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坤 郭文斯
近年来,我市各地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有了明显的改善,但农村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问题依然突出。本文就三明市农村基础设施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就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出对策与建议。
一、三明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防洪减灾体系不能完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防洪体系尚不完善,排涝设施亟待配套建设,已建水库未能充分发挥调洪能力。1994年、2002年和2005年我市发生了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水利设施毁坏严重,加上现有水利基础设施老化失修严重,水利工程安全隐患问题突出。仅去年特大洪涝灾害就毁坏水利工程设施11520处,损失4.25亿元,还有1135处规模较大、损坏严重的工程至今没有修复。
2、农村公路建设难度大。现有农村公路都为早期修建,受山区地形复杂和建设资金不足的影响,造成无法大规模的改造,再加上农村公路养护经费缺乏且不稳定,使农村公路等级低、路况差、抗毁能力弱的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由于大部分行政村地处交通不便的山区,农村公路改造的成本每公里都在30万元以上,目前国家、省里的补助大约在10-12万元左右,市、县、乡、村要承担建设资金的2/3,对经济后发的三明来说压力很大,有的乡、村只能靠举债改造、硬化农村公路。
3、农村教育基础设施难以适应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近几年农村初中正处于生源高峰期,由于校舍不足,班生超大规模,许多学校60多人一个班,有的挤占专用教室、实验室,有的学校还在危房中教学。学生食宿条件十分困难,许多农村中小学生人均住宿面积不足2平方米,室内潮湿、阴暗,30-50人同住一间的现象十分普遍,部分学生只能租民房、住礼堂、甚至住危房,宁化县曹坊中学200多位学生住在一间旧礼堂,宁化县安远中学100多位学生晚上就睡在白天上课的教室里。部份学校至今未用上自来水,澡堂简陋,洗浴困难,大部分学校使用旱厕,加上无专业人员清理,厕所卫生差,师生的卫生、健康、安全难于保证。危房改造资金难于落实,加上原有建筑质量不高,新的危房不断产生。
4、农村卫生基础设施总体上仍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全市近80%的医疗卫生资源集中在城区,农村卫生基础条件差,医疗设备陈旧简陋,农民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农村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差,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较突出。农村卫生基础条件差,医疗设备陈旧简陋,不能适应当前农村卫生工作需求。截止目前,全市132所卫生院中尚有60所卫生院有危房,危房面积达4万多平方米,占卫生院总建设面积的18.6%。
5、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全市“三馆一站”中有40%的文化馆、30%的图书馆的馆舍面积不达标,40%的场馆功能不健全,需要改扩建,全市145个乡(镇、街道)有69个借寄其他单位或无活动阵地,300平方米以上的文化站只有49个,村文化室的建设较为薄弱。同时,农村文化产品总量不足。全市农村尤其是边远山区农村的文化生活相对贫乏,农村文化活动的内容、方式单一,远远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进展较慢。
二、对策与建议
1、改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继续实施“六千”水利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农村水利化县建设,认真抓好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的水毁水利工程修复、田间排灌工程、小型灌区、非灌区抗旱水源工程等小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为重点,着力提高水利用效率和效益。完善农田排灌体系,大力推广微、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加强标准化渠道建设,重点搞好渠道防渗,推广管道输水。积极探索水利基础建设的新机制、新办法,建立小型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水利设施建设投工投劳,鼓励民间资金投资兴建小型水库、小山塘、山地蓄水池等农村水利工程项目。
2、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加快基本农田标准化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实施一批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等农田基本建设和万亩旱片整治工程,提高旱涝保收农田比例,实现沟相连、渠相接、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目标。加强耕地质量保护,大力实施沃土培肥工程。重点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绿肥示范技术,加强土壤肥力监测和质量动态管理,探索耕地土壤养分资源平衡的管理方式及平衡施肥模式,调动农民耕种土地与自觉提高地力的积极性。抓紧抓好农田整理、农村废弃宅基地整理和土地复垦工程,珍惜和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
3、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要搞好乡(镇)土地总体规划和乡村建设规划,按照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环境净化的要求,以工业在园区、居住在镇区、生活在社区的现代农村发展的新模式为目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扎实推进乡村建设,着力解决乡村建设的杂、乱、散等突出问题。建立健全乡村建设管理机制,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加强公共交通、供水供电、邮电通讯、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城乡衔接,促进城乡产业融合、资源共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全面整治“空心房”、村庄整修改造、拆旧建新式的村庄整体改造和建设农民社区新村等四种基本模式进行村庄改造和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构建和谐文明的新农村。加强乡村环境卫生建设,全面清理“三溪”沿岸和主要交通干道两侧的乡镇、村的垃圾清理,完善村庄卫生基础设施,推行垃圾无害化处理。加强村内沟渠、水塘、沿村溪流整治,清理污泥积水,疏通村庄水渠,推行生产生活污水净化处理。
4、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收学杂费,对其中的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基本教学条件和生活条件,基本实现校校“四有”(有符合办学规模、要求的校园用地和安全的教学用房,有合格的教师,有合格的实验室、图书馆或图书室和配套的教学仪器设备,有卫生安全的食堂和宿舍)目标。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力度,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农村学校的标准化建设,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和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加快农村中小学校现代远程教育建设。实行城乡学校对口帮扶制度,从城市与农村各选择一批中小学进行结对帮扶。城市政府要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提供与当地学生同等的义务教育,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规范农村学校收费,进一步减轻农民的教育负担。同时,加大农民培训教育力度。重点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大规模开展农民就业技能培训,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的能力。
5、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探索建立稳定的筹资机制,逐步建立规范化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2008年,以县市为单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00%。建立健全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对低保户、重点优抚对象、革命“五老”人员和农村五保户实行医疗救助。加快建设覆盖所有乡镇及多数建制村的县级紧急救援中心,建立健全功能完善、职责明确、反应灵敏、运转协调的农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体系,构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直报系统,并将网络延伸到所有乡镇。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乡镇卫生院布局和功能,力争每个建制村都有1个卫生所(室),并达到国家配置标准要求。全面落实乡村医生的费用补助优惠政策,对承担公共卫生任务的乡村医生,按规定按标准给予定额劳务补助。
6、发展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加强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到2010年,实现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推动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充分发挥农村精神文明活动中心主阵地的作用,利用各种节庆、民族传统节日、农闲时间和农村集市、圩日,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丰富和活跃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实施农村电影“2131工程”。大力发展农村民办文化,扶持组建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文化室、图书室等。开展文化对口支援活动,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捐助农村文化事业。同时,加强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和管理,改善和提高农民群众体育健身的物质条件。
作者单位:三明市农办
责任编辑:黄茂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