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口援藏是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从党和国家战略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决策。20年来的实践证明,对口援藏是促进西藏社会和谐稳定、实现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是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大团结的重要体现。
1994年7月,党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陕西省对口支援西藏阿里地区。2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对口支援省份和各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阿里地区经济社会发生了历史性转变,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边防巩固、民族团结、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20年来,阿里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7%,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13%和12%,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6%,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公路通车总里程突破1万公里,狮泉河5000千瓦光伏电站投入运行,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6%,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增强。陕西省坚持以延安精神为指引,把阿里地区作为陕西省的第十一个市对待,持之以恒做好援藏工作,有力地促进了阿里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高度重视援藏工作,科学绘制援建规划
省委、省政府始终从讲政治、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与发展的高度对待对口支援工作,省委书记赵正永作出重要指示,我们积极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第五次援藏工作座谈会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努力做到“五个始终”:一是始终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着眼于建立健全对口支援长效机制,认真实施对口支援规划,统筹推进经济支援、干部支援、人才支援、教育支援、科技支援、企业支援,抓紧落实《陕西省“十二五”对口支援西藏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口支援工作格局;二是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对口支援工作的首要任务,坚持以人为本,把资金和项目进一步向农牧区和农牧民倾斜,改善基层干部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扎实推进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工程建设,使阿里各族群众得到更多实惠;三是始终坚持国家支持与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相结合,坚持对口帮扶与互利合作相促进,积极挖掘合作潜力,拓展合作领域,提升合作水平,努力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四是始终加强对口支援干部工作,促进承担对口援藏任务的有关地区和单位积极选派有培养前途的业务骨干和后备干部在对口支援工作实践中锤炼意志、增长才干、增强本领,使他们为推进阿里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发挥作用、作出贡献;五是始终注重总结对口支援工作经验,深刻把握对口支援工作规律,不断提高对口支援工作水平,更好发挥对口支援工作对阿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娄勤俭省长亲自主持召开专题会议,落实省委重要指示,部署安排相关工作,协调筹措援助资金,保证了援藏工作扎实有效地不断向前推进。
为了进一步加强援藏工作组织领导,1994年8月,省委常委会决定成立了以主管副省长为组长、省级有关部门和企业领导参加的援藏工作领导小组,并在省委组织部和省发展改革委分别设立援藏干部办公室和项目建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为进一步做好援藏工作,加强与阿里地区的沟通合作,2012年,经省政府同意成立了援藏前方工作协调小组,负责同阿里地区党委、行署的沟通,建立联络机制,谋划援建项目。
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根据阿里地区实际需要,省发展改革委会同阿里地区行署编制完成了《陕西省“十二五”对口支援西藏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干部人才援助为龙头,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安排社会民生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干部人才援藏和深化合作交流等六大类32个重大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对阿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干部援藏组织有序
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干部援藏工作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和义不容辞的责任,切实加强领导,有力有序组织实施,援藏干部视西藏为第二故乡,以建设、发展、繁荣、稳定阿里为已任,努力克服工作、生活、语言等方面的诸多困难,积极投身阿里的各项改革和建设事业,坚持“接力赛”,一茬接着一茬干,为阿里地区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20年来,先后选派了7批211名优秀干部赴藏工作(党政干部141名,专业技术干部70名),组织实施阿里干部来陕挂职锻炼、专业技术干部进修、学历提高教育、后备干部培训、财会人会培训等援助工作,先后为阿里地区培训党政干部、专业技术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人才605名,构建了宽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智力援阿”新格局,有力推动了阿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
一是坚持按需选派。注重选拔有基层工作经历,特别是担任过乡镇党政“一把手”和县(市、区)党政领导的干部参加援藏工作。加大医疗卫生、畜牧、路桥、规划设计等阿里地区急缺专业技术类干部的选派力度,专业技术干部从第一批的2名增加到第七批的22名。同时,加强对援藏干部在民族政策、宗教文化知识、西藏习俗等方面的培训,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