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武都区把生猪养殖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助推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重点工程来抓,狠抓养殖场规模化、标准化建设,规模化养殖已成为全区生猪养殖的发展主流,全区生猪养殖业步入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 一、全区生猪养殖现状和基本情况 全区现有规模养殖场(合作社)256户,规模化程度达到38.17%。上半年全区新建标准化生猪养殖场8个,引进良种猪650头,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082万元。上半年存栏生猪24.18万头,同比增长2.85%,其中:能繁母猪存栏1.41万头,同比增长2.92%;出栏商品猪10.77万头,同比增长3.46%。 二、主要做法 (一)加大扶持力度,积极引导发展。 积极争取国家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和其他生猪养殖扶持资金,对全区规模养殖场(合作社)进行奖励扶持,通过项目带动,进一步激励能人大户兴办养殖场(合作社),激活民间资本,推进养猪业持续稳定发展。2012年以来,依托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项目,全区建成106个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场,全区生猪养殖场规模化、标准化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尤其是生猪规模化养殖比例提高到了38.17%。 (二)做强龙头企业,示范引领带动。对武都区汪家坝鹏盛养殖场、两水宏盛养殖场、陇南诚达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养殖场(合作社)进行重点扶持,引导他们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对生猪定点屠宰企业进行规范、整合,成立了武都仁鸿肉业有限公司、武都区蔡家湾生猪定点屠宰场等现代化屠宰加工企业,有效解决了销售问题,提高了生猪产业附加值。 (三)加强科技培训,提升技能水平。积极聘请省、市专家对生猪养殖户进行科学养殖培训,为群众进行技术指导,抽调1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对全区256户养殖场进行了包场、包技术的结对帮扶,手把手向群众传授养殖技术。组织专门力量,为群众提供信息咨询、饲料供应、良种普及、疫病防治服务。通过技术培训、现场观摩、养殖户交流切磋等活动,养殖户技能得到了明显提升。共举办养殖培训班6次,培训养殖技术人员600人次,印制技术资料5000余份,制作养殖场规范化管理制度牌400块,培养了一批养殖技术能手和农民自己的“土专家”。 (四)成立行业协会,共同发展提高。引导养殖场户成立了惠康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请专业养殖户介绍经验,互相交流,互相促进,共同提高,有效地解决了生猪养殖中的技术问题。联合社的成立为金融机构和养殖户之间搭建了平台,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帮助养殖户解决了贷款难、融资难等问题。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养殖方式仍较落后,生猪品种还不优。我老秘网区生猪养殖正处在一个由传统养殖向现代养殖转型的过程,规模化养殖虽然得到较快发展,但总体比例还不高,分散的传统养殖方式仍占有很大比例。目前我老秘网区种猪年供种能力只能满足区内种猪需求量的18%。 二是肉类加工和销售方式还很滞后。我老秘网区没有现代化的加工企业,年肉类加工量还不到肉类总产量的10%,大部分企业还是传统的初级加工产品,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十分脆弱。生猪外销仍以活猪为主,既增加了运销成本,又容易引发疫病。 三是资金制约严重。由于我老秘网区财政比较困难,用于生猪基地建设的扶持资金仍很有限,资金短缺问题仍然是困扰我老秘网区生猪产业做强做优面临的突出问题。 四、对策建议 一是进一步加大对生猪养殖的扶持力度。保持政策的连续性,持续加大对生猪养殖的扶持力度。在资金投入方式上有制定出台有效扶持机制,引导各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加大对生猪养殖的信贷支持和投放力度,对养猪贷款进行贴息,降低信贷利息,解决加快生猪养殖发展面临的资金问题。 二是优化生猪良种结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种猪结构,提升种源就地供给能力。大力发展良繁体系建设,发展民营种猪场,新建种猪扩繁场、繁育场,逐步改变目前大量依赖外地调种的局面。 三是培育壮大加工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引导、培育规模养殖场、养殖大户和相对集中连片小区建设,培育一批优质、安全生猪生产基地。支持龙头企业创品牌、树品牌,积极开拓生猪市场,加强产销对接,建立规模养殖基地与周边大中城市的生猪产销联建新机制。依托品牌,运用电子商务、连锁配送等现代营销方式,拓展销售网络,开拓市场。 四是全面推行生猪生态养殖模式。大力推广和应用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禁止和杜绝污染环境,做到养殖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促使生猪养殖和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建立和完善生猪产品安全标准体系,抓好产品质量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