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德发
近年来,市台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对台工作部署,坚持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和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为平台,深化“五缘”、拓展“六求”,不断推进明台经贸合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别是2006年5月三明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成立以来,明台经贸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更加蓬勃发展,岛内来明考察洽谈、投资兴业的台商、台胞明显增多,明台两地经济间互补互利、相互促进的关系日趋明显。
一、我市对台经贸工作的主要成效及特点
2002-2006年期间,全市累计批办台资企业51家,总投资8367.57万美元,合同利用台资3880.57万美元,投资领域涉及机械、电子、纺织、林业、农业、化工、建材等10多个行业,明台经贸合作领域进一步拓宽。尤其是随着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扩大到全省,以及2005年6月我市经国家林业局批准,成为了全国唯一的“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明台农林合作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市共计累计批办台资农林企业26家,总投资2624万美元,合同利用台资1989万美元;累计引进农业新技术28项,推广面积17412亩;引进台湾品种106个,推广面积85716亩。
主要特点有:
1、台商投资企业投资规模明显加大,逐步走向品牌化。从整体来看,正常运行的台资企业投资规模增长速度较快,并获得良好经济效益。如:台商李晓东先生(市台协会会长)经营的企业,在2005年投资1亿元成立福建省三明三福水泥有限公司、福建省三明东鑫工贸有限公司、三明市东鑫物流有限责任公司,在三明市三元区荆西新上年产80万吨水泥粉磨生产线的基础上,2006年3月又承包福建纺织化纤集团水泥分厂,投资2000万元对工艺线进行扩建改造(2007年计划投资4000万元在永安合资成立福建省永安万年水泥有限公司,该项目总投资达5.6亿元)。该企业已有“三福”、“万年青”、“三三”、“双轮”4个品牌,其中“万年青”成为全国知名品牌,2006年生产水泥30万吨,产值达7000万元。台商刘明正先生(市台协会常务副会长)几年前成立了永安联发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永安私立爱儿幼儿园有限公司、永安富丰食品有限公司,2006年聘请留学欧洲的台湾专业人士规划设计总投资2000多万元的休闲农场。台商林寿兴先生(市台协会副会长)经营的兴辉食品有限公司,2006年实现销售产品1万吨,产值达4500万元,该公司生产的“山雪”牌饮料获得福建省名牌产品,公司被评为国家级经济林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国40家,我省2家,台资企业唯此1家)、三明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被我市授予2005-2006年度诚信单位。台商吴龙振先生(市台协会副会长)经营的嘉德综合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香鱼、虹鳟鱼产品,通过了省海洋与渔业局和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的无公害产品认证。
2、台资农业项目特色多,新品种推广范围大。2002年以来,明台农业合作有较大发展,引进台湾赤芝墙式栽培灵芝、密雪梨2次套袋、茶叶加工等28项新技术,推广面积17,412亩。引进台湾毛豆、台农1号小白菜、台农密桃、台湾新红宝西瓜、台湾蜜雪梨、四季春、黄花菜、日本甜柿等107个品种,一些优良品种载培面积逐年扩大,遍布我市永安、清流、大田、明溪等县(市),推广面积达85,716亩。台湾农业新品种推广面积位于全省第二位,利用台资农业已成为我市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收入的亮点,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
3、涉台产业领域不断拓宽,初步向科技型发展。台资企业在2002年以前主要从事种植、养殖等农林产业,目前已发展到建材、电子、农产品加工、化工、纺织、建筑装饰等诸多行业,少数企业已发展为科技型企业。如:市台协会会员企业将乐港乐水晶有限公司与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合作,引进日本、美国、韩国先进的SAWF器件生产线设备,生产国家鼓励开发的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新一代晶体器件电子产品—射频滤波器,填补我省射频滤波器项目空白。市台协会理事企业尤溪丰业农产有限公司,以精细的生产工艺生产加工绿笋产品,这一项目的成功开发,填补了我国目前绿竹笋加工生产产业的空白。
4、新批办台资企业增资明显,在大项目上有所突破。2006年,我市新批办台资企业共11家,总投资4775万美元,合同利用台资1635万美元,其中,总投资、合同利用台资分别比上年增长3.16倍和1.32倍 ,福建沙县大顺特种金属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各种钛金属及其冶炼、铸造及其它相关产品,总投资达2998万美元,注册资金1498万美元,合同利用台资449万美元。
二、明台经贸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信息滞后,渠道不畅,尚未建立起有效的明台交流合作导向机制和对接机制。对台商投资的动向、台湾资本流动的特点和台湾产业的战略动向等方面的信息了解不多、掌握不清、研究不够。
2、对台招商项目前期工作不够细、不够实,项目存储不足。好项目、大项目缺乏,与台湾产业对接合作困难。
3、资金短缺难以扩大生产。我市台资当中涉及农、林的企业占很大的比重。由于农业项目前期投入多、产出效益慢,其资金周转也较慢,有的后续资金一时跟不上,需要贷款支持,难以扩大生产。台商们普遍希望在贷款上能扩大台资企业的受益面,让经营农林项目的台资企业从中受益。
4、交通瓶颈制约增加企业生产成本。我市地处内陆山区,远离港口、码头,交通运输路径长且路面窄,原材料的进口和产品出口都相应提高费用,生产成本增加从而影响了企业的竞争力。如:台资大田建福染整有限公司,原材料和产品出售两头在外,每年运输成本达200多万元,因运输成本高,企业利润大大受到影响。
5、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影响企业发展。台资将乐县天健运动器材有限公司属于外贸出口型企业,急需外语及外贸人才,但县级此类人才有限,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台资沙县钜锋机械有限公司,生产木工机械及制鞋机械产品,目前企业急需的电焊及机械加工类人才,也是难以物色到。
三、做大做强明台经贸合作的对策
1、加快建立明台产业合作导向机制和对接机制。围绕我市“十一五”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要求,研究台湾产业特点和产业转移趋势,加快建立和完善明台产业合作导向机制、对接机制,充实、完善明台产业合作规划,建立健全对台招商库,重点推出一批与台湾产业外移相对接的招商大项目、好项目,有针对性地承接台湾外移产业。充分利用好“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和“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这两个平台,加快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建设,举办好一年一度的海峡两岸(福建三明)林业博览暨投资贸易洽谈会,围绕林产品加工、生物制药及中成药开发、森林食品加工、生物多样性保护及苗木花卉繁育、森林生态休闲观光、林业科技开发等6个功能区的发展布局,重点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技术设备先进、深精加工能力强、产品附加值高的企业,整合改造现有的林业企业,优化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努力把实验区构筑成两岸林业合作交流平台、生产要素引进消化平台、林业改革创新平台,逐步把我市建设成为台湾林业产业转移的吸纳基地和现代林业发展的先行区域。进一步加强与台湾农业科研机构、农业界专家、学者和农业协会的联系,开展技术交流,着力引进台湾良种、深加工设备及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营销策略,培育壮大明台农业合作龙头企业。
2、进一步加大对台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利用“5.18”、“6.18”、“9.8”、“11.6”等各种招商引资平台,多形式、多渠道地联络邀请台湾企业界客商来明观光考察、投资兴业。强化开展小分队招商,重点赴江苏、广东等台资企业集中区及我省厦门、漳州、福州、泉州等沿海地市开展定向招商活动,举办专业性对台招商会。常态性地组织我市企业界人士和项目业主赴台湾岛内进行经贸考察,有针对性地了解追踪台湾产业发展现状、特点、规律,捕捉信息,寻找合作商机。要发挥市台协会、市台属联谊会“以台引台”、“以台引外”的招商作用。
3、突出招商重点,进一步壮大对台经济总量。一是从三明实际出发,围绕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实验区建设,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农、林资源,积极引进台湾农业、林业方面的新技术、新品种,努力推进我市农、林产业化发展。二是要重视大企业、大项目的招商工作。在招商引资中,要把对大企业、知名企业的招商作为增加吸引台资“量”和提高台资“质”的突破口,力争吸引一批能够带动发展、技术含量高的大企业来我市投资。三是要突出产业链招商。围绕培育壮大我市的冶金及压延加工业、机械及汽车零配件产业、林产加工三个产业集群,改造提升纺织、建材、化工三个传统产业,扶持壮大生物制品、特色食品加工、新型电子元器件生产三个新兴产业来开展招商引资活动,找准链结点,努力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发展延伸链的项目和相关配套产业。
4、进一步改善台商投资环境。强化为台商服务工作,用足、用活、用好各项优惠政策,建立台商投资情况个案处理制度,以项目带政策,一个项目一个政策,做到特事特办、灵活处理,急事急办、讲求实效,多为台商、台资企业办实事办好事办成事,通过诚心帮助,优质服务,促进在明台资企业发展得更快更好。健全完善市、县两级领导挂包重点台资企业制度,帮助协调解决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加强台商投诉协调工作,完善台商投诉协调机制,建立健全重大台资项目跟踪服务协调机制,切实维护台商投资的合法权益和正当利益。
(作者为市台办主任)
(责任编辑:黄茂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