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一篇不错的党代会报告

  [复制链接]
王城辉 发表于 2016-9-1 17: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发展全域旅游  建设最美乡村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婺源县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6年8月30日)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婺源县第十二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中国共产党婺源县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是在我老秘网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
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团结和动员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承前启后,开拓创新,奋力进取,扎实苦干,大力实施旅游全域化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最美乡村建设,为与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一、五年来的工作回顾
过去的五年,是婺源立足新起点,全面推进中国最美乡村建设事业新跨越的五年。这五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按照县第十二次党代会的决策部署,县委团结带领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攻坚克难、开拓进取,谱写了婺源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壮丽篇章。
这五年,我们坚持围绕旅游做强三大特色产业,经济总量和发展质量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11.7%;财政总收入实现13.14亿元,增长了2.04倍;三产比从15.3:40.7:44优化为13.6:32.5:53.9。旅游业加快从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变,景区利益分配、旅游市场监管等制约婺源旅游发展的“瓶颈”,在改革创新中被不断突破;江湾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国家4A级景区由6个增至12个,各种新兴旅游业态如雨后春笋,涌现出一大批休闲度假、康体健身、文化体验型旅游项目,最美乡村的品牌知名度和综合效益不断提升,游客人次、门票收入、综合收入分别是2010年的2.9倍、2.7倍和3.3倍。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茶产业标准化、产业化、规模化水平进一步提升,茶业系列产值达28.2亿元;涌现出了一批农业观光体验园,形成了以绿茶为核心,皇菊、荷包红鱼、油茶等为特色的生态农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稳步推进生态工业园区扩园调区,成功申报并启动了省级旅游商品产业基地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支撑工业发展的平台不断拓展,集聚了一批以旅游商品、绿色食品、机械电子、鞋服纺织等为特色的生态工业。
这五年,我们坚持加大投入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内外交通和城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京福高铁建成通车,九景衢铁路加速推进,昔日偏远山区正成为通达四方的重要枢纽,与沿线城市一体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婺源人民正搭乘高铁列车驶向更加美好的明天。段莘至浙源、清华至沱川、瑶里至灵岩洞等旅游公路全线贯通,乡村公路建设全面向自然村延伸,农村经济步入发展的“快车道”。针对旅游高峰期交通拥堵问题,积极拓宽旅游公路、增设停车场,采取了统一换乘、信息预报、技防管控等措施,实现了“睹花不堵路”。大力实施了以旅游为引导的新型城镇化,朱熹大道、文公大桥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完工,城市外环线快速推进,“一环五区”的城市框架全面拉开;启动实施了智慧婺源、城区地下综合管网、城区景观提升和里弄小巷改造等城建重点项目,城市功能和品位得到极大提升,初步实现了向宜居宜业宜游最美县城的嬗变。加快推进江湾省级示范镇和清华、赋春两个市级示范镇建设,精心打造了一批“美丽乡村”,创建了一批景观村、田园村、特色村,“步步皆景、处处如画”的最美乡村画卷正展现在世人面前。
这五年,我们坚持守住底线加强文化生态保护,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实现了良性互促互动。牢固树立保护优先的理念,绝不以发展之名牺牲生态文化,彰显了绿色发展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深入开展了天然阔叶林十年禁伐、农村面源污染“十大整治”工程,启动了城乡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农村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建设、山塘水库管理整治等工作,成功创建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婺源的生态优势进一步提升。扎实推进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和传承,不断探索实践古村落、古建筑保护机制,形成了以“篁岭模式”“汪口模式”“九思堂模式”等为代表的古建保护性开发模式;坚持“将徽派进行到底”,对重点村落、主要干道沿线的非徽派建筑进行改造提升,对新建建筑坚持徽派风格,不断提升了最美乡村徽派建筑大观园的品质形象。
这五年,我们坚持民生为重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群众幸福感和满意指数实现稳步提升。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全县基本养老、医疗等政策实现城乡全覆盖;精准扶贫、保障性安居工程等工作稳步推进,困难群体生活得到明显改善。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完成了朱熹中学、詹天佑小学、紫阳五小、六小及县第二幼儿园等项目建设,婺源茶校完成整体搬迁,高考屡创佳绩。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承办了一系列国家级、省级重大赛事,举办了首届婺源国际马拉松赛,荣获“全国门球之乡”。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全面推开,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全覆盖,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不断优化。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深化法治婺源、平安婺源建设,人民群众安全感持续攀升,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五年来,婺源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茶乡大地处处洋溢着幸福的气息。
这五年,我们坚持挺纪在前落实管党治党责任,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得到不断加强。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深入开展“连心、强基、模范”三大工程,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升。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激发了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从严落实“两个责任”,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始终保持惩治不廉洁的高压态势,着力解决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不廉洁问题,党风廉政建设和惩防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力支持人大、政府、政协依法履行职责,继续加强统战、残联、工商联、群团组织和党管武装工作,营造了和衷共济、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同志们,五年的团结拼搏,五年的奋勇争先,让最美乡村的荣誉光环再添新彩,先后荣获了国家生态县、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乡村旅游度假实验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国茶叶产业发展示范县、中国有机产品(茶叶)认证示范创建县、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家卫生应急示范县、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全国法治先进县等国字号荣誉,并连续三年获得江西省县(市、区)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工作先进县。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历届县委、县政府打下的良好基础,离不开全县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团结拼搏,离不开各套班子、社会各界人士、离退休老同志、驻婺单位和部队的大力支持。在此,我代表中共婺源县委,向所有为婺源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发展作出贡献的同志们和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五年来的积极探索和努力实践,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经验。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加快婺源发展,最根本的是保护好生态文化,夯实永续发展的根基;最关键的是不断丰富旅游业态,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最重要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百姓的幸福指数;最核心的是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为推动婺源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还有许多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是:经济总量偏小,特别是工业基础依然薄弱;生态文化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旅游业态还不够丰富,游客体验有待提升,旅游业对财政的贡献率不高;社会保障能力还需进一步增强,社会稳定还面临一些问题;干部作风有待进一步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有待加强;等等。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努力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
未来五年,是婺源推进中国最美乡村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确保与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
未来五年,机遇无限。长期以来,我们坚持在保护中发展,精心呵护了这方青山绿水,顺应了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向和广大城乡居民对美好环境的热切向往;旅游产业蓬勃发展,“中国最美乡村”品牌响彻全国、远播海外;内外交通日益优化,区位优势日益凸显,特别是京福高铁、九景衢铁路的十字交汇,让婺源迈入了新兴的高铁经济带。今日的婺源,得天时、占地利、聚人和,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即将迎来一个崭新的发展春天!
未来五年,挑战巨大。一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压力依然巨大,经济增速放缓对旅游的影响不容忽视;二是周边各地竞相发展旅游的势头强盛,大项目、大投入、大建设层出不穷,旅游目的地之争更趋激烈,不进是退、慢进也是退,形势逼人;三是我老秘网县旅游产业层次不高,转型升级的难度较大;四是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广大村民对改善居住条件、追求高质量生活的需求,给我老秘网县生态和古建的保护带来了巨大压力。
未来五年,前景广阔。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梦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未来五年,机遇与挑战并存、动力与压力同在,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发展得更好一些、更快一些。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乘势而上,按照选准的路子坚定不移地前进,朝着认准的目标坚持不懈地奋斗,努力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辉煌业绩,婺源未来的发展前景必将更为广阔!
今后五年,我老秘网县的发展目标是:确保提前两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与2010年相比实现翻番,确保到“十三五”期末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6000美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达到全市平均水平,与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第二个百年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发展思路是:秉承和发扬历届班子的好经验、好做法,始终坚持生态立县不动摇,加强生态文化保护,加强改革创新,加强规划管理,全力推动旅游全域化,加快推进以旅游为核心的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提升中国最美乡村的内涵品质,努力把婺源建设成为国际生态乡村旅游目的地、国家乡村旅游度假实验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全国智慧城市建设样板区。
各位代表,同志们! 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的讲话中发出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伟大号召。对一名党员来说,必须始终保持初心向前;对一个地方而言,必须始终在坚持中前进。在继续推进富民强县、绿色崛起的征程中,我们要扛起责任、勇于担当,全力做到“四个始终”:
——始终秉承“保护生态、发展生态”的理念。婺源之美,美在生态、美在文化、美在生活。我们要更加重视生态与文化保护,提升生态优势、传承地方文化,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做到开发与保护并重、经济与生态共赢,让最美乡村的青山长存、绿水长流、古风长在、幸福长驻。
——始终坚持“围绕旅游、服务旅游”的要求。发展乡村旅游以来的十几年,是婺源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受益最多的一个时期。我们要始终把旅游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位置,始终把旅游作为第一产业来推进,坚持做到“产业围绕旅游转、结构围绕旅游调、功能围绕旅游配、民生围绕旅游优”,与时俱进推动旅游全域化发展,依托旅游带动经济社会协调、融合、健康发展。
——始终牢记“为了群众、依靠群众”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根本宗旨,让婺源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是我们的共同追求。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全面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让群众享有更舒适的居住环境、更便利的出行条件、更广泛的就业创业机会、更优质的教育医疗服务,使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成现实;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积极鼓励和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发展、共享发展。
——始终弘扬“崇尚实干、务求实干”的精神。干事创业、关键在人。通向目标的道路绝不会一帆风顺,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困难和矛盾。我们要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的激情,保持锐意进取的精气神,对认准的事,定了就干、干就干成;对正在推动的工作,动真碰硬、敢于担当、狠抓落实。要进一步健全督促落实机制、工作激励机制、干部使用机制,让肯干事、能干事、不出事的干部有舞台、有作为,在全县营造鼓励干事、崇尚干事、乐于干事、能干成事的良好氛围。
三、坚持旅游全域化,引领县域经济融合发展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没有产业崛起,就没有绿色崛起。今后五年,我们要在继承和深化“一个最美、两个第一”发展战略的基础上,紧扣建设国际生态乡村旅游目的地、国家乡村旅游度假实验区的目标,大力实施以旅游全域化为主导的四大发展战略,积极推进改革创新,促进县域经济快速融合发展。
(一)大力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旅游全域化是当今旅游产业发展的总趋势,也符合婺源县情实际,是加快我老秘网县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举措。要紧扣“全域景观化、交通便捷化、服务全程化、产品多元化”的要求,对县内旅游资源、相关产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着力为游客提供全过程、多层次、高品质的旅游产品,更好地满足游客需求,也让更多的婺源人民参与旅游、服务旅游、共享旅游发展红利。
不断提升全域景观。充分发挥全县2967平方公里是一个3A级景区的品牌优势,依托全县是一个文化生态大公园的禀赋特色,按照“国际生态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创建标准,进行全域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科学划定保护区、游览区、娱乐区、购物区、服务区等功能分区。全面优化城乡环境、建筑风貌,不断提升景观节点、配套设施等建设品位,确保既满足居民生活需求,也具备审美和休闲度假功能;扎实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不断优化乡村面貌,让游客能在更多的美丽村庄免费旅游。按照“宜游易游”的要求提升环境,大力推进“畅、安、舒、美”工程,着力提升公路沿途景观,让每条公路都成为旅游中的一道风景线;有序实施非徽派建筑改造工程,精心呵护粉墙黛瓦与青山绿水互为映衬的美丽画卷。
大力丰富旅游业态。以建设“国家乡村旅游度假实验区”为抓手,有机整合全域旅游资源,围绕“食、宿、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现代旅游的十二要素,大力引进和合理布局一批旅游产业项目,开发一批观光体验、主题游乐、休闲度假、康体养生等全季节旅游产品,构建四季游产品格局和多元化发展业态。大力发展夜游产品,培育壮大“月光”经济。注重提升景区品位,扎实推进A级景区创建,力争五年内再创1-2个5A级景区,巩固我老秘网县4A级以上景区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积极畅通全域交通。进一步升级对外交通体系,全力支持配合九景衢铁路建设,不断提升对外通达能力。扎实推进道路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自然村村道公路建设,让更多深藏于大山之间的美丽村庄,享受到旅游带来的无限商机。进一步破解交通拥堵难题,适时启动连接热门景区的道路建设,构建区域交通小循环;因地制宜推进一批立体式停车场和生态型停车位建设,舒缓交通压力;完成县城外环线项目及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城区各区块连接外环线的路网体系,不断提升城区交通微循环能力,打破城区交通瓶颈。科学布局城乡交通网络,提升运营水平,力争实现旅游交通“无缝对接”;积极引进租车平台,合理部署一批公共自行车等租用式、便携式交通工具,打造“无障碍”的旅游交通体系。
全面提升旅游服务。不断巩固提升国家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建设成果,细化完善各项旅游质量管理体系,提高旅游服务品质;着力加强精品景区建设和管理,完善公厕、停车场、标识标牌等各类设施。积极推进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健全和落实餐前消费确认、购物场所诚信金、旅游诚信预赔等制度,提升涉旅人员服务水平和从业道德。加快“智慧旅游”建设,实现城区、景区和重要公共场所wifi全覆盖;依托智慧婺源大数据平台,积极打造“一站式”网络终端,为游客提供更便捷的智能服务和更广泛的信息共享,实现“一部手机游婺源”。不断优化旅游综合执法机制,充分发挥“旅游110”作用,依法治理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进一步健全投诉、申诉处理和信息发布制度,不断提升反应处理能力。加大旅游营销和品牌推广,深度开发高铁沿线旅游市场,充分发挥各类新媒体、自媒体作用,不断拓宽婺源旅游辐射范围,吸引更多的游客向往婺源、热爱婺源、享受婺源。
(二)大力实施生态工业发展战略。没有强大的工业,就没有富裕的财力,也就无法为生态文化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事业改善等方面提供有效的支撑。全县上下要始终坚持“工业富县”的思想不动摇,在确保环境保护的前提下,着力引进大企业、培育大产业、打造大平台,进一步推动生态工业上规模、提质量、增效益。
加强招商引资。按照“招商选资、环保先行”的理念,创新招商方式、拓展招商渠道、选准招商重点,积极引进一批影响力大、带动力强、符合婺源实际的大企业大集团,努力形成以大企业大集团为龙头、以专业化协作企业为基础的产业集群,切实补齐工业短板。加大财税扶持、金融支持等政策保障,落实好“降成本、优环境”的各项措施,积极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构建既“亲”且“清”的政商关系,全面营造重商、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氛围。
壮大主导产业。围绕旅游商品、绿色食品、机械电子、鞋服家纺等四大工业产业,引进和组织实施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关联强的重大项目,加快形成产业链条、实现产业集群,不断提升工业发展水平。紧扣“稳增长、抓项目、促转型”这个核心,着力改造一批传统产业、培育一批特色产业、发展一批新兴产业,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构建高技术性、高附加值、高辐射力的新型产业体系。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进创新政策向企业倾斜、技术人才向企业流动、科技成果向企业集中,持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行业龙头企业,不断提升工业产业核心竞争力。
建好工业平台。园区是工业发展的主战场。要积极策应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大力推进“决战园区”战略,稳步实施园区扩园调区,加快推进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打造具备旅游和生产双重功能的生态工业园区和小区。着力破解用地难题,提高土地利用率,千方百计盘活土地存量、实现集约利用,集中开展园区土地清理,对投入不足、产出不高的企业适时进行“腾笼换鸟”,不断提升园区土地回报率。积极探索发展“飞地经济”,主动争取上级政策支持,加强和市经开区的合作,依托县外平台承载项目落户,不断拓宽工业发展空间。
(三)大力实施现代农业发展战略。要依托婺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农特产品,以经营品牌的理念来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打响“三大品牌”。
振兴传统品牌。婺源绿茶是我老秘网县的传统品牌,要围绕振兴婺源“千年茶乡”的目标,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大力扶持“四绿一红”茶叶品牌发展的契机,不断推进婺源绿茶品牌化、精品化进程。大力推进生态茶园、优质茶加工基地建设,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研发,不断丰富茶产品种类,提高产品附加值。深入挖掘婺源绿茶的历史文化内涵,大力推进一批茶旅结合项目建设,积极融入“万里茶道”。加大婺源绿茶的品牌推介和市场营销,积极拓宽销售渠道,使婺源茶产品成为广大游客必购的旅游商品。
打响特色品牌。加快农产品生产规模化进程,大力推进皇菊、铁皮石斛等特色精品种植,鼓励发展荷包红鲤鱼、娃娃鱼等特色水产养殖,打造一批特色化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推动酒糟鱼、茄子干、山茶油等农产品专业化加工,打造一批有影响、有市场的特色农产品品牌。积极引进各类民间资本和金融资本,整合各类涉农政策资金,培育壮大一批品牌响、实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
创建有机品牌。积极实施有机化生产战略,以推动山塘水库人放天养为突破,在更多领域、更大范围禁止农药、化肥、除草剂投放,不断扩大有机农产品的规模和种类。建立健全婺源各类农产品的地方质量标准,加大有机品牌营销,全力打造有机食品之乡,让“有机”成为婺源的又一张响亮名片。
(四)大力实施“旅游+”融合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旅游的拉动力及催化集成作用,大力实施“旅游+”战略,促进旅游与工业、农业、体育、民宿、文化、养老、会展、电商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
发展“旅游+工业”。大力发展工业旅游,鼓励工业企业把厂房建成景点、把生产线打造为观光线、把工业产品打造为旅游商品。依托生态旅游优势,发展总部经济,吸引国内知名企业在婺源设立培训中心、研发中心、营销区域中心。加快省级旅游商品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引进一批“旅游创客”入驻,鼓励企业开发多种类型的工艺品、纪念品,形成特色旅游商品加工产业集群,提升特色旅游商品价值。
发展“旅游+农业”。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发展,积极培育旅游型农副产品加工和休闲农业新业态。进一步放大“油菜花经济”效应,着力构建从种植到加工、展示、销售的全产业链条,建设从农田到山林、水库、河流等全覆盖的农业观光、休闲、体验园区,不断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
发展“旅游+体育”。积极发展体育经济,破解旅游淡旺季落差明显的问题。扎实推进乡村古道保护开发和绿道及公共自行车系统等一批特色健身项目,开发徒步、骑行、攀岩、漂流等户外拓展运动,把婺源2967平方公里打造成一个天然大运动场。加大体育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创建全民健身示范县,为体育经济发展营造良好产业氛围。积极争取和承办各类国家级、省级体育赛事,力争使婺源成为“最美马拉松之乡”,把体育旅游打造为婺源旅游新的增长极。
发展“旅游+民宿”。大力发展民宿产业,不断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在全县形成以臻品民宿为品牌、以精品民宿为主体、以普通民宿为补充的民宿发展格局,打造中国乡村民宿的样板。大力推动县内民宿差异化发展,把每一栋民宿都打造为具备观光、体验和住宿等多种功能的复合型产品,吸引游客“游婺源、住民宿”,让民宿产业成为婺源旅游转型升级的新亮点。
发展“旅游+文化”。依托丰富的徽文化积淀,大力推进以“三雕”、歙砚等为代表的非遗文化产品开发创新;放大以朱子、詹天佑为代表的历史名人效应,挖掘以赋春严田为代表的耕读文化,依托大鄣山莒莙等革命遗址和红色文化,扎实开发一批体验性、教育性旅游项目。积极发展文化衍生产品,大力发展演艺、影视、摄影、美术写生和文学创作等产业,建设一批国家级示范基地。推进创意产业发展,打造一批文化创意、艺术展示、创作体验项目。
发展“旅游+养老”。依托良好生态环境,大力开发“银发”旅游市场,打响“长寿”品牌。开发一批观光型、疗养型、文化交流型养老旅游产品,推进一批康体养生项目建设,打造一批“养生村”“长寿村”。积极弘扬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挖掘养老养生文化,把婺源打造为养老养生福地。
发展“旅游+会展”。积极发展会展经济,高品位、高标准推进一批会议会展平台建设,提升会议会展接待能力。大力承办协办各类国内外知名会展和节事活动,推动形成以旅游带会展、以会展促旅游的良性互动模式,把婺源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会议会展中心。
发展“旅游+电商”。借助我老秘网县品牌知名度、广阔的旅游市场空间和智慧平台,大力培育壮大电子商务产业。加强线上线下互通,主动与国内外知名网络电商合作,在线上建立集展示、推广、销售于一体的特色馆,在线下完善电商产业园、农村电子商务网络等实体平台。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和关联产业培育,突出抓好物流产业园的规划建设,为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提供平台保障,努力争创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县。
(五)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在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促进产业融合,不断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必须不断改革创新、系统推进,全面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创新产业管理体制。创新全域统筹发展的领导体制,构建全局谋划、整体推进、高效运转的产业发展机制,形成各部门联动的工作格局。进一步健全县级领导挂钩企业、项目、景区的工作协调服务机制。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加快完善旅游资源收储管理机制。不断优化市场管理机制和服务机制,切实加强旅游、茶业等领域的市场监管。完善对各级干部的考核激励机制,形成干部有担当、组织有关爱的融洽氛围,提升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为推进县域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创新项目推进机制。坚持将项目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抓手,不断优化项目包装、引进和建设机制。充分发挥旅游资源县级统筹管理开发模式,建立健全县域旅游资源收储项目库。拓宽产业投融资渠道,适时组建国有投融资企业平台,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进一步优化产业项目优惠政策,吸引一批有实力、有资质、有远见的国内外大型战略投资伙伴入驻。鼓励实行“政府+企业+基金公司”等开发模式,完善政府和社会资金“双重推进”的项目开发机制。进一步强化定期调度和督促机制,确保项目有效快速推进。
创新区域联动机制。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协调与合作,完善区域交流合作机制,努力在产业互促发展、生态环境共建、安全稳定联动、重大政策共享等方面深化合作,精心策划一批区域交流会、旅游节、商贸展等大型活动,打造区域联动特色板块。充分利用国家东部生态旅游实验区发展契机,努力使婺源成为国家东部生态旅游实验区的核心景区和集散腹地。
四、坚持城乡一体化,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家园
坚持城乡统筹,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厚重的文化积淀,大力推进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努力把婺源打造成生态与人文和谐、历史与现代交融、群众与游客共享的最美乡村、梦里老家。
(一)以生态文化为依托,全力推动全域环境大提升。始终坚持文化与生态的保护建设,在保护建设中不断优化提升最美乡村的全域环境。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争创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修复为主,全面实施天然阔叶林长期禁伐,实行森林采伐减量管理制度,力争“十三五”末实现森林资源“零砍伐”。加强生态功能区、公路沿线、景区景点及古村落周边林木的保护力度和林相改造工作,继续推进造林绿化工程,确保林木蓄积量、森林覆盖率稳中有升。积极开展水资源综合防治,深化农村面源污染“十大整治”,严格落实“河长制”,严禁山塘水库化肥养鱼及毒鱼、电鱼、炸鱼行为,加快推进城乡两级污水处理站和配套管网建设,启动农村小型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力争五年内实现重点村全覆盖。着力抓好城乡垃圾处理,加快城乡垃圾收运系统建设,启动垃圾处理项目,保持最美乡村干净整洁的良好形象。积极倡导生态文明理念,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投入,健全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和考评体系,探索实行和向上争取生态补偿政策;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等有效制度,引导村民自觉保护生态、追求绿色生活,在全社会营造崇尚生态文明的新风尚。
加强文化遗产传承和利用,争当国家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示范区。编制实施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完善文化保护与开发机制。全力推进国家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婺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示基地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挖掘和传承,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小区和传习所建设,进一步丰富旅游文化内涵。全力推进以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等为重点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修复,着力抓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民俗文化村、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积极争取市人大对古村落、古建筑保护进行立法,力争早日将更多的古村古建纳入法律保护范围。积极探索古民居开发与利用管理办法,有效破解古建保护与农民建房的矛盾问题,推动古村落原真性保护,凸显和谐优美的人文韵味。
(二)以乡村旅游为引导,全力推动新型城镇化大建设。坚持把服务旅游的理念贯穿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始终,着力把县城做优、集镇做特、乡村做美。
实施城乡一体规划。牢固树立规划引领的理念,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旅游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新型城镇化规划、生态发展规划等“多规合一”,做好路网、地下管网、自来水、公共服务等专项规划的系统衔接工作,构建“一张图、一张表、一个平台、一套机制”的建管格局。坚持“中心县城、风情小镇、美丽乡村”一盘棋统筹推进,努力构建老城与新区共同繁荣,中心城区和特色集镇交相辉映,文化生态与美丽乡村深度融合的城乡发展格局。
完善城乡配套功能。加大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升城乡水、电、路、网的覆盖面和品质。着力优化城市综合交通网络,改善街区路网布局,合理建设公共停车场,为广大市民和游客提供安全、便捷、舒适的出行条件。积极提升旅游服务功能配套,中心县城要突出旅游、休闲、健身主题,以创建文明县城、卫生县城为抓手,努力提升旅游城市品位。加快推进老城区改造提升,按照“朱子故里、千年紫阳”文化定位,重现千年古城风貌。扎实推进火车站片区和旅游综合服务区开发,继续抓好景观提升工程,谋划建设一批配套服务项目,增强城区旅游购物、餐饮美食、休闲娱乐等服务功能。乡镇要围绕资源优势和区域定位,因地制宜打造一批“环境优美、功能配套、产业发展、特色鲜明”的风情小镇。美丽乡村要突出本地特色和风格,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原则,打造一批特色主题景观村。
(三)以科学管控为手段,全力推动城乡一体化管理。统筹城乡发展,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坚持数字化、网格化、全员化相结合,不断提高城乡管理科学化、智慧化水平,着力打造全国智慧城市建设样板区。借助智慧婺源平台,加快实施数字化管理,逐步构建精确、快捷、高效、全时段、全覆盖的城市管理新格局。推进网格化管理,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管理平台,积极探索加强小区物业管理机制,强化政府对社会单元的公共管理和服务。实施全员化管理,倡导“人民家园人民管”,形成社会共治共管、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新局面。加强农民工在城区的就业、子女就学等政策保障,切实畅通农业人口的进城渠道。持续加大“两违”的防控和打击力度,确保城乡建房的规范化、法治化。
    五、坚持民主法治化,构建幸福文明和谐社会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精彩评论131

正序浏览
zdd9566 发表于 2021-7-12 11:29:41
 
公文写作百法例讲
待审核
(待审核) 支持 反对

 
杨进 发表于 2019-11-17 22: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秘网虚拟稿费
#在这里快速回复#——2019年1月8日在三明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三明市人民政府市长 余红胜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三明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8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全市各级政府各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决策部署,迎难而上,扎实工作,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保持稳中有进态势。预计全市生产总值2332亿元,增长7.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10亿元(同口径),增长8.8%;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7.64亿元,增长6.8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外贸出口161亿元,增长9.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2.11亿元,增长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874元,增长8.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581元,增长9%;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6%。一些重点领域和项目取得新突破:   ——重大项目支撑有力。南龙铁路建成通车,莆炎高速全线开工,浦梅铁路、兴泉铁路、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推进。实施“一十百千万”工程,谋划实施1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105个、总投资1378.5亿元,其中,总投资31.1亿元的三化高纯超净电子级氟化氢、总投资24亿元的三明化机高端智能注塑机等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18亿元的三钢闽光物联云商、总投资10.5亿元的厦钨新能源三元正极材料、总投资7.2亿元的明一奶粉、总投资5亿元的海斯福(三期)锂电池电解液等项目建成投产。   ——重点改革先行先试。在全国率先推行全民健康“四级共保”工程、医保基金打包支付和C-DRG收付费改革,三明市、将乐县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成效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我市“建设紧密型医联体,向全民健康再出发”医改典型经验受到国务院第五次大督查通报表扬;持续创新普惠性金融产品,“福林贷”“快农贷”模式在全国推广;在全省率先推行以排污权抵押贷款、设立碳汇基金、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绿色金融改革,成功举办绿色金融论坛。   ——生态质量全省前列。市区空气质量达标率99.2%,全省第一;将乐、泰宁、建宁、明溪、清流、宁化、大田等7个县空气质量进入全省58个县级城市前十名,数量全省第一;全市110个小流域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96.4%,全省第一;18个国(省)控断面水质100%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全省第一;全市18个县级以上饮用水源地100%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全省第一;在全省率先消除Ⅳ类及以下水体。“尤溪联合梯田”入选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将乐跻身第二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永安荣获“2018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称号。   ——营商环境持续改善。组织开展“六最”营商环境对标活动,全面推进“证照分离”“多证合一”“多审合一”改革工作,审批和服务时限控制在法定时限的20.2%以内,为全省最短;市级不动产登记从原来的15个工作日压缩至5个工作日以内;全市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4个工作日以内,比省政府的要求少4天。   ——民生保障更多实惠。28项省市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面完成,提前两年基本消除乡镇和农村公共旱厕;在全省率先推行精准扶贫医疗补助政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在本市范围内(外地医保目录内)看病每人每年自付300元封顶;全面实现低保、特困供养标准城乡一体化;“总校制”改革县级试点有序推进,高考再创佳绩,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覆盖率居全省前列。   过去一年的主要工作和成效是:   一年来,我们着力落实赶超,经济发展稳中提质。研究出台《实施“一十百千万”工程推动高质量发展奋力实现赶超的意见》,制定实施百亿龙头企业、千亿产业集群培育方案和培育壮大百亿龙头企业八条扶持措施,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市兼并重组企业4家,压减煤炭产能135万吨,帮助企业降低各类成本13亿元。加强科技研发平台建设,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海西分院实施新一轮“三方共建”,成立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三明分院、三明新能源产业技术研究院,我市12项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5项专利获省专利奖。实施新一轮技改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发展四个行动计划,冶金及压延、汽车及机械装备、林产加工、纺织四大传统产业实现产值2488.56亿元、比增10.2%,稀土、氟新材料、石墨(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780亿元、比增20%。旅游、文化、体育、健康等热点消费加快发展,新增限上商贸企业和规上服务业企业90家,电子商务网上零售额增长24.7%;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工作走在全省前列,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33个,高优粮食、绿色林业、精致园艺、生态养殖、现代烟草等5大特色产业实现产值1400亿元,增长8%。   一年来,我们着力攻坚克难,瓶颈难题有效破解。全力打好项目攻坚战,深入开展“五比五晒”项目竞赛,组织开展“五个一批”项目攻坚冲刺100天行动,新增省级“五个一批”项目3660个、总投资4523.1亿元,新增项目数居全省第一位,其中新增开工项目976个、居全省第二位,新增增资项目180个、居全省第一位;强化“一把手”招商、市县联合招商,建立市政府招商顾问制度,全年共签约项目1077个、总投资1071.6亿元。全力打好“三大攻坚战”,持续深入开展金融案件审判执行、打击恶意逃废债、公职人员不良清欠三大专项攻坚行动,全年化解不良贷款40亿元,不良率降至1.91%,地方政府债务控制在省核定的限额范围内;加快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建设,组织开展扶贫资金专项检查、造福工程易地扶贫搬迁专项检查、扶贫领域作风专项治理、贫困户大走访四项重点工作,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预计2个重点县、14个重点乡、22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122个贫困空壳村可实现脱帽;抓好“三合一”环保督察整改,深入推进以“工业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城乡生活污水垃圾、涉砂行为、小水电生态”为重点的水环境综合治理,组织开展“淘汰落后产能、矿山整治、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三个专项行动,深化河湖长制,在省政府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中连续四年被评为“优秀”。全力打好市区“城市双修”、“和谐征迁”攻坚战,三明学院附属小学扩容、沙溪西岸自行车道、三钢省级观光工厂、龙岗夜市等项目建成,城市渣土车“跑冒滴漏”、“二手车”占道经营等一批难点问题有效治理,完成土地征收3017亩、房屋征收651户、企业征收12家,城市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一年来,我们着力协调发展,城乡建设有力推进。主动融入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建设,谋划实施了13个、总投资527.36亿元的重大协作项目,与厦门对接了52个、总投资108.12亿元的厦企项目。推动市区经济加快发展,抓好九个专业特色工业园区建设,154个市区经济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07.12亿元,翔丰华二期、三农含氟新材料及配套中间体、厦工传动设备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或部分投产。持续壮大县域经济,永安保持全省县域经济实力“十强”县、建宁保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5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加快发展,尤溪洋中镇省级“小城市”改革试点和5个省级特色小镇建设进展顺利。编制《三明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开展125个村庄环境整治,建设12个美丽乡村示范村、26个省级乡村旅游村,永安通过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命名复核,宁化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列入全国水土保持科普教育基地。实施城乡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969个,全市新开工及续建国省干线道路100公里,改扩建农村道路343公里,新建改建污水管网150公里,新增及改造城乡配电网1203公里,新增城乡公共停车泊位7309个,新建改建公厕615座。   一年来,我们着力改革开放,动力活力持续释放。巩固提升“三医联动”改革成果,“总医院”运行机制逐步完善。持续深化林业改革和金融改革,创新推广“福田贷”等金融产品,全年新增园区企业资产按揭贷款26.52亿元,新增林权抵押贷款5.6亿元。有序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任务,土地承包经营权累计流转面积81.5万亩,全面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集体清产核资工作基本完成。全面完成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任务,永安市、建宁县入选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有序推进市、县机构改革,完成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工作。明港澳台侨及对外交流合作持续深化,成功举办第十四届林博会,国际友城交流取得新成效,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交流合作更加紧密。   一年来,我们着力补齐短板,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去年全市民生支出234.77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9.18%。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全市新增城镇就业1.84万人,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开工725套,基本建成1496套。实施基础教育补短板项目118个,新增中小学学位5600个、幼儿园学位7020个。深化与高水平医院协作,新增省级临床重点建设学科4个,启动实施三明中医振兴发展工程。三明市被列入第三批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市,宁化、泰宁、建宁被列为农村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县。全面开展“周周有戏看”“月月有比赛”“半台戏”等群众性文体活动,我市运动员在亚运会、亚残运会分别取得1金1银、2金2银1铜的好成绩,成功承办福建省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举办市第十届老年人体育健身运动会。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和五个专项治理,群众安全感率、执法工作满意率均居全省前列。积极化解信访积案,扎实推进“七五”普法。强化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进一步提高。深入实施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一品一码”追溯体系有效推进。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三明市被列入全国“志愿之城”试点城市,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村(居)委会换届工作全面完成。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全面启动。老龄、工会、青少年、妇儿、残疾人工作持续推进,科普、民族宗教、档案、地方志、水文、气象、地震、库区移民、对口援疆工作扎实开展。双拥共建和人民防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深入推进。   一年来,我们着力优化服务,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全面兴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习”热潮。强化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廉洁政府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精神和省、市实施办法,进一步加强审计监督,严肃查处顶风违纪行为和“四风”隐形变异问题。践行“马上就办、真抓实干”,深入推进机关效能建设,持续深化“千名干部服务千家企业”活动,在全省率先成立市非公企业服务中心。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政协民主监督,高度重视、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支持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三明市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条例》,出台《三明市建筑垃圾管理办法》。深化“放管服”改革,共取消、下放、调整市级权责事项213项,梳理“最多跑一趟”事项363项、“一趟不用跑”事项291项,市级38个单位的745项审批和服务事项入驻网上办事大厅。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成绩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为三明建设发展付出辛勤劳动的全市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有力支持与有效监督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离退休老同志及社会各界人士,向积极发挥作用的中央和省属驻明单位、驻明部队、武警官兵、政法干警,向关心支持三明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运行稳中有变,下行压力加大;产业转型升级不够快,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规模偏小,现代服务业发展偏慢;部分中小微企业经营困难,融资成本高、创新能力弱等问题较突出;大项目、税源型项目还不多,项目服务保障有待加强;区域发展还不够协调,新型城镇化质量有待提高,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强,教育、卫生、养老等民生短板仍较突出,营商环境还需进一步提升;部分干部干事创业激情和担当精神有待增强,有些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等等。这些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二、2019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的关键一年。我们要紧紧把握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咬定目标不放松,坚定信心不动摇,应对一切困难,拿出百倍努力,创造更大业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决定性基础,以优异成绩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今年政府工作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继续打好“三大攻坚战”,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工作,进一步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提振市场信心,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努力把三明建设成为绿色发展先行区、产业转型集聚地、深化改革排头兵、区域协同桥头堡、宜居宜业生态城。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外贸出口增长3%;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5%;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目标控制在省下达范围内;完成能源消耗总量及强度“双控”目标和主要污染物减排年度任务。围绕上述目标,重点抓好六个方面工作:   (一)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坚决贯彻落实省、市既定部署,对照时间表、落实施工图,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千方百计推动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取得更大成效。   深入实施“一十百千万”工程。进一步完善23个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加快推进105个投资1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全年完成投资206亿元以上,三明信息经济产业园、三化年产5万吨电子级氟化氢等一批项目竣工投产。加快实施三明市百亿龙头企业培育实施方案,落实培育壮大百亿龙头企业八条扶持措施,推动一批企业尽快成为“金娃娃”;加快推进五大千亿产业集群培育计划,力争林产加工、冶金及压延、汽车及机械装备、纺织、新材料五大产业产值分别实现930亿元、900亿元、875亿元、800亿元、600亿元以上。巩固提升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建设成果,着力扶持万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新增小微企业6000家以上。   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加强科技创新投入,力争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增长22%。大力培育“双高”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力争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0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家。加强科技研发平台建设,继续抓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海西分院、氟化工产业技术研究院、新能源产业技术研究院、石墨(烯)产业技术研究院、三明农科院、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三明分院等六大科技研发平台建设,不断提升科技研发水平。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大力引进和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深入实施“海纳百川”高端人才聚集计划,用好院士专家工作站,让各类优秀人才多起来、用得好、留得住。   深化“五个一批”项目建设。发展千条万条,没有项目就是白条。开展推进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竞赛活动,狠抓项目谋划、开工、投产关键环节,完善重大项目挂牌服务、“一月一协调、一季一督查、一季一通报”机制,持续开展“和谐征迁”攻坚行动,及时协调解决用地、用林、融资和环境容量等问题,力争全市新增“五个一批”亿元以上项目1000个以上。突出抓好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快浦梅铁路、兴泉铁路和莆炎高速公路三明段建设,莆炎高速永泰梧桐至尤溪中仙三明段建成通车,力争开工武夷新区至沙县高速公路三明段,深化3条高速公路联络线和昌厦(福州)高铁、鹰潭经资溪至建宁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实施安全生态水系、防洪工程、流域综合整治工程等水利项目,抓好海西天然气管网三明段、农村电网改造升级等能源项目,推进三明核电、抽水蓄能发电等项目前期工作。   (二)大力推进实体经济发展。把振兴实体经济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着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着力破除体制性障碍,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坚定不移把实体经济抓上去。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提升产业链水平,畅通经济良性循环。落实新一轮技改提升行动计划,实施市级重点技改项目300个、完成投资200亿元以上,促进冶金及压延、汽车及机械装备、林产加工、纺织四个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发展。落实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坚定不移推动资源往产业走,加快实施稀土分离、石墨负极材料、高端氟精细化学品等产业链重点项目,推动稀土、石墨(烯)、氟新材料、生物医药四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落实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致力服务消费与实物消费同步发展,加快推动教育、育幼、养老、医疗、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提质扩容,引导食品、汽车、电子产品等实物消费提档升级,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抓好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平台经济发展等工作,加快三明陆地港冷链物流区、中通快递闽赣区域总部等项目建设,促进服务业质量提高、比重提升。落实现代农业提升发展计划,严格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确保“饭碗端在自己手上”,持续推进高优粮食、绿色林业、精致园艺、生态养殖、现代烟草等5大特色产业、20条产业链发展,大力实施“五百工程”,进一步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优化实体经济发展环境。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真正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自己人。进一步清理、精简涉及民间投资管理的行政审批事项和涉企收费,规范中间环节、中介组织行为,减轻民营企业负担。坚决打破各种各样的“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推进产业政策由差异化、选择性向普惠化、功能性转变,为民营企业打造公平竞争环境。落实和完善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有效破解企业融资、市场、技术等难题,让民营企业从政策措施中增强获得感。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深入开展“千名干部服务千家企业”活动,营造“懂民企、爱民企、帮民企”良好氛围。依法保护企业家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保障企业合法经营,让企业家卸下思想包袱、轻装前进。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审批服务“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深入开展“六最”营商环境对标活动,凡是不与现行法律法规相抵触、可以取消和下放的行政许可事项一律取消和下放;凡是全省其他设区市未列入审批或许可的事项,一律不列入审批;凡是其他同类地区营商环境方面可以做到的,原则上一律做到,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更加良好服务环境。   强化招商引资实效。完善招商机制,充分发挥市七个项目招商工作组和市政府招商顾问作用,突出“一把手”招商和市县联合招商,深化明商“回归工程”,用好“6·18”“9·8”等招商平台,力争全年签约项目投资总额达1400亿元。突出招商重点,持续加强与世界500强和央企、省企、民企、外企对接,实行“一对一”全程跟踪服务,力争中国通用集团竹天丝、中核集团产业园等一批合作项目加快落地。创新招商形式,推动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专业招商,探索产业基金招商、第三方招商,促成更多招商成果落地。   (三)大力推进三大攻坚战。始终保持攻坚克难的锐气,聚焦突出问题,打好重点战役,专组负责、挂图作战、紧盯不放,保质保量完成各项攻坚任务。   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完善地方金融监管工作机制,开展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规范地方金融和类金融机构发展,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严厉打击非法集资等违法违规行为,切实帮助群众守住血汗钱、救命钱、养老钱。强化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支持优质企业挂牌上市、园区资产按揭贷款等金融创新,加大重点项目、民生工程、中小微企业等信贷投放力度,新增贷款130亿元以上。规范政府举债行为,积极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严格控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健全完善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落实城市主体责任,因城施策、精准调控,切实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   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扎实推进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打好产业扶贫稳定增收、就业扶贫务工增收、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住房安全保障等五大战役,全面落实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确保今年29个建档立卡贫困村、31个贫困空壳村、2个市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2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实现摘帽退出。深化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建设,提升“348”精准扶贫机制,推广市区“城市困难家庭精准帮扶试点”经验,进一步探索精准脱贫长效机制,为全省全国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三明经验。坚持脱贫不脱责任、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帮扶、脱贫不脱监管,“扶上马送一程”,巩固提升脱贫成果。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突出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深化“工业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城乡生活污水垃圾、涉砂行为、小水电生态”五项攻坚和“淘汰落后产能、矿山整治、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三项行动,加快三钢节能减排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金溪、沙溪、尤溪三大主要流域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加快土壤环境保护省级示范区建设,确保我市各流域断面均值稳定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继续走在全省前列,土壤安全利用率有明显提升。大力推动绿色经济低碳循环发展,提高绿色产业技术装备水平,推进闽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建设,完成国土绿化和森林经营195万亩、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8万亩。   (四)大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坚定不移走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统”的力度,做好“融”的文章,加快“同”的步伐,把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向更高水平。   主动融入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建设。认真落实《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发展规划》和《三明市主动融入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建设行动计划(2018—2020年)》,抓项目协作,加快推进13个重大协作项目和52个厦企项目,积极融入闽西南航空经济圈,推动“陆地港”与沿海港口功能全面对接;抓平台建设,支持5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大田、永安等地与沿海共建产业园,促进产业紧密“联姻”;抓机制创新,对接闽西南协同招商机制,参与组建闽西南城市协作开发集团和“福建两翼发展投资基金”,推动完善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不断增强协同发展实效。   进一步提升市区发展水平。着力推动市区产业强起来,深入实施市区经济重点项目建设行动计划,抓好九个专业特色工业园区建设,加快推进三钢打造千亿集团、三明化机高端智能注塑机、翔丰华三期等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万寿岩遗址公园、三明郊野国家地质公园等重点服务业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一批城郊型农业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市区产业发展水平。着力推动市区环境美起来,深入推进“城市双修”,重点实施市区老旧小区微改造、沙溪河生态修复、“两沿一环”森林景观带改造提升、市区绿化提升、贵溪洋生态湿地公园、市区公共停车设施等示范项目,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开展第二轮“两违”综合治理行动,加快打造现代山水名城。着力推动市区社会事业好起来,进一步提升市区中小学和幼儿园教育水平,加快打造市区优质教育高地,加强市第一医院和中西医结合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打响“周周有戏看”文化品牌,不断提升市区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着力推动市区空间大起来,持续推进市区与沙县、永安同城化一体化,抓好城市快速通道二期、534国道槐林至荆东段、205国道台江连接线等项目建设,加快北部新城、南部新城和生态新城“一带六区”“五大板块”开发建设,统筹抓好洋溪、陈大、莘口、岩前等市区周边小城镇开发建设,进一步拉开城市框架。   加快发展县域特色经济。落实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政策措施,支持各地从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出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办好重点工业园区,走产城融合路子。支持永安、沙县争创全省县域经济实力“十强”县,支持将乐、尤溪、大田争创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支持明溪、清流、宁化、建宁、泰宁加快脱贫和稳定脱贫。推进“大城关”建设,强化县城规划引领,加快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步伐,进一步完善配套功能,抓好已在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工作,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突出产业振兴,坚持走特色农业“接二连三”路子,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建设,持续打响“尚书品”“食尚三明”等公共品牌和宁化河龙贡米、建宁莲子等一批特色农业品牌,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流通,发展农业旅游、“互联网+现代农业”等多种新型业态,全年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20个以上。注重人才振兴,落实好科技特派员制度,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和高校毕业生、企业主、农业科技人员等各类人才下乡创业,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着力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实施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强化历史文化资源和传统村落保护与传承,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大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提升乡村文明水平。狠抓生态振兴,深入实施“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着力抓好“一革命五行动”,加快向莆铁路、南龙铁路沿线综合整治,所有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改扩建农村公路200公里以上。强化组织振兴,大力扶持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培育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农村社会组织,推进“一门式办理”“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完善乡村有效治理体系。   (五)大力推进改革开放。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强化改革开放担当,敢为人先、先行先试,坚定不移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市、县机构改革,确保在3月底基本完成。坚持以大卫生大健康理念统领医改工作,坚持“三医联动”改革方向,完善全民健康“四级共保”工程和医联体建设,把更多救命救急的好药纳入医保,提升慢性病一体化管理水平。加快全国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深化集体林地“三权分置”和集体林权股权化、资本化运作等改革,继续推广林权按揭贷款、“福林贷”等林业金融产品。推动绿色金融改革,积极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争创国家绿色金融综合改革创新试验区。巩固提升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成果,完善环境信用评价、环境责任保险以及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等体制机制,提升河湖长制管理水平。加快国资国企改革,注重从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积极推进市属国有企业改革重组。深化基础教育“总校制”、教师“县管校聘”等办学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提升教育发展水平。   持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融入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主动对接复制福建自贸区试验成果,完善“一带一路”投资合作项目库,引导海西重汽、海斯福化工、南方制药等一批优质企业“走出去”。培育进出口规模超亿元企业10家以上,力争生产型出口增长10%以上。用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平台,提高进口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拓展对外交流交往,办好第十五届林博会,密切与港澳地区的沟通联系,促进明台合作,加强与国外友城友好往来,鼓励海外华侨华人及其社团来明投资创业。   (六)大力推进民生社会事业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老百姓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补齐社会事业短板。着力优化教育布局,缓解供求矛盾,实施公办幼儿园、城区中小学扩容等工程,新增学位1.16万个,逐步消除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推进小学“强基”、初中“壮腰”、高中“筑梦”基础教育质量创新工程,加强名师名校长培养,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开展公费师范生培养,深化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支持三明学院硕士学位授予培育单位建设,强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特殊教育、终身教育、老年教育加快发展。组织实施“健康三明2030”行动计划,加快产科、儿科、精神科等短板学科建设,强化重点特色专科建设,抓好疾病预防控制,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推进市级全民健康信息化服务平台和县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全市医疗机构新增床位600张。加快国家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城市建设,推进农村养老服务改革,创建老年人健身康乐家园,新增各类养老床位1000张以上,力争农村各类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超55%。   织牢民生保障网络。把稳定就业摆在突出位置,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群体就业,继续实施“十百千”创业创新计划,新增城镇就业1.8万人以上。落实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等相关政策,加快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做好社会保险登记工作。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加强留守儿童保障和关心下一代工作,发展残疾人、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开展“治欠保支提升年”活动,强化拖欠工资问题源头治理。   推动文化共建共享。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以“全国文明城市”和全国“志愿之城”为统揽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进“诚信三明”建设,树立良好社会风尚。着力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加快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打造一批融合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客家文化、朱子文化文学艺术精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集中示范服务活动,编好地方志、综合年鉴。支持开展“月月有比赛”和“泰宁环大金湖马拉松赛”等体育赛事,抓好全民健身体育场馆设施建设,重视老年人体育事业,办好第七届三明市运动会。   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和五个专项治理,加强信访问题化解息访,完善社会矛盾多元化解机制,提升“平安三明”建设成效。深化“七五”普法,推进“法律六进”和法治创建活动。创新食品药品监管方式,用“四个最严”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贯彻落实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实施细则,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做好防汛防台风、地震、水文、气象、地质等工作,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水平。强化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代表人士联系,提高民族、宗教、侨务工作水平,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发挥作用,抓好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加强人防工作,完善拥军优属政策和国防动员机制,推动军民融合加快发展。   三、加快建设新时代人民满意政府   我们要按照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全面从严治政,着力对标“五个过硬”,努力提升“八项本领”,大力倡导“务实高效创新廉洁”的工作作风,做到在政治立场上更加坚定清醒、在执行落实上更加有力有效、在为民服务上更加用心贴心。   (一)始终注重政治过硬。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增强政治觉悟、政治能力、政治担当,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持续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打牢理想信念之基,始终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确保政令畅通,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决策部署,决不打任何折扣,决不耍任何小聪明,决不搞任何小动作,全力推动各项重大决策部署一抓到底、落地见效。   (二)始终注重担当作为。把担当负责、奋发有为作为履职尽责第一要务,强化改革创新,主动思变、积极应变,探索更多好机制、好做法、好经验,不断向改革创新要空间、要活力、要效益。强化狠抓落实,着力在务实戒虚上下功夫,坚持“能在现场就不在会场”“能在第一线就不在办公室”,把更多精力放在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上来,把更多时间花在推动一项项工作落实上来,以钉钉子精神把定下的事干实干好,把承诺的事办成办妥。强化担当负责,发扬斗争精神,鼓励创造性贯彻落实,完善正向激励、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敢于负责的干部负责,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   (三)始终注重清正廉洁。把为民务实清廉作为政府第一形象,坚持依法行政,全力保障宪法和法律实施,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政协民主监督,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健全依法决策机制,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提升政府立法能力,加强法治政府建设。转变政府职能,大幅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凡是市场能自主调节的就让市场来调节,企业能干的就让企业来干。加强作风建设,弘扬“马上就办、真抓实干”优良作风,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今年市级对基层的督查检查考核事项、频次同比均减少50%以上,把干部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坚守廉洁底线,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精神和省、市实施办法,健全重点领域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更好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坚决整治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各位代表,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我们都是追梦人。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金戈铁马、奋力拼搏,抓铁有痕、踏石留印,为推进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东风吹 发表于 2016-12-7 15: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专业写文章
发展全域旅游  建设最美乡村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婺源县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6年8月30日)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婺源县第十二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中国共产党婺源县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是在我老秘网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
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团结和动员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承前启后,开拓创新,奋力进取,扎实苦干,大力实施旅游全域化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最美乡村建设,为与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一、五年来的工作回顾
过去的五年,是婺源立足新起点,全面推进中国最美乡村建设事业新跨越的五年。这五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按照县第十二次党代会的决策部署,县委团结带领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攻坚克难、开拓进取,谱写了婺源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壮丽篇章。
这五年,我们坚持围绕旅游做强三大特色产业,经济总量和发展质量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11.7%;财政总收入实现13.14亿元,增长了2.04倍;三产比从15.3:40.7:44优化为13.6:32.5:53.9。旅游业加快从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变,景区利益分配、旅游市场监管等制约婺源旅游发展的“瓶颈”,在改革创新中被不断突破;江湾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国家4A级景区由6个增至12个,各种新兴旅游业态如雨后春笋,涌现出一大批休闲度假、康体健身、文化体验型旅游项目,最美乡村的品牌知名度和综合效益不断提升,游客人次、门票收入、综合收入分别是2010年的2.9倍、2.7倍和3.3倍。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茶产业标准化、产业化、规模化水平进一步提升,茶业系列产值达28.2亿元;涌现出了一批农业观光体验园,形成了以绿茶为核心,皇菊、荷包红鱼、油茶等为特色的生态农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稳步推进生态工业园区扩园调区,成功申报并启动了省级旅游商品产业基地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支撑工业发展的平台不断拓展,集聚了一批以旅游商品、绿色食品、机械电子、鞋服纺织等为特色的生态工业。
这五年,我们坚持加大投入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内外交通和城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京福高铁建成通车,九景衢铁路加速推进,昔日偏远山区正成为通达四方的重要枢纽,与沿线城市一体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婺源人民正搭乘高铁列车驶向更加美好的明天。段莘至浙源、清华至沱川、瑶里至灵岩洞等旅游公路全线贯通,乡村公路建设全面向自然村延伸,农村经济步入发展的“快车道”。针对旅游高峰期交通拥堵问题,积极拓宽旅游公路、增设停车场,采取了统一换乘、信息预报、技防管控等措施,实现了“睹花不堵路”。大力实施了以旅游为引导的新型城镇化,朱熹大道、文公大桥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完工,城市外环线快速推进,“一环五区”的城市框架全面拉开;启动实施了智慧婺源、城区地下综合管网、城区景观提升和里弄小巷改造等城建重点项目,城市功能和品位得到极大提升,初步实现了向宜居宜业宜游最美县城的嬗变。加快推进江湾省级示范镇和清华、赋春两个市级示范镇建设,精心打造了一批“美丽乡村”,创建了一批景观村、田园村、特色村,“步步皆景、处处如画”的最美乡村画卷正展现在世人面前。
这五年,我们坚持守住底线加强文化生态保护,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实现了良性互促互动。牢固树立保护优先的理念,绝不以发展之名牺牲生态文化,彰显了绿色发展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深入开展了天然阔叶林十年禁伐、农村面源污染“十大整治”工程,启动了城乡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农村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建设、山塘水库管理整治等工作,成功创建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婺源的生态优势进一步提升。扎实推进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和传承,不断探索实践古村落、古建筑保护机制,形成了以“篁岭模式”“汪口模式”“九思堂模式”等为代表的古建保护性开发模式;坚持“将徽派进行到底”,对重点村落、主要干道沿线的非徽派建筑进行改造提升,对新建建筑坚持徽派风格,不断提升了最美乡村徽派建筑大观园的品质形象。
这五年,我们坚持民生为重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群众幸福感和满意指数实现稳步提升。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全县基本养老、医疗等政策实现城乡全覆盖;精准扶贫、保障性安居工程等工作稳步推进,困难群体生活得到明显改善。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完成了朱熹中学、詹天佑小学、紫阳五小、六小及县第二幼儿园等项目建设,婺源茶校完成整体搬迁,高考屡创佳绩。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承办了一系列国家级、省级重大赛事,举办了首届婺源国际马拉松赛,荣获“全国门球之乡”。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全面推开,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全覆盖,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不断优化。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深化法治婺源、平安婺源建设,人民群众安全感持续攀升,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五年来,婺源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茶乡大地处处洋溢着幸福的气息。
这五年,我们坚持挺纪在前落实管党治党责任,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得到不断加强。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深入开展“连心、强基、模范”三大工程,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升。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激发了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从严落实“两个责任”,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始终保持惩治不廉洁的高压态势,着力解决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不廉洁问题,党风廉政建设和惩防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力支持人大、政府、政协依法履行职责,继续加强统战、残联、工商联、群团组织和党管武装工作,营造了和衷共济、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同志们,五年的团结拼搏,五年的奋勇争先,让最美乡村的荣誉光环再添新彩,先后荣获了国家生态县、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乡村旅游度假实验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国茶叶产业发展示范县、中国有机产品(茶叶)认证示范创建县、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家卫生应急示范县、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全国法治先进县等国字号荣誉,并连续三年获得江西省县(市、区)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工作先进县。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历届县委、县政府打下的良好基础,离不开全县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团结拼搏,离不开各套班子、社会各界人士、离退休老同志、驻婺单位和部队的大力支持。在此,我代表中共婺源县委,向所有为婺源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发展作出贡献的同志们和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五年来的积极探索和努力实践,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经验。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加快婺源发展,最根本的是保护好生态文化,夯实永续发展的根基;最关键的是不断丰富旅游业态,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最重要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百姓的幸福指数;最核心的是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为推动婺源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还有许多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是:经济总量偏小,特别是工业基础依然薄弱;生态文化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旅游业态还不够丰富,游客体验有待提升,旅游业对财政的贡献率不高;社会保障能力还需进一步增强,社会稳定还面临一些问题;干部作风有待进一步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有待加强;等等。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努力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
未来五年,是婺源推进中国最美乡村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确保与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
未来五年,机遇无限。长期以来,我们坚持在保护中发展,精心呵护了这方青山绿水,顺应了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向和广大城乡居民对美好环境的热切向往;旅游产业蓬勃发展,“中国最美乡村”品牌响彻全国、远播海外;内外交通日益优化,区位优势日益凸显,特别是京福高铁、九景衢铁路的十字交汇,让婺源迈入了新兴的高铁经济带。今日的婺源,得天时、占地利、聚人和,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即将迎来一个崭新的发展春天!
未来五年,挑战巨大。一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压力依然巨大,经济增速放缓对旅游的影响不容忽视;二是周边各地竞相发展旅游的势头强盛,大项目、大投入、大建设层出不穷,旅游目的地之争更趋激烈,不进是退、慢进也是退,形势逼人;三是我老秘网县旅游产业层次不高,转型升级的难度较大;四是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广大村民对改善居住条件、追求高质量生活的需求,给我老秘网县生态和古建的保护带来了巨大压力。
未来五年,前景广阔。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梦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未来五年,机遇与挑战并存、动力与压力同在,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发展得更好一些、更快一些。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乘势而上,按照选准的路子坚定不移地前进,朝着认准的目标坚持不懈地奋斗,努力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辉煌业绩,婺源未来的发展前景必将更为广阔!
今后五年,我老秘网县的发展目标是:确保提前两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与2010年相比实现翻番,确保到“十三五”期末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6000美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达到全市平均水平,与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第二个百年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发展思路是:秉承和发扬历届班子的好经验、好做法,始终坚持生态立县不动摇,加强生态文化保护,加强改革创新,加强规划管理,全力推动旅游全域化,加快推进以旅游为核心的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提升中国最美乡村的内涵品质,努力把婺源建设成为国际生态乡村旅游目的地、国家乡村旅游度假实验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全国智慧城市建设样板区。
各位代表,同志们! 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的讲话中发出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伟大号召。对一名党员来说,必须始终保持初心向前;对一个地方而言,必须始终在坚持中前进。在继续推进富民强县、绿色崛起的征程中,我们要扛起责任、勇于担当,全力做到“四个始终”:
——始终秉承“保护生态、发展生态”的理念。婺源之美,美在生态、美在文化、美在生活。我们要更加重视生态与文化保护,提升生态优势、传承地方文化,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做到开发与保护并重、经济与生态共赢,让最美乡村的青山长存、绿水长流、古风长在、幸福长驻。
——始终坚持“围绕旅游、服务旅游”的要求。发展乡村旅游以来的十几年,是婺源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受益最多的一个时期。我们要始终把旅游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位置,始终把旅游作为第一产业来推进,坚持做到“产业围绕旅游转、结构围绕旅游调、功能围绕旅游配、民生围绕旅游优”,与时俱进推动旅游全域化发展,依托旅游带动经济社会协调、融合、健康发展。
——始终牢记“为了群众、依靠群众”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根本宗旨,让婺源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是我们的共同追求。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全面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让群众享有更舒适的居住环境、更便利的出行条件、更广泛的就业创业机会、更优质的教育医疗服务,使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成现实;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积极鼓励和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发展、共享发展。
——始终弘扬“崇尚实干、务求实干”的精神。干事创业、关键在人。通向目标的道路绝不会一帆风顺,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困难和矛盾。我们要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的激情,保持锐意进取的精气神,对认准的事,定了就干、干就干成;对正在推动的工作,动真碰硬、敢于担当、狠抓落实。要进一步健全督促落实机制、工作激励机制、干部使用机制,让肯干事、能干事、不出事的干部有舞台、有作为,在全县营造鼓励干事、崇尚干事、乐于干事、能干成事的良好氛围。
三、坚持旅游全域化,引领县域经济融合发展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没有产业崛起,就没有绿色崛起。今后五年,我们要在继承和深化“一个最美、两个第一”发展战略的基础上,紧扣建设国际生态乡村旅游目的地、国家乡村旅游度假实验区的目标,大力实施以旅游全域化为主导的四大发展战略,积极推进改革创新,促进县域经济快速融合发展。
(一)大力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旅游全域化是当今旅游产业发展的总趋势,也符合婺源县情实际,是加快我老秘网县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举措。要紧扣“全域景观化、交通便捷化、服务全程化、产品多元化”的要求,对县内旅游资源、相关产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着力为游客提供全过程、多层次、高品质的旅游产品,更好地满足游客需求,也让更多的婺源人民参与旅游、服务旅游、共享旅游发展红利。
不断提升全域景观。充分发挥全县2967平方公里是一个3A级景区的品牌优势,依托全县是一个文化生态大公园的禀赋特色,按照“国际生态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创建标准,进行全域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科学划定保护区、游览区、娱乐区、购物区、服务区等功能分区。全面优化城乡环境、建筑风貌,不断提升景观节点、配套设施等建设品位,确保既满足居民生活需求,也具备审美和休闲度假功能;扎实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不断优化乡村面貌,让游客能在更多的美丽村庄免费旅游。按照“宜游易游”的要求提升环境,大力推进“畅、安、舒、美”工程,着力提升公路沿途景观,让每条公路都成为旅游中的一道风景线;有序实施非徽派建筑改造工程,精心呵护粉墙黛瓦与青山绿水互为映衬的美丽画卷。
大力丰富旅游业态。以建设“国家乡村旅游度假实验区”为抓手,有机整合全域旅游资源,围绕“食、宿、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现代旅游的十二要素,大力引进和合理布局一批旅游产业项目,开发一批观光体验、主题游乐、休闲度假、康体养生等全季节旅游产品,构建四季游产品格局和多元化发展业态。大力发展夜游产品,培育壮大“月光”经济。注重提升景区品位,扎实推进A级景区创建,力争五年内再创1-2个5A级景区,巩固我老秘网县4A级以上景区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积极畅通全域交通。进一步升级对外交通体系,全力支持配合九景衢铁路建设,不断提升对外通达能力。扎实推进道路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自然村村道公路建设,让更多深藏于大山之间的美丽村庄,享受到旅游带来的无限商机。进一步破解交通拥堵难题,适时启动连接热门景区的道路建设,构建区域交通小循环;因地制宜推进一批立体式停车场和生态型停车位建设,舒缓交通压力;完成县城外环线项目及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城区各区块连接外环线的路网体系,不断提升城区交通微循环能力,打破城区交通瓶颈。科学布局城乡交通网络,提升运营水平,力争实现旅游交通“无缝对接”;积极引进租车平台,合理部署一批公共自行车等租用式、便携式交通工具,打造“无障碍”的旅游交通体系。
全面提升旅游服务。不断巩固提升国家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建设成果,细化完善各项旅游质量管理体系,提高旅游服务品质;着力加强精品景区建设和管理,完善公厕、停车场、标识标牌等各类设施。积极推进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健全和落实餐前消费确认、购物场所诚信金、旅游诚信预赔等制度,提升涉旅人员服务水平和从业道德。加快“智慧旅游”建设,实现城区、景区和重要公共场所wifi全覆盖;依托智慧婺源大数据平台,积极打造“一站式”网络终端,为游客提供更便捷的智能服务和更广泛的信息共享,实现“一部手机游婺源”。不断优化旅游综合执法机制,充分发挥“旅游110”作用,依法治理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进一步健全投诉、申诉处理和信息发布制度,不断提升反应处理能力。加大旅游营销和品牌推广,深度开发高铁沿线旅游市场,充分发挥各类新媒体、自媒体作用,不断拓宽婺源旅游辐射范围,吸引更多的游客向往婺源、热爱婺源、享受婺源。
(二)大力实施生态工业发展战略。没有强大的工业,就没有富裕的财力,也就无法为生态文化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事业改善等方面提供有效的支撑。全县上下要始终坚持“工业富县”的思想不动摇,在确保环境保护的前提下,着力引进大企业、培育大产业、打造大平台,进一步推动生态工业上规模、提质量、增效益。
加强招商引资。按照“招商选资、环保先行”的理念,创新招商方式、拓展招商渠道、选准招商重点,积极引进一批影响力大、带动力强、符合婺源实际的大企业大集团,努力形成以大企业大集团为龙头、以专业化协作企业为基础的产业集群,切实补齐工业短板。加大财税扶持、金融支持等政策保障,落实好“降成本、优环境”的各项措施,积极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构建既“亲”且“清”的政商关系,全面营造重商、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氛围。
壮大主导产业。围绕旅游商品、绿色食品、机械电子、鞋服家纺等四大工业产业,引进和组织实施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关联强的重大项目,加快形成产业链条、实现产业集群,不断提升工业发展水平。紧扣“稳增长、抓项目、促转型”这个核心,着力改造一批传统产业、培育一批特色产业、发展一批新兴产业,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构建高技术性、高附加值、高辐射力的新型产业体系。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进创新政策向企业倾斜、技术人才向企业流动、科技成果向企业集中,持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行业龙头企业,不断提升工业产业核心竞争力。
建好工业平台。园区是工业发展的主战场。要积极策应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大力推进“决战园区”战略,稳步实施园区扩园调区,加快推进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打造具备旅游和生产双重功能的生态工业园区和小区。着力破解用地难题,提高土地利用率,千方百计盘活土地存量、实现集约利用,集中开展园区土地清理,对投入不足、产出不高的企业适时进行“腾笼换鸟”,不断提升园区土地回报率。积极探索发展“飞地经济”,主动争取上级政策支持,加强和市经开区的合作,依托县外平台承载项目落户,不断拓宽工业发展空间。
(三)大力实施现代农业发展战略。要依托婺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农特产品,以经营品牌的理念来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打响“三大品牌”。
振兴传统品牌。婺源绿茶是我老秘网县的传统品牌,要围绕振兴婺源“千年茶乡”的目标,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大力扶持“四绿一红”茶叶品牌发展的契机,不断推进婺源绿茶品牌化、精品化进程。大力推进生态茶园、优质茶加工基地建设,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研发,不断丰富茶产品种类,提高产品附加值。深入挖掘婺源绿茶的历史文化内涵,大力推进一批茶旅结合项目建设,积极融入“万里茶道”。加大婺源绿茶的品牌推介和市场营销,积极拓宽销售渠道,使婺源茶产品成为广大游客必购的旅游商品。
打响特色品牌。加快农产品生产规模化进程,大力推进皇菊、铁皮石斛等特色精品种植,鼓励发展荷包红鲤鱼、娃娃鱼等特色水产养殖,打造一批特色化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推动酒糟鱼、茄子干、山茶油等农产品专业化加工,打造一批有影响、有市场的特色农产品品牌。积极引进各类民间资本和金融资本,整合各类涉农政策资金,培育壮大一批品牌响、实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
创建有机品牌。积极实施有机化生产战略,以推动山塘水库人放天养为突破,在更多领域、更大范围禁止农药、化肥、除草剂投放,不断扩大有机农产品的规模和种类。建立健全婺源各类农产品的地方质量标准,加大有机品牌营销,全力打造有机食品之乡,让“有机”成为婺源的又一张响亮名片。
(四)大力实施“旅游+”融合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旅游的拉动力及催化集成作用,大力实施“旅游+”战略,促进旅游与工业、农业、体育、民宿、文化、养老、会展、电商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
发展“旅游+工业”。大力发展工业旅游,鼓励工业企业把厂房建成景点、把生产线打造为观光线、把工业产品打造为旅游商品。依托生态旅游优势,发展总部经济,吸引国内知名企业在婺源设立培训中心、研发中心、营销区域中心。加快省级旅游商品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引进一批“旅游创客”入驻,鼓励企业开发多种类型的工艺品、纪念品,形成特色旅游商品加工产业集群,提升特色旅游商品价值。
发展“旅游+农业”。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发展,积极培育旅游型农副产品加工和休闲农业新业态。进一步放大“油菜花经济”效应,着力构建从种植到加工、展示、销售的全产业链条,建设从农田到山林、水库、河流等全覆盖的农业观光、休闲、体验园区,不断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
发展“旅游+体育”。积极发展体育经济,破解旅游淡旺季落差明显的问题。扎实推进乡村古道保护开发和绿道及公共自行车系统等一批特色健身项目,开发徒步、骑行、攀岩、漂流等户外拓展运动,把婺源2967平方公里打造成一个天然大运动场。加大体育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创建全民健身示范县,为体育经济发展营造良好产业氛围。积极争取和承办各类国家级、省级体育赛事,力争使婺源成为“最美马拉松之乡”,把体育旅游打造为婺源旅游新的增长极。
发展“旅游+民宿”。大力发展民宿产业,不断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在全县形成以臻品民宿为品牌、以精品民宿为主体、以普通民宿为补充的民宿发展格局,打造中国乡村民宿的样板。大力推动县内民宿差异化发展,把每一栋民宿都打造为具备观光、体验和住宿等多种功能的复合型产品,吸引游客“游婺源、住民宿”,让民宿产业成为婺源旅游转型升级的新亮点。
发展“旅游+文化”。依托丰富的徽文化积淀,大力推进以“三雕”、歙砚等为代表的非遗文化产品开发创新;放大以朱子、詹天佑为代表的历史名人效应,挖掘以赋春严田为代表的耕读文化,依托大鄣山莒莙等革命遗址和红色文化,扎实开发一批体验性、教育性旅游项目。积极发展文化衍生产品,大力发展演艺、影视、摄影、美术写生和文学创作等产业,建设一批国家级示范基地。推进创意产业发展,打造一批文化创意、艺术展示、创作体验项目。
发展“旅游+养老”。依托良好生态环境,大力开发“银发”旅游市场,打响“长寿”品牌。开发一批观光型、疗养型、文化交流型养老旅游产品,推进一批康体养生项目建设,打造一批“养生村”“长寿村”。积极弘扬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挖掘养老养生文化,把婺源打造为养老养生福地。
发展“旅游+会展”。积极发展会展经济,高品位、高标准推进一批会议会展平台建设,提升会议会展接待能力。大力承办协办各类国内外知名会展和节事活动,推动形成以旅游带会展、以会展促旅游的良性互动模式,把婺源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会议会展中心。
发展“旅游+电商”。借助我老秘网县品牌知名度、广阔的旅游市场空间和智慧平台,大力培育壮大电子商务产业。加强线上线下互通,主动与国内外知名网络电商合作,在线上建立集展示、推广、销售于一体的特色馆,在线下完善电商产业园、农村电子商务网络等实体平台。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和关联产业培育,突出抓好物流产业园的规划建设,为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提供平台保障,努力争创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县。
(五)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在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促进产业融合,不断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必须不断改革创新、系统推进,全面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创新产业管理体制。创新全域统筹发展的领导体制,构建全局谋划、整体推进、高效运转的产业发展机制,形成各部门联动的工作格局。进一步健全县级领导挂钩企业、项目、景区的工作协调服务机制。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加快完善旅游资源收储管理机制。不断优化市场管理机制和服务机制,切实加强旅游、茶业等领域的市场监管。完善对各级干部的考核激励机制,形成干部有担当、组织有关爱的融洽氛围,提升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为推进县域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创新项目推进机制。坚持将项目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抓手,不断优化项目包装、引进和建设机制。充分发挥旅游资源县级统筹管理开发模式,建立健全县域旅游资源收储项目库。拓宽产业投融资渠道,适时组建国有投融资企业平台,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进一步优化产业项目优惠政策,吸引一批有实力、有资质、有远见的国内外大型战略投资伙伴入驻。鼓励实行“政府+企业+基金公司”等开发模式,完善政府和社会资金“双重推进”的项目开发机制。进一步强化定期调度和督促机制,确保项目有效快速推进。
创新区域联动机制。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协调与合作,完善区域交流合作机制,努力在产业互促发展、生态环境共建、安全稳定联动、重大政策共享等方面深化合作,精心策划一批区域交流会、旅游节、商贸展等大型活动,打造区域联动特色板块。充分利用国家东部生态旅游实验区发展契机,努力使婺源成为国家东部生态旅游实验区的核心景区和集散腹地。
四、坚持城乡一体化,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家园
坚持城乡统筹,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厚重的文化积淀,大力推进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努力把婺源打造成生态与人文和谐、历史与现代交融、群众与游客共享的最美乡村、梦里老家。
(一)以生态文化为依托,全力推动全域环境大提升。始终坚持文化与生态的保护建设,在保护建设中不断优化提升最美乡村的全域环境。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争创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修复为主,全面实施天然阔叶林长期禁伐,实行森林采伐减量管理制度,力争“十三五”末实现森林资源“零砍伐”。加强生态功能区、公路沿线、景区景点及古村落周边林木的保护力度和林相改造工作,继续推进造林绿化工程,确保林木蓄积量、森林覆盖率稳中有升。积极开展水资源综合防治,深化农村面源污染“十大整治”,严格落实“河长制”,严禁山塘水库化肥养鱼及毒鱼、电鱼、炸鱼行为,加快推进城乡两级污水处理站和配套管网建设,启动农村小型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力争五年内实现重点村全覆盖。着力抓好城乡垃圾处理,加快城乡垃圾收运系统建设,启动垃圾处理项目,保持最美乡村干净整洁的良好形象。积极倡导生态文明理念,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投入,健全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和考评体系,探索实行和向上争取生态补偿政策;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等有效制度,引导村民自觉保护生态、追求绿色生活,在全社会营造崇尚生态文明的新风尚。
加强文化遗产传承和利用,争当国家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示范区。编制实施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完善文化保护与开发机制。全力推进国家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婺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示基地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挖掘和传承,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小区和传习所建设,进一步丰富旅游文化内涵。全力推进以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等为重点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修复,着力抓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民俗文化村、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积极争取市人大对古村落、古建筑保护进行立法,力争早日将更多的古村古建纳入法律保护范围。积极探索古民居开发与利用管理办法,有效破解古建保护与农民建房的矛盾问题,推动古村落原真性保护,凸显和谐优美的人文韵味。
(二)以乡村旅游为引导,全力推动新型城镇化大建设。坚持把服务旅游的理念贯穿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始终,着力把县城做优、集镇做特、乡村做美。
实施城乡一体规划。牢固树立规划引领的理念,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旅游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新型城镇化规划、生态发展规划等“多规合一”,做好路网、地下管网、自来水、公共服务等专项规划的系统衔接工作,构建“一张图、一张表、一个平台、一套机制”的建管格局。坚持“中心县城、风情小镇、美丽乡村”一盘棋统筹推进,努力构建老城与新区共同繁荣,中心城区和特色集镇交相辉映,文化生态与美丽乡村深度融合的城乡发展格局。
完善城乡配套功能。加大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升城乡水、电、路、网的覆盖面和品质。着力优化城市综合交通网络,改善街区路网布局,合理建设公共停车场,为广大市民和游客提供安全、便捷、舒适的出行条件。积极提升旅游服务功能配套,中心县城要突出旅游、休闲、健身主题,以创建文明县城、卫生县城为抓手,努力提升旅游城市品位。加快推进老城区改造提升,按照“朱子故里、千年紫阳”文化定位,重现千年古城风貌。扎实推进火车站片区和旅游综合服务区开发,继续抓好景观提升工程,谋划建设一批配套服务项目,增强城区旅游购物、餐饮美食、休闲娱乐等服务功能。乡镇要围绕资源优势和区域定位,因地制宜打造一批“环境优美、功能配套、产业发展、特色鲜明”的风情小镇。美丽乡村要突出本地特色和风格,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原则,打造一批特色主题景观村。
(三)以科学管控为手段,全力推动城乡一体化管理。统筹城乡发展,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坚持数字化、网格化、全员化相结合,不断提高城乡管理科学化、智慧化水平,着力打造全国智慧城市建设样板区。借助智慧婺源平台,加快实施数字化管理,逐步构建精确、快捷、高效、全时段、全覆盖的城市管理新格局。推进网格化管理,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管理平台,积极探索加强小区物业管理机制,强化政府对社会单元的公共管理和服务。实施全员化管理,倡导“人民家园人民管”,形成社会共治共管、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新局面。加强农民工在城区的就业、子女就学等政策保障,切实畅通农业人口的进城渠道。持续加大“两违”的防控和打击力度,确保城乡建房的规范化、法治化。
    五、坚持民主法治化,构建幸福文明和谐社会
 
markxyh0 发表于 2018-1-1 19:51: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年实现全面小康 五年挺进全国百强
为建成亿吨产业港、再造黄金发展期而不懈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滨海县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王  斌(2011年6月24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共滨海县第十届委员会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中国共产党滨海县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是在全县上下喜迎建党90周年,我老秘网县“十一五”目标全面完成、“十二五”征程扬帆起航之际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大会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回顾总结我老秘网县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研究部署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选举产生中共滨海县第十一届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动员和带领全县各级党组织、全体共产党员和广大干部群众,万众一心建小康,众志成城进百强,为建成亿吨产业港、再造黄金发展期而不懈奋斗。
过去五年奋斗历程的回顾
县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在省、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县各级党组织团结带领百万人民,坚持以“两个聚焦”统领全局,以“大干一场”凝聚力量,以“四大战略”科学推进,以“五大战役”决战决胜,全面超额完成县第十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主要指标保持快速增长之势,大港建设形成战略拉动之势,主导产业彰显强劲支撑之势,民计民生呈现和谐共进之势。全县干群共同走过了一段极不平凡、值得铭记的奋斗历程,今天的滨海正以豪迈的姿态站在崭新的历史起点。
——五年,一座水绿新城精彩托起。城建人用300亿元的投入,新建了140万平方米的道路、100幢高层小高层、41个小区、16个城市节点广场、12个大中型景观带、4个开放式亲水公园、2条沿河风光带,一批填补滨海城建空白的功能项目,庄严兑现了“再建一个新城区”的诺言。城西片区快速完善,城北片区拔地而起,清新秀丽的绿地水景映照着城市魅力之新,功能完善的公园场馆呈现出城市品位之新,鳞次栉比的高楼商铺展示了城市形象之新,和谐拆迁、惠民拆迁折射出城市人脉之新。五年来,县城面积扩大2.2倍,人口扩大1.7倍,道路面积扩大2倍,绿地面积扩大近10倍,城市化率提高了14.4个百分点,城市的物理框架、内在功能、外在形象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县城已成为滨海人的自信支撑,“美”已成为县城的崭新名片,“绿”已成为滨海的城市底色,“邻水而居,近绿休闲”已成为市民的生活时尚。
——五年,一个百年梦想终成现实。一代代滨海人都怀揣蓝色梦想,一届届执政者都在不懈追求。“十一五”的历史刻度里,中山河依然静静流淌,但沉睡百年的滨海港不再寂静。有海无港的尴尬已经远去,因港而强的愿景即将实现。如今,“三港”建设初展英姿,两条防波挡沙堤已呈环抱之势,展示“两堤出平湖”的壮观景象。成功与四大央企携手合作,一期投资超300亿元的储配煤中心项目、LNG项目、风电项目及总投资超800亿元的煤、气综合利用等产业链项目顺利推进,能源产业布局已率先形成;总投资近16亿元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总投资近60亿元的港口内外集疏运大通道正在加快建设;新一轮港城开发已全面启动。港口的突破,为滨海的跨越发展增添了海洋动力,让滨海的发展胸怀更加开放。
——五年,一批重大项目强势突破。五年前,我们喊响了“两个聚焦”的口号,持续打出了重大项目突破年、规模培植年、产业提升年等一系列“组合拳”,使项目越来越多、园区越做越大,形成了四大百亿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布局,实现了总量扩张和内涵提升的同频共振。五年来,累计实施5000万元以上重大项目438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05个,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投资340亿元。万恒、苏盐等一批本土企业正在释放新的潜力,吉华、正丰等一批新兴企业正在成为中坚力量,氯碱、泵阀等一批规模企业正在发展壮大。重大项目的布阵支撑了县域经济的跨越,全县财政收入五年7倍增,一般预算收入五年6倍增,全县规模工业入库税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均五年5倍增。
——五年,一段发展历史悄然改写。滨海的宏观历史方位已由工业起步时代过渡到工业化和城镇化互动加速发展的时代。五年中,生产力格局悄然巨变,港口从无到有,工业从“一体”到“两翼多极”,城市形成“哑铃型”布局,乡镇区划重新调整,农业构建了“一园一场一带”的产业体系。1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为零的历史得到突破,农业大县、板材大县、生猪大县无龙头加工企业的历史得到改写。五年中,群众的生活方式悄然嬗变,老百姓开始豁达自信地挣票子、买房子、开车子。滨海人的业余生活丰富了,负担减轻了,福利增加了,保障有力了,生活安宁了。五年中,各级干群的精神状态悄然改变,干部在跨越奋进中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普通百姓从实打实的变化中找到了“我是滨海人”的自豪。
——五年,一场创业大幕刚刚拉开。回溯既往,用理性的目光打量这五年,我们只不过完成了精彩的序幕,未来的创业大戏才刚刚闪亮登场。滨海港开发的前景十分美好,但道路依然漫长而艰辛,航道码头、临港产业、功能配套等都才刚刚起步,基础还很脆弱,需要年复一年、届复一届持之以恒地执着奋斗。主导产业在裂变扩张、蓬勃兴起的光环背后,产业规模偏小、龙头项目偏少、产业层次不高、科技含量偏低的状况,时时在考量着我们的视野和能力,产业的“新特之路”任重道远。城市的品味内涵仍不够高远丰满,县城建设的秀美靓丽也同样不能遮掩镇区发展的相对滞后,需要持续保持大投入、快速度。群众生活水平的改善,是一个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追求,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永远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悠悠万事,发展是“第一要务”,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切实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回归原点,从零开始,在新的起跑线上奋起跨越!
回首五年的征程,我们有跋涉的艰难,更有成功的喜悦;有铭心的记忆,更有理性的思考:
本帖隐藏的内容

——发展决定一切,我们有真切的感受。发展是硬道理,不发展最没道理,科学发展是真道理。五年来,不论宏观环境如何变化,我们始终坚持做到形势再紧,科学发展的方向不动摇;压力再大,加快发展的气势不减弱;困难再多,和谐发展的理念不变化。我们始终以发展先于一切的责任感狠抓招商引资,以发展高于一切的危机感破除瓶颈制约,以发展重于一切的紧迫感启动新的板块。从五年的执着坚持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机遇稍纵即逝,发展决定一切。
——创新改变一切,我们有深刻的体会。五年来,面对竞争激烈的沿海开发态势,我们博采众长,探索出由央企主导建港的开发模式;面对严峻的产业培植压力,我们坚持招不来高端产业、就招产业高端,走出了先集聚中小企业、再补链招商的特色产业成长之路;面对更加多元的社会形态和工作要求,我们推行了项目化管理、干部二线不“一刀切”等一系列创新做法,实现了人的人性化管理和事的制度化安排。实践证明,五年的发展之路,就是五年的创新之路。
——民生压倒一切,我们有清醒的认识。维护民利、必得民心,改善民生、必得民力。五年来,我们始终努力让全县人民都能感受到幸福生活的“真实温度”。决策时,坚持以群众利益为先,以群众需求为先,以群众承受能力为先;工作中,既强调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强调照顾少数人的合理利益,特别是强调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利益。我们不遗余力地打造富民载体,最大程度地改善群众生活,竭尽所能地排解民苦民忧,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不断增强。五年的发展历程启迪我们,民生高于天,民生重如山,民生是最不可偏离的价值取向和发展基点。
——实干拥有一切,我们有温暖的回味。五年来,全县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创先争优”活动扎实开展,“面对面”评议、海韵廉风等特色工作被省、市推广,新闻舆论宣传工作有力有序,政法维稳、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三项排查”工作得到了省、市高度评价,党员干部的激情完全迸发,埋头干事的氛围空前强烈。五年的苦干实干,我们得到了上级组织的充分肯定,省、市委主要领导及其他领导先后多次亲临滨海调研视察,对我老秘网县城乡面貌的变化、港口突破的做法给予高度评价;五年的苦干实干,我们赢得了县内外的普遍赞誉,社会各界更加关注滨海,省、市机关领导和许多兄弟县市都来滨海参观考察,扩大了滨海的对外影响,改变了滨海的外部环境;五年的苦干实干,我们收获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大家从亲身经历的发展变化中看到了滨海的希望,发自内心地支持我们、拥护我们。成功凝聚汗水,人民创造历史。我们深深地懂得,这些成绩的取得归功于省市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归功于社会各界的有力支持,归功于省委扶贫工作队的真心帮助,归功于全县上下的团结拼搏。我们由衷地感受到,滨海人民最可亲,滨海干部最可敬。县四套班子顾全大局,团结一致,全力推动发展大业;各级干部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不计得失,担当跨越发展重任;普通群众思富求变,勤劳朴实,积极支持县委、县政府工作。特别令我们感动的是,每当我们在前进中遇到一些困难,广大干群就及时给我们以大力的支持;每当我们在工作中遇到一些压力,广大干群就及时给我们以奋进的信心;每当我们在发展上取得一点点成绩,广大干群就及时给我们以极大的鼓励。在此,我谨代表中共滨海县第十届委员会,向为滨海经济社会发展付出艰辛努力的各级干部、全体老干部、社会各界人士以及全县人民,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并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向三年小康、五年百强阔步迈进
今后五年是我们“三年实现全面小康”的决战期、“五年挺进全国百强”的关键期、爆发式发展的黄金期。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省委“两个率先、六个注重、八大工程”的战略部署,以“三年实现全面小康,五年挺进全国百强”为目标,在工业强县上实施战略升级,在港口兴县上实施战略突破,在环境立县上实施战略提升,在富民安县上实施战略统筹,再造一个从全省贫困县到全国百强县的黄金发展期。具体工作指标可以概括为“12345”,即: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每年城镇化率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新特产业比重提高30个百分点,一般预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主导产业规模等主要经济指标实现4倍增,临港产业项目投资达500亿元以上。主要工作任务是:
1、快增与快转并举,建成全省新特产业新基地。以开放的胸襟聚集优质要素,促进新特产业铸链扩量和传统特色产业创牌提质。用高新项目引领新兴产业,用集聚理念培育特色产业,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招大引强,提升特色产业“聚”的强度。盐化工产业重点招引20亿级的航母型项目,泵阀机械产业重点招引10亿级的旗舰型项目,纺织服装产业重点招引5亿级的龙头型项目,使每个新特产业都有真正意义的领军企业进入。创新驱动,实现主导产业由大到高、由特到新的华丽转身。努力打造与新特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技术研发服务载体,让滨海成为专业技术人才、科技研发领军人才和企业家心中向往的创业福地,成为新特产业向技术高端、产品高端、品牌高端攀升的“三高”领地。要素聚合,促进新特产业实现超常规、裂变式发展。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架构,引建一批风险投资、创业投资、产业基金、种子基金,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科技创新创业类企业发展壮大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十二五”末,一个以盐化工为龙头、销售600亿元、税收30亿元的“黄海之滨第一园”将享誉中国东部沿海,一个销售突破200亿元、企业总数达300家的“泵阀之都”将矗立在盐阜大地。
2、港口与港城联动,建成全国沿海开发新坐标。“港口传奇”将更加浓墨重彩,能源大港、产业大港的宏图将分步实现。“十二五”的滨海港,储配煤中心、LNG、海上风电项目将全面投运,2×100万千瓦火电、100万吨甲醇制烯烃项目可望建成,这五大项目的总投资超过600亿元,可实现销售超1000亿元,产生300亿元的工业增加值,新增50亿元的税收,滨海港完全有能力实现后发赶超。北堤沿堤的10-15万吨级通用码头建设、临港产业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将呈现出人来车往、大干快上的繁忙景象。一期20万吨级航道码头的前期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将更好地承接钢铁、石化、重型机械等重大临港项目。通过五年高歌猛进,逐步把滨海港建成以火电、气电、风电项目为主导的在中国东部沿海有一定影响力的能源产业基地,以甲醇制烯烃、LNG综合利用项目为龙头、以“煤头化尾、盐头化尾、油头化尾”项目为支撑的江苏沿海新兴的现代化工产业基地,以承接高附加值的港口机械、高端铝、钢铁项目为主的淮河流域重要的重工业基地。同时,按照“县域副中心”的发展定位,结合黄河故道生态走廊的地域特色和月亮湾的海景风光,优先加快港城起步区道路、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打造体现港城品位、展示港城风貌的标志景点,不久的将来,滨海港港城将成为江苏沿海以服务后方临港产业为主,以发展金融商务、信息流通、休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为特色的临海亲水的新兴港城。
3、建城与兴城结合,建成全国知名水绿新县城。建水绿通达之城,兴便利快捷的现代城市交通网络。优先实现县城、蔡桥两处高速互通的直线贯通,在县城东部打造一个大信息量、大流动量的现代会展区;重点加快海港大道、淮海路、润港路南延、幸福路东延、育才路东延和海滨大道东延等城市路网建设,全面形成“外接成环、内联成网、环网相接”的城市路网格局。建水绿服务之城,兴竞争优势明显的现代城市产业。突出城市经营的广度和深度,以城市综合体、高端商务楼为引领,加快打造城市发展功能内核;主攻城建三产服务业招商,重点突破金融、科技、物流、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城市经济板块,全面增强城市承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建水绿生态之城,兴水清绿秀的现代城市形象。大力实施风光带、景观带、广场节点建设,着力打造张家河、北八滩渠、响坎河风光带,加快城市生态湿地和园林绿地建设,启动活力岛公园、城市生态公园、东湖公园建设,形成有视觉冲击力的森林式绿化格局。建水绿文明之城,兴文明繁荣的现代城市文化。大力度创建省级卫生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和全国文明县城,放大中华诗词之乡、中国楹联之乡、中国书法县的文化影响力,推动城市历史、文化、生态的有机融合,促进人的素质与城市品位的互动提升,精心打造以“水绿县城、人文滨海”为标志的城市名片。建水绿和谐之城,兴优质资源集聚的现代人居环境。把城中片区打造为具有典型苏北传统城市风貌、浓郁人文风情,展现滨海文化底蕴的商贸核心区;城北片区打造为综合功能完善、文化氛围浓郁的商贸服务和基础教育中心;城西片区打造为县城行政办公中心、公共活动中心;城南片区打造为服务工业企业、宜商宜居的现代综合社区;城东片区打造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基地、新兴商贸会展和生态宜居区。“十二五”末,一个拥有80平方公里、40万人口,以水绿为特质的中等城市,将成为滨海人创业兴业的幸福乐土和享受生活的安馨家园。
4、为民与富民齐抓,形成全面协调发展新格局。“十二五”的滨海,民生的“色彩”会更浓烈,发展的举措会更“温暖”,老百姓的工作将更好找,劳动会更值钱。这是今后五年最大的政治,也是衡量新一届班子最重要的标准。今后五年,将积极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快构建农业现代化体系,明显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使现代高效农业成为农民的“聚宝盆”,2015年,全县高效农业突破80万亩,占农业比重提高30个百分点,建成全市优质生猪第一县、全省“四青”蔬菜生产第一县、全国生态白鹅养殖第一县。各种致富形态将成为人们拓展收入来源的“摇钱树”,外出人员返乡创业,职校学生本地就业,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城镇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将被更广泛地激活,创业“达人”、致富能手将赢得全社会的尊重。今后五年,滨海人将生活得更舒心、更快乐。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力争翻一番;就业、养老、住房、入学、医疗等社会保障水平大幅提升;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将受到更贴心的关注;每一个滨海人的合理诉求将会得到更及时的表达,每一个滨海人的生活将更平安、更和谐、更幸福。
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三年实现全面小康,五年挺进全国百强”是滨海百万人民为之企盼的美好愿景,是全县党员干部为之奋斗的壮丽事业。我们必须在思想的最高处树立起从头跨越的精神信念,在心灵的最深处迸发出再干一场的创业激情,在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大潮中挺立潮头,争当跨越发展的中流砥柱。
1、以思想建设迅速凝聚从头跨越的强大合力。勇敢地站在新的“发展原点”,在从头跨越中“亮剑”、再次出发中赶超,这才是真正的强者。凝聚从头跨越的强大合力,是今后五年党的思想建设的主要内容。要以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为抓手,既要把敢于从头跨越的热情激发出来,也要让善于聚力跨越的智慧涌动起来。坦率地说,经过这几年的摔打锤炼,广大党员干部的世界眼光、战略思维、运作水平、干事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升,不少同志的创新变革意识很强,在招商引资、港口建设、城市建设等方面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工作特色。但在与“全国百强”的搏击较量中,我们需要向对手学习的还有很多;面对参与全球经济循环的临港产业,我们还是刚刚入门的小学生。因此,必须全面强化各级干部在宏观经济、科技创新、社会管理创新等方面的知识储备,切实增强应对复杂经济形势和多元社会格局的能力。要大力弘扬“三创”精神,旗帜鲜明地鼓励创新、支持改革、善待挫折、宽容失败,使一切创新愿望得到尊重、创新活动得到支持、创新才能得到发挥、创新精神得到鼓励、创新成果得到运用。要最大限度地激发从头跨越的持久动力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用滨海发展的辉煌成就鼓舞人心,以再创黄金发展期的美好前景凝聚力量,不为身处顺境而麻痹,不为一时赞誉而自满,确立更高的发展定位和目标追求,在攻坚克难、拼搏争先中实现自我价值。要积极发挥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调动各方力量,思想上合心,组织上合力,工作上合拍,在全县上下形成万众一心建小康、众志成城进百强的生动局面。
2、以队伍建设大力培养创先争优的中坚力量。事业成败,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建成亿吨产业港,离不开坚强有力的党员干部队伍。再造黄金发展期,取决于各级党组织对滨海未来大势的科学定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合理掌控和对民意民生的倾情关注。要切实加强县委班子自身建设,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打造引领跨越的坚强核心。要继续坚持“为发展配干部、凭实绩用干部、用机制选干部”的用人导向,切实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积极探索和完善公开选拔、公推公选、竞争上岗和公开选调等制度,把那些为民执政有思路、服务发展有实绩、对待群众有感情的优秀干部推出来、用起来,不断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和群众满意度。要建立科学的干部资源配置和考评激励机制,既要看显现的,又要看潜在的;既要了解过去的情况,更要注重现在的表现;既要考核工作实绩,更要评价品行操守,不拘一格使用干部,努力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要切实加快年轻干部的成长和培养,推进多层次、跨部门实践锻炼,把更多的优秀干部充实到重大项目建设主阵地,汇聚到四大园区建设最前沿,选派到改善民计民生第一线,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发展型、服务型、复合型、创新型干部队伍。要继续深化“创先争优”活动,扎实推进新一轮“强基工程”。切实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活动阵地建设和领头人队伍建设,大力实施农村党员干部关爱工程,进一步落实村干部和大学生村官的培养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重要作用。要进一步创新社会管理,加强非公企业片区党组织一体化建设,健全完善社区管理体系,努力使党的领导、党的工作、党组织的作用有效覆盖社会的广泛领域。我们应当时刻谨记,广大党员干部永远是滨海走向辉煌的最强大的中坚力量,这种力量将凝聚起全县人民的共同理想,在前进的征途上锤炼出追求美好生活的“滨海意志”和时代精神。
3、以作风建设全面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环境。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老百姓正是从干部的细微言行中看到党的形象,党风促政风带民风,事关执政之基和发展成败。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始终以亲民利民为根本,俯下身子问政于民,促膝谈心问计于民,真心关怀问需于民,用热心、耐心、诚心换取群众的信心、决心和放心。求真务实之风,是干事创业的“东风”,要坚持重实际、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确保各项工作以最短时间回应、最快速度推进、最好结果见效。要深入推进反腐倡廉教育、权力运行监控、预防不廉洁、纠风和惩治不廉洁“五大机制”建设,健全完善政务公开、部门内控、“三责联审”、“勤廉指数”测评等机制,在全社会的聚光灯下展示权力的干净运行。当前,“十二五”新征程已经全面开启,我们肩上的担子更重,工作的要求更高,各级干部要倍加珍惜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发展局面,倍加珍惜组织给予的政治生命,不辱使命,不负重托,更好地担负起推进发展、为民谋利的千钧重担,以此回报滨海人民对我们的深情厚意和殷切期望。
各位代表、同志们,今后五年,新一届县委将和全县百万人民一道,在1949平方公里的宏大舞台上再次唱响一曲乘势而上、激流勇进的奋斗之歌,滨海也将由此进入跨越腾飞、崛起振兴的大港时代。县委号召,全县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干群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市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勇敢接受比以往更为严峻的考验,真情付出比以往更为艰辛的努力,立志创造比以往更为显著的业绩,为“三年实现全面小康,五年挺进全国百强”,建成亿吨产业港、再造黄金发展期而不懈奋斗!
 
老姜 发表于 2017-2-2 16:39: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坚持旅游全域化,引领县域经济融合发展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没有产业崛起,就没有绿色崛起。今后五年,我们要在继承和深化“一个最美、两个第一”发展战略的基础上,紧扣建设国际生态乡村旅游目的地、国家乡村旅游度假实验区的目标,大力实施以旅游全域化为主导的四大发展战略,积极推进改革创新,促进县域经济快速融合发展。
(一)大力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旅游全域化是当今旅游产业发展的总趋势,也符合婺源县情实际,是加快我老秘网县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举措。要紧扣“全域景观化、交通便捷化、服务全程化、产品多元化”的要求,对县内旅游资源、相关产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着力为游客提供全过程、多层次、高品质的旅游产品,更好地满足游客需求,也让更多的婺源人民参与旅游、服务旅游、共享旅游发展红利。
不断提升全域景观。充分发挥全县2967平方公里是一个3A级景区的品牌优势,依托全县是一个文化生态大公园的禀赋特色,按照“国际生态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创建标准,进行全域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科学划定保护区、游览区、娱乐区、购物区、服务区等功能分区。全面优化城乡环境、建筑风貌,不断提升景观节点、配套设施等建设品位,确保既满足居民生活需求,也具备审美和休闲度假功能;扎实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不断优化乡村面貌,让游客能在更多的美丽村庄免费旅游。按照“宜游易游”的要求提升环境,大力推进“畅、安、舒、美”工程,着力提升公路沿途景观,让每条公路都成为旅游中的一道风景线;有序实施非徽派建筑改造工程,精心呵护粉墙黛瓦与青山绿水互为映衬的美丽画卷。
大力丰富旅游业态。以建设“国家乡村旅游度假实验区”为抓手,有机整合全域旅游资源,围绕“食、宿、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现代旅游的十二要素,大力引进和合理布局一批旅游产业项目,开发一批观光体验、主题游乐、休闲度假、康体养生等全季节旅游产品,构建四季游产品格局和多元化发展业态。大力发展夜游产品,培育壮大“月光”经济。注重提升景区品位,扎实推进A级景区创建,力争五年内再创1-2个5A级景区,巩固我老秘网县4A级以上景区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积极畅通全域交通。进一步升级对外交通体系,全力支持配合九景衢铁路建设,不断提升对外通达能力。扎实推进道路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自然村村道公路建设,让更多深藏于大山之间的美丽村庄,享受到旅游带来的无限商机。进一步破解交通拥堵难题,适时启动连接热门景区的道路建设,构建区域交通小循环;因地制宜推进一批立体式停车场和生态型停车位建设,舒缓交通压力;完成县城外环线项目及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城区各区块连接外环线的路网体系,不断提升城区交通微循环能力,打破城区交通瓶颈。科学布局城乡交通网络,提升运营水平,力争实现旅游交通“无缝对接”;积极引进租车平台,合理部署一批公共自行车等租用式、便携式交通工具,打造“无障碍”的旅游交通体系。
全面提升旅游服务。不断巩固提升国家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建设成果,细化完善各项旅游质量管理体系,提高旅游服务品质;着力加强精品景区建设和管理,完善公厕、停车场、标识标牌等各类设施。积极推进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健全和落实餐前消费确认、购物场所诚信金、旅游诚信预赔等制度,提升涉旅人员服务水平和从业道德。加快“智慧旅游”建设,实现城区、景区和重要公共场所wifi全覆盖;依托智慧婺源大数据平台,积极打造“一站式”网络终端,为游客提供更便捷的智能服务和更广泛的信息共享,实现“一部手机游婺源”。不断优化旅游综合执法机制,充分发挥“旅游110”作用,依法治理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进一步健全投诉、申诉处理和信息发布制度,不断提升反应处理能力。加大旅游营销和品牌推广,深度开发高铁沿线旅游市场,充分发挥各类新媒体、自媒体作用,不断拓宽婺源旅游辐射范围,吸引更多的游客向往婺源、热爱婺源、享受婺源。
(二)大力实施生态工业发展战略。没有强大的工业,就没有富裕的财力,也就无法为生态文化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事业改善等方面提供有效的支撑。全县上下要始终坚持“工业富县”的思想不动摇,在确保环境保护的前提下,着力引进大企业、培育大产业、打造大平台,进一步推动生态工业上规模、提质量、增效益。
加强招商引资。按照“招商选资、环保先行”的理念,创新招商方式、拓展招商渠道、选准招商重点,积极引进一批影响力大、带动力强、符合婺源实际的大企业大集团,努力形成以大企业大集团为龙头、以专业化协作企业为基础的产业集群,切实补齐工业短板。加大财税扶持、金融支持等政策保障,落实好“降成本、优环境”的各项措施,积极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构建既“亲”且“清”的政商关系,全面营造重商、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氛围。
壮大主导产业。围绕旅游商品、绿色食品、机械电子、鞋服家纺等四大工业产业,引进和组织实施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关联强的重大项目,加快形成产业链条、实现产业集群,不断提升工业发展水平。紧扣“稳增长、抓项目、促转型”这个核心,着力改造一批传统产业、培育一批特色产业、发展一批新兴产业,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构建高技术性、高附加值、高辐射力的新型产业体系。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进创新政策向企业倾斜、技术人才向企业流动、科技成果向企业集中,持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行业龙头企业,不断提升工业产业核心竞争力。
建好工业平台。园区是工业发展的主战场。要积极策应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大力推进“决战园区”战略,稳步实施园区扩园调区,加快推进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打造具备旅游和生产双重功能的生态工业园区和小区。着力破解用地难题,提高土地利用率,千方百计盘活土地存量、实现集约利用,集中开展园区土地清理,对投入不足、产出不高的企业适时进行“腾笼换鸟”,不断提升园区土地回报率。积极探索发展“飞地经济”,主动争取上级政策支持,加强和市经开区的合作,依托县外平台承载项目落户,不断拓宽工业发展空间。
(三)大力实施现代农业发展战略。要依托婺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农特产品,以经营品牌的理念来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打响“三大品牌”。
振兴传统品牌。婺源绿茶是我老秘网县的传统品牌,要围绕振兴婺源“千年茶乡”的目标,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大力扶持“四绿一红”茶叶品牌发展的契机,不断推进婺源绿茶品牌化、精品化进程。大力推进生态茶园、优质茶加工基地建设,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研发,不断丰富茶产品种类,提高产品附加值。深入挖掘婺源绿茶的历史文化内涵,大力推进一批茶旅结合项目建设,积极融入“万里茶道”。加大婺源绿茶的品牌推介和市场营销,积极拓宽销售渠道,使婺源茶产品成为广大游客必购的旅游商品。
打响特色品牌。加快农产品生产规模化进程,大力推进皇菊、铁皮石斛等特色精品种植,鼓励发展荷包红鲤鱼、娃娃鱼等特色水产养殖,打造一批特色化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推动酒糟鱼、茄子干、山茶油等农产品专业化加工,打造一批有影响、有市场的特色农产品品牌。积极引进各类民间资本和金融资本,整合各类涉农政策资金,培育壮大一批品牌响、实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
创建有机品牌。积极实施有机化生产战略,以推动山塘水库人放天养为突破,在更多领域、更大范围禁止农药、化肥、除草剂投放,不断扩大有机农产品的规模和种类。建立健全婺源各类农产品的地方质量标准,加大有机品牌营销,全力打造有机食品之乡,让“有机”成为婺源的又一张响亮名片。
(四)大力实施“旅游+”融合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旅游的拉动力及催化集成作用,大力实施“旅游+”战略,促进旅游与工业、农业、体育、民宿、文化、养老、会展、电商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
发展“旅游+工业”。大力发展工业旅游,鼓励工业企业把厂房建成景点、把生产线打造为观光线、把工业产品打造为旅游商品。依托生态旅游优势,发展总部经济,吸引国内知名企业在婺源设立培训中心、研发中心、营销区域中心。加快省级旅游商品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引进一批“旅游创客”入驻,鼓励企业开发多种类型的工艺品、纪念品,形成特色旅游商品加工产业集群,提升特色旅游商品价值。
发展“旅游+农业”。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发展,积极培育旅游型农副产品加工和休闲农业新业态。进一步放大“油菜花经济”效应,着力构建从种植到加工、展示、销售的全产业链条,建设从农田到山林、水库、河流等全覆盖的农业观光、休闲、体验园区,不断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
 
溪望有你 发表于 2016-9-14 10:44:28 | 显示全部楼层
 
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全面树立加快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公信力。党风正、政风清,才能人心齐、事业成。要真正扛起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为跨越赶超保驾护航。切实履行管党治党主体责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党委书记要直接主抓、全面落实,抓在手上、扛在肩上;班子成员要严格落实“一岗双责”要求,切实抓好分管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挺直腰杆、敢抓敢管、动真碰硬,当好监督执纪的忠诚卫士。要真正绷紧清正廉洁之弦,为跨越赶超筑牢底线。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切实增强党纪党规意识,严守做人做事、为官用权的纪律底线。深入开展“好家风”建设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勇做精神家园的守望者、社会价值的风向标、道德航船的压舱石。积极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真正做到既亲近企业、优化服务,又清廉交往、遵纪守法。要真正举起严惩不廉洁利剑,为跨越赶超净风正气。推动巡察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实现乡镇、机关部门单位全覆盖。切实举起纪律严尺,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对党员干部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棒喝、对症下药、精准治疗。紧盯“四风”新形式新动向,继续加强对重点领域、关键环节、重要时间节点的监督检查。持续保持惩治不廉洁的高压态势,发现一起,严办一起,在全社会营造出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青花 发表于 2017-3-17 11: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伟大的斗争,宏伟的事业,需要高素质干部。要把人才培养摆在中心位置,通过问题找切入点,通过事情树立标准,通过攻关发现人才,形成人尽其才、人人皆可成才的氛围。要加强骨干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各类状元、技师、专家、金牌和先进群体的品牌效应、人才效应,积极探索“传帮带”工作的长效机制和有效措施,促进名师带名徒、名师办名班,传递技术技能的接力棒和金钥匙,传承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促进员工不断向更高的技术水平和发展平台迈进。要加强党员队伍建设。逐步完善“双示双评一辩”工作流程,注重在一线骨干和青年人才中发展党员;努力提高党员队伍整体政治素养,使广大党员真正做到平时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时刻豁得出来;要继续探索“比作为、扛红旗”党员积分制管理办法,加强党员示范岗建设,引导广大党员不忘誓言、不忘初心、不忘义务,做到叫得响、立得住、上得去,切实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要加强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做好机关基层管理人员轮岗培训工作,为工程技术人员和生产骨干创造走出去的条件,促进他们开阔视野、丰富经验、增长才干;要鼓励广大干部员工大胆创新、勇于攻坚,不断在提质增效和技术攻关中探索出新思路、新办法;要持续开展好“活流程”评选工作,促进岗位员工逐步由“一岗通、多岗精”向“多岗精”的方向迈进,为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创造条件。
 
徐海海 发表于 2016-9-12 08:46: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以科学管控为手段,全力推动城乡一体化管理。统筹城乡发展,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坚持数字化、网格化、全员化相结合,不断提高城乡管理科学化、智慧化水平,着力打造全国智慧城市建设样板区。借助智慧婺源平台,加快实施数字化管理,逐步构建精确、快捷、高效、全时段、全覆盖的城市管理新格局。推进网格化管理,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管理平台,积极探索加强小区物业管理机制,强化政府对社会单元的公共管理和服务。实施全员化管理,倡导“人民家园人民管”,形成社会共治共管、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新局面。加强农民工在城区的就业、子女就学等政策保障,切实畅通农业人口的进城渠道。持续加大“两违”的防控和打击力度,确保城乡建房的规范化、法治化。
 
小叶子 发表于 2016-10-21 10: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以科学管控为手段,全力推动城乡一体化管理。统筹城乡发展,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坚持数字化、网格化、全员化相结合,不断提高城乡管理科学化、智慧化水平,着力打造全国智慧城市建设样板区。借助智慧婺源平台,加快实施数字化管理,逐步构建精确、快捷、高效、全时段、全覆盖的城市管理新格局。推进网格化管理,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管理平台,积极探索加强小区物业管理机制,强化政府对社会单元的公共管理和服务。实施全员化管理,倡导“人民家园人民管”,形成社会共治共管、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新局面。加强农民工在城区的就业、子女就学等政策保障,切实畅通农业人口的进城渠道。持续加大“两违”的防控和打击力度,确保城乡建房的规范化、法治化。
 
我来送你上路 发表于 2021-5-18 11:05:07 | 显示全部楼层
 
以科学管控为手段,全力推动城乡一体化管理。统筹城乡发展,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坚持数字化、网格化、全员化相结合,不断提高城乡管理科学化、智慧化水平,着力打造全国智慧城市建设样板区。借助智慧婺源平台,加快实施数字化管理,逐步构建精确、快捷、高效、全时段、全覆盖的城市管理新格局。推进网格化管理,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管理平台,积极探索加强小区物业管理机制,强化政府对社会单元的公共管理和服务。实施全员化管理,倡导“人民家园人民管”,形成社会共治共管、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新局面。加强农民工在城区的就业、子女就学等政策保障,切实畅通农业人口的进城渠道。持续加大“两违”的防控和打击力度,确保城乡建房的规范化、法治化。
 
感谢有你 发表于 2016-9-7 15:07:17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字简洁明了,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人不能和命争 发表于 2016-9-7 16:23:21 | 显示全部楼层
 
加快实施数字化管理,逐步构建精确、快捷、高效、全时段、全覆盖的城市管理新格局。推进网格化管理,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管理平台,积极探索加强小区物业管理机制,强化政府对社会单元的公共管理和服务。实施全员化管理,倡导“人民家园人民管”,形成社会共治共管、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新局面。加强农民工在城区的就业、子女就
 
破马长枪闯乾坤 发表于 2016-9-7 16:38:3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的党代会报告一定要好好学学
 
谈谈笑笑生 发表于 2016-9-7 16:54:07 | 显示全部楼层
 
坚持民主法治化,构建幸福文明和谐社会
 
danielcl 发表于 2016-9-7 17:00:4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的党代会报告一定要好好学学
 
hgp_12 发表于 2016-9-8 10: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坚持民主法治化,构建幸福文明和谐社会
 
qq777qqzxm 发表于 2016-9-8 10: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以科学管控为手段,全力推动城乡一体化管理。统筹城乡发展,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坚持数字化、网格化、全员化相结合,不断提高城乡管理科学化、智慧化水平,着力打造全国智慧城市建设样板区。借助智慧婺源平台,加快实施数字化管理,逐步构建精确、快捷、高效、全时段、全覆盖的城市管理新格局。推进网格化管理,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管理平台,积极探索加强小区物业管理机制,强化政府对社会单元的公共管理和服务。实施全
 
gugboy 发表于 2016-9-8 15:38:30 | 显示全部楼层
 
边思考”的好习惯,如需查看隐藏
 
vicky12124 发表于 2016-9-10 23:02:2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很想知道,这篇稿子修改了多少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10粉丝

3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