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自己刚从省级经济部门调到政策研究室,为领导写稿时,踌躇满志,认为自己很快就能胜任。几个月下来,想死的心都有了。原来的那一套,统统行不通了,感觉武功全废,一句都写不下去了。最大的恐慌在于,连判断力也失去了,很多领导觉得满意的文稿,我读起来味同嚼蜡,简直要睡着了。而我自己觉得很上心很努力也感觉不错的稿子,在领导那被改的差不多只剩“同志们”。心里那叫一个抓狂啊,问处室老同志、问处室领导,说这个要慢慢“悟”。而自己看了网上很多教程、指南、秘诀,基本都是没写过讲话稿的人在纸上谈兵,连隔靴搔痒都谈不上。就这样,天天在自我否定、濒于绝望中熬了一年。到了第二年,感觉有点开窍了,领导肯定越来越多了,底气也越来越足了。现在在文字岗位上也已经战斗了5年,成为了小小的中层领导。在给下面年轻同志讲怎样写讲话稿时,首先就要跟他们讲,什么是好的讲话稿?希望他们少走一点我这样的弯路,能更愉快的胜任岗位要求。 6 d' D5 j+ I4 g X: v) c* _
/ }9 v" t/ \( v, L首先,什么是坏的讲话稿?最坏的讲话稿是什么?就是领导讲了外行话、甚至讲了错话,或者讲的话根本不符合实际情况,一般这种错误不大会犯,或者不会明显去犯。更多的情况是三种:一种官腔,满纸都是空话、套话、虚化、上级文件的话、中央领导、人民日报社论的话,没有一句自己的话,没有一句联系实际的话;一种书生腔,文绉绉、软绵绵,对仗工整、用词华丽,客客气气、斯斯文文,一听就没有干过实际工作;一种是理工腔,或者说是技术腔,逻辑严丝合缝、结构完美无瑕,听了“烧脑”。这样的讲话,归根到底一句话:就是别人不要听的讲话稿。领导在上面讲,下面人在玩手机、开小会、打盹、走神,全程尿点无数。 # J& [2 F9 X1 x3 O# K. C
0 ]/ d' _! E& D6 o) J再看什么是好的讲话稿?
1 q9 I& k2 U! U! F: ~# @0 q+ d7 g. |% W- o, [ M* `
(一)要先写论文,关键是真知灼见 7 n$ `4 ^1 W+ f h' d! A5 Z
) \8 J. l5 e' ~- [' w v% M; Q要避免官腔和书生腔,在一些大家都懂的道理里绕来绕去,就要有“人云亦云不云,老生常谈不谈”的追求,讲新话、讲管用的话。怎样才能做到,就是要有写博士论文的劲头,不弄出点创新创造不罢休。首先是广泛搜集材料,拿出做科研论文找资料的功夫。用一位老领导的话就是“写5页纸,必须看50页纸”。要做到“三看”:一看上级领导、外省市领导、过去领导是怎么讲的,关键点在哪;二看学者们对这件事怎么阐述的,存在什么问题,有什么建议,有什么相关理论;三看实务部门怎样说的,好的在哪,要改进的在哪,有相关的调研报告最好。然后是消化吸收。消化材料三重境界,“用眼”:就是把别人的材料东抄一段,西搬一段,理理顺;“用脑”,把看过材料,自己想一遍,想明白了,用自己的语言体系把它表述出来;“用心”,不仅是看懂了、想明白了,还带有真情实感,由衷的阐发开来。最后形成文字。这样的文字,有独特、准确、鲜明的见解和观点;有扎实的理论支撑,或者领导的要求,或者学者的成熟理论,或者源于现实的反映;有充分的数据支撑——定量的、定性的、比较的、比例的;有大量的案例佐证——古今中外,远的近的。 + z; R+ @6 B9 H# [. o$ f
7 {' B# U+ X( t( K N/ g0 @! o$ P# P e+ F- ], `0 _% ?
, o2 h" [) S; l3 V% }'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