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公布建设全球科创中心22条意见后,日前,上海又出台了关于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的20条实施意见。绿卡、户籍、股权激励……不搞零敲碎打的政策“补丁”,而是从人才体制机制上进行系统设计,上海“拼”劲满满。 创新驱动发展,人才决定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进行了一系列战略布局。通过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破除一切束缚创新的桎梏,让各类人才创新智慧竞相迸发,使创新成为经济新常态下驱动转型发展的新引擎,成为时不我待的重要任务。 对标未来、放眼全球、把握方位,去年以来,各地聚焦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分配激励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大力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北京出台了推进高校、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的“京校十条”和“京科九条”;黑龙江出台了20条人才新政;宁夏确定了创新人才体制机制22项重点内容……人才“松绑”,正释放出蓬勃的创新活力。 放权,让用人单位放开手脚迸发活力 国内某985高校曾有一项“植物反应器生产胸腺素技术”的成果,按照规定,经第三方评估为1000万元,但拟合作企业只愿意接受600万元。因学校没有处理权,若降价成交,报批通常至少需要2-3年。最终,该项成果被束之高阁,科研人员的积极性遭到打击。 现实中,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由于政府干预较具体,用人单位缺少充分的自主权,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用人主体作用发挥不够,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用人单位和人才的创造活力。 治事与用人相统一才能提高用人效能、开发好人才资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也是如此,新形势下,必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将引才、用才、激才等行为还给用人主体,真正调动其积极性。 去年以来,各地向改革要动力、向市场要活力,大刀阔斧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把权和利放到人才和用人单位手上,成为各地共同的着力点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