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工作总结-换届工作总结
(县委任期总结)
县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县委一班人团结带领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以…………为指导,牢固……………………,创造性地贯彻中央和省、市委的决策部署,加快发展,科学发展,战胜了前进中的各种困难,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有了新提升,改革开放有了新推进,社会事业有了新进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新提高,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有了新进步,党的建设有了新加强,成为我老秘网县经济社会发展最快、改革开放成效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开创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安定和谐的崭新局面,标志着我老秘网县全面建小康已迈入新阶段。集中表现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2015年实现GDP52.5亿元,位居全市第1位,年均增速9.9%。人均GDP突破5000元大关,达到5058元。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21.3亿元、13.3亿元、17.8亿元,年均增长3.6%、17.1%、11.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5.1亿元,居全市第1位,年均增速44.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63亿元,居全市第3位,年均增速45.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0.9亿元,居全市第4位,年均增速12.5%。农民人均纯收入2405元,居全市第7位,年均增加211元。 社会事业协调推进。教育得到优先发展,勇夺全市高考文理科状元4名,总投资1.2亿元、占地260多亩的DD中学新区竣工使用,DD中学成功创建全国示范性普通高中,DD职中成功创建全国重点职业中专校。科技、卫生、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成功创建全国科普工作示范县,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42%。人口、国土、环保等基本国策得到有效贯彻,人口自然增长率3.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7%以内,新增就业岗位9333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7054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66元。 2015年、2015年相继遭受了两次特大洪灾,全县紧急转移群众35万人,临时安置灾民15.5万人,并确保了“五有”、“三不”,2.2万户重建户全部搬进新居。特大滑坡体综合治理及河道疏浚工程全面竣工,整治后的滑坡体正在打造成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重建一个新蒲城”基本实现。两次抗洪救灾工作均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评价和表彰。 县委的主要工作举措是:
一、凝心聚力,廓清跨越发展思路
2011年以来,新一届县委领导集体始终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不断深化对县域经济发展规律、发展方向、发展路径的认识和实践。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召开后,县委一班人审时度势,着眼于国家大规模开发利用县境内的天然气资源、区位优势、人文历史优势,主动将DD的发展置于全省、全市跨越式发展的大格局中进行审视,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在县第十次党代会上作出了“干好前十年,谋划后十年;两步走,翻三番”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了把DD建成全国“生态旅游大县、人文化名城、天然气化工基地”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和“一年大变化、两年展新颜、三年大跨越、五年创一流”的本届任期目标,确立了“放眼川陕、服务达渝,扩大开放、统筹城乡,负重跨越、富民强县”的全县跨越式发展总体思路,力争到2016年,全县经济社会综合指标跻身ff市“第一集团军”行列。 5年多来的实践雄辩地证明,县委制定和确立的这些思路、目标和工作要求,符合上级精神和DD实际,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强烈的发展愿望和对高水平小康社会幸福生活的追求,体现了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和跨越式发展的精神,极大地凝聚了人心、鼓舞了士气,已经成为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成为催生DD跨越式发展的巨大力量。 2015年,按照“调结构、兴产业、立支柱、强基础、重党建、促跨越”的工作思路,大力实施农业上的“1618”工程、工业上的“123”工程、商贸上的“1111”工程、城建上的“111234567”工程、项目上的“四个一批”工程,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出了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实现了本届县委工作成功开局。2015年,全县上下紧紧扭住“强工、重农、靓城、活商、兴旅、项目、改革、开放、互动、目标”十大工作抓手和破解“农民增收、失地农民生活保障、基层政权运转、调动乡镇干部积极性”四大难题的工作举措,圆满实现了“一年大变化”的年度目标,取得抗洪救灾的伟大胜利。2015年,按照“人的精神要有新状态、农村要有新气象、城市要有新面貌、工业要有新突破”总体要求,全面完成“两年展新颜”和消除两次特大洪灾影响的年度工作目标。2015年,按照“三年大跨越”的工作目标,提出了“农业攀新高、工业跃台阶、商贸大提升、城建上水平、党建创辉煌、社会更和谐”的总体要求,重点实施了工业上的“22215”工程、农业上的“2513”工程、商贸上的“11111”工程、交通上的“553”工程、城建上的“11115”工程。1—6月,全县完成GDP25.7亿元,同比增长12.7%,增速居全市第三;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84亿元,同比增长33.1%;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7亿元,同比增长9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959万元,同比增长33%,增速居全市第三;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318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73元,增长15.1%。
二、攻坚破难,落实跨越发展举措
——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不断推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发展是小康建设的永恒主题。5年多来,县委始终坚持用科学的发展观统揽跨越式发展全局,始终坚持用先进的经济思想和经营理念推进“三个转变”,在重点突破中实现整体推进,在难点破解中实现协调发展,不断调优产业结构,基本形成了“一二三产业互动,城乡经济共融”的良好局面。2015年,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21.3亿元、13.3亿元、17.8亿元,年均增长3.6%、17.1%、11.2%,三次产业结构比由51.1∶19.0∶29.9调整为40.7∶25.4∶33.9。第一产业稳步发展。严格执行农民负担政策,全部停止征收农业税及其附加,减轻农民负担8.5亿元,人均减负256元,兑付种粮直补金2129万元,农民群众的发展热情高涨。巩固传统优势,突出特色优势,不断优化农业产业布局,突出抓好优质稻、油菜、肉牛、奶牛、茶叶、中药材和蔬菜等农产品基地建设,初步建成了区域农产品特色产品带。高产优质农经作物突破100万亩,主要品种优质率达80%,粮经比例为69∶31。粮食生产连续5年保持在10亿斤以上,并逐年稳步增长,被农业部表彰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大力发展畜牧业,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34%提高到52%,2015年全县牛饲养量和出栏量居全省第一。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农户”、“协会+农户”等经营模式,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家,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市级4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068个,各类农村运销专业大户2137户,极大地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狠抓劳务开发,年均内输外转劳动力20万余人,年实现劳务收入超过7亿元,被省政府命名为“劳务开发基地县”。深入推进“五大扶贫工程”,投入各项扶贫资金2.4亿元,解决了11.7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农村低收入贫困人口减少9.3万人,绝对贫困人口减少7.8万人。全面启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多渠道投入资金6904万元,完成“五改”5106户,建设庭院1380户,建沼气池347口;新开通电话724户、有线电视4109户、互联网120户;新建通村公路250公里,硬化村道公路125公里。第二产业强力推进。深入推进国企改革,纳入规划的60户国有企业改制面达100%,变现资产1.12亿元,安置职工6600余人。改制后的西塔乳业、金新食品、上峡煤焦等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不断优化调整工业布局,培育和壮大食品、能源、医药、化工、冶金、建材6大支柱产业,初步形成煤电冶高能耗、天然气化工、农副产品加工和中药材深加工4大产业链,全县规模以上企业达28户。强化技改投入,不断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工业技改投入年均增长30%以上,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10%以上,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金鹰公司被评为“中国制造业1000家最具成长性中小企业”,琦云药业被评为“省级高新企业”。大力实施“质量兴工”战略,重点培育了“西塔”、“琦云”、“云蒙”、“E人村”、“川驰”、“金鹰”、“汉丰”等知名品牌,“西塔”系列乳品被命名为“中国名牌产品”。加快工业园区建设,高规格、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了胡、南2个工业园区,园区基础条件不断改善,吸纳承载能力不断加强。放手发展民营经济,民营经济对县域经济的贡献率达到54.6%,增加值占GDP的49.7%,以民营经济为主导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运销业、储藏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来自乡镇企业的份额达到了30%以上。第三产业兴旺活跃。强力整合流通企业,着力对供销、粮油、烟草、物资、百货、食品、医药等骨干流通企业进行了重组壮大,鑫贸供销集团公司、粮油集团公司年销售收入超亿元。加快培育市场体系,文体商贸中心和南都商城投入运营,带动形成城区两大商圈;规范建设县城集贸交易市场5个,E人小吃一条街、E人夜市一条街、小商品一条街初具规模,“万村千乡”工程农家店销售网络规划实施,九龙商城、三星级宾馆启动建设。市场体系日臻完善,城乡市场繁荣活跃,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9.67亿元,年均递增14.6%;金融运行保持平稳,存贷规模不断扩大,2015年末全县社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0.1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5.2亿元。大力发展旅游业,深入挖掘红S文化、E人文化、GG文化内涵,纵深推进DDD、RR湖、SS遗址、EYY公园等旅游景区包装开发;成功举办了首届E人文化节、E公园揭园暨红色旅游启动仪式、省E运会圣火采集仪式等文化旅游活动,挤进全省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红色旅游大环线。ff市首届(DD县第三届)百里峡漂流节各项准备工作有条不紊。2015年接待游客82.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86亿元。
——以基础建设为重点,不断改善城乡面貌。经济要发展,基础必先行。按照整体规划、突出重点、量力而行、适当超前、先行建设的方针,举全县之力,以公路交通建设为突破口,狠抓了基础设施各项建设。一是大抓公路建设。围绕“通畅、通达”目标,投入资金10余亿元,实施了3轮公路建设大会战,改建和新修了二、三级标美路450公里、村村通公路1800公里,硬化了11、22、22、33、44、55等6条公路,水泥公路达到365多公里(包括硬化村道公路125公里),77公路硬化正在启动建设。总投资3400万元的DD大桥竣工通车,开工建设yy河大桥、hh大桥、jj大桥。全县公路总里程达4096公里,从县城到各乡镇的公路主骨架网络基本形成。二是狠抓信息网络建设。以通信网络为重点,加快推进通讯、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电话普及率、电视入户率和互联网用户普及率稳步增长,光纤村通率100%,电视人口覆盖率93.0%,广播人口覆盖率86.3%;固定电话用户达10.8万户,移动通迅用户10.7万户,有线电视用户11.8万户,互联网用户6200户;党政网覆盖51个乡镇、78个县级部门。三是重抓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力实施以工代赈、产粮大县渠系配套工程、nn村集雨节灌工程、mm工程、水保工程、bb人饮工程、cc找水工程和农网改造工程,动工各类水利工程7677处,除险加固病险塘库3391座,解决和改善了58万人、3.76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农用电达6313万度,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四是紧抓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巩固“天保”成果,认真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完成退耕还林334公顷,配套荒山造林666公顷,天保公益林建设3553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51.5%。认真落实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狠抓企业排污治理,境内各流域水污染明显好转。成功处置了rr“2·22”河水污染事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