认可。
4、金融环境不够宽松。一是银行加强信贷风险控制,实行金融风险终身责任追究,贷款门槛抬高。二是信贷管理权限过分上收,一些最了解本地企业状况的基层银行不具备贷款权限。三是金融部门采取“抓大放小”的政策,信贷政策向大型企业倾斜,而多为起步阶段中小规模的台资企业难以得到应有的支持。四是两岸金融信息不对称。银行对于台湾的企业历史并非十分了解,除了知名台湾大企业外,无从得知一般中小企业的经营历史与公司优劣,在面对台商客户时,变成格外的小心谨慎。
5、信用担保体系不够健全。信用中介机构培育相对滞后、总量偏少,资信评级标准不一。信用担保支持企业信用融资力弱,中小企业担保体系不健全,加剧了台资企业融资困难。
三、缓解台资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对策建议
1、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建设宽松和谐的政策环境,是促进台资企业健康发展的关键。三明是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去年还设立了“三明(清流)台湾农民创业园”,泰宁大金湖与台湾日月潭、世界地质公园与台湾野柳地质公园建立了旅游合作关系,市委、市政府每年都举办海峡两岸林业博览会,因此在开展对台合作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要按照建设海峡两岸双向交流、经贸合作的示范基地和重要窗口的目标要求,坚持先行先试、大胆探索,用好用足省出台的24条推进闽台农业全面合作的重大优惠政策,加快推进产业合作、商贸往来、文化交流。同时在推进宏观政策方面,加大力度积极争取上级的支持,如设立“三明台商(林业)投资区”。在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基础上设立三明台商(林业)投资区,通过赋予投资区同等享受厦门海沧、杏林和福州马尾台商投资区的优惠政策,享受国家和省委、省政府鼓励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以及相关产业发展的系列扶持政策,更好对接台湾产业转移,促进两岸林业交流合作不断取得新突破。又如省台办年初出台了《关于印发<关于促进两岸农业合作、惠及台湾农民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闽委台办[2007]11号)。清流台湾农民创业园是三明对台农业合作的重点,要积极争取列入国家级创业园,享受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区的惠及台湾农民的政策措施,为从源头上解决三明台资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促进三明在对台农业合作与交流上先行先试。
2、加快融资担保体系建设。三明台资企业融资难集中表现为担保难。建立和完善台资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是解决这一难题的主要途经。为此,建议:一是设立“台资企业发展专项基金”。政府每年从财政中安排一定数额资金,并采取多方筹资的办法包括对台资企业缴纳的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全部留给地方,按比例提取建立“台资企业发展基金”,实行“滚动发展、循环利用”,专项用于台资企业贷款贴息、技术研发和品牌创建,补助已经为企业提供贷款担保的担保机构或支持设立再担保机构和开展再担保业务发生的损失补偿,最大程度地为台资企业发展提供支持。二是尽快出台《台资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意见》。加快省、市、县三级担保体系的建设步伐,并通过互相参股等形式,加强资本整合;加强银行和担保机构的合作,建立融资风险分摊机制;放宽担保机构的经营范围,支持担保机构开展除贷款担保以外的多种融资担保业务;通过提高风险补偿金、税收优惠、税前计提风险准备金等,扶持担保业加快发展。同时发挥台商投资企业协会等的积极作用,为台资企业贷款提供服务。
3、提供优质的融资服务。由于台资企业发展起步慢、受制约条件多,有关部门特别是金融部门要采取积极扶持政策,改变以往扶大弃小、扶强弃弱的投资导向,按照商业银行经营原则向台资企业多提供贷款,推进金融服务水平的提升。一要创新服务理念。主动与台资企业沟通联系,了解掌握企业信息,发掘具有扩张潜质的企业,可以通过一些在台湾有机构的外资银行等帮助了解台商以往的经营情况、信用状况,共同为台商解决融资难的问题。进一步增强支持企业发展的信心,帮助企业尽快适应形势变化,树立起“诚信立业”的发展理念,建立新型的银企关系。二要降低对台资企业贷款准入门槛。国家开发银行、华夏银行、农发行、兴业银行等商业银行都设立了涉台贷款金额,国家开发银行还出台了《台资企业国家开发银行贷款暂行办法》,省监管部门明确表示今年全省银行业将加大支持台资农业企业发展力度,增加对其的信贷额度。三明各金融部门也应该专门研究对台资企业的特殊优惠政策,同时积极向对应上级争取贷款支持。如三明有三个工业园区管委会和7家台资企业向国家开发银行申请总额达7亿元人民币的贷款,要积极争取在防范金融风险的情况下,对三明“农字号”、“林字号”的台资企业给予倾斜,促进三明台资企业扩大规模、做大做强,并吸引更多台商到三明落户。三是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待台资中小企业发展。积极调整金融投向,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前景看好的台资中小企业,要积极争取上级行给予信贷资金支持。同时要密切关注和扶持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帮助银行提高收息率,降低贷款风险,在政策上、资金上、环境上给予扶持助,促进中小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共同进步,达到银企双赢目的。
4、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建立“台资企业融资四方联席会议制度”。由地方政府、监管部门、台资企业协会、银行同业公会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收集分析企业融资和银行业开展贷款业务遇到的困难、问题,沟通交流开展台资企业贷款业务的成功经验、做法和体会,及时提出解决台资企业融资问题的政策建议。二是强化台商投诉协调中心职能。组织、纪检部门主动介入台商投资环境投诉中心工作,及时受理台商投诉,协调解决有关争议纠纷,切实维护台商投资的合法权益和正当利益。三是主动帮助台资企业融资。如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优先扶持明台产业对接重点领域和示范项目;涉及国家宏观调控的台资项目,采取个案审批,优先安排,大型台资项目的审批标准适当放宽;在山地开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技术改造、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等方面,将台商投资的项目列入盘子,向上级申报项目,帮助台资企业争取配套资金,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帮助台资企业融资。四是完善包括台资企业服务中心、产权交易、信用评级、审计服务等中介组织。加强对企业会计制度、内控制度、财务规划等方面的辅导培训,建立适应中小企业特点的信用评估体系,有效规范中介机构的诚信行为。
5、提升台资企业素质。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明晰产权,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内部管理,讲求诚信,使其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建立健全企业财务制度,让企业能够提供规范真实的财务会计报表,为企业的信用审核提供依据,降低贷款的审核费用。同时加强同业工会、同乡联谊会等的职能,使其成为金融机构了解其成员历史资料和在台湾表现的重要渠道。对于经加入产业集群的台资中小企业,可以借助其与大型企业长期合作的关系,来增强其资信,甚至还可以由大型的关联企业提供融资保证。
(作者单位:三明市委政研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