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方
2006年以来,永安市小陶镇八一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胡总书记视察该村和给新老村支书回信为动力,紧紧围绕“一个定位、三个率先、六个一流”的目标,坚持从“农业立村、工业强村、旅游旺村、合作组织带村、环境美村、文明兴村、民主治村”等七个方面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促进村集体和村民增收,全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实现工农业总产值达2117万元,占计划114.4%,增长2.4倍,其中工业产值1745万元,占计划116.3%,增长3.3倍 ;农业产值372万元,占计划106.3%,比增71.4%;村财收入16万元,占计划106.7%,增长3.4倍;农民人均纯收入5228元,占计划100%,比增18.1%。
一、着力推动村容村貌有新变化,不断改善人居环境
一是整治新环境,重点抓好以“三清六改”为主要内容的村容整治。开展“清洁家园”行动,消除全村的露天粪坑,拆除违章搭建猪圈、鸡圈96间(个),新建沼气池45口;按照“户集村收,镇运处理”的要求,成立了村级卫生保洁队,添置了垃圾运载三轮车4辆,兴建垃圾池5个,安装垃圾箱(桶)30多个,做到日产日清;抓好绿化美化,清理沟、渠,对河边、路边两侧进行绿化,种植草皮3200平方、绿化树苗350多株,整个环境逐步做到了“净化”、“美化”。二是建设新设施,重点抓好公共基础设施和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投资60万元,铺设半溪南水泥路和大陶公路至五爱桥水泥路,开工建设八一至五爱、坚村水泥路,完成半溪桥、八一桥及张坑公路等项目的规划设计;投资90万元,兴建集办公、培训、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科教文体服务中心大楼,以及配套的农民休闲文体园、民间艺术训练场、篮球场;投资10万元,沿大陶公路建设10个车辆候车亭和道路指示牌;投资15万元,兴建下半窟水利工程,铺设“U”型槽850米,渠道1.3公里;动工建设投资50万元的一期烟田基础设施项目和总投资270万元的土地平整项目。三是兴建新住宅,重点抓好新村点建设。本着“因地制宜、节约耕地”的原则,合理规划前坂、半溪、张坑口、青石四个新村点,实行宅基地统一整理,建筑形式统一户型,引导村民继续盖好“莴苣楼”。目前报名参加农户达60多户,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其中青石、张坑口新村点已动工建设28户,基本完成二层建筑,部分农户年底可搬迁入住。
二、着力推动经济面貌有新变化,不断增强发展后劲
一是农业推广新的生产模式,促进村民增收。在抓好传统的优质稻和烟叶生产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一个以莴苣为主的蔬菜主导产品,2006年冬种莴苣800多亩,带动所在地的大陶洋片种植7000多亩。同时重点推广两个农业高效栽培模式:一个是“稻——稻——菜”、“烟——稻——菜”、“菜——稻——菜”等亩产5000元模式,把冬闲变为冬忙,形成“两个双抢”农事生产季节;另一个是大棚蔬菜亩产超万元模式。采取“上级补助、农户自筹”的方式,投入资金20万元,兴建5亩高标准的钢架大棚,一年四季种植反季节蔬菜。目前已种植夏阳白、青梗松花菜、马尔萝卜等台湾新品种蔬菜,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仅收成两季,每亩经济效益达7000元以上。此外,大力实施科学种田项目,完成800多亩的农田测土配方,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和效益。二是工业实施新的项目突破,促进村财增收。一方面,开发八一村工业小区。争取驻永部队支持,动工平整八一村工业集中区,第一期规划面积500亩,现已完成土地平整面积100亩,为项目引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另一方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发挥“八一村”品牌效应,通过编发《招商指南》,网上发布招商信息以及“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吸引客商投资兴业。2006年共引进项目3个,即厦门客商投资3000万元创办八一村纺织有限公司,泉州客商投资2000万元创办仙都竹木业有限公司,泉州客商投资1000万元创办八一村粮油食品有限公司。其中八一村纺织有限公司一期投资1200万元,招收本地劳动力150人,目前已部分投产。此外,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申办了采沙证和片石开采证,进一步拓宽了村财增收渠道,增强了村集体自身“造血”功能。三是三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村经济全面活跃。一方面抓旅游规划和开发,将“八一村”政治品牌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允升楼、桂林堂等古朴独特的古民居和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著名风景点甘乳岩的钟乳溶洞自然景观和美丽自然的山野风光以及张坑自然村的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有机捆绑、整合,开发和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形成旅游亮点,吸引游客,扩大人流,提升人气,成为该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目前已完成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初步勘测与规划工作,多批晋江、厦门等客商前来洽谈开发事宜。另一方面成立新的经济组织。组建八一村经济发展有限公司,进行矿产品、农副产品与旅游开发,以及“八一村”品牌的注册和有偿使用,目前公司下属企业八一村矿石场已投入生产。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组建八一村农业生产合作社,实行自主经营、民主管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为成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合作社先后开展大棚蔬菜种植、农资优惠供应以及优质稻米、莴苣等无公害农产品申报等工作。采取“上级补助,农民自筹”办法,组建农机服务合作社,为农民提供有偿的农业生产机械化服务,目前服务队拥有5台拖拉机和2台联合收割机,为本村和周边村犁田5000多亩,收割稻谷1200多亩。此外,还结合“万村千乡”工程实施,开办了佳洁超市八一连锁店,供销社农资店、农家店 ,八一农家饭庄等辐射带动了周边9个行政村,有力地促进村经济的繁荣与活跃。
三、着力推动精神面貌有新变化,不断促进文明民主建设
一是增强新意识。通过召开党员大会、村两委(扩大)会、户代表会议,发放好《致广大村民一封信》、《新农村建设调查摸底表》,以及组织村两委干部、村民代表外出学习参观等形式,加强对村民的宣传、教育和引导,增强他们建设新家园的机遇感和责任感,充分调动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初步形成“要我建”向“我要建”的良好氛围,参加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意识有了明显增强。二是倡导文明新风。成立老年协会,下设青石等四个活动小组,定期开展道德评议等活动;结合“八荣八耻”,充实完善符合村情、民情的《八一村村规民约》,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村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大力倡导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抓好村业余文艺组织建设,组织朱氏九节龙、腰鼓队、秧歌队、篮球队等民俗文艺队有计划地开展训练和表演、比赛活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三是培养新型农民。开办新农民夜校,制定培训计划,聘请有关方面专家,结合农事季节,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科技、医疗、法律等方面培训,举办相关的科技讲座、科技咨询等,2006年以来已组织39场(次),参训农民达3200人(次);实施宽带入村,在全市率先创建村级网页——“永安之窗”八一村网页,同时链接科技星火网站,定期采集农村经济信息,了解农产品市场行情,帮助农民科技致富;装置“实时气象信息显示屏”,开通全省首家农村气象预警信息服务系统,及时为广大村民发布天气预报、森林火险及地质灾害预报等信息,方便群众生产、生活;投入10万余元,新建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内设图书室、阅览室),与宣传栏、阅报栏、科普画栏,为村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四是培育新机制。旨在不断提高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能力。一方面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成立新农村建设服务站,将农技员、国土资源和规划建设协管员、计生助理员、乡村卫生员、治安协管员、文化协管员等“六大员”力量有机整合,明确职责,建立值班和联动服务等制度,对外公布各项服务内容和服务热线电话,为新农村建设搭建便捷、有效的服务平台。2006年以来累计接待来电访483人(次),解决农业、计生、村建等问题276件。成立农户用水协会,制定相关章程,积极探索村级水利设施管理新途径。此外,还组建一支13名人员组成的治安巡逻队,定期、不定期地组织开展治安巡逻,有力地推进“平安村”建设。另一方面,抓好五支队伍,即村两委班子、党员队伍、民兵队伍、“六大员”队伍、示范户(经济能人)队伍的建设。结合今年村组织换届,调整和充实村两委班子,不断提高村干部工作能力;结合先进性教育活动,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努力在党员中培养一批种养大户、营销大户等方面的能人;加强农业实用技术、就业技能等方面培训,支持和鼓励有一定能力的农民从事规模化种养、营销和兴办企业、开发乡村旅游,涌现了党员示范户刘圣赤、种植大户朱昌养、运输大户江美轮以及女能人吴春影等一批能人、带头人,培育了一支带动示范效应明显的致富带头人队伍。
(作者为永安市小陶镇党委副书记、八一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责任编辑:黄元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