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私心是最强 的领导能力 侯磊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衡量党性强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作为党的干部,就是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从我工作42年耳闻目睹的无数事实看,身处领导岗位的同志是成为一名受人尊重的好干部还是让人戳脊梁骨的干部,一个很重要的标准是对待公与私的态度。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告诉我,公私一念间,荣辱两世界。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无私的品质是一种无价之宝,无私能够赢得至高尊严。坚决不让自私占据心灵,是最强的领导能力,是最高的领导智慧。 (1)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立党为公庄严地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公”是党的宗旨的内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或组织的本质所在。“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这是中国共产党人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的铮铮誓言。大公无私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正因为有着大公无私的精神,无数中国共产党人抛家舍业,背井离乡,义无反顾地参加革命,才取得了无产阶级政权;正因为有着大公无私的精神,无数中国共产党人投身建设,献身改革,努力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才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大公无私,既是中国共产党人崇高政治信仰的体现,也是带领人民群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要求。 (2) 谈起立党为公、大公无私,不由自主地想起伟大领袖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的言行感天动地。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他为中国革命牺牲了六位亲人,建立政权后却几次拒绝为亲属安排工作,甚至连女儿上学也不准用公车接送。上世纪60年代,毛泽东的生活管理员打听到国外有种带过滤嘴儿的烟,便委托外交部购买了两条,并想从招待费中报销这笔开支。毛泽东得知后严肃地说:“中国不缺我毛泽东一个人吃的花的。可是,我要是生活上不检点,随随便便吃了拿了,那些部长们、省长们、市长们、县长们都可以吃了拿了。那这个国家还怎么能治理呢?”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于公,工作起来不知疲倦,即便生病住院也常常连续工作十多个小时;于私,绝不占公家一分钱的便宜,到哪儿就餐都如数付钱、交粮票。坐车去理发、去公园、去医院以及私下访友,车费都记入账册,月底从工资中扣除。朱德总司令临终前,把康克清和子女叫到身边说:“我们用的东西都是公家的,我死后一律上缴。只有我读过的马列和毛主席著作,你们可以拿去学习。”罗荣桓元帅去世时,拉着妻子的手再三嘱咐:“我死了以后,分给我的房子不要再住了,搬到一般的房子去,不要特殊。”彭德怀元帅曾坦率地说过:“一个人如果只想到自己,那是最可耻的,一个人如果只为自己活着,那就不如死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言行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学习。伟人之所以伟大,公私分明是其一也! (3) 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大公无私、政在去私之说源远流长。魏晋思想家傅玄有言:“政在去私,私不去则公道亡。”对于党员干部来说,私心膨胀,公私天平就会倾斜,党性原则就将丧失,甚至忘乎所以、为所欲为。“私”的负能量超出想象,破坏力不可低估。私心重者,或利欲熏心、唯利是图,道德败坏、欺世盗名;或目光短浅、心胸狭隘,听不得批评、见不得先进。私欲强者,或行贿受贿、买官卖官,窃取权力、玩弄权术,违法乱纪、打击报复;或思想不端、作风漂浮,遇难则退、临险则逃,损害公平正义,侵害党的肌体。对于个人来说,越自私,烦恼越多;越无私,快乐越多。因此,党员干部遏制私念私欲私利,绝不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问题。 (4)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纪委三次全体会议的讲话中,连用14个“公”字,旨在提醒和告诫党员干部要时刻谨记“公”。要立公心,常怀一颗为公之心,简言之,就是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都要从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从有利于党和人民的事业出发。习总书记在lk调研时指出,要特别学习弘扬焦裕禄同志“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党员干部为政用权,应秉公不以私利为谋,刚正不以私欲为累,不徇私情、不图私利,真正代表人民群众管好权、用好权,像焦裕禄那样尽心竭力执政为民、做事为公,办好人民群众急需的、迫切关注的实事。要讲公正。一个“正”字,诠释了从政的真谛。讲公正,是党对领导干部提出的根本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虽然公正二字不能涵盖为政用权的全部要义,但用权只有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对人对事不存私心杂念、不论亲疏远近,“一碗水端平”,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常怀公仆之心,抛却私欲,行于公道,用心做人做事,为政用权才经得起人心考量,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权,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 (5) 私心,乃百病之根、万恶之源。但私心不是与生俱来的。一些出身寒门的阶下囚,也曾怀有理想和抱负,也都拼搏过、奋斗过。但到了一定位置后,初心抛于脑后了,奋斗目标模糊了,宗旨意识淡化了,私心如同脱缰的野马、决堤的洪水,狂奔而不可遏止,泛滥而不可收拾,在犯罪的道路上越滑越远、越陷越深。他们的教训令人深思。“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党员干部面临的考验更加严峻复杂,要让自己经受住风吹浪打,就必须做到,无物念以束身,无贪念以束心,无杂念以束业,无邪念以束品。无私是一种不求回报的给予,既是一种高尚的情操,也是一种平凡的精神。无私既表现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关键时刻敢于挺身而出,但更多的是体现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无私既是一种崇高的境界,也是抵抗诱惑、摆脱烦扰的良方,是获得轻松、赢取幸福的法宝。无私一身轻。党员干部只有心存敬畏、手握戒尺,不为私欲所动,不为私情所困,不为私利所惑,才能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6) 公与私是一道选择题,选项虽然只有两个,但“公者千古,私者一时”,作出抉择并不容易。公与私的较量是一场持久战。如果意志不坚,私就会不断放大,大得没有边际;公则会不断缩小,小到难觅其踪。公与私如同天平之两端,此消彼长,私字大了,党性就弱了;公字小了,杂念就多了。久而久之,就无法看清诱惑后面的祸心,难以听进逆耳的规劝。公与私之间有一条红线,那就是法律、道德、规矩、政策、制度、良心的底线。逾越红线,公就变成了私,就可能触电、坠崖、搁浅。每名党员干部都要做到坚守底线、不越红线、不碰高压线,坚持慎始、慎言、慎微、慎欲、慎友,修身养德、淡泊名利,见私而忘、见欲而止,心中时时高悬法律的明镜,手中紧握为官的戒尺,做到“思”出乎理智、“做”有所顾忌、“行”不忘法纪。公而忘私的精神不是天生的,需要平时的培育、艰苦的锤炼。党员干部从走上工作岗位的那一刻起,就要以公为标尺,正言正行正心,不为私欲所动、不为私利所惑、不为私情所困,自觉做到履行职责为公、行使权力为民,真正树立起正确的是非观、义利观、权力观、事业观。公与私,是一块“试金石”、一道分水岭。我们要经常用“公与私”这杆秤称一称,经常用“公与私”这把尺子量一量,让公心主宰自己的言行,让私心杂念无处藏身。 (7) 心为行之始,行为心之念。要做一名敢于担当的好干部,必须放下私欲、私念。敢于担当很大程度上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态度问题;不是水平问题,而是觉悟问题。私心重了,党性就弱了;杂念多了,作风就软了;小算盘打得精了,秉公之心就淡了;谋前程心思重了,坚持原则就难了。弘扬敢于担当的作风,必须坚决破除各种私心杂念,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把党的利益看得比个人利益重,把党的事业看得比个人发展重。真正做到为官清正、用权自律、做事干净。 (8) 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牢牢记住,权力姓“公”,不姓“私”。不廉洁问题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公权私用、以权谋私。权力不是个人私有财产,更不是为所欲为的私器,而是负有人民重托的公器。党员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人民给的,只能“忠实地为他们办事”,而不是为个人办事;只能符合人民的利益,而不是只为少数人服务,这是马克思主义权力观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党的性质宗旨的生动彰显。离开了这一条,执政之基就会坍塌,力量之源就会枯竭,我们党就有变质变色的危险。 (9) 无数实践说明,党员干部最大的领导能力就是没有私心。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领导干部有没有损公肥私、以权谋私、假公济私,群众不管说与不说,心里都清楚。你全力为大家办事,群众就会尊重你、拥护你;你要稍微有点儿私心,就会不服你、鄙视你。现在,人和人的辨别能力没有多大差别,谁都不傻。党员干部一定要忠于党和人民的事业,牢记党和人民的嘱托,无私无畏地履行自己肩负的使命,扎扎实实尽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好干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