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做大做强农业产业 推进新农村建设

[复制链接]
沙市秘书 发表于 2009-2-27 10:34: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李永坤 郭文斯


  近年来,我市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了农业产业的发展,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基础。本文结合我市实际,就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困难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初浅的对策与建议。
  一、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1、传统农业产业稳步发展。粮食产业,通过实施“种子工程”,推广增产增效技术,开展粮钱丰收竞赛活动,有效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005年全市完成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46.33万亩,粮食产量128.18万吨,比2004年增长1.5%。果茶产业,通过调整品种结构,引进推广内外质兼优的鲜食品种,扩大名优绿茶、乌龙茶以及优质花茶胚等种植面积,增加产量。全市水果产量69.23万吨,比增3.7%;茶叶产量1.79万吨,比增4.3%。食用菌产业,通过建设高海拔地区反季节食用菌产业带、药用菌产业带、珍稀食用菌产业带以及低海拔区域的草生型食用菌产业带和城郊型“菜篮子”食用菌产业带,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全市食用菌产量6.45万吨,比增5.8%。畜禽产业,通过发展外三元生猪生产基地和建设一批年出栏百万只以上的肉鸡、肉鸭生产基地,提高畜禽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水平。全市肉蛋奶产量20.98万吨,比增4.8%。水产产业,通过开发“三溪”渔业,推广“一鱼一稻”和莲用(塘)综合养鱼模式,提高产量和质量。全市水产品产量8.25万吨,比增3.3%。蔬菜产业,通过优化蔬菜品种结构,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促进特色蔬菜的发展。全市蔬菜种植面积127.37万亩,产量183.12万吨,比增5.7%。
  2、特色农业产业加快发展。烟草产业,2005年全市烤烟种植面积47.03万亩,虽然因灾造成24.1万亩烟田减产(其中5.2万亩绝收),但全市仍然收购烟叶91.97万担,烟农售烟收入达4.92亿元,实现烟叶特产税及附加1.08亿元。笋竹产业,全市新增竹林面积3万亩,累计达408万亩。现有笋竹加工企业775家,比2004年增加69家,全年竹业产值完成32.8亿元,比增20%。肉牛产业,以明溪县为主体,连接清流、宁化、建宁等县的肉牛养殖带已具雏形,目前已建立肉牛育肥场202个,全市肉牛出栏3.95万头,增长23%。肉牛加工取得突破性进展,明溪宏宇牧业公司屠宰生产线于2005年5月18日正式开工屠宰,2005年加工肉牛3700头,在全省建立37家销售连锁店,其中进入沃乐玛、冠隆等超市10家。肉羊产业,全市肉羊出栏21.68万只,增长19.6%;建立科学示范场(户)425户,增长23.2%。
  3、新兴产业日益突显。花卉苗木产业,重点把握大中城市园林绿地美化的需求,建设一批绿化苗木、花卉、鲜切花生产基地,推进花卉苗木和种苗生产基地化、产业化。清流县引进全球生态五百强之一的宁波藤头村园林绿化公司,建设6800亩的苗木花卉基地,并带动全县形成绿化苗木1.5万亩、花卉1800亩的种植规模。2005年,全市新增花卉5000亩。药材产业,至2005年全市红豆杉等药材原料基地种植面积已超过10万亩,全市生物医药总产值达3.27亿元。
  4、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市现有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83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12家、市级76家。2005年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产值50.45亿元,比增4.58亿元,比增9.99%;带动农户36.7万户,增加1.26万户;农户从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得到收入12.8亿元,比增3.83%,户均增收3500元。全市已有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532个,其中规模以上(即年销售额在50万元以上)139个,带动农户123069户,实现销售收入14.28亿元,带动农户增加收入3.4亿元。全市农产品行业协会有174个,带动农户86994户,带动农户增收4.5亿元。
  二、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经济总量偏低,三产结构不尽合理。2005年全市的GDP在全省九个设区市的名次从“八五”期间的第三位跌至第五位,占全省份额从2000年的6.5%,降到2005年的6%。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占全省份额从2000年的10%,上升到2005年的11%。我市GDP的一、二、三产业比重从2000年的27.7:39.6:32.7调整为2005年的24.13936.9,但还存在第一产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比重偏低的不合理结构,和沿海地市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2、农田面积缩减,粮食生产处于恢复性增长。2005年全市虽已完成粮食种植面积346.33万亩,粮食总产128.18万吨,但与1999年相比,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6.31万亩,减幅16%,总产减少15.92万吨,减幅11%。前几年减粮扩经力度过大,部分粮田难以复耕,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任务十分艰巨。
  3、农业生产规模小,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由于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责任制,全市各地基本采取了优、劣土地搭配的平均分配承包田的办法,地块零碎,不利于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不利于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以及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农业的现代化。同时,特色产业大多以小而弱、小而散的企业为基础,形成规模的龙头企业少,专业化与协作化水平不高,难以实现规模扩张和形成更大的规模优势。特别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虽然不断增多,但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带动能力不强,产值上亿元的仅有11家,省级龙头企业也只有12家。全市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龙头企业除笋竹、莲籽外,几乎数不出多少像样的龙头企业。
  4、耕地质量较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我市耕地分布在丘陵盆谷、山坡梯田的占三分之二,耕地质量差,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落后,尤其是近年来洪涝灾害频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被大面积损毁,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脆弱,制约了我市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
  5、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从全省九个设区市来看,2000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相差48元,2005年扩大为241元,与泉州市相比,2000相差1258元,2005年扩大为1914元。与城市居民收入相比来看,差距也不断拉大。2000年农民收入和城市居民收入相差3369元,2005年扩大为7188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00年的2.061扩大为2.711。从县域结构上看,2005年经济繁荣带(梅列、三元、永安、沙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713元,比全市平均水平高504元;产业连接带(大田、尤溪)人均为4150元,比全市平均水平低59元;特色经济圈(明溪、清流、宁化、将乐、泰宁、建宁)人均为4004元,比全市平均水平低205元。
  三、做大做强农业产业的对策与建议
  1、实施“富民工程”,积极发展高产高效农业。要按照“两带一圈”发展格局,以农业产业化、科技兴农为重点,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重点巩固发展粮食、水果、茶叶、畜牧、水产、蔬菜、食用菌、建莲等传统产业,加快发展优质烟叶、笋竹、肉牛、肉羊等特色产业,大力发展苗木花卉、药材种植等新兴产业,构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农业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科学合理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为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加快12个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和32片现代农业科技示范片建设,继续实施“良种工程”,加速引进繁育开发农业各类优新品种,提高农产品质量。认真组织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加强农民技术员和农民教育培训,让更多的先进实用技术进入农户。继续开展粮钱丰收竞赛活动,大力实施超级稻丰产栽培、再生稻高产低耗标准化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等增产增效技术,发展高效种养模式,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2、实施“基础工程”,推进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要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以农田基本建设、水利设施为重点,以水利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烟田基础设施等项目为抓手,推进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要继续按省里部署实施千万亩节水灌溉和千万方山地水利等“六千”水利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农村水利化县建设,认真抓好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的水毁水利工程修复、田间排灌工程、小型灌区、非灌区抗旱水源工程等小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基本农田标准化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实施一批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等农田基本建设和万亩旱片整治工程,提高旱涝保收农田比例。
  3、实施“素质工程”,培育新型农民。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培育新农民是发展农业产业的手段,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的。我市200万农村人口中,有近50%的人口只有小学以下文化程度,且大多数劳动力没有经过系统地农业实用技术和务工技能培训,劳动力素质低,直接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培育新农民,要以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农民知识化工程”为载体,以先进实用农业技术、务工技能和三产服务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以把农民培养成产业农民、产业工人和三产服务者为基本目标,坚持“服务产业,突出重点,分级培训,分类施教,自主自愿,注重实效”的基本原则,对农民进行职业化、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
  4、发展非农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按照大农业发展思路和工业化理念搞活农村经济,激活农村生产要素市场,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采取综合措施,拓展农业内部增收空间,提高农民务农收入。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提高非农就业比重,增加农民非农收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开辟增收渠道。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市场就业新机制,着力改善农民进城务工创业环境,切实维护进城务工人员合法权益,为农业产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创造有利条件。
  5、依法保护耕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耕地是农业生产的最根本载体,缺乏耕地保证,农业生产能力的其它要素均不可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依法保护耕地是保护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本前提。近几年因建设占地、果林用地、渔业用地和弃耕抛荒等,我市可耕地实际拥有量减少幅度较大。为准确地把握我市实际的耕地资源,应在现有的耕地资源档案基础上,逐乡、逐村、逐片逐段地把耕地资源重新核查一遍。重新制定用地规划,确保基本农田不被侵犯。同时,近年来,中央为发展粮食生产,出台了种粮免税、良种补贴、粮食直补、最低收购价等许多扶持政策和措施,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这些政策和措施要继续贯彻落实到位。要根据市情深入研究粮食生产同其它行业的比较关系,制定出台惠农政策,进一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逐步恢复和扩大粮食播种面积。
  6、建立支农长效机制,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按照存量调整、增量倾斜的原则,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加大财政对农业农村的投入。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高于上年。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部分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安排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都要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建设标准农田。整合烟田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商品粮基地建设、国家立项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各类支农资金,把更多的建设资金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切实解决一批农民关心、社会关注的大事实事。逐步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导向、农民投入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投入的资金筹措机制,加大农业投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作者单位:三明市委农办)
 责任编辑:黄元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5粉丝

599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