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大竹县政府工作报告
在大竹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大竹县人民政府县长 孙忠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查,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十二五”时期及2015年工作回顾
“十二五”时期是不平凡的五年。一方面,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另一方面,社会转型时期各类矛盾凸显,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经济社会发展历经许多困难和考验。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县政协的民主监督下,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砥砺奋进,创新实干,奋力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追赶跨越,较好地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繁荣时尚美丽和谐大竹建设全面推进。2015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1.5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9.6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1.3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5%、13.5%、13.8%,比2010年增长102.6%、128.1%、117.4%;预计(下同)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0.54亿元,地方公共财政收入11.6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6%、9.93%,比2010年增长70.8%、154.77%〔1〕。
——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2015年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190.32亿元,同比(下同)增长9%,占GDP的62.8%。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10年的23:53:24调整为18.1:56.1:25.8。工业主体地位进一步强化。工业结构更趋优化。2015年新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户、微型企业170户,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13户、中小微企业达3296户,形成机电、能源、建材、农副产品加工、苎麻纺织、鞋服“六大主导产业”,主导产业对工业增长贡献率逐年提高。创新驱动能力明显增强。“十二五”时期累计完成工业投入321.68亿元、技术创新投入5.78亿元,建成院士工作站1个,培育国家创新型企业1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户、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品6个,创建省级技术研究中心1家、省市重点实验室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个,新增中国驰名商标2个。“1+3+10”工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经开区基础设施覆盖面积达9.5平方公里,入驻项目101个,2015年实现营业收入186亿元;石河建材园、庙坝小微企业创业园、月华食品园建设有序推进,鼎泰陶瓷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相继建成投产。跻身全省首批工业强县示范县、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县。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粮食产量持续增长。良种良法得到有效推广,优质水稻种植率达90.3%,主要农作物关键技术推广普及率达85%,科技在主要农产品增长中占比达80%,全县粮食年产量稳定在50万吨以上,连续四年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农业效益明显提升。2015年实现农业总产值86.76亿元,比2010年增长21.8%;2011年—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3%,2015年实现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64元。2013年—2015年连续三年荣获全省助农增收工作先进县。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2015年实现畜牧业产值34.5亿元,出栏生猪91万头,被命名为四川省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农业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新建粮经复合基地7万亩,全县特色产业基地达50万亩。新培育省市龙头企业5户、达16户,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22.1亿元、利润820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4%、8.4%。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67个、达340个。全县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认定,拥有全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3个、全国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1个,“三品一标”〔2〕农产品达34个。创建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石河镇被命名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服务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五年来,市场体系不断完善,煌歌中心商圈基本形成,先后引进家乐福、太平洋院线等知名企业入驻;新建商贸中心4个、专业市场3个、乡镇综合市场5个,新(改、扩)建农贸市场56个,建成“万村千乡”〔3〕农家店253个、“新网工程”〔4〕农家店203个。成功创建省级现代流通示范县。2015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72.26亿元,比2010年增长63%;实现外贸进出口2050万美元;新增规模以上商贸企业14户、达98户,培育自营出口企业30户;新发展电商企业35户,建成美联电子商务集聚区。旅游经济快速发展。被评为四川省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列入全省十大区市县旅游目的地,五峰山创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和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通过评审。2015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6.6亿元,比2010年增长162%。金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有效增强。各类银行贷款余额124.4亿元,比“十一五”末增加83.23亿元、增长202.3%。成都农商行大竹支行挂牌营业。项目驱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十二五”期间,累计争取项目1470个、到位资金53.12亿元,到位资金是“十一五”的2.27倍。2015年向上争取项目140个、到位资金13.11亿元。“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87.79亿元,年均增长17.9%。五年来,实施重点项目1162个,累计完成投资558亿元。
——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规划体系日趋健全。47平方公里城市控详规划和住房、消防、综合防灾、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及7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城市设计编制完成。城市街景立面、道路系统、专业市场等规划布局进一步完善。乡镇总体规划和控详规划逐步完善,编制完成县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及347个新村规划。城市规模不断拓展。“东扩、西控、南拓、北进、中提升”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县城建成区达24.2平方公里24.1万人。坚持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协调推进,北城、东湖、东柳三大新区初具规模,北门片区旧城改造完成70%,十字街片区完成第一批次改造,西门片区旧城改造稳步推进。五年来,改造城镇棚户区8166户,建成保障性住房4298套。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坚持地上基础设施和地下管网系统同步推进,北城干道、竹阳东路东段、建设路北延伸段建成通车,城市干道达98公里,东湖广场、竹城1号广场等市政广场投入使用,护城河城区段全线贯通,建成市政桥梁19座;建成城区雨污分流管网系统 110公里,朝阳截污干管三四标段全面完工、一二标段完成总工程量的95%。坚持亮化工程和绿化工程配套跟进,城市亮化系统更加完善;绿化植物种植和管理进一步加强,城市绿地率达27.74%,人均公园绿地9.95平方米。经开区产业规划和城市规划同步推进,与主城区的连接大道建成通行,产城融合进程进一步加快。城管工作向标准化、精细化推进,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小城镇建设有序推进。主城区带动小城镇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周家镇“县域副中心”、2个“全国重点镇”〔5〕、4个“全省百镇建设试点镇”〔6〕及其它特色小城镇建设加快推进。全县城镇化率达38.9%,比“十一五”末提高7.7个百分点。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五年来,建成省级新农村示范片1个、新农村综合体10个、幸福美丽新村精品示范村8个、新村示范点64个、改造农村危旧房16553套。
——基础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交通网络更趋完善。公路交通实现“半小时达州、1小时重庆、3小时成都”和“100%的乡镇(街道)、100%的村(社区)通水泥(油)路”的外联内畅通达格局。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3759公里,是“十一五”末的1.4倍。改造提升一级汽车站1个,全县现有县级以上汽车站2个、乡镇汽车站29个、农村招呼站246个、码头6个。2015年实施国道210线、318线大修117公里。南大梁高速公路大竹段完工、杨家—月华段联网通行,国道外迁、山后快速通道竹石线、包茂高速达渝段大竹南出口等重点交通项目加快推进。县道马西路(安吉—周家—石子—邻水)升为省道202线,竹石路(竹阳—石子—垫江)升为省道404线。达州—大竹—邻水—重庆城际铁路获国家发改委批复并纳入“十三五”建设规划。农田水利保障能力有效提升。五年来,新建蓄水池3200口,整治病险水库18座,配套渠道280公里,新增蓄引提水能力550万方,新增有效灌面6万亩、节水灌面8万亩,治理河道30公里。新建集中供水工程80处,其中千吨万人水厂6个,解决农村安全饮水32.6万人。土地滩水库项目有序推进,筹集资金1.8亿元;龙潭水库配套工程加快推进,乌木滩水库灌区改造完成前期工作。乌木滩水库(百岛湖)创建为国家水利风景区。建成高标准农田36.37万亩、机耕便民道1650公里,整治土地18.12万亩。被评为省级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入列全国第三届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第一批次候选名单。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实效。强化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国家级绿化模范县创建工作有序推进,成功创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1个、省级生态乡镇1个、省级生态村2个、省级农业生态园区1个、市级生态村184个。百岛湖和龙潭水库创建为省级湿地公园。实施退耕还林5400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39.8%。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纵深推进,创建为全省环境优美示范县城,庙坝、石河、清河、杨家等4个乡镇被评为全省环境优美示范乡镇;2015年顺利通过全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验收。治理水土流失120平方公里,调整划定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全县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95%。环境监管执法更加严格,总量减排得到较好控制。
——改革开放持续深入推进。坚持“放管结合、接放并举”,大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开展行政权力清理、优化和动态调整工作,编制并公布政府部门行政权力清单6352项,行政权力依法规范公开运行;全面清理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项目,先后精简60项,保留行政许可188项,非行政许可调整为政府内部审批事项13项,不列入县本级行政审批事项76项。优化调整政府部门机构和职责,新成立城管执法局、扶贫和移民工作局,组建卫生计生局、食品药品局、工商质监局、教科局、农林局。大竹“撤县设市”已报国务院审批,新设立竹阳、白塔、东柳3个街道办事处,完成月华、高明、童家、天城撤乡建镇。商事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全面推行“三证合一、一照一码”〔7〕,全县市场主体达2.54万户。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完成县天然气公司与华润燃气集团、电力公司与省水电集团的资产重组,金鑫物资公司国有股权全部退出,大安水库电站改制基本完成,国有经营性资产集中管理有序推进。扎实开展农村产权“六权同确”〔8〕,农村土地和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确权颁证工作加快推进。农村资金互助合作、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全省第三批“百镇建设”等试点工作成效明显。全面完成农业“三项补贴”政策调整〔9〕。县信用社改制为农商行。城镇落户限制全面放开。教育、卫生、文化、科技、扶贫等各领域改革深入实施。开放合作更加紧密,五年来招商引资签约项目254个,实际到位资金433亿元。
——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教育科技加快发展。五年来,投入资金6.2亿元,改造校舍15万平方米。校点布局进一步优化,新增城区小学2所,就近入学得到较好落实。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顺利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行动纵深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实效。高效课堂全面推广,高考主要指标居全市第一。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对经济贡献率提高到53%,连续两届被表彰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成功创建第三轮全国科普示范县。文体广新繁荣发展。五年间,建成乡镇文化站47个、农家书屋382个、社区书屋61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站点491个;县文化馆、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阵地免费开放。文艺创作成效明显,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新闻出版得到加强。通过全国文化先进县复查。广电惠民工程深入实施,数字电视建设加快推进,建成“村村通”7497个点,安装“村村响”83个村,放映公益电影14028场次。承办各类体育赛事80余项次,全民健身热潮蓬勃兴起。室内体育馆完成主体工程。卫生计生均衡发展。五年间,建成县中医院医技综合大楼,县人民医院急救住院医技综合大楼主体竣工,实施乡镇卫生院污水污物及业务用房项目28个,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6个、村卫生室120个。成功创建全国妇幼健康优质示范县、省级卫生县城;县医院创建为国家“三级乙等”综合医院,县疾控中心创建为全省首批“二级甲等”疾控中心,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成果得到巩固提升。新农合制度、基本药物制度和分级诊疗制度全面实施,新农合参合率和住院实际补偿率逐年提高,分别达到99.53%、65.43%;基本药物实现零差率、网上采购和集中支付药款“三个100%”;县内就诊率提高到90%,“小病在基层、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基本形成。县级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累计让利群众3916万元。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得到落实,计生优质服务工作得到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2.41‰,符合政策生育率83.25%。完成新档案馆建设。创建为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人防、气象、保密、对台、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地方志、妇女儿童、残疾人等事业全面进步。
——民生保障更加坚强有力。民生实事有效落实。切实加大民生投入,五年来累计支出65亿元,民生支出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比例逐年提高,2015年达70.9%。连续三年集中办理县城社区民生实事279件,实干惠民电视公开承诺践诺惠民事项2508项。坚持每年实施一批群众急需急盼的政府民生实事。务实推进2015年“十大民生实事”办理,具体完成情况如下:(1)白塔公园进入招投标程序,名豪广场开工建设。(2)新增社会停车位500个,房地产开发项目配套停车位2500个;县城区建成第一座人行天桥。(3)西城水厂主体竣工。文星白鹤水库、周家同心桥水库终止承包合同;竹阳石猪槽水库终止承包合同进入司法程序;人和白塘水库、乌木观音洞水库调整为非备用水源水库,暂缓收回。完成周家平桥水库、石桥铺刘家坝水库和高明镇河流型水源地环境综合整治。(4)建设公租房300套;改造农村危旧房3000户;实施地质灾害避让搬迁200户。(5)大竹县第十一小学启动建设;建成庙坝、石河等2所中心幼儿园并投入使用;建成中和小学、姚市小学、柏林中学、童家二小、新生小学等5个标准化食堂。(6)县群众文化艺术中心(文化馆剧场)进入招投标程序。(7)县疾控中心结核病防治综合楼因实验室设计变更,正在办理相关手续;妇幼保健院综合楼开工建设。(8)县中心敬老院和县儿童福利院主体竣工,正在进行室内装修。(9)白塔街道双马农贸市场正在建设之中。(10)农产品及食品检验检测中心建设因政策因素暂缓实施。扶贫移民取得实效。五年来,累计投入5.02亿元,实施连片扶贫开发项目4个、产业扶贫项目8个,推进整村扶贫73个、特困村建设31个,极大地改善了项目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贫困地区行路难、看病难、饮水难、增收难等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全县农村贫困人口由2010年底的159026人减少到2014年底的79663人,贫困发生率由“十一五”末的17.29%下降到2014年底的8.85%。2015年启动实施精准扶贫工程,预计实现精准脱贫16161人;特困移民避险解困800人。金鸡乡金鸡村脱贫工作经验在中央电视台播放推广。就业和社会保障切实加强。“十二五”时期,就业创业促进工作扎实有效,开展就业创业培训3.86万人次,支持3391人成功创业;城镇新增就业2.4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0%以内,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2015年达23866元;社会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五大社会保险年参保达80万人次以上;社会救助体系更加健全,保障低保对象32万人次、五保对象3.8万人次,医疗救助46.2万人次,法律援助1.1万人次。福利和慈善事业加快发展,成功创建第三轮、第四轮全省敬老模范县。军地共建取得实效,成功创建第十届全省双拥模范县。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安全监管能力明显提升,道路交通、食品药品、地质灾害等各领域安全监管得到切实加强;整顿关闭煤矿23户,煤矿安全工作取得预期成效,成功摘除全国煤矿安全重点县“帽子”,通过全省安全生产重点监控县“摘帽”验收。顺利完成“六五”普法规划任务,普法工作实现全域全民全覆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进一步完善,暴力犯罪、侵财性犯罪案发率逐年下降,破案率大幅提升。成功摘除全国禁毒重点整治通报县“帽子”。石河镇创建省级安全社区通过验收。白塔街道幸福社区被评为全国“社区康复、社区戒毒”示范单位、全省依法治省示范社区。成立县应急委和十个专项应急指挥部,应急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妥善处置各类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大调解、大接访、大走访及信访积案化解等活动持续开展,认真办理“县长信箱”、“县长热线”,群众来信来访渠道保持畅通。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县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有效监督、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县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向驻竹部队、武警官兵、民兵、预备役、政法干警及省市驻竹单位,向外来投资者及所有关心支持大竹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十二五”时期的努力奋斗,为大竹实现“三个跨越”〔10〕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前进的道路上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经济总量不大、发展质量不高仍是最大现实;传统产业占据主导地位,工业结构不优、农业产业分散、新兴服务业才刚起步,产业富民强县任重道远;资源环境约束加剧趋势明显,诸多发展难题有待破解;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和山前山后差距仍然较大;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离人民群众的需求仍有一定差距。下一步,我们将高度重视、认真研究,着力解决这些问题。
“十三五”总体目标任务
“十三五”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五年,是深入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五年,也是大竹推动“四化同步”、推进“三个跨越”的重大战略机遇期。根据《中共大竹县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县政府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大竹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提交本次大会审查。
围绕到2020年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纲要(草案)》提出了六大目标:一是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基础上,保持年均高于全市一个百分点以上的经济增速,确保到202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地区生产总值达400亿元、力争450亿元,地方公共财政收入达15亿元、力争20亿元。县域综合实力进入全省前30位。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16:54:3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385亿元以上,其中工业投资占35%以上。二是改革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释放更多改革红利。自主创新能力和区域创新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稳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三是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就业需求持续扩大,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治理体系更加优化,治理能力明显增强。人民富裕程度、生活水平和质量与全国全省差距大幅缩小,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摘掉省定贫困县和建档立卡贫困村帽子,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四是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蓄积量不断提高,水、大气、土壤等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国土开发空间高效利用,严守耕地红线,严格执行节约用地制度。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资源和能源消耗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按国家规定减少。成功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卫生城市、省级园林县城、省级生态县。五是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普遍提升。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普遍提升,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取得重大进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六是开放合作和民主法治取得重大进展。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民主政治建设全面加强,依法治县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各领域基础制度体系基本形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
“十三五”期间,政府工作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五个基本原则,树立五大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五个基本原则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坚持党的领导。五大发展理念即:树立创新发展理念,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摆在全县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树立协调发展理念,增强发展均衡性。把协调作为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统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统筹兼顾不同区域、城镇与农村、山前与山后、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等,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生态文明。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障生态安全,改善环境质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绿色转型,把竹城建成绿色低碳、人文厚重、和谐宜居的生态文明城市。树立开放发展理念,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姿态融入全球、全国经济,坚持扩大开放与区域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紧密结合,加大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力度,提高经济外向度和社会开放水平,构建开放新格局,拓展发展新空间。树立共享发展理念,让城乡居民生活更美好。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扩大公共服务供给,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人民各方面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城乡区域山前山后共同繁荣、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未来五年,县政府将根据大会审查通过的《大竹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认真组织实施。
2016年工作重点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繁重。纵观国际国内形势,世界经济处于缓慢复苏期,国内经济形成新常态,孕育了新的发展机遇,但仍然存在不确定因素,机遇和挑战并存。随着国家“一带一路”〔11〕战略的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计划以及长江经济带、成渝城市群建设的纵深推进,总体上我老秘网县仍处于机遇大于挑战的战略机遇期。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届七次全会、市委三届十次全会、县十二届党代会第五次会议部署,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12〕,紧扣“建成川东渝北区域次级中心城市”发展定位和“建成繁荣时尚美丽和谐大竹”奋斗目标,按照“夯实县域基础、率先全域发展”总体要求,坚持追赶超越、转型发展,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将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全力扩总量提质量、强建设夯基础、抓改革增活力、惠民生促和谐,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奋力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
2016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力争8.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力争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力争1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力争12.5%;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增长6%,力争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力争12.5%;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力争10.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0%以内;完成上级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围绕上述总体要求和预期目标,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工业强县”核心战略,认真落实工业经济稳增长政策措施,兑现促进工业发展奖补政策,强化油、电、气、煤、运、用工等生产要素保障,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实施企业培育计划,新增销售收入上亿元工业企业2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户,发展小微企业150户。大力发展园区经济,经开区新入驻企业7户以上,建成投产5户以上,争创省级经开区。实施项目攻坚提速增效行动,促进全能科技太阳能光伏应用系统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西部皮鞋城等一批项目加快推进、鼎泰陶瓷二期等一批项目竣工投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改投入,完成工业技改投入15亿元以上,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户以上,力争将东柳醪糟3万吨糯米粉生产线、环州机电全智能通机生产线等项目纳入省技改资金项目库,川环科技自动变速箱油冷管研发纳入省创新资金项目库,三鑫包装创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力争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和用水量同比分别下降4%、5%以上。深入开展“质量兴县、名牌兴企”活动,大力实施工业产品促销计划,定期发布大宗物资需求信息,组织参加展销活动,努力提高本地工业产品市场占有率。
加快农业现代化。将粮食安全作为基础性工程,全面落实耕地保护政策,保持全县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确保粮食播面和产量稳定。扎实开展粮油高产高效创建活动,深入推进“四新”示范和“六良”配套〔13〕,促进农艺、农机高度融合,努力优化农业结构、提高粮食单产。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推广土地股份合作、订单生产等生产经营模式,支持家庭经营、合作经营、集体经营等多种经营模式并存;支持龙头企业参与产业发展,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6个、家庭农场10个以上,发展市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个。鼓励农民本着自愿互利原则互换承包地,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有序流转,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强化示范带动,加快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启动建设水栀子加工厂,完善推广“大园区小业主”、“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基地+农户”发展模式,促进园区产业发展。加快发展苎麻、香椿、糯稻、白茶等特色优势产业,强化宣传营销,不断提高大竹特色农产品市场影响力。扎实抓好助农增收工作,积极开展就业创业培训,促进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努力提高劳务输出质量,实现劳务经济效益和返乡创业成功率“双提高”。依法维护农民权益,切实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14〕,充分保障农民转移性、财产性等收入。
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实施“全企入网”、“全面触网”计划,加快建设电子商务集聚区,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鼓励工商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运用电商营销。强化商贸平台和市场体系建设,建成市级商业示范社区2个,新增交易额上亿元流通企业1户、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9户;完成投资6亿元,新开工3000万元以上项目2个,加快推进商贸物流园区建设,建成畜禽交易市场、双马农贸市场。深入实施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新培育营业额1000万元以上三方物流企业1户、500—1000万元三方物流企业2户。大力培育市场主体,积极支持企业“升规入统”,全县限额以上商贸企业突破100户。支持企业开展对外贸易,实现外贸进出口2000万美元以上。加快发展旅游经济,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1亿元以上。强化金融风险防控和金融秩序管理。加强银政银企合作,新增贷款20亿元以上。
二、强化项目投资驱动
促进投资稳定增长。围绕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保、民生事业等重点领域,谋划编制一批、启动建设一批、加快推进一批重点项目,全面完成重点项目年度投资计划。抓好国家专项建设基金项目争取和实施工作。探索推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引导社会力量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扎实抓好达州—大竹—邻水—重庆城际铁路(大竹段)、金鸡—竹阳—周家一级公路、川粤国际皮鞋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抢抓国家省市编制“十三五”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的有利时机,做好项目编制申报和对接争取工作,力争我老秘网县更多项目进入上级规划盘子。强化项目要素保障,认真做好“双挂钩”项目实施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工作,解决建设用地指标1200亩以上;依法开展房征工作,开工建设拆迁安置房3329套;实行项目建设工作目标责任制,完善重点项目并联审批制度和协调推进机制,抓好水电供应、交通运输、物资供给等要素保障,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本土企业与招商企业并重扶持政策,营造公平的投资环境,进一步激发企业发展活力。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大力推行以商招商、节会招商、乡友招商、园区招商等多元招商引资模式,切实加大产业链招商、并购引资、增资扩股、上市融资及网上招商、中介招商、委托招商等低成本招商引资力度,提高招商实效。组团参加“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渝洽会”等大型招商活动,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推介活动,促进与成渝经济区、关天经济区、西三角经济区等区域合作更加紧密,争取新签约3000万元以上项目12个,确保到位资金100亿元以上。充分发挥智力支乡联谊会的平台作用,大力实施“竹商回引”工程,支持在外竹商、外出务工人员、大学毕业生回乡创业。盘活经开区空置土地和闲置资产资源,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产出效益。
三、加快城乡统筹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