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委办课题组
中央提出了新农村建设“五句话”要求,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乡风文明”。乡风文明从本质上讲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其核心是推进农民的知识化、文明化、现代化。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群众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追求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愿望更加强烈,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是满足农民需求的必然选择。如何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提升乡风文明的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
一、我市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基本成效
近年来,我市在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方面取得明显的成效,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深入开展,“八荣八耻”荣辱观教育扎实推进,农村“绿色家园”行动全面实施,文明乡风进一步树立,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进一步养成。
一是注重创建,乡风文明建设的基础进一步夯实。各地以建设新村镇、新设施、新环境、新风尚为重点,大力开展和谐文明农村建设。普遍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推进“文明村”、“十星级文明户”创建、环境综合整治、“双文明”共建等各项活动。推进“素质工程”,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积极推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合作医疗、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失地农民保障等制度。通过“三下乡”活动,组织送戏下乡、送电影、送图书,组织市、县、乡三级医疗队深入乡村为农民就诊就医。绝大部分乡村完成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自来水入户、村道硬化和广播电视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稳步提高,绝大部份乡村建有卫生所、文体设施和休闲健身场所。泰宁县围绕着建设乡风文明的新农村,推进了以凸显乡村文化内涵的新农村建设,涌现了水际村“渔文化”、音山村“花文化”、南会村“鹭文化”、寨下村“生态文化”等具有个性魅力和文化特点的新农村。
二是因势利导,乡风文明建设的活动进一步深化。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正确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明创建,让农民在乡村文明建设活动中唱主角,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活跃和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农村“五五”普法不断深化,违法犯罪现象明显减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基本形成,平安村、平安家庭创建活动成效明显,农村社会稳定,群众安居乐业。一些乡村的流动轻骑宣传队,赶墟天、下田头、进山场,向广大群众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传播文明、科技、信息等知识。一些乡村的农民乐队,常年活跃于田间地头,演出形式多样,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生活。沙县青州镇对文化协管员实行考核上岗,充分调动协管员的积极性,认真宣传、贯彻和执行党的文艺路线、方针,丰富群众性文体活动,成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中心之一。
三是狠抓投入,乡村文明建设的设施进一步改善。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基本解决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2007年新建乡村文化活动室809个,休闲健身场所590处,组织送戏下乡900多场,送电影4200多场,送书5万多册。全市共建立村卫生所2205个,完成200个空白村卫生所建设,共有3296名乡村医生通过资格认定,做到持证上岗。依托村村通电、通电话、通电视工程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积极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文艺、体育、节庆民俗及电影放映等文体活动,挖掘培养民间文化文艺人才,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宁化县泉上镇谢新村完成墙体粉刷1.2万平方米,修建了篮球场和1050平方米的游泳池。
四是强化培训,农民文明素质进一步提高。依托农民夜校等农村思想文化阵地,通过集中培训、聘请专家现场指导、发放资料等形式,加强农民外出务工职业技能、法律、道德、健康等方面知识的教育,切实提升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创业就业素质和现代文明素质。尤溪县建立了特色鲜明、活动丰富、广泛参与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机制,广泛开展以“新农村新风尚新农民”为主题的“文明新风六进农家”活动,并通过改“三堂”( 旧祠堂、旧会堂、旧学堂)为文化活动阵地,发展农村业余文化队伍,经常性开展文化下乡活动,极大地提高了群众的文化素质。
五是依托载体,乡风文明建设的举措进一步创新。各地坚持抓好载体建设,不断推进乡风文明举措创新。清流县大力推进农村“四新文化”(庙会新风、祠堂新貌、农谣新唱、喜事新办)建设,全县推进农村祠堂改造,开展庙会科普宣传活动,举行集合婚礼、集体祝寿等新风尚,整理挖掘“十番锣鼓”等传统文化,整理“计策三字经”、“尊老敬幼”等民谣,成立了农民管弦乐队,乡风文明涣然一新。将乐县新路村扎实开展“厂村共建”活动,区内21家企业参与,成立了村企共建治安巡逻队,兴建农民休闲公园,区内厂村和谐、其乐融融。大田隆美村以实现“平安隆美”为载体,深入开展“创十佳、评十户”、“争五好”等活动,成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理事会、村规民约监督队,下设禁赌、禁黄、禁毒、老年劝导小组,实现了无黄、赌、毒、盗等违法犯罪现象,无重特大刑事案件和重大上访事件的发生。
二、在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新农村建设中推进乡风文明,也要看到还存的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
一是思想认识有待提高。有的地方对乡风文明建设不以为然,认为乡风文明建设是虚的,可有可无,经济发展了,乡风自然文明了。由于认识上的误偏差,致使在实际工作中抓文明建设的措施和力度都不够。有的甚至把乡风文明建设与发展经济对立起来,乡风文明建设基本处于放任自流状态。
二是设施投入有待加大。绝大多数农村建设资金用于发展生产的多,用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少,导致大部份农村的文体设施落后,一些地方甚至没有农民休闲活动场所。由于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不足,导致了农村文化娱乐活动的贫乏。农民的大部份业余文化生活以看电视为主,基本没有其它文娱活动选择。
三是教育引导有待加强。有的地方对农民增收问题比较关注,忽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缺乏必要的教育和引导,特别是缺乏推进农村文明创建的良好机制和可行办法,致使农民有这方面的需求,但却不知如何去实现,只能固守老一套。
四是陈规陋习有待革新。一些落后的乡风民俗、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在农村仍有较大市场,婚丧嫁娶时大操大办,比阔气、讲排场、相互攀比的风气有所抬头;不尽赡养义务、不孝顺老人,为赡养照顾老人斤斤计较、互相推诿的现象仍有存在;有的地方求神拜佛、封建迷信的陋习一时盛行;有的地方存在严重的重男轻女现象。
五是文明素质有待提升。部分农民虽然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但对环境卫生重视不够,“粪土乱堆、柴草乱垛、污水乱泼、垃圾乱倒、畜禽乱跑”的现象广泛存在。一些农村家庭屋内富丽堂皇,室外垃圾臭不可闻;一些农民虽然富裕了,但言行为举止还不文明、不雅观;一些地方农村甚至黄、赌、毒蔚然成风,道德、法制水平亟待提升。
三、提升乡风文明水平的对策措施
在新形势下不断提高农村文明程度,让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共享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是当前各级党委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面临的重要课题。培育文明乡风,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必须持之以恒,需要每一个农村居民持之以恒地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从一件一件小事做起,逐步克服落后的生活习俗,真正形成良好的新型文明乡风。
1、以推进发展为根本,夯实乡风文明建设经济基础。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培育文明乡风的基础。要深入贯彻中央、省委1号文件精神,认真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继续强化“五大工程”、搞好“六项服务”、推进“132计划”、办好“十件实事”,实现全市新农村建设的创新发展。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确保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政府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明显高于上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巩固发展粮食产业,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扶持发展新兴产业,提升特色农业基地和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规模和效益。完善农村公路、广播、通信、电网设施,加大农村沼气综合利用技术的示范推广力度,抓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洪水预警预报系统等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2、以提升素质为支撑,增强乡风文明建设主体意识。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没有文明的农民,就没有文明的乡风。要广开教育渠道,拓展教育形式,着力提升群众文明素质。一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引导广大农民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促进形成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的良好风尚。引导乡村依据自身实际制定并完善村规民约,推进移风易俗,倡导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二是扎实开展形势政策教育。注重教育的贴近性和教育形式的适应性,采取组织宣传团下乡宣讲、编写农村政策通俗读物、创作寓教于乐的文艺作品等农民易于理解、乐于接受、便于参与的方式进行教育,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加强农民技能培训。组织专家或技术人员对农民开展种植技术培训、养殖技术培训、外出务工技能培训,提升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骨干力量。四是切实强化法制教育。加强农民法制宣传教育,引导农民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权益,成为遵纪守法的合格农民。
3、以完善设施为抓手,构筑乡风文明建设硬件平台。加快消除乡风文明建设的“瓶颈”制约,促进农村社会的更加和谐发展。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进一步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制度,建立健全中等职业学校家庭困难学生的助学制度;开展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对口帮扶活动和多种形式的支教活动。实施乡镇卫生院改造提升工程,进一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面,提高参合率,规范完善运作机制。实施“年百所乡镇综合文化站”改造建设工程,加强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建设。加快实施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以及“百乡千村公共广播宣传工程”,确保年内20户以上已通电的自然村全部通广播电视。另一方面,要推进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户为对象,发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整合村级组织活动室、村图书室、文化活动室经及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远程网络教育接收点,着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开展活动,帮助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和器材支持。
4、以环境整治为重点,塑造乡风文明建设良好形象。新农村要有新形象。要按照村容整洁、生态良好的要求,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力度,认真开展“家园清洁行动”,实施省级村镇住宅试点小区建设,大力发展沼气,突出解决农具乱放、柴草乱堆、垃圾乱倒、脏水乱泼、畜禽乱跑等“五乱”问题,搞好村庄绿化,做好农村改水工作,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始终坚持保护生态的原则,加大农村工业污染治理力度,合理布局畜禽禁养、控养、适养区,鼓励畜禽养殖业向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着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加大村庄整修改造力度,实行人畜分离,逐步完善公共设施,搞好绿化美化,制定村规民约,使村庄达到环境整洁、道路畅通、功能齐全、管理规范的基本要求。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发挥地方山水人文优势,充分体现历史内涵和区域特色,建设水在村中、山在景中、人在绿中、村在美中,融清水远山、人文景观和现代文明于一体的生态新农村。
5、以宣传引导为突破,营造乡风文明建设舆论氛围。实现乡风文明,要通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促进农民文明素质提高。一是继续组织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科教、文体、卫生、法律‘四进社区’活动等,普及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有关的自然现象、社会进化、医疗卫生、科学健身和生老病死等知识,解答群众在法律方面的疑虑,引导农民进一步提高抵御封建迷信活动和邪教等伪科学的能力。二是开展取缔和扫除邪教组织、流氓黑恶势力、非法民间组织等活动,有效遏制“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为农民群众创造一个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三是大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特别是唱戏、舞龙、腰鼓、扭秧歌等农村特色文化,组织农民多参与下棋比赛、唱歌比赛、农民运动会等公共文化活动,积极探索农村文化建设的新途径,充实、丰富、活跃农民的文化生活。四是广泛开展“改陋习、树新风”和“整脏治乱”等活动,引导人们自觉革除不良陋习,自觉倡导文明新风。
6、以典型示范为载体,形成乡风文明建设推进合力。培育文明乡风,必须创新载体。要通过开展创建“和谐示范村”、“和谐示范户”、评选“遵纪守法户”、“五好家庭户”、“双文明户”等活动,通过建设好乡村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阅览室等,把农民吸引过来,向农民普及文化知识,开展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寓教于乐,让健康向上的现代文明深入农村千家万户,努力建立新型乡风。要立足农村实际,从群众身边选典型,依靠群众推典型,树立一批有时代特征、有不同层次、有群众基础的先进典型。通过典型带动,激发农民投身新农村建设的激情,为建设文明乡风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党员在带头遵纪守法,带头讲文明、树新风,带头做好群众思想政治工作,协助解决农村矛盾、纷争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带领群众抵制和摆脱封建迷信等愚昧落后观念和陈规陋习的影响,逐步树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步伐。
课题负责:郑维雍
课题成员:陈 继 杨开吉 林运裕
(责任编辑:陈 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