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你上报的信息为什么不被省政府信息处采用?

    [复制链接]
不是官话 发表于 2016-8-1 08:29: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我在省级政府编过信息简报,为了让新手尽快“上手”,能在上级多发几条信息,我把自己的体会与大家分享。


1
信息报送的组织与流程

写这点纯属普及知识,机关的“老法师”们可以跳过,直接进入第二条。信息编辑工作因每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机构编制不同,有的是直接叫信息处,有的是放在综合处或者秘书处,字号虽不同但卖的“酱瓜”品种还是相似的。


信息一般有三个品种:


“专报”,4页内1500字左右,针对某件“重大事情”的专门报告,直送省长、副省长,也有送到省委书记、副书记的。


“要讯”,是当天本省重大事件的综合信息报告,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的甚至是一个标题,只对省长、副省长,秘书长、副秘书长和厅主任,不对下。


“动态”,是专门摘编各地市报送信息的主要载体,一般每篇在200字以内,除了“要讯”报送范围,还对下,下发到省各厅委办和各地市主要领导。


流程基本是这样的:


“专报”由办公厅内高手直接操刀;


“要讯”主要摘编各地的重大、突发新闻,包括省领导每天去干了什么,中央部委今天来了什么部长级人物说了什么,全省特大交通事故、特大刑事案件,引发全国关注的本省事件,等等。


这两个信息载体和基层撰写服送信息关系不大,所以重点讲和大家关系大的“动态”。


“动态”的编辑流程是这样的:编辑从全省各地报送的材料中挑选有“意思”的材料,编好后交值班编辑,统一组版。样稿由分管副处长审核后送处长签字认可,再经厅主任审核同意后,送印刷厂印刷。同时,把适合公开的稿件发给政府官网编辑,上网。


2
编辑是咋选稿的?

有朋友讲说:一是标题新,二是有数据,三是和编信息的人搞好关系,有点道理。还有的说要把第三条放到首位,都有道理,但关系归关系,主要是看质量。


1.标题要亮


因为每天要看几十份来稿,让我每篇都仔细读,那有点不现实。一些标题老套没亮点的,自然就一眼而过了。比如说高温,《某地市高度重视做好环卫工人防暑工作》和《某地市协调100家超市为环卫工人提供临时休息场所》,你说用哪篇?

 

2.内容要新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还有就是数据的小数点,53.45万亩基本农田,还是534.5万亩基本农田,一个小数点差出几百万亩,那是要闹大笑话的。


最后一点,你要给报纸杂志投稿,请先好好研究这个报纸杂志的风格和需求,所以要写好信息首先也要研究好载体,多读多看多学,依样画葫芦,慢慢地你就画得象了。(作者为省直机关处长余字 来源:不是官话)


 

精彩评论264

正序浏览
nagisa103513 发表于 2021-9-24 09:41:55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文写作百法例讲
中共福建省委关于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补齐民生短板
  z* Y; n7 i2 @/ e, l
( N0 |6 p: t" }" g! y( a( G; U& o# V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
. o. A, G. z  Q4 A% G: A& H- d# M* M& A6 G) r
  (2017年8月3日中国共产党福建省第十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a. i9 h' ~, r2 y2 R* i. [# a; g- I  v$ Z6 F7 {2 t
# e8 ^0 y+ S% w  I* d4 `
+ M: v. _: L( e5 a' J3 _. B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全面落实中央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决策部署,中共福建省委十届三次全体会议就加快我省社会事业发展,补齐民生短板,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了深入讨论,并作出如下决定。
% X2 ]2 W  g" f1 O. Z6 ]1 ]) g( F# r
! h5 z1 F4 K, h  一、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补齐民生短板的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 Y. T2 R6 S6 A
3 p9 B7 X0 @) X* I5 G3 H' M* ~$ x: W. Y1 }0 U1 S
+ k% \4 x  A* h! {0 \  1.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对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一系列顶层设计、制度安排和工作部署。省委坚决贯彻中央重大决策,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有力推动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但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和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生活期待相比,我省社会事业领域还有不少薄弱环节,特别是教育、卫生与健康、养老和城乡民生基础设施等领域短板比较明显,主要体现在优质资源供给缺口较大、城乡区域发展不均衡、体制机制不够顺畅,群众反映比较强烈。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我省正从中等收入经济向高收入经济迈进,群众对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要求日益提高,必须把加快补齐社会事业短板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增进民生福祉,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推动“再上新台阶、建设新福建”取得更大成效。% u; ^1 X: ?# v7 {2 Z
9 k: x5 M7 @+ ^3 M1 L
+ L8 r: |5 o* N8 w) w  2.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及对福建工作的重要指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增强“四个意识”,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再上新台阶、建设新福建”的新要求,紧盯薄弱、对接需求,突出重点、精准发力,加快补齐教育、卫生与健康、养老和城乡民生基础设施等社会事业短板,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平衡性协调性,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U& P0 D9 U7 C  \
( p, p+ z. x* _. q/ d5 i% {1 u+ K1 x% ~' \( r4 t2 H4 H7 h" ~4 G8 U
  3.发展目标。到2020年,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适应,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供给能力显著增强,“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宜居宜业”等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迈上新台阶。社会事业重点领域主要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力争达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 T. r% }8 B* x4 u* \
9 |9 x: p( }7 D+ Z
  ——优质教育公平可及。各类教育资源总量扩大,教育各项主要指标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学前三年入园率超过98%,义务教育巩固率稳定在98%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超过9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3%,基本满足人民群众获得更好教育的愿望。8 c3 F3 C& e) R. M& j5 P8 `
8 r0 ?: k0 v. N+ ^# p, m& M2 {/ c) i) V' c; O- T# }+ ?1 G% w; Y! Z8 `
  ——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主要健康指标保持在全国前列,每千常住人口医疗机构床位6张,城乡居民国民体质达标率90%以上,人均预期寿命78.29岁,健康福建建设迈上更高层次。; x+ p* c, P1 ~7 ^; \  K- f8 [  b& J9 a. A, @" j
! j+ r9 S) X) r. i  [) i3 ?% A1 H% A4 Q6 E5 n0 r9 C
  ——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居家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协调发展,基本养老服务覆盖全体老年人,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35张以上,打响“清新福建·颐养福地”养老品牌。  T" ?( ~0 N. z, r- J7 h% j' _+ _. s
8 B% V% @/ Z; x% Q1 J: `/ a, M
  ——城乡民生基础设施体系更加完善。堵、涝、污等得到有效治理,城市建成区平均路网密度8公里/平方公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1平方米,市县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率分别达到94%和98%以上,基本实现乡镇村庄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全覆盖,建成便捷舒适的宜居宜业环境,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取得新进展。, y$ X  Y1 U% Y; S$ F# o
# N) _* j, l$ @8 W0 h' W7 [* P6 a6 S" p$ ~
  4.基本原则$ |! H# H* \  U4 I5 w
: S+ Q7 m9 b2 u2 C- o( o6 x0 [5 Q- k* j
1 P+ H5 o# ?" t/ X! K3 V+ Y  ——坚持问题导向。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以教育、卫生与健康、养老、城乡民生基础设施的短板为着力点,集中力量、精准施策,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有效保障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需求。
0 v" d! n% W' d# [% I- J1 r: n) e! ?1 p6 V3 O# W
  ——坚持改革创新。正确处理政府作为与市场作用的关系,扎实推进社会事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着力理念创新、工作创新、业态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破除影响社会事业发展的各种障碍,不断增强社会事业发展的动力活力。
% Q* S* z* o' [/ f8 k( B! o+ O3 ^) N/ \% ]3 X5 O1 e& P5 L( i9 t' e
  ——坚持统筹推进。更加注重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内在统一,城乡区域之间的一体推进,保障重点与兼顾全面的有机衔接,当前可承受与未来可持续的全盘筹划,分清轻重缓急,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推动公共服务资源在空间分布、建设标准、管理水平上更加科学合理。
, ^8 h' A7 j# r8 d
- A! }/ |& h& c; n3 Y1 W# y' x  ——坚持共建共享。切实把共建共享理念贯穿和体现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领域,既履行政府职责、提供有力保障,又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凝聚全社会力量,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良好局面。
  V/ J1 u$ s5 c1 ^1 L1 X5 p! \8 X/ c0 c8 R) }4 k" }  T* k- K
  二、加快补齐教育事业短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5 c& y8 s' O: O1 u
/ @* g/ `% B( ?2 \" x; p0 i$ H: r5 P4 L; J) A' [7 S# j  G( U
  5.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实施幼儿园建设“工程包”,到2020年全省每年新建一批公办幼儿园,按照“社会投资、政府扶持、依法监管”机制,吸引社会资本新建一批普惠性幼儿园,各地再配建、改建一批普惠性幼儿园,确保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5%。坚持地方政府为主、省级通过设立专项奖补资金,鼓励和支持地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补贴租金、培训教师等形式,加快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建立教育与规划建设等部门会商机制,落实新建住宅小区规划配套建设幼儿园政策,完善配套幼儿园的移交、举办、回收等具体办法。% @2 s' q+ h9 D' O2 e2 Z$ O* f9 i, j  ^+ ~4 [) s8 X
( |5 Q( r3 R& f6 |! D; ?4 v0 J5 M! b2 Z& V
  鼓励用地紧张的县(市、区)在中心区域利用闲置资源改建普惠性幼儿园。改革幼儿园收费标准管理,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保教费收费标准控制在当地同质公办幼儿园2倍以内。探索建立以幼儿园和妇幼保健机构为依托,面向社区、指导家长的公益性婴幼儿早期教育服务模式。4 e9 g) z2 g$ {: J0 I. N( i
+ X. n: p7 \  ]. s8 M
3 b9 v; j+ |- m2 P# O+ l  6.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坚持把中小学建设纳入城乡建设发展总体规划,优先保障建设用地。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进一步加大对苏区、老区、山区和偏远、落后农村中小学倾斜支持力度,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施城镇中小学扩容工程和义务教育提升工程,基本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实施初中“壮腰”工程,补足初中办学条件缺口,缩小城乡、校际办学差异。改革初中考试评价制度,统一初中教育质量要求。规范民办初中招生,加强计划管理,实行公办民办初中同期招生、免试入学。落实义务教育划片就近入学政策,做好随迁子女、留守儿童和残疾儿童入学组织工作,保障不同群体平等享有教育权利。0 P% {5 J# W! `9 q5 @" w# u

4 G7 Z" }# A$ i/ s; v, ]  7.配足配好高中教育资源。优化高中学校布局结构,力争到2020年90%公办普通高中完成达标建设,省一级达标高中比例达到30%左右、省级高中课改基地达到100所左右、示范性高中达到35所左右。引导和支持符合条件的民办学校争创省级达标高中。实施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计划,重点培育一批特色高中,满足不同潜质和兴趣爱好学生的发展需求。加强普通高中教师配备。加大教研教改经费投入,建立基于教学成果的教研人员准入机制。9 S4 M9 a" ]' g+ ]- P+ A
0 {# i, y, Q; y8 r% ~* d" m' s" \8 I% ?6 s
- a8 P6 N+ f9 D% }( a1 w  8.强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实施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计划,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力争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全部达到教育部设置标准。鼓励企业和民间资本兴办职业教育。坚持把技工教育纳入职业教育体系,加强技工院校的规划和建设。完善协同推进校企合作机制,探索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特点的绩效考核分配机制。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建立“正面清单”“负面清单”制度,建设一批紧密对接产业的特色专业群和品牌专业,推动普通本科高校应用转型发展,培育一批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品牌职业院校。支持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家、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兼职任教。
- s* v6 b. d+ g+ y4 w2 g2 V; C5 g, _6 D: j! G
/ b- v. ~7 F, ]0 `; p  9.推动高等教育上层次上水平。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推动“管办评分离”改革,积极探索实行高校人员总量管理,营造办学育人良好环境。支持厦门大学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支持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华侨大学建设全国一流大学。积极推动教育部、国家卫计委与省政府共建福建医科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支持与交通部共建集美大学,将闽江学院纳入省重点建设高校。落实好“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重点支持一批优势学科成为国际国内一流学科,建设一批对接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特色优势学科。进一步扩大对外办学合作,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举办高水平中外合作大学,争取国内著名高校、中科院、工程院、中国社科院等来闽设立研究生院、研究中心和新型智库。- |; _4 y2 o5 P" ?' Z7 a
3 j  U4 y1 W1 b- g* \; h- ?. |5 e8 s/ P7 S" V* K4 t$ Y# d! D. h
! N) |- C+ O& @4 G0 Q' _  三、加快补齐卫生与健康事业短板,有力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0 I6 m, h% r- }% ~6 N. L( g" h) N8 K6 ^" p, m3 U: o

- P& {* r. }. E! p  10.加紧解决产儿科供给不足和精神科建设滞后问题。科学规划全省儿童医疗资源布局,新建省儿童医院,所有设区市原则上建设1所儿童医院,提高县级综合医院儿科建设水平,采取措施增加儿科医务人员数量,到2020年实现每千名儿童儿科床位数达到3张,每千名儿童儿科执业(助理)医师配置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进一步完善妇幼保健体系,新建省妇产医院,推进市、县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化建设,继续抓好市、县妇幼保健机构功能建设,到2020年保障每千分娩量产科床位数达到21张,基本满足辖区内孕产妇住院分娩需求。高度重视精神疾病防治能力建设,新建省精神卫生中心,进一步完善省、市、县三级精神卫生防治服务网络,力争精神卫生床位每万人口达到5.64张,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每10万人达到3.8名。
1 M6 x# M9 W( s3 f: r5 u% E" F6 I- q$ g  A: c- Y
  11.集中力量推进医疗“创双高”建设。持续深化省立医院、协和医院、附一医院与北京协和医院、上海瑞金医院和华山医院的合作共建,力争成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进入国家百强医院行列。鼓励支持各地各类医院与国内知名医院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合作,引领我省医疗技术高水平发展。整合调动医疗系统资源,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临床医学中心和临床重点专科,配置与临床新技术应用密切相关的高精尖医疗设备,增强疑难急危重症救治能力。加强专科医院建设。支持建设省级开放共享的高水平临床医学实验平台和高水平医学实验动物中心,鼓励参与国家医学研究中心和一流大学的科研项目,鼓励举办高层次的国际性和全国性医学学术研讨活动。# Q8 b8 J3 |  E# F
$ |. Y' a$ m! i  k) `' ?: {5 i9 }" E3 l; c8 |
! q/ _/ A* h3 V; E9 w. K1 v3 {! t, t  12.着力夯实基层医疗卫生基础。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体系,建设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和县域医疗共同体,推动跨区域医联体和专科联盟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流动,力争到2020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数比例65%以上,县域内就诊率达90%以上,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扩大到全人群,基本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全覆盖。加快医疗信息化建设,逐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加快建设远程影像诊断、心电诊断、会诊等系统,远程医疗服务覆盖到80%以上的县(市、区)。全面加强县级医疗中心诊疗服务能力建设,切实发挥好县级医院在农村医疗服务体系中的龙头作用。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力争每个市县办好1所中医医院。推进全省康复机构网络建设,提升中医特色康复服务能力。加强乡镇卫生院基本能力建设,合理设置公立村卫生所,实现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基本设备100%双达标。推进以病种收(付)费为主的医保复合付费方式改革,适当扩大重大疾病患者用药目录范围,加大对重大疾病患者及家庭的救助力度,增强基本医疗保障能力。4 a) t4 a7 J$ w' r$ i
0 [" v, {# `& B) L) d/ w4 A# p& L( f
5 X# A! P* o9 ?7 W  13.完善预警及时、处置有力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完成省疾控中心迁建,力争整体建设水平达到东部省份先进水平。鼓励设区市提升检测能力,支持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疾控中心业务用房建设和仪器设备配置,推进全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达标建设。开展重大疾病和突发急性传染病联防联控,提高对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职业病和出生缺陷等的监测、预防和控制能力。以预防为主,加强健康教育、治未病等前端服务,推动卫生工作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组建国家级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加强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理。加强预防接种能力建设,确保到2020年以乡镇(街道)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到95%以上。' k* F3 O+ O& S
1 s# z3 h( S& m& n8 P) J# ?) M& V4 w8 f" u7 c
  四、加快补齐养老服务短板,有效保障老年人服务需求
! d0 W5 E. [- K4 @! v, Z5 [: i+ Z# D, y- }) D& Q3 n
; O7 n- C3 Q, F2 q$ y. R! e  14.提升居家社区养老生活品质。结合城乡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建设城乡养老服务设施,推进网格化布局、标准化建设,力争到2020年城市社区每万人拥有养老服务设施达到500平方米以上,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功能齐全,并覆盖全省所有街道和中心城区乡镇。建立支持家庭养老的政策体系,鼓励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共同生活,履行赡养义务和承担照料责任。创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实施“互联网+”养老工程。探索互助式养老等新模式,引导老年人开展结对帮扶养老。采取政府补助、社会捐赠、老年人缴费等办法,保障养老服务设施可持续运营,继续建设并管理好农村幸福院。加大对失独、残疾老年人的关爱帮扶力度,建立健全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年人补贴制度,80周岁以上老年人居家社区养老基本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加强居住区无障碍改造,完善适老化配套设施。/ V0 W! T1 w+ H4 b
- @/ o4 _4 R9 I
2 |* Y4 S/ W8 g+ G  15.推动机构养老服务提质增效。加快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推动符合条件的公办养老机构转制为企业或开展公建民营,实行老年人入住评估制度,优先保障特困人员集中供养需求和孤寡、失独、失能、高龄老年人的服务需求。鼓励支持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申办养老机构,完善和落实对民办养老机构的优惠政策,力争到2020年民营养老床位占全社会养老床位总数比例达到50%以上。鼓励通过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方式举办养老机构,鼓励整合改造企业厂房、商业设施、存量商品房等用于养老服务。盘活用好乡镇敬老院,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或社会服务机构规模化承接、连锁化运营,着力提升敬老院床位使用率。加强异地养老机构互助合作,开展异地养老、候鸟式养老等服务。
, t8 q9 h4 B. J% `/ `! Z7 Y8 M7 [* }+ Z, T0 w' `
  16.深入推进医养融合发展。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搭建双向转诊绿色通道,深入开展医养结合试点,确保到2020年护理型床位数占养老床位总数比例达到30%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和医保部门要在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创造条件将养老机构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加快发展服务老年人专业医疗卫生机构,积极构建集老年病医院、护理院、康复医院和综合医院老年病科等于一体的老年病医疗服务体系,推动省、市、县三级综合性医院设立完善老年病科。推进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支持社区医疗护理和养老服务机构整合资源,为老年人提供紧急救援、医疗护理、生活照料等一站式专业服务。重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精神慰藉、临终关怀等安宁养护服务,营造舒心养老环境。4 u9 k3 M2 N8 r7 A: Q  H3 H, i8 S5 r
2 B6 t, E' [- G
1 f$ g% H3 x* \' H1 p  17.积极培育壮大养老产业。支持养老服务企业连锁化、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经营,加快培育养老产业集群。引导养老与医疗、保险、教育、健康、旅游、文化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一批具备成熟运营模式、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建设老年用品研发生产、中医养生、旅居养老等一批富有特色的产业基地。加强与港澳台地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交流合作,积极引进养老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8 |2 W( {1 r+ @* `! W  f' a% U
9 E# S# \" S+ z6 B
  18.促进养老服务健康有序发展。坚持“放管服”相结合,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限时完成已建养老机构安全达标和设立许可,对无法完成整改或不具备整改条件的养老机构予以搬迁。依法依规加强对从事养老服务的机构和社会组织的全过程监管,推动养老服务规范化、标准化。大力推行养老服务合同制度,明确养老服务过程中各环节当事人双方的责、权、利关系,严格按合同约定提供服务、支付费用,切实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鼓励养老机构投保责任保险,降低养老机构运营风险。全面启动养老机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等服务的星级评定工作,建立全省统一的服务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
# g- _$ Y8 U* f2 [0 Q& A# g5 R2 M  C# Y- k8 r. {
  五、加快补齐城乡民生基础设施短板,创建便捷舒适的宜居宜业环境$ S' M" H/ Y7 O$ _1 s% [" m) |" y3 A! E, R- y" Y
( d9 [! a7 X6 f6 ?* W; y# G
( H' Z) C7 z- c  ]  19.持续改善交通出行条件。加快完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强化铁路站点、高速公路、机场与城市内部路网的衔接,加快推动城市快速路网建设,完善中心城区主次干道路网。加快福州、厦门地铁和泉州现代有轨电车项目建设。持续推进交通治堵行动,打通“断头路”,加快主干道交叉路口渠化或立交改造,整治完善支路小巷,加快重要拥堵节点治理,强化交通智能管理,挖潜提高现有道路通行能力。挖掘利用地上地下空间,加快建设公共停车设施和停车泊位智能诱导系统,规范共享单车停放,有效缓解停车难和无序停放问题。加快推进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建设,提高公共交通分担率。改造提升自行车道、人行道和过街系统,并与城市公园和绿道联通,构建完善舒适的城市慢行系统。规划完善普通国省道网建设布局,深入实施交通惠民工程,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重点支持53个“老少边”县的县乡道联网提级和旅游路、资源路、产业开发路建设,实施“百乡千村”公路提升计划、海岛交通运输精准扶贫工程,进一步完善基层交通基础设施。加快电动汽车推广和充电设施建设。完善城乡物流配送网络。加强水、气、电、通信等地下管线建设改造,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试点,减少城市“马路拉链”对道路畅通的影响。- m4 `3 q! T  K2 S+ k! u
$ p% g: N8 T; E% ?$ Z6 L% P5 N$ s7 h  D: \
  20.着力构建内涝防治体系。持续推进城市内涝防治行动,统筹实施蓄排结合的雨洪防御措施,大力推进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加快江河流域防洪治理,实施高水高排等大型防洪排涝工程、调蓄设施建设。强化城市河道、排水管渠系统改造和定期清障清淤,限期完成易涝点排查整治。推进城区水系联排联调系统建设,加强汛前汛期城市上下游水系综合调度,配备充足的应急抢险队伍和设施设备,提高科学排水防涝水平。各市县应对暴雨灾害能力明显提高,实现中小雨不积水、大雨暴雨不发生严重内涝、特大暴雨城市运转基本正常。
# @+ G7 U/ ]! P. C4 A0 Q* M) V0 G( r4 n& N  k) P0 r# }5 g  J# X6 I% ?, E
  21.有效提升城乡环境质量。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治理,深化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加大小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健全“有专人负责、有监测设施、有考核办法、有长效机制”的治理模式,实现流域治理向纵深、源头、治本方向发展。实施一批城市山体修复、黑臭水体综合治理、老城空间整治和功能修补项目,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和空间品质。积极完善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抓紧完善污水配套管网,实施源头雨污分流改造,强化违法排污执法,提升城市污水垃圾收集处理能力。厦门市全市、福州市城区范围内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其他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和有条件的县(市)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加快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到2020年所有乡镇建成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垃圾转运系统并有效运行,所有行政村生活污水处理及生活垃圾收运处理全覆盖。推进城乡公厕改造建设。加紧提高危险废物处置能力。加快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建设,推动城镇老旧水厂工艺升级和老旧管网改造,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坚持低维护、节约型园林绿化理念,着力建设园林城市、森林城市。3 E( \% j" F. f8 r& P! E- C) G+ P2 t8 E8 h7 |; X
/ q! Q, Q/ z) i. V! z1 i5 y5 Q. E
  22.加快建设公共文化等社会事业设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抓紧落实《福建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的各项任务。加快推进省图书馆改扩建、海峡演艺中心等省级重点文化设施建设,改造提升一批县(市、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市县文体中心。统筹建设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施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工程,建设“福建文化记忆”等地方特色数字文化资源数据库和非遗数据库,推进建设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供需信息平台。加强中小型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到2020年全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充分依托现有条件和政府综合服务场所,完善省、市级社会保障服务设施,推动800个乡镇(街道)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探索建立优抚安置对象社会化服务平台,将优抚安置对象优先纳入社区、养老、医疗卫生等服务体系。加大对残疾人以及因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家庭和个人救助保障力度。加强城乡无障碍设施、信息无障碍建设。4 Z( I% r4 z% ]1 ]
# R2 V6 ~9 T- B
: X1 C* u6 {' j  h$ z  六、切实强化各项保障措施6 D/ a" m6 A5 Z! @- B8 D; |, P1 l! ~! p( i$ N9 H

2 F$ T" K' p+ s4 k9 l  23.强化责任落实。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补齐民生短板摆上重要位置,加强研究部署,科学规划布局,细化落地措施,明确量化目标和时间表、路线图、责任人,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教育、卫计、民政、住建、文化、交通、体育等职能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细化任务分工、实施步骤,各参与单位要各司其职、积极配合,共同推动各项工作任务落实。要加强督查和考核,把补短板惠民生的实绩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考评的重要内容,确保责任到位、工作到位、投入到位、见到实效。对于工作领导不力、工作开展不到位的要严肃问责。0 i' t+ b( V$ q1 q
$ `( v7 a& @0 K/ b' {2 g0 }
+ L# a9 j) d3 T  S. W4 v  24.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公共财政投入体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重点保障全省民生和各项社会事业支出。优化转移支付结构,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重点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促进城乡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正向激励机制,对补短板惠民生成效明显的要加大激励支持力度。加强与国家有关部委的对接,用好用足国家有关优惠支持政策。完善金融政策,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加强对社会事业发展的引导和扶持。积极盘活闲置资产资源,加强相关公共服务设施整合利用,防止一边加大投入、一边低效浪费。发挥行业协会作用,鼓励倡导社会各界、海内外乡亲捐赠助推社会事业发展。鼓励支持公共服务投资主体和投资模式多样化,大力引进社会资本,加快培育市场主体,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形成多方参与、多元供给格局,增强社会事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h' d- v8 H. x! {9 x7 q, h; x2 T/ L$ f: X+ r/ Q; d: G% z  k
1 D( U+ g( a. j6 y/ a
  R3 T1 p2 R4 T1 I8 `" j  25.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推进社会事业领域立法,制定或修订有关法规制度,形成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补齐民生短板的法制保障和长效机制。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逐步将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或社会组织。鼓励探索社会事业项目建设、运营、管理新机制。加强社会事业发展规划与城乡规划、土地规划、人口规划等多规融合,推动社会事业与相关产业的合理布局、协调发展。完善支持社会事业发展的配套政策,优先保障公益事业用地、用海、用林、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以及用水、用电、用气等指标需求。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发展“互联网+”益民服务,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推进省会城市与省级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2 M, a4 v6 _/ G4 g* Q
3 ]6 d* P' h9 Q- F. W9 T" R
  26.加强人才建设。加大社会事业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力度,支持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开设与社会事业相关的学科专业,扩大专业服务和管理人才的培养规模,加大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力度。主动对接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实施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三项计划”和“闽江学者奖励计划”,继续实施“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激励、医学领军人才引进、中青年骨干人才培养、高级管理人才能力提升”等四个高层次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项目,积极汇聚一批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完善师资补充机制,全面推进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落实沿海带山区、城市带农村的人才对口支持政策。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全科医生培养力度,开展村医规范培训,着力解决基层卫技人员短缺问题。加大养老服务专业培训力度,着力培育护理专业人才。提高基层一线人员待遇,完善工资收入、职称评定、医疗保险、养老保障等激励政策,加大对山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医务人员等专业人才的奖励力度,鼓励和引导各类人才向基层流动。0 O8 [2 F$ k7 _' z

; t- r' w# x3 d  27.营造良好氛围。加强民生政务公开,及时向社会公布社会事业补短板项目实施进度,创新群众参与的载体、渠道和方法,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志愿服务等。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加强公民教育和行风建设。合理引导社会预期,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总结宣扬民生工作先进典型和经验,调动广大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c) h$ B9 B! B! ^. n9 C/ L) V! _
0 A$ S) ^% C& H) k- p  `
  28.弘扬务实作风。坚持质量引领、标准为先,设计、施工、验收等各个环节都要高标准严要求,确保每个项目都经得起历史检验。坚持规范运作,切实抓好廉政建设,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案件,防止出现劳民伤财,避免出现贪污不廉洁和侵犯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真正把实事办实、好事办好,凝聚合力共建共享幸福美好生活。
 
林新查 发表于 2017-8-8 16:30:47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秘网虚拟稿费
中共福建省委关于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补齐民生短板% J$ d$ Y  k, C2 w8 r6 K$ I
9 ]. ^/ K/ x- K0 F: K, o0 ^
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
3 q* z- t/ B+ [' i6 R9 r6 Q1 r& ?# w  ~1 h( G0 r
  (2017年8月3日中国共产党福建省第十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S2 t0 d  m9 [! D
. T+ d4 Q0 Z! E: j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全面落实中央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决策部署,中共福建省委十届三次全体会议就加快我省社会事业发展,补齐民生短板,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了深入讨论,并作出如下决定。
7 n$ P! i" r$ Y) R( M* _7 ~
2 {1 w2 R$ Y+ T5 d" H1 q  一、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补齐民生短板的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9 ^7 {  \" r( I& ?  z
2 z; o4 J" b6 x! b' J
  1.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对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一系列顶层设计、制度安排和工作部署。省委坚决贯彻中央重大决策,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有力推动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但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和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生活期待相比,我省社会事业领域还有不少薄弱环节,特别是教育、卫生与健康、养老和城乡民生基础设施等领域短板比较明显,主要体现在优质资源供给缺口较大、城乡区域发展不均衡、体制机制不够顺畅,群众反映比较强烈。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我省正从中等收入经济向高收入经济迈进,群众对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要求日益提高,必须把加快补齐社会事业短板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增进民生福祉,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推动“再上新台阶、建设新福建”取得更大成效。
  j" _* E2 a" n; Y+ ^, I7 C. s( G# r8 ~: ?1 h$ W2 U% U3 n
  2.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及对福建工作的重要指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增强“四个意识”,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再上新台阶、建设新福建”的新要求,紧盯薄弱、对接需求,突出重点、精准发力,加快补齐教育、卫生与健康、养老和城乡民生基础设施等社会事业短板,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平衡性协调性,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u$ s7 O7 |* h# N; `3 N' a
7 L/ r2 q. x/ X- e( ~5 f  3.发展目标。到2020年,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适应,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供给能力显著增强,“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宜居宜业”等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迈上新台阶。社会事业重点领域主要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力争达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
& {3 x) {2 v) i0 z6 I4 F' {0 |% ?8 ~
  V) I% \6 H( r7 r: i* j. T; }  ——优质教育公平可及。各类教育资源总量扩大,教育各项主要指标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学前三年入园率超过98%,义务教育巩固率稳定在98%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超过9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3%,基本满足人民群众获得更好教育的愿望。
4 s8 {9 f; u  q5 Z2 ~& t9 i1 L) \3 ?9 Y
  ——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主要健康指标保持在全国前列,每千常住人口医疗机构床位6张,城乡居民国民体质达标率90%以上,人均预期寿命78.29岁,健康福建建设迈上更高层次。! X8 V0 {8 z5 _4 {  z- g' v6 o* t
9 j2 ?, n' V" M, e$ R1 D
  ——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居家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协调发展,基本养老服务覆盖全体老年人,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35张以上,打响“清新福建·颐养福地”养老品牌。
' F+ f' M4 m# a# Z* o# _: l, A! R( G+ G0 M0 I( t" {+ A+ J
  ——城乡民生基础设施体系更加完善。堵、涝、污等得到有效治理,城市建成区平均路网密度8公里/平方公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1平方米,市县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率分别达到94%和98%以上,基本实现乡镇村庄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全覆盖,建成便捷舒适的宜居宜业环境,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取得新进展。. n+ B4 q0 i  w% Y
* c% P. v! C: l0 |4 V
  4.基本原则& U" s+ b. V$ P1 j
( g9 ^% e6 B, l) l8 A
  ——坚持问题导向。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以教育、卫生与健康、养老、城乡民生基础设施的短板为着力点,集中力量、精准施策,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有效保障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需求。
( W8 e( F! E7 U" P" g. M/ B/ b& G4 t. G: |
  ——坚持改革创新。正确处理政府作为与市场作用的关系,扎实推进社会事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着力理念创新、工作创新、业态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破除影响社会事业发展的各种障碍,不断增强社会事业发展的动力活力。3 R, ]( ~) p/ R$ L- K1 d, v

1 R9 J9 z7 Z1 I# }* Y) f! U- O5 n  ——坚持统筹推进。更加注重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内在统一,城乡区域之间的一体推进,保障重点与兼顾全面的有机衔接,当前可承受与未来可持续的全盘筹划,分清轻重缓急,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推动公共服务资源在空间分布、建设标准、管理水平上更加科学合理。8 ]/ E* Y: F5 _

# _" x& L/ ~: j+ P, e6 p% B  ——坚持共建共享。切实把共建共享理念贯穿和体现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领域,既履行政府职责、提供有力保障,又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凝聚全社会力量,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良好局面。- P, Q( f8 |0 Q) w" f6 h4 u6 D3 H
8 J, h8 w+ B- P& A% @/ u% S0 \' t0 z3 u
  二、加快补齐教育事业短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P. i+ ]. h/ j( {; o3 z) }  ]7 g
6 |$ F" C2 \( j/ \  5.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实施幼儿园建设“工程包”,到2020年全省每年新建一批公办幼儿园,按照“社会投资、政府扶持、依法监管”机制,吸引社会资本新建一批普惠性幼儿园,各地再配建、改建一批普惠性幼儿园,确保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5%。坚持地方政府为主、省级通过设立专项奖补资金,鼓励和支持地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补贴租金、培训教师等形式,加快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建立教育与规划建设等部门会商机制,落实新建住宅小区规划配套建设幼儿园政策,完善配套幼儿园的移交、举办、回收等具体办法。0 ~0 s8 U2 X& m$ @+ \7 C) ?

+ ^  Q, ]: H0 s% a, |  鼓励用地紧张的县(市、区)在中心区域利用闲置资源改建普惠性幼儿园。改革幼儿园收费标准管理,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保教费收费标准控制在当地同质公办幼儿园2倍以内。探索建立以幼儿园和妇幼保健机构为依托,面向社区、指导家长的公益性婴幼儿早期教育服务模式。1 W( t' s& Z7 W4 K+ @8 @
* f" b" F( V! S! b+ V: L1 g8 e2 W
  6.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坚持把中小学建设纳入城乡建设发展总体规划,优先保障建设用地。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进一步加大对苏区、老区、山区和偏远、落后农村中小学倾斜支持力度,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施城镇中小学扩容工程和义务教育提升工程,基本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实施初中“壮腰”工程,补足初中办学条件缺口,缩小城乡、校际办学差异。改革初中考试评价制度,统一初中教育质量要求。规范民办初中招生,加强计划管理,实行公办民办初中同期招生、免试入学。落实义务教育划片就近入学政策,做好随迁子女、留守儿童和残疾儿童入学组织工作,保障不同群体平等享有教育权利。
: n( }' V2 `: a& t( J+ J6 d* p7 {& E+ O  l8 O
  7.配足配好高中教育资源。优化高中学校布局结构,力争到2020年90%公办普通高中完成达标建设,省一级达标高中比例达到30%左右、省级高中课改基地达到100所左右、示范性高中达到35所左右。引导和支持符合条件的民办学校争创省级达标高中。实施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计划,重点培育一批特色高中,满足不同潜质和兴趣爱好学生的发展需求。加强普通高中教师配备。加大教研教改经费投入,建立基于教学成果的教研人员准入机制。% V: m/ `: n- \! i5 }! l6 o  F

+ U# `' x; ^  K  8.强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实施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计划,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力争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全部达到教育部设置标准。鼓励企业和民间资本兴办职业教育。坚持把技工教育纳入职业教育体系,加强技工院校的规划和建设。完善协同推进校企合作机制,探索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特点的绩效考核分配机制。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建立“正面清单”“负面清单”制度,建设一批紧密对接产业的特色专业群和品牌专业,推动普通本科高校应用转型发展,培育一批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品牌职业院校。支持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家、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兼职任教。# j  ~5 k3 D/ x* h8 [

3 z  m. `5 S" B. Q, \  M( U7 X9 e  9.推动高等教育上层次上水平。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推动“管办评分离”改革,积极探索实行高校人员总量管理,营造办学育人良好环境。支持厦门大学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支持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华侨大学建设全国一流大学。积极推动教育部、国家卫计委与省政府共建福建医科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支持与交通部共建集美大学,将闽江学院纳入省重点建设高校。落实好“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重点支持一批优势学科成为国际国内一流学科,建设一批对接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特色优势学科。进一步扩大对外办学合作,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举办高水平中外合作大学,争取国内著名高校、中科院、工程院、中国社科院等来闽设立研究生院、研究中心和新型智库。
' k. ~5 Q+ i" m6 S
: |7 q+ F( R0 n- V9 Z1 y* u5 l: F  三、加快补齐卫生与健康事业短板,有力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
1 [* J. T  }, o" M. F( i' T
8 ^5 i: Z! q0 R' |* s( O8 H  10.加紧解决产儿科供给不足和精神科建设滞后问题。科学规划全省儿童医疗资源布局,新建省儿童医院,所有设区市原则上建设1所儿童医院,提高县级综合医院儿科建设水平,采取措施增加儿科医务人员数量,到2020年实现每千名儿童儿科床位数达到3张,每千名儿童儿科执业(助理)医师配置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进一步完善妇幼保健体系,新建省妇产医院,推进市、县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化建设,继续抓好市、县妇幼保健机构功能建设,到2020年保障每千分娩量产科床位数达到21张,基本满足辖区内孕产妇住院分娩需求。高度重视精神疾病防治能力建设,新建省精神卫生中心,进一步完善省、市、县三级精神卫生防治服务网络,力争精神卫生床位每万人口达到5.64张,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每10万人达到3.8名。
9 T  W6 U9 W: o& N+ G
( m1 n3 n$ @8 z. p; U+ {  11.集中力量推进医疗“创双高”建设。持续深化省立医院、协和医院、附一医院与北京协和医院、上海瑞金医院和华山医院的合作共建,力争成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进入国家百强医院行列。鼓励支持各地各类医院与国内知名医院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合作,引领我省医疗技术高水平发展。整合调动医疗系统资源,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临床医学中心和临床重点专科,配置与临床新技术应用密切相关的高精尖医疗设备,增强疑难急危重症救治能力。加强专科医院建设。支持建设省级开放共享的高水平临床医学实验平台和高水平医学实验动物中心,鼓励参与国家医学研究中心和一流大学的科研项目,鼓励举办高层次的国际性和全国性医学学术研讨活动。* t" T5 ~/ |" S7 k  E3 C& i
& s; T8 x0 M7 E/ X5 L
  12.着力夯实基层医疗卫生基础。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体系,建设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和县域医疗共同体,推动跨区域医联体和专科联盟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流动,力争到2020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数比例65%以上,县域内就诊率达90%以上,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扩大到全人群,基本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全覆盖。加快医疗信息化建设,逐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加快建设远程影像诊断、心电诊断、会诊等系统,远程医疗服务覆盖到80%以上的县(市、区)。全面加强县级医疗中心诊疗服务能力建设,切实发挥好县级医院在农村医疗服务体系中的龙头作用。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力争每个市县办好1所中医医院。推进全省康复机构网络建设,提升中医特色康复服务能力。加强乡镇卫生院基本能力建设,合理设置公立村卫生所,实现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基本设备100%双达标。推进以病种收(付)费为主的医保复合付费方式改革,适当扩大重大疾病患者用药目录范围,加大对重大疾病患者及家庭的救助力度,增强基本医疗保障能力。: C0 S$ n7 |1 L
$ l. q+ w& d# Q7 s% x/ e8 [' L
  13.完善预警及时、处置有力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完成省疾控中心迁建,力争整体建设水平达到东部省份先进水平。鼓励设区市提升检测能力,支持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疾控中心业务用房建设和仪器设备配置,推进全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达标建设。开展重大疾病和突发急性传染病联防联控,提高对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职业病和出生缺陷等的监测、预防和控制能力。以预防为主,加强健康教育、治未病等前端服务,推动卫生工作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组建国家级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加强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理。加强预防接种能力建设,确保到2020年以乡镇(街道)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到95%以上。. u+ T( E8 Q$ E6 d2 ~; [
# L/ L8 V+ [3 E; A& W5 {
  四、加快补齐养老服务短板,有效保障老年人服务需求
- c) T1 i( p* s2 ?- U& z+ ]/ g9 n/ ?) V7 I1 w7 ~+ b2 z& r9 X
  14.提升居家社区养老生活品质。结合城乡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建设城乡养老服务设施,推进网格化布局、标准化建设,力争到2020年城市社区每万人拥有养老服务设施达到500平方米以上,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功能齐全,并覆盖全省所有街道和中心城区乡镇。建立支持家庭养老的政策体系,鼓励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共同生活,履行赡养义务和承担照料责任。创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实施“互联网+”养老工程。探索互助式养老等新模式,引导老年人开展结对帮扶养老。采取政府补助、社会捐赠、老年人缴费等办法,保障养老服务设施可持续运营,继续建设并管理好农村幸福院。加大对失独、残疾老年人的关爱帮扶力度,建立健全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年人补贴制度,80周岁以上老年人居家社区养老基本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加强居住区无障碍改造,完善适老化配套设施。  c( e, M6 q& R/ v4 h
1 F5 D" L7 r6 K" B* b: [
  15.推动机构养老服务提质增效。加快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推动符合条件的公办养老机构转制为企业或开展公建民营,实行老年人入住评估制度,优先保障特困人员集中供养需求和孤寡、失独、失能、高龄老年人的服务需求。鼓励支持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申办养老机构,完善和落实对民办养老机构的优惠政策,力争到2020年民营养老床位占全社会养老床位总数比例达到50%以上。鼓励通过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方式举办养老机构,鼓励整合改造企业厂房、商业设施、存量商品房等用于养老服务。盘活用好乡镇敬老院,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或社会服务机构规模化承接、连锁化运营,着力提升敬老院床位使用率。加强异地养老机构互助合作,开展异地养老、候鸟式养老等服务。- X$ ?. i8 `( `: x
# y5 @! `. h# P/ j% i8 k
  16.深入推进医养融合发展。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搭建双向转诊绿色通道,深入开展医养结合试点,确保到2020年护理型床位数占养老床位总数比例达到30%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和医保部门要在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创造条件将养老机构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加快发展服务老年人专业医疗卫生机构,积极构建集老年病医院、护理院、康复医院和综合医院老年病科等于一体的老年病医疗服务体系,推动省、市、县三级综合性医院设立完善老年病科。推进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支持社区医疗护理和养老服务机构整合资源,为老年人提供紧急救援、医疗护理、生活照料等一站式专业服务。重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精神慰藉、临终关怀等安宁养护服务,营造舒心养老环境。2 r% g/ t, v& B2 Z

; E9 I; k' Y: h  17.积极培育壮大养老产业。支持养老服务企业连锁化、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经营,加快培育养老产业集群。引导养老与医疗、保险、教育、健康、旅游、文化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一批具备成熟运营模式、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建设老年用品研发生产、中医养生、旅居养老等一批富有特色的产业基地。加强与港澳台地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交流合作,积极引进养老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 J" z/ M/ g5 w% k

( c- d2 k- T( t, f7 B$ B' \: a  18.促进养老服务健康有序发展。坚持“放管服”相结合,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限时完成已建养老机构安全达标和设立许可,对无法完成整改或不具备整改条件的养老机构予以搬迁。依法依规加强对从事养老服务的机构和社会组织的全过程监管,推动养老服务规范化、标准化。大力推行养老服务合同制度,明确养老服务过程中各环节当事人双方的责、权、利关系,严格按合同约定提供服务、支付费用,切实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鼓励养老机构投保责任保险,降低养老机构运营风险。全面启动养老机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等服务的星级评定工作,建立全省统一的服务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
3 l3 y+ ^% Q0 o, P7 B+ m
* `& K5 C; E7 A/ `1 n  五、加快补齐城乡民生基础设施短板,创建便捷舒适的宜居宜业环境/ e* X8 w8 P8 g6 O3 O
% T- B& H6 W: \: P. q2 |
  19.持续改善交通出行条件。加快完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强化铁路站点、高速公路、机场与城市内部路网的衔接,加快推动城市快速路网建设,完善中心城区主次干道路网。加快福州、厦门地铁和泉州现代有轨电车项目建设。持续推进交通治堵行动,打通“断头路”,加快主干道交叉路口渠化或立交改造,整治完善支路小巷,加快重要拥堵节点治理,强化交通智能管理,挖潜提高现有道路通行能力。挖掘利用地上地下空间,加快建设公共停车设施和停车泊位智能诱导系统,规范共享单车停放,有效缓解停车难和无序停放问题。加快推进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建设,提高公共交通分担率。改造提升自行车道、人行道和过街系统,并与城市公园和绿道联通,构建完善舒适的城市慢行系统。规划完善普通国省道网建设布局,深入实施交通惠民工程,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重点支持53个“老少边”县的县乡道联网提级和旅游路、资源路、产业开发路建设,实施“百乡千村”公路提升计划、海岛交通运输精准扶贫工程,进一步完善基层交通基础设施。加快电动汽车推广和充电设施建设。完善城乡物流配送网络。加强水、气、电、通信等地下管线建设改造,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试点,减少城市“马路拉链”对道路畅通的影响。% d# d6 u1 G6 F$ ?

" u5 I' h0 a( m/ _/ Z7 y' o  20.着力构建内涝防治体系。持续推进城市内涝防治行动,统筹实施蓄排结合的雨洪防御措施,大力推进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加快江河流域防洪治理,实施高水高排等大型防洪排涝工程、调蓄设施建设。强化城市河道、排水管渠系统改造和定期清障清淤,限期完成易涝点排查整治。推进城区水系联排联调系统建设,加强汛前汛期城市上下游水系综合调度,配备充足的应急抢险队伍和设施设备,提高科学排水防涝水平。各市县应对暴雨灾害能力明显提高,实现中小雨不积水、大雨暴雨不发生严重内涝、特大暴雨城市运转基本正常。
+ A' K. z$ p5 _5 }* G* l$ k. ]7 m$ v. b% e  Z& H4 j) m
  21.有效提升城乡环境质量。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治理,深化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加大小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健全“有专人负责、有监测设施、有考核办法、有长效机制”的治理模式,实现流域治理向纵深、源头、治本方向发展。实施一批城市山体修复、黑臭水体综合治理、老城空间整治和功能修补项目,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和空间品质。积极完善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抓紧完善污水配套管网,实施源头雨污分流改造,强化违法排污执法,提升城市污水垃圾收集处理能力。厦门市全市、福州市城区范围内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其他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和有条件的县(市)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加快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到2020年所有乡镇建成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垃圾转运系统并有效运行,所有行政村生活污水处理及生活垃圾收运处理全覆盖。推进城乡公厕改造建设。加紧提高危险废物处置能力。加快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建设,推动城镇老旧水厂工艺升级和老旧管网改造,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坚持低维护、节约型园林绿化理念,着力建设园林城市、森林城市。
. M* D3 x; s; H: ]$ d3 E) O: _1 i5 c, N) r6 l2 B
  22.加快建设公共文化等社会事业设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抓紧落实《福建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的各项任务。加快推进省图书馆改扩建、海峡演艺中心等省级重点文化设施建设,改造提升一批县(市、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市县文体中心。统筹建设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施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工程,建设“福建文化记忆”等地方特色数字文化资源数据库和非遗数据库,推进建设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供需信息平台。加强中小型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到2020年全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充分依托现有条件和政府综合服务场所,完善省、市级社会保障服务设施,推动800个乡镇(街道)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探索建立优抚安置对象社会化服务平台,将优抚安置对象优先纳入社区、养老、医疗卫生等服务体系。加大对残疾人以及因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家庭和个人救助保障力度。加强城乡无障碍设施、信息无障碍建设。
# L) N# g% ^, c! P7 l+ d
1 L: s: U( o8 h; Y+ v0 K/ x  六、切实强化各项保障措施
  w7 o* }6 c; b  d' N5 e. Z% ?
* O/ g7 J$ s, r/ J( X6 W  23.强化责任落实。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补齐民生短板摆上重要位置,加强研究部署,科学规划布局,细化落地措施,明确量化目标和时间表、路线图、责任人,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教育、卫计、民政、住建、文化、交通、体育等职能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细化任务分工、实施步骤,各参与单位要各司其职、积极配合,共同推动各项工作任务落实。要加强督查和考核,把补短板惠民生的实绩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考评的重要内容,确保责任到位、工作到位、投入到位、见到实效。对于工作领导不力、工作开展不到位的要严肃问责。
& L" f; B: `& ]
" O* i# W6 A" \, {  24.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公共财政投入体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重点保障全省民生和各项社会事业支出。优化转移支付结构,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重点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促进城乡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正向激励机制,对补短板惠民生成效明显的要加大激励支持力度。加强与国家有关部委的对接,用好用足国家有关优惠支持政策。完善金融政策,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加强对社会事业发展的引导和扶持。积极盘活闲置资产资源,加强相关公共服务设施整合利用,防止一边加大投入、一边低效浪费。发挥行业协会作用,鼓励倡导社会各界、海内外乡亲捐赠助推社会事业发展。鼓励支持公共服务投资主体和投资模式多样化,大力引进社会资本,加快培育市场主体,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形成多方参与、多元供给格局,增强社会事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9 l2 ^; s3 x- m; {! _
4 C3 P! I% O- O) R4 {  25.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推进社会事业领域立法,制定或修订有关法规制度,形成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补齐民生短板的法制保障和长效机制。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逐步将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或社会组织。鼓励探索社会事业项目建设、运营、管理新机制。加强社会事业发展规划与城乡规划、土地规划、人口规划等多规融合,推动社会事业与相关产业的合理布局、协调发展。完善支持社会事业发展的配套政策,优先保障公益事业用地、用海、用林、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以及用水、用电、用气等指标需求。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发展“互联网+”益民服务,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推进省会城市与省级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
* m3 L- W! Q( |1 |) b; ^7 ^/ _  D9 A) m
  26.加强人才建设。加大社会事业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力度,支持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开设与社会事业相关的学科专业,扩大专业服务和管理人才的培养规模,加大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力度。主动对接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实施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三项计划”和“闽江学者奖励计划”,继续实施“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激励、医学领军人才引进、中青年骨干人才培养、高级管理人才能力提升”等四个高层次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项目,积极汇聚一批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完善师资补充机制,全面推进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落实沿海带山区、城市带农村的人才对口支持政策。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全科医生培养力度,开展村医规范培训,着力解决基层卫技人员短缺问题。加大养老服务专业培训力度,着力培育护理专业人才。提高基层一线人员待遇,完善工资收入、职称评定、医疗保险、养老保障等激励政策,加大对山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医务人员等专业人才的奖励力度,鼓励和引导各类人才向基层流动。
3 N) ?& K" M6 `1 U0 o* g/ n# v* F& X) d- L' M0 v* |, V
  27.营造良好氛围。加强民生政务公开,及时向社会公布社会事业补短板项目实施进度,创新群众参与的载体、渠道和方法,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志愿服务等。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加强公民教育和行风建设。合理引导社会预期,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总结宣扬民生工作先进典型和经验,调动广大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 y) A: F. G9 l. A! G6 E' G& v) H+ G  M6 e: [
  28.弘扬务实作风。坚持质量引领、标准为先,设计、施工、验收等各个环节都要高标准严要求,确保每个项目都经得起历史检验。坚持规范运作,切实抓好廉政建设,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案件,防止出现劳民伤财,避免出现贪污不廉洁和侵犯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真正把实事办实、好事办好,凝聚合力共建共享幸福美好生活。
 
naive 发表于 2017-10-1 23:48: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专业写文章
关于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的调研报告     [复制链接]
5 P9 U, l, f' j
: A# y% `+ J% C& f$ a醉里挑灯看剑
* ?/ e7 w; L0 z
; r4 a, d& h7 `+ g% ]- a. T5( X% S( E$ z5 |2 J3 L9 k
主题       
" Y- ^) X% [- ]( E, j; o74- A. G0 J9 U) e1 U
帖子        $ c7 B8 j5 k2 d7 c4 V2 ?- _
0- V; O+ u/ g: ~0 [' s
日志7 @# H% E) I8 @5 |  P* \( |1 H
铁杆秘友
8 M" J7 M, F4 l4 D" }" `+ W) R& f+ f/ c; Q
积分1373威望352 点文银683 两人气57 投稿8 稿费0 角; c) Y* x" j1 W+ v# w# e; W. z
. N: U( L+ }9 D! @) a
收听TA 发消息        - \3 Y+ ^3 A7 [! V0 ^" d) i
电梯直达楼主
# u3 H0 z, c  j7 M  T# W' C 发表于 2014-8-27 23:39:54 | 只看该作者 ! ^$ w& o7 q9 N. q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要落实好这“两个责任”,就必须在思想认识上解决好为何“分责”以及从制度机制上解决好如何“定责”、“履责”、“追责”等问题。
6 T: M% V* p6 o, u! b      一、深化对“分责”的认识,让“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成为高度自觉
: l& l0 l: @9 i& ?      “两个责任”的提出,对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工作具有重大意义。各级党委、纪委对此应有清醒认识,切实增强落实“两个责任”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3 H$ U8 h8 a7 Z4 s4 D: x0 P      第一,提出“两个责任”,不是“破旧立新”,而是一种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两个责任”与党内有关法规、文件赋予党委和纪委的责任是一脉相承的,同时也有发展、创新。党章规定: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协助党的委员会加强党风建设和组织协调反不廉洁工作”。《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规定:“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要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的支持和参与。”从上述有关规定到《决定》提出“两个责任”,这不是“破旧立新”,而是要求各级党委既要当好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领导者”,又要当好“执行者”和“推动者”;要求各级纪委既要承担“协助党的委员会加强党风建设和组织协调反不廉洁工作”的责任,又要履行好作为党内专门监督机关所应负的“监督责任”。强调“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使二者的责任更加明确,责任界线更加清晰,责任内涵也得到了深化和拓展。
; K+ v" M8 V- N         第二,明分“两个责任”,不是“无谓之举”,而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举措。要求“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借用中国哲学术语来说,这是一种“明分”,亦即明确党委与纪委抓党风廉政建设的职责本分,使二者的责任更加分明,且与其地位和职权更相匹配。这种“明分”,有利于解决当前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实践中存在的责任不清、失责难究及其所导致的责任落实流于形式等问题,使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工作得到切实加强和改进;有利于解决当前一些地方党委及其主要负责人抓反腐倡廉建设的责任意识不强、只当“领导者”而不当“执行者”和“推动者”、工作上满足于“三个样板动作”(开会、讲话、签责任书)等问题,使党风廉政建设的领导力度和责任制的执行力度得到实质性提升;有利于解决当前一些地方纪委在纪检工作中经常出现的越位、缺位、错位等现象,使纪委从大量本该由党委、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承担的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抓好执纪监督主业。总之,明分“两个责任”,对于健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不廉洁斗争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促进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更好落实,保证反腐倡廉建设更加扎实、更有成效地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M$ B0 d: o) V
       第三,强调“两个责任”,不是要求“各自为战”,而是要求在协同作战中各尽其责。党委的主体责任与纪委的监督责任是同一责任体系中既相对分开又相互联系的两个层面。这就要求党委和纪委在履责过程中既要各负其责,又要协同配合。各级党委要自觉接受纪委对自己履行主体责任情况的监督,为纪委履行监督责任提供各方面支持和保证,并注意纠正纪委履责中存在的问题;各级纪委开展监督工作必须服从党委统一领导,始终在政治方向、履责目标上与党委保持高度一致。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形成双轮驱动的工作格局,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不廉洁工作深入开展。- j3 P7 {" U; |0 U4 ^8 k
     二、细化对“定责”的设计,让“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更加明确易行
0 P6 ^; j: y4 X, v     落实“两个责任”,还需要精细设计其具体内容和目标,并以制度形式确定下来。
1 }1 p1 I" u% K) l      第一,“两个责任”的内容设定应当遵循“五项原则”
' G4 D' h& Y  Q1 o8 T, R" B      一是党委统一领导原则。要把这一原则贯彻、体现到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的各方面。二是分层定责原则。“两个责任”尤其是党委的主体责任是由多个层面构成的责任体系。必须将党委的主体责任分解落实到各个层面,使党委班子集体及其所有个体都有明确、具体的责任,都能分担主体责任。特别是要明确规定:党委班子对职责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负全面领导的集体责任,必须把党风廉政建设与“五大建设”紧密结合,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一起考核;党委主要负责人对职责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负第一责任,必须对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点环节亲自协调、重要案件亲自督办;党委班子其他成员根据工作分工,履行“一岗双责”,必须对职责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负领导责任。三是纪委专责原则。对纪委监督责任内容的设定,必须有利于纪委“集中精力抓好执纪监督主业”,同时有利于纪委抓实抓细对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监督工作。四是明确易行原则。按照“好执行、好考核、好追责”的原则设定责任,确保责任内容清晰、目标明确,尽可能细化、量化。五是合理合法原则。设定的责任,必须与责任承担者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不廉洁工作的地位和职权相应相称,必须以党章为根本依据,并符合党内法规的有关规定。" {- B4 ?3 I  t& n/ k0 ~
     第二,“两个责任”的内容设定必须体现“两个结合”+ x( t8 P( y* A
      在党委责任内容的设定上,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的有关要求与“主体责任”内在要求的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明确要求各级党委:选好用好干部,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领导和支持执纪执法机关工作,党委主要负责人要当好廉洁从政表率等。要根据这些要求,明确党委五个方面的责任:一是领导责任。全面领导本地区、本单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不廉洁工作,定期研究、分析、部署。二是教育责任。组织本地区、本单位党员干部开展党风廉政教育,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三是管理责任。做到一级管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四是督导责任。对本级党委各部门、下级党委(党组)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抓反腐倡廉工作情况,对纪委履行监督责任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督察、指导,组织检查考核,发现问题及时提醒、纠偏。五是示范责任。各级党委(党组)班子及其成员特别是主要负责人,要带头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切实抓好自身的反腐倡廉建设,做到勤政廉政,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 f& B2 {' Q" O5 h1 e      在纪委责任内容的设定上,要体现中央的有关要求与“监督责任”内在要求的结合。按照党章和中央文件的有关规定,纪委的职责可以概括为“三项主要任务”和“五项经常性工作”。要以此为根据,明确纪委以下“监督责任”:一是监督指导的责任。包括协助同级党委开展对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开展对同级和下级党委(党组)履行主体责任的监督,对各级党组织落实惩治和预防不廉洁工作任务进行督促、指导,加强对下级纪委履行监督责任的领导和业务指导等。二是检查考评的责任。包括协助党委做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情况的检查考核工作,做好对党组织负责人履行“一岗双责”情况的考核评价工作等。三是组织协调的责任。包括协助同级党委抓好反不廉洁工作中的有关组织协调工作等;四是正风肃纪的责任。包括协助同级党委加强党风建设,做好对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执行党的法规、纪律的检查工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处理等;五问责惩处的责任。包括对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按照有关规定问责追究,查处违纪案件,并利用典型案例警示教育党员干部等。
$ k: S) \+ z' T# V      三、强化对“履责”的制导,让“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真正落实到位1 t0 W7 G. u( c
     加强对党委履行主体责任、纪委履行监督责任的规制、导引,是确保“两个责任”真正落实的关键。
" N4 R, Z8 E/ N+ [/ P  K+ j( O7 Z! w0 ]5 t1 z
本帖隐藏的内容
$ }5 [1 |4 P* a$ ?: M- C- u- T5 p- q; w5 l. {6 o3 f6 s" v7 o8 q* Z% y
     第一,强化责任意识。重点是要强化党委的责任意识:一是强化党委书记的“第一责任”意识。党委书记是主体责任的“第一责任人”。党委主体责任的落实程度、成效如何,关键取决于党委书记的责任意识强不强、“主抓”力度大不大。这就要求党委书记提高认识、端正态度,真正树立不抓党风廉政建设就是严重失职的意识,切实增强履行“第一责任”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在认真落实“四个亲自”要求的同时,尽可能抓细惩治和预防不廉洁体系建设各方面、各环节上的工作,努力做到直接抓、直接管,具体抓、抓具体。二是强化“齐抓共管”意识。党委班子成员和党委各部门都是主体责任的分担者,没有他们的“齐抓共管”,主体责任势必沦为空谈。这就要求全体党委成员和党委各部门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在党委统一领导下,把各自承担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项项担在肩上,毫不懈怠地抓实抓好。三是强化“群策群力”意识。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必须借助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走“群策群力”之路。这就要求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注重发挥人大、政协、政府、司法机关、媒体舆论、人民群众对落实责任制的重要助推作用,形成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不廉洁工作的强大合力。各级纪委也需增强责任意识,进一步提高履行监督责任的自觉性,特别是要提高监督同级党委的自觉性。
9 [9 x* ]; q4 k% o" _! f! C* D. W      第二,规范履责行为。围绕“怎样履责”的问题,健全有关制度机制,使党委和纪委的履责行为规范化、程序化。重点是要明确党委班子、党委部门、领导干部和纪委履行各自责任的工作程序、方法步骤和有关要求,确保各责任主体在贯彻落实责任制方面承担的所有工作都有程序、所有程序都有控制、所有控制都有标准,使履责工作规范、有序开展。9 R. W# {. g4 o3 E5 a& r/ T) e% V9 i
      第三,加强履责监督。在建立健全党委主体责任履行情况报告制度、党委负责人全委会述廉制度、党政正职接受评议制度、廉政谈话制度、纪委约谈等制度的同时,创新检查监督方式,探索建立“日常检查、巡视监督、专项巡查、重点督查”的常态化、立体式检查监督模式。把党委履行主体责任、纪委履行监督责任的情况作为巡视的重要内容,督促其认真履职。选择不廉洁现象易发多发的重点领域、地区和部门开展专项巡查,增强监督的针对性。对年度党风廉政建设任务分解中的一些重要工作项目适时开展重点督查,跟踪任务进展情况,提升监督实效。. {, _. g5 f% r! l6 `
第四,加强考核追责。对党委履行主体责任、纪委履行监督责任的情况,既要加强考核,又要改进考核,切实提高考核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这就需要建立一套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使考核工作既有总体判断,又有细节评价和量化标准。要加强考核成果运用,切实将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业绩评定和领导干部奖励惩处、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对检查考核中发现的严重问题,必须实行责任追究。
0 \! S! ^+ O2 U* `. N9 e       四、硬化对“失责”的追究,让“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确有刚性保障
* S  d3 l/ @* {- w  R      中央《决定》在提出“两个责任”时,强调要“制定实施切实可行的责任追究制度”。这是落实“两个责任”的重要保证。  }8 D# {& l( j( N
      第一,尽快制定责任追究制度,确保追责有据。加快制定实施切实可行的责任追究办法,明确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的具体情形,准确区分个人责任与集体责任、直接责任与领导责任。建立“一案双查”制度,对领导不力、不抓不管导致不正之风长期滋生蔓延,或者出现重大不廉洁问题不制止、不查处、不报告的,要追究党委及其负责人和纪委的责任。建立执纪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对于应当立案查处而不立案或者以组织处理代替党纪政纪处分和法律责任的,严肃追究执纪执法机关及有关人员的责任,确保监督者也受监督。无论是党委还是纪委,都要对承担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进行签字背书,使之既有监管之权,又问责之虞。
- L3 p: r2 g$ J8 K8 p     第二,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坚持失责必究。对党委和纪委的失责行为、对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违反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规定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真正做到有责必问、有错必纠、有案必查、失责必究。在执行责任追究制度时,必须敢于较真碰硬,对各级领导干部职责范围内发生的问题,对党委和纪委履行“两个责任”中存在的问题,要敢于揭露,认真查处。一是不能搞“特殊化”。不论职务多高、年龄多大,不管是班子还是个人,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就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做到责任追究面前人人平等,不搞“例外”。二是不能搞“情有可原”。有些“失责”问题确有这样或那样的客观原因,但这只能作为“情节”予以考虑,而不能作为放弃责任追究的理由。三是不能搞“变相处理”。不能搞避重就轻,以批评教育、经济处罚代替组织处理、纪律处分,软化、淡化追究效果。此外,还要特别注意克服和防止搞“下不为例”、“法不责众”等不良倾向。
 
努力奋斗把 发表于 2017-11-13 09:52:22 | 显示全部楼层
 
写这点纯属普及知识,机关的“老法师”们可以跳过,直接进入第二条。信息编辑工作因每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机构编制不同,有的是直接叫信息处,有的是放在综合处或者秘书处,字号虽不同但卖的“酱瓜”品种还是相似的。           信息一般有三个品种:  “专报”,4页内1500字左右,针对某件“重大事情”的专门报告,直送省长、副省长,也有送到省委书记、副书记的。  “要讯”,是当天本省重大事件的综合信息报告,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的甚至是一个标题,只对省长、副省长,秘书长、副秘书长和厅主任,不对下。  “动态”,是专门摘编各地市报送信息的主要载体,一般每篇在200字以内,除了“要讯”报送范围,还对下,下发到省各厅委办和各地市主要领导。          流程基本是这样的:       “专报”由办公厅内高手直接操刀;        “要讯”主要摘编各地的重大、突发新闻,包括省领导每天去干了什么,中央部委今天来了什么部长级人物说了什么,全省特大交通事故、特大刑事案件,引发全国关注的本省事件,等等。
 
王晓瑞 发表于 2019-3-26 17:31: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专报”由办公厅内高手直接操刀;          “要讯”主要摘编各地的重大、突发新闻,包括省领导每天去干了什么,中央部委今天来了什么部长级人物说了什么,全省特大交通事故、特大刑事案件,引发全国关注的本省事件,等等。            这两个信息载体和基层撰写服送信息关系不大,所以重点讲和大家关系大的“动态”。           “动态”的编辑流程是这样的:编辑从全省各地报送的材料中挑选有“意思”的材料,编好后交值班编辑,统一组版。样稿由分管副处长审核后送处长签字认可,再经厅主任审核同意后,送印刷厂印刷。同时,把适合公开的稿件发给政府官网编辑,上网。
 
cl1172 发表于 2017-10-26 15:55:29 | 显示全部楼层
 
“动态”的编辑流程是这样的:编辑从全省各地报送的材料中挑选有“意思”的材料,编好后交值班编辑,统一组版。样稿由分管副处长审核后送处长签字认可,再经厅主任审核同意后,送印刷厂印刷。同时,把适合公开的稿件发给政府官网编辑,上网。
3 t* Q. P7 g4 W: R/ q9 M2 Y8 I* q* ~2 B
( S. r- l2 U$ G2 a, M: M- X
2编辑是咋选稿的?有朋友讲说:一是标题新,二是有数据,三是和编信息的人搞好关系,有点道理。还有的说要把第三条放到首位,都有道理,但关系归关系,主要是看质量。' d6 {) s" }& V: Y
, Q. K+ m6 c' h; d& o: o. U
' d# ~8 f" g' M! G
9 k% h; S- }: O3 C3 `( g; Y! O
1.标题要亮  ?8 s% B" e! F7 z

3 d$ h) W- r4 `6 R. H" ^* s' N8 q. }, t9 m
因为每天要看几十份来稿,让我每篇都仔细读,那有点不现实。一些标题老套没亮点的,自然就一眼而过了。比如说高温,《某地市高度重视做好环卫工人防暑工作》和《某地市协调100家超市为环卫工人提供临时休息场所》,你说用哪篇?
, k. G0 S/ {4 Q9 G8 W$ a- [
: N5 ?; n, _5 \9 D  b- L. i
 
wanzhanyi 发表于 2022-3-1 09:57: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专报”由办公厅内高手直接操刀;
8 y* o; T; B9 c! `
5 ^3 C9 l) ~2 J' m/ S6 G
9 T1 v; h; N5 Q, H3 t: U- P) W! u0 d
- f% O& ^; ~* e! d4 V: k      “要讯”主要摘编各地的重大、突发新闻,包括省领导每天去干了什么,中央部委今天来了什么部长级人物说了什么,全省特大交通事故、特大刑事案件,引发全国关注的本省事件,等等。
, ^& ]  C# C9 }, @4 i& x: @+ m
$ _& v/ M; o7 U6 g. l% x7 f, D9 e  ?6 b

! Q/ f& p1 h3 D! \9 e1 A9 R7 b2 [        这两个信息载体和基层撰写服送信息关系不大,所以重点讲和大家关系大的“动态”。
- M' |# G. i+ _, P) M( @9 V* A4 [: V: B0 x% Y

: c! a* r* ^: i! D1 r  W# C& L" X7 g
       “动态”的编辑流程是这样的:编辑从全省各地报送的材料中挑选有“意思”的材料,编好后交值班编辑,统一组版。样稿由分管副处长审核后送处长签字认可,再经厅主任审核同意后,送印刷厂印刷。同时,把适合公开的稿件发给政府官网编辑,上网。
 
王叩石 发表于 2019-1-3 10: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但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和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生活期待相比,我省社会事业领域还有不少薄弱环节,特别是教育、卫生与健康、养老和城乡民生基础设施等领域短板比较明显,主要体现在优质资源供给缺口较大、城乡区域发展不均衡、体制机制不够顺畅,群众反映比较强烈。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我省正从中等收入经济向高收入经济迈进,群众对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要求日益提高,必须把加快补齐社会事业短板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增进民生福祉,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推动“再上新台阶、建设新福建”取得更大成效。
 
baodanqi 发表于 2019-10-29 14:03: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专报”,4页内1500字左右,针对某件“重大事情”的专门报告,直送省长、副省长,也有送到省委书记、副书记的。
7 C* Z8 Y5 Z1 S, T  e! R4 L# W2 y8 d$ p9 }' l4 m) G
. F' I1 \$ x- l9 U

% K. [  |7 ~# W5 g, O0 Q# `+ R“要讯”,是当天本省重大事件的综合信息报告,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的甚至是一个标题,只对省长、副省长,秘书长、副秘书长和厅主任,不对下。
7 D( g6 ]# m: q! t! t8 s; V, e# P- o* |% [, q* F1 U  v7 j
* U* L; w3 a! W; s. t# }+ _
$ T" r5 A% e. C3 C
“动态”,是专门摘编各地市报送信息的主要载体,一般每篇在200字以内,除了“要讯”报送范围,还对下,下发到省各厅委办和各地市主要领导。
 
家国天下 发表于 2017-2-10 10:37:16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就是数据的小数点,53.45万亩基本农田,还是534.5万亩基本农田,一个小数点差出几百万亩,那是要闹大笑话的。         最后一点,你要给报纸杂志投稿,请先好好研究这个报纸杂志的风格和需求,所以要写好信息首先也要研究好载体,多读多看多学,依样画葫芦,慢慢地你就画得象了。(作者为省直机关处长余字 来源:不是官话)1 W4 v1 r3 a3 u6 ~- ~* o/ X7 q
! P% P/ W: x- u! U5 C
 
清风许许 发表于 2016-8-1 14:42:4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的材料,我要学而不思则罔一下。
 
马到功成 发表于 2016-8-2 09:12:09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手学习了,还要继续学习提高。
 
xzz 发表于 2016-8-2 14:58:29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手!一直追寻着被省政府采用的目标
 
想飞的猪1986 发表于 2016-8-3 17:06:49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的东西  谢谢分享  要学而不思则罔
 
hesteramy 发表于 2016-8-3 22:01:2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很好,很受用,谢谢分享
 
makaay001 发表于 2016-8-4 09:31:52 | 显示全部楼层
 
读,那有点不现实。一些标题老套没亮点的,自然就一眼而过了。比如说高温,《某地市高度重视做好环卫工人防暑工作
 
七月祭 发表于 2016-8-4 15:4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的材料,我要学而不思则罔一下。
 
rodkings 发表于 2016-8-4 16:03:05 | 显示全部楼层
 
认真学习!以后多写多练!
 
dearcj621 发表于 2016-8-4 20:06:0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写信息~~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进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32粉丝

24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