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调研报告的写作 苗冰松 (2015年11月) 调研报告是我们工作当中经常遇到的一个文种。按照现行的13种公文分类,调研报告严格意义上讲不属于公文。但它在分析形势、研究问题,特别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评估、分析、探求政策措施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为机关单位经常使用。调研报告的好坏,主要取决于调研活动的质量,同时也取决于分析总结的深度高度、写作的手法和技巧,一篇好的调研报告也是调研活动总结和提升,两者是相辅相承的关系。下面,通过研究、调查研究、调研活动安排和调研报告的起草,来分析如何写好一篇调研报告。这四项工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前三者是基础和过程,报告是结果。可以说,一篇好的调研报告,来源于细致的调查和深入的研究。 一、研究问题 研究,是一项最为基本,但又十分重要的工作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讲,一个人工作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他研究问题能力的高低。广泛地讲,机关中接触到的每一项工作,都可以称之为一个研究课题,研究好了就可能顺利地完成工作;研究不好,工作完成的效果可能就不一定好。我们常说,某个人好琢磨事,指的就是善于研究。在机关,领导经常会交代一些事情,有的让你深入研究,有的虽然没说,但也是让你研究好了再去办。因此,在机关工作的同志们,一定要养成研究问题的习惯,特别是个人分工的一些专项工作,通过专题的研究,摸清来龙去脉,搞清形势任务,弄明白思路目标,明确工作重点,拿出保障措施,有了这些,你的工作就会有章法,领导研究时能够有应对,工作也会好安排、好推动、有结果,主动性就会很强,工作水平也就上去了。工作研究得好,不但不会增加太多的额外负担,而且会在后面的工作中大大提高效率,减轻强度,工作会更轻松,因为你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工作的主动权。如何研究,应从认识事物、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四个方面来切入: (一)认识事物:了解普遍性和客观性。我们对一件事物、一项工作的感性认识,是从接触它开始的。而真正地了解、掌握它,却是从研究开始的。感性认识让我们了解基本情况,研究让我们知道它的深层次内容和规律性。研究一项工作,就如同给一个人画像,最好是能够做到形神兼备。从一个产业或一项工作的角度来讲,应当立足全面性、整体性、全景式、分层次把工作信息分析全。应当重点掌握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情况。应重点掌握四个层次的情况,一是面积、总产、单产等一些基本的定量指标,以及这些指标的年度变化情况;二是区域布局、种植结构、作物结构、品种结构、质量安全水平等一些产业性、结构性的指标;三是近年来的发展情况和工作进展情况,包括发展规律、主要特点、主要工作和成效;四是当前形势分析和发展趋势的预测。有了这些,就可以大体上了解一个产业或一项工作的基本情况。 2、全国和行业情况。任何一个产业或工作,都是全国产业或工作整体的一部分,充分掌握全国和行业的整体情况十分重要。应当重点掌握:一是全国的总体情况,包括总量、规模;二是全国平均水平,我们与平均水平对比是什么情况,处于哪个档次和水平;三是国家的产业政策与发展方向,我省存在哪些不同的特点,如何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推动发展。这些情况,对于我们明确产业发展和工作的定位很有帮助。 3、国外和国内先进省份情况。重点是了解先进水平,有哪些方面做得比较突出,有哪些好的经验和做法。这些情况有利于我们工作上对标,扬长补短,追赶先进。 4、政策环境。重点了解国家和地方对此项工作的支持程度,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各级机关和领导人的文件、讲话、报告、文献中对产业发展和专项工作的定位、提法、调子和要求。这些有利于我们更加明确工作的定位、方向和目标。 5、意义和作用。产业发展或专项工作在国家或省“三农”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应当给予认真分析和归纳,这点往往是专业性报告最为缺乏的。如果分析和归纳的准确到位,往往会引起相关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会为工作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二)发现问题:掌握矛盾性和特殊性。了解一个产业或一项工作的基本情况,目的是为下一步工作找准方向。各项工作应当坚持问题导向,立足解决问题来推动下一步工作。在研究的过程中,应当把发现问题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我们有些单位比较善于总结成绩,不太善于发现、挖掘和研究问题,就很容易找不准努力方向。从工作的整体性来讲,有成绩就会有问题,成绩总结好了,就有利于工作水平的提升;问题分析准、分析深了,有有利于弥补不足,提升工作质量和档次。应当重点从四个方面发现问题: 1、差距和不足。差距就是潜力,就是我们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应当重点分析重点指标和工作内容中,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可以是整体的,也可以是单项的,还可以从不同层次来比较分析。其中最重要的是通过相关指标上的比较,找出方向上、思路上、举措上的差距和不足,在宏观上提升对工作的认识。 2、制约和瓶颈。制约就是突破口,就是我们下一步工作的重点。要从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查找,并深入分析哪些是无法改变或短期内很难改变的,哪些是通过长期努力可以有所改善的,哪些是可以在短时间克服见效的。这样的分类,有利于我们分清轻重缓急,明确下一步工作的方向和力度。 3、政策的欠缺。政策就是导向,完善政策就是明确下一步工作的大方向。应当重点研究以往采取过哪些政策,在覆盖面、规模和力度上有什么特点,对效果进行有效评估,在制定和执行两个层面上还有哪些不足。这样有利于我们下一步在制定和执行政策上更有方向性和针对性。 4、工作上的薄弱环节。薄弱就是着力点,就是我们下一步工作需要重点加强的地方。应当把采取过的措施逐一梳理排查,查找哪些做得不到位,还需要采取哪些新的措施。 (三)分析问题:探寻规律性和必然性。分析问题是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方面它是在掌握基本情况和查找问题的基础上作综合性的归纳梳理,另一方面通过分析导出下一步工作,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功能。分析问题由于涉及的面比较广,又要合情合理合法,在归纳整理和逻辑推理上都有较高的要求,因此难度也比较大。分析问题要突出以下四个重点: 1、形势问题:形势出任务。一是要与当下宏观形势相一致,跟上国家和省经济社会发展大环境、大趋势、大要求。二是要与市场变化相一致,特别是对供需、价格、质量、消费层次、流通等环节的情况和变化有比较透彻的分析研判。三是要与工作所处的阶段相符合,对所处阶段的特点、需求、工作着力点要有准确的判断,需要研究还是试点,示范还是推广,要因时而动,遵循规律,不轻易做超越阶段不切实际的工作安排。四是要把机遇和挑战分析透,抓住机遇,利用机遇,不错过机遇,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挑战。五是把有利不利因素搞清楚,特别是群众基础、领导重视、投入、社会氛围、资源环境承载等有可能影响工作的内外部因素都考虑进来。 2、政策问题:政策出方向。应当下大力量研究路线方针政策问题,重点是党中央、国务院的大政方针,农业部等国家部委的重点工作安排,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这些政策中,对我们所作的工作是如何要求的,站在抓落实的角度研究如何推动工作。特别是农业部门的专项工作会议,一般都会对专项工作提出十分明确的要求,以此作为我们结合实际,细化工作措施的重要依据。研究好政策问题,可以保证工作在大的方向和重要的举措上不出偏差。 3、技术问题:技术定可行。这里讲的技术,是指我们产业发展和工作推动的素质和能力,以及开展工作的条件和水平,也就是能够承受什么样的发展速度和工作强度,通过努力能够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在能力范围内,把目标定得适当高一些是正确的,就是领导们常说的“蹦一蹦,够得着”。反之,如果定得过高,就很有可能落空。因此,一定要对自己的实力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和评估。 4、体制问题:改革添动力。体制机制是政策执行和工作推动的路径和保证。根据体制机制的现实情况,来设计操作层面的具体方法和步骤,涉及全局和整体推动的,需要提请党委、政府来部署;涉及其它领域和部门的,需要明确牵头和配合部门及各自的职责分工;需要协同推进的,应当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高度和推动。根据工作需要,来决定采取会议、文件、督导等不同的工作措施。对下,应当重点研究工作落实层面的体制机制问题,例如基层农业工作体系建设问题,应当定期进行调研和评估,掌握实际情况和问题。对存在的突出问题,特别是体制机制不顺、有可能影响工作落实的问题,应当通过改革的办法来解决。 (四)解决问题:突出前瞻性和方向性。研究工作的目的,就是要明确今后工作的方向、目标和重点。因此,解决问题的阶段是研究工作最重要的阶段,既与前三个阶段因果逻辑关系,又可以独立成为工作安排的文案。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突出完整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1、明确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工作思路),解决工作的方向性问题。思路决定出路。在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下一步工作的方向,是一项工作最为重要的部分,决定了未来工作的走向,也是一篇文稿的核心。 2、提出任务目标或阶段性要求,解决做到什么程度的问题。目标决定力度。合理的目标,是未来工作的重要指引,也是一篇文稿的眼睛。目标的设定,既不能太高,也不能过低,要蹦一蹦,够得着,起到促进工作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