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新型城镇化 加快城乡一体化 全力建设宜商宜业宜居的美丽家园 ——在区委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2015年7月21日) 同志们: 这次区委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围绕“苦干三五年、面貌大改变”的总体要求,研究部署全区今后一段时期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城乡一体化工作的目标任务、主攻方向和重要举措,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加速城乡融合,全力建设宜商宜业宜居的美丽家园,奋力谱写实力强城乡美群众富的崭新篇章。下面,根据区委常委(扩大)会议讨论精神,我主要讲四点意见。 一、深刻认识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将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解决我国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途径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新型城镇化是发展的最大潜力和战略支点。中央和省、市也分别召开专题会议部署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工作。这些既为我们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城乡一体化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也赋予了我们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可以说,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城乡一体化不仅是现实之需、当务之急,更是淮阴发展的长远大计。 (一)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城乡一体化,是改善人居环境的迫切需要。总体来看,我老秘网区的城乡环境与淮阴在全市所处的地位不相符,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差距。从城区看,道路还不够顺畅,断头路、破损路较多,停车场、停车位较少;部分生活小区的物业管理水平不高,绿化比较滞后,卫生状况较差,车辆乱停乱放严重;商业氛围不浓,缺少大型品牌商业的支撑和带动,没有形成特色商业、餐饮、娱乐街区,城市的吸附能力不够强;城中村依然存在,群众改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的愿望比较强烈。从农村看,依然没有根本改变“脏乱差”状况,镇区排水系统较差,污水处理、垃圾转运等尚未形成长效机制,建起来的一些污水处理厂也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可以说,改善人居环境,上级有要求、群众有呼声、发展有需要。无论从城区,还是从农村来看,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城乡一体化都是十分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二)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城乡一体化,是推动全区发展的战略选择。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城乡一体化是淮阴实现科学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从淮阴基础看,区域面积相对广阔,人口较多,全区90多万人有60多万在农村,城镇化率较低,发展潜力巨大。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城乡一体化有利于我们发挥优势、积蓄能量、后发争先。从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看,新常态下推动发展的关键是靠投资和消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既能拉动有效投资,带动多个行业发展,又能带来消费方式的转变和消费规模的提升。据测算,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直接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个百分点。2014年底,我老秘网区城镇化率仅为49.5%,分别低于全国(54.8%)、全省(65.2%)、全市(56.5%)平均水平5.3个、15.7个、7个百分点,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差距是潜力,更是机遇。我们要把新型城镇化作为今后一段时期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撑点,全力推进,重点突破,借助新型城镇化的推进释放更多的发展红利。 (三)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城乡一体化,是建设幸福淮阴的内在要求。实现城乡美,是建设幸福淮阴的重要内容,是区委区政府对全区干群作出的庄严承诺。如何依托城乡美,最终实现群众富,并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尤为重要的抓手和途径。首先,推进新型城镇化,可以使城乡的出行更方便、环境更整洁、生态更优良,人民群众可以切身感受到生活在这个城市的愉悦和幸福。其次,推进新型城镇化,可以将农民从传统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到高新区、农村片区产业园、现代农业示范园务工,增加工资性收入。第三,推进新型城镇化,城乡的功能更为完善、布局更为合理,让人民群众能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方面享受到更好的服务,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可以说,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城乡一体化,是建设幸福淮阴的应有之义,必须举全区之力重点推进。 二、科学确立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城乡一体化的目标方向 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城乡一体化,必须把上级要求和区情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做到科学规划、重点突出、统筹推进。 (一)明确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定位。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淮阴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定位是:产城融合示范区、创业创新首选地、生态宜居新家园。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全域规划、多规合一”规划体系为引领,以中心城区极化辐射为带动,以“三集中”即产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为路径,因地制宜,科学实施,有序推进,推动中心城区精致化、乡镇特色化、农村田园化,努力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关系。为此,我们必须把握好以下三个步骤:第一步,到2015年底,新型城镇化组织保障和基础性工作基本完成,完成各项规划设计,建设工作实质性全面启动;第二步,到2017年底,新型城镇化全面加速,“一城五片”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一区五园”初具规模,城镇化率达到53%;第三步,到2020年底,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保障体系,城镇化率力争达到60%。 (二)明确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城乡一体化的主攻方向。今后一段时期,全区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城乡一体化的主攻方向是:宜商、宜业、宜居。 宜商,主要突出形象提升和布局优化,营造一流的安商富商环境,将淮阴打造成为包容开放之城。城镇的建设顺序上要坚持长远规划和当前工作的统筹推进,特色塑造上要坚持地域特点和人文特征的有机结合,布局设置上要坚持发展载体和功能版块的合理分工,开发建设上要坚持拆旧建新和生态保护的相得益彰,居住选择上要坚持高档住宅和普通小区的相互补充。城区合理布局工业加工区、居住生活区、商贸商务区、休闲娱乐区、养老养生区,农村重点打造工业强镇、农业大镇、旅游名镇、宜居新镇,让淮阴的城乡更有个性、更有特色、更有魅力,吸引更多客商富集淮阴、投资淮阴、安家淮阴。 宜业,主要突出平台建设和产业支撑,充分释放新型城镇化带来的活力,将淮阴打造成为创新创业之城。创成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国家级示范商贸功能区,建好五个农村片区特色产业园,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构建“全民创业、淮商崛起”的孵化平台、致富载体,让广大群众可以进入工厂上班,可以租买商铺经营,可以依托资产创业,可以跟随大户打工,真正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淮阴焕发生机,形成气候。 宜居,主要突出生态保护和文明卫生,实现天蓝、水清、空气好,将淮阴打造成为健康养生之城。坚持环保优先,严格环境约束,严厉查处破坏生态行为,形成资源节约利用、景色优美宜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创成国家级生态区、国家环保模范城;教育和引导居民讲文明讲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文明城市建设增光添彩。依托优良的自然生态和优质的医疗卫生资源,大力发展养老养生健康产业,逐步将淮阴培育成苏北乃至全国的健康养生中心。高度重视农村环境整治,强化农村生态保护,加快公共设施配套,打造一批特色名镇、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村交通便捷、环境整洁、水源清澈、空气清新,尽快让广大农民享受与城市居民一样的生活环境。 (三)明确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城乡一体化的总体原则。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城乡一体化,必须做到“五个注重”:一要注重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我们的城镇建设,无论是道路交通,还是绿化美化;无论是住宅设计,还是商业布局;无论是载体打造,还是功能配套,时时处处都要以人的方便、舒适和安全为目标,都要以人的生存、健康和发展为追求。我们要通过环境和生态的改善,通过政策和制度的引导,让居住在淮阴的每一个人安全得到保障、尊严得到维护、意愿得到尊重、素质得到提升。二要注重彰显特色。淮阴是一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和生态环境优美的城市。我们要将淮阴的悠久历史、自然生态、地方风俗等资源禀赋,将淮阴的爱心文化、感恩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特征,融入到城镇建设中来,做到总体布局有特点、单体建筑有特色,力求既有厚重历史的记忆和痕迹,又有现代元素的融入和体现,让淮阴的城镇更具个性化。三要注重客观规律。推进城镇化受自然条件、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制约,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必须立足淮阴实际,循序渐进,有序实施,不急于求成,不拔苗助长,既要积极稳妥,更要注重实效,让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成果经得起时间考验和群众评判。四要注重质量内涵。城镇化不是单一的城镇人口和面积的扩张,不是简单的基础设施的大拆大建,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内涵式转变。要将文明的、卫生的、节约的、生态的生产生活理念全面融入到城镇发展全过程,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天蓝水秀。五要注重创新驱动。推进新型城镇化要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依靠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思路、创新的手段和办法破解工作中的难题,尤其是在土地征收转换、城镇资产经营、资金筹措运作、居民搬迁安置等方面,一定要打破思维定势,学会向创新要效益,特别是在集体利益和群众利益相互矛盾的时候,一定要开动脑筋算大账,努力做到既最大限度地保护群众利益不受损害,也最有力度地保证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 三、牢牢把握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工作重点 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必须围绕“一城五片”这个大方向、总布局,以关键环节、关键领域的突破带动新型城镇化进程,早日将城乡美的蓝图化为现实。 (一)把强化城市带动功能作为根本抓手 发挥城市的辐射功能,进一步提高城市的经济首位度、要素集聚度、功能优化度和环境宜居度,带动镇村整体发展。 一要加快城市东进西扩北延步伐。推动淮阴城市更好更快发展,必须首先找准城市建设的方向。今后一段时期,全区城市建设的主方向是东进、西扩、北延。东进,就是依托国家级高新区创建,进一步优化城市东翼功能,集聚高新产业,完善商业配套,加快“退二进三”和新渡乡自然村庄的整体搬迁,迅速推进养老养生产业园建设,尽快集聚人气商气财气,展示淮阴高新技术产业板块和养老养生中心的形象。西扩,就是全面拉开城市西部开发序幕,围绕韩侯大道两侧和淮阴师院、淮州中学周边,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打造集居住、就学、商贸为一体的城市新亮点。北延,就是全力突破铁路这一屏障,通过淮海北路、北京北路、翔宇大道等城区主干道的北延,将城市北部地区逐步纳入城市范围,为城市长远发展留足空间。同时,要统筹做好南部融合的文章,主动与市开发区、清河区对接,做到资源共享、抱团发展,实现商业开发、项目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共赢。 二要全力打造城市六大板块。优化城市布局,构建层次分明、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城市发展新格局。今后一段时期要着重建好高新产业、养老养生、文化生态、商业百货、教育卫生和商贸物流六大核心板块。高新产业板块,重点围绕国家级高新区创建,突破重大高新技术项目,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促进高新区向高端化、科技化方向迈进,全力建设现代化都市工业园。养老养生板块,依托良好的生态景观,采用“政府搭台,百姓唱戏,社会管理”的开发模式,规划建设占地五千亩设施一流、环境一流、服务一流的养老养生产业园,努力建设苏北乃至全国的养老养生健康中心。文化生态板块,依托现有的母爱公园、韩信广场,在古黄河风光带、盐河风光带建设上进一步彰显文化元素,将历史文脉熔铸在城市的景观中,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形成风格鲜明、独具魅力的城市品牌。商业百货板块,围绕西马路口、银川路两侧,在现有乐天玛特、大润发超市基础上,高标准新建幸福城商业街,改造农工商地块,建好城市名人酒店,引进品牌百货店进驻,形成独具特色的商业百货圈。教育卫生板块,发挥淮安市一院、信诺肿瘤医院、淮阴师院、淮州中学等医疗、教育机构的品牌效应,将淮阴打造成为全市医疗健康中心和文化教育副中心。商贸物流板块,以淮安综合大市场为主体,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重点将工业产品、生产资料、农副产品和日用品类市场集中布局,突出电商一条街建设,配套现代物流产业,大力发展科技研发、信息咨询、文化创意等新型服务业。 三要把握城市发展的重要环节。立足发展实际,着力提高淮阴城市的总体竞争力和带动力。要扩大城市体量。城市经济学上有一个测算数值,人口在10万人以上,城市开始产生净值收益,而且人口数量越大,净值收益率越高,到超过100万人的时候净值收益才会下降。当前淮阴城区约有20多万常住人口,增长空间还很大。我们要通过政策引导和产业培育,吸引更多的农村和外地人口来淮阴打工创业、居住生活,增强城区的吸附能力。到2020年,城区人口要力争超过35万人,建成区面积力争达到50平方公里。要完善城市功能。按照“干道成网、环网相连、节点畅通”的目标,加快城区主干道提升优化,打通断头路、修复破损路,让淮阴道路更加通畅。坚持政府主导开发建设,尊重群众意愿,有序实施棚户区改造,尽快让更多市民搬进新居。加快水、电、气等管网延伸,做到与城市同扩张、同推进。合理布局城市公共绿地、文化设施等资源,让城市居民生活得更加舒心惬意。要打造城市精品。坚持“底线思维、量力而行、适度超前”原则,高标准建设,精细化管理,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目标。旧城改造要整体统筹推进,处理好“拆旧”与“建新”的关系,对具有历史价值的街道、建筑,要采取修旧如旧方式保留原貌。新建城区要融入特色文化内涵,打造更多既能融合淮阴传统元素、又能体现时代特征的建筑精品。 (二)把重点镇、重点片区建设作为关键内容 国家级重点镇和农村重点片区是我老秘网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所在、重点所在,必须结合实际、分清主次、持续用力,构建主城区、重点乡镇、特色乡镇、新型社区、农村居民点五级联动的新型城镇化格局。 一是打造重点乡镇。渔沟和徐溜是国家级重点镇,要在区里的统一指导下,以片区规划为引领,以推进“三集中”为路径,以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为支撑,突出重点,加快推进,成为全区新型城镇化的先行镇、综合配套改革的试验镇、城乡统筹发展的示范镇。到2020年,渔沟、徐溜的镇区人口都要力争超过3万人。要坚持项目支撑,两个镇都要实施“十个一”基础项目,即一个多规合一的建设规划、一个省级标准的产业园区、一条特色鲜明的商业街区、一个标准化的农贸市场、一所市区结对共建的优质学校和幼儿园、一所二级标准的综合性医院、一个功能配套的文体中心、一个富有品位的市民公园、一个规范实用的垃圾和污水处理系统、一个高效快捷的便民服务中心,增强对周边乡镇的辐射力和对周边群众的吸引力。徐溜镇要发挥工业和商业集聚的优势,打造片区工业园,建好集镇商业街,做到二三产业齐头并进。渔沟镇要挖掘千年古镇的文化底蕴,从集镇的整体规划到单体建筑,都要体现古镇风貌,彰显古镇特色。码头、刘老庄等片区中心乡镇要坚持特色化发展,把优势资源发挥到最大,把个性特色塑造更好,培育一批工业型、农业型、物流服务业型、旅游型的特色乡镇,建成一批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个性特点的美丽集镇。 二是建好重点片区。按照“一城五片”空间战略规划,坚持统筹整合、优化布局、择优培育,推进五大片区差异化发展。刘老庄—徐溜片区要抓住刘老庄扶贫开发机遇和徐溜中心镇政策优势,发展成为淮阴红色旅游特色片区、现代制造基地和综合服务中心;渔沟片区要发挥交通优势,加强与周边乡镇的对接和联动,推动人口和产业集聚,逐步发展成为淮阴西北重要的商贸和制造基地;棉花庄—丁集片区要加快与中心城区的融合,建设淮阴商贸物流次中心、传统制造业基地;码头片区要放大历史文化名镇的优势,依托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带动,发展成为淮阴南部文化旅游特色片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赵集片区要借助丰富的岩盐资源和洪泽湖生态湖泊资源,发展成为重要盐化工新材料基地、生态旅游特色片区。 三是建设美丽乡村。加快建设“河清树绿、空气清新、道路通达、干净整洁”新农村,确保村庄环境整治通过省级全域考核验收。放大刘老庄村、码头村和太山村等美丽乡村的示范效应,培育多层居住式、集中庭院式、自然分布式等多种类型的美丽村居,引导棉花庄镇大福村、袁集乡桂塘村等一批基础较好的乡村争创江苏最美乡村,力争到2020年建成20个左右彰显自然生态、富有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通过科学规划,适时启动“空心村”整合,合并小型村、缩减自然村,加大对农村“空心房”、“闲置房”等建设用地的复垦整理,逐步释放农村闲置建设用地资源。积极探索企业带动型、城郊改造型、现代农业集聚型等多种模式,集中打造100个左右的康居村庄,进一步增加人口集聚度。切实解决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后的土地承包、社会保障、农村优惠政策衔接问题,尽力保障原有权益,逐步增加新福利,努力让搬入新型社区的农民生活得更好。 (三)把做强支柱产业作为重要支撑 产业兴则人气旺。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必须充分发挥产业的支撑作用,走产城融合发展道路。 一要加快新型工业化。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础和支撑。要全力推进“一区五园”建设,高新区要围绕提升产业层次和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核心区,年内全面开工建设江淮科技产业园、中业慧谷软件创意园等平台,为2016年顺利创成国家级高新区筑牢坚实基础;五个农村特色产业园区要本着循序渐进、重点打造的原则,每年有侧重地建设1-2个园区,达到典型示范、积累经验的目的。今年,高新区汽摩配产业园要新上10个以上项目,确保出形象、见成效。要通过“一区五园”建设,推动土地、资金等资源要素向重点镇集聚,用3年左右时间,培育一批工业开票销售超100亿元、50亿元、20亿元的工业强镇,财政收入超10亿元、5亿元的财税大镇。实施三大百亿产业培育计划,食品加工产业确保今年开票销售超100亿元,机电科技产业力争今年、确保明年超100亿元,盐化新材料产业3-5年内超200亿元。要扶持企业发展,继续开展“百名公仆服务百户企业”、“百名博士帮百企”活动,扶持企业加快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通过3-5年努力,培育一批开票销售收入超100亿元、50亿元和税收超5亿元、1亿元的骨干企业。 二要加快农业现代化。淮阴是农业大区,新型城镇化推进提升的过程必定伴随着现代农业的加速发展。要突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带动作用,加快核心区基础设施、研发中心、产业项目等建设,力争今年顺利通过科技部验收。要大力鼓励和扶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发展,不断提高农业的收益。要抓好村级土地耕作服务社试点,并进一步扩大范围,条件成熟后在全区全面推开。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品牌农业、旅游观光农业,放大刘老庄蔬菜、丁集黄瓜、凌桥大米和淮阴黑猪等知名农业品牌的示范带动效应,学习借鉴宿迁的“一村一品一店”模式,鼓励和支持电子商务与农业紧密融合,提高淮阴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三要加快服务业品牌化。服务业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涵和基本条件。加快淮安综合大市场建设,在建好现有义乌商贸城、大宁百货、婚纱城、汽车城的基础上,突出抓好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研发设计等新型业态,将淮安综合大市场打造成为国家级示范商贸功能区。今年,要重点推进电商创业孵化中心、欧蓓莎二期、国华广场、淮安现代物流园等项目建设。加快软件园二期建设,加大政策支持,强化帮办服务,重点培育和扶持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强的企业,推动软件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精心编制淮阴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用好码头古镇、刘老庄八十二烈士纪念园等特色资源,大力发展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旅游;挖掘淮阴传统的民俗风情,结合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培育独具特色的乡村农家乐式的休闲观光旅游产业。 (四)把加强城镇管理作为重要保障 管理是城镇发展永恒的主题,要坚持建管并重,大力推动城镇管理更科学、更规范、更有效。 一要整合管理资源。整合城管、公安、住建、交通、卫生等部门的职能,探索部门协同、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大城管”新机制,真正做到“管理范围全方位、管理内容全覆盖、管理时间全天候”。策应城乡一体和片区联动的发展要求,将城市管理职能向乡镇园区拓展,形成上下互动的管理格局。按照网格化服务管理理念,严格落实属地责任,实行定人、定时、定岗、定责的标准化管理、规范化服务,促进城乡环境更加优美整洁、文明有序。 二要突出管理重点。紧紧围绕群众关心、社会关切、外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坚持疏堵结合,深入开展交通秩序、卫生环境、河道保洁、马路市场、流动摊贩、违章搭建、户外广告、停车场等规范整治活动,着力构筑柔性化管理、人性化服务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按照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的理念,积极引进资质强、信誉高、服务优的物业公司,促进城区物业管理再上新台阶。对老旧小区,可由国有物业管理公司介入管理。加快在保洁、绿化管护、农贸市场管理、停车管理等领域引入竞争机制,推行购买服务,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 三要提升管理水平。顺应形势发展需要,推动城市管理信息共用、流程共通、服务共享,加快城市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精准化建设。要坚持依法行政、执法为民的理念,严格按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办事,全面提升城管队伍的法治化水平。高度重视镇村管理,加大人力、物力投入,构建“组保洁、村收集、乡转运、区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和更加科学有效的镇村长效管理机制。同时,要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弘扬城市文化,培育城市精神,形成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促进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五)把改革创新作为强大动力 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城乡一体化,需要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突破瓶颈制约,激活各类资源要素,全面激发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一是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稳妥推进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力争到2016年基本完成。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有序流转,引导发展土地耕作服务社等统一服务型规模经营模式,提升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为加快城镇化打好基础。加快建立区乡统一的不动产登记制度和信息共享平台,2018年全面建成区乡两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让农村产权可流转、可担保、能抵押、能转让。 二是加快土地制度改革。抢抓国家土地使用制度改革试点机遇,发挥土地资源的最大效益,增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用地保障能力。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逐步实现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完善经营性用地和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等制度,推广工业用地预申请制度。加快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程,增加城乡建设用地指标。完善节约集约用地的激励与监测机制,建立低效建设用地退出机制。 三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要顺应城镇化发展规律和人口流动规律,结合淮阴实际,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兼顾城镇资源承载力,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完善各项配套政策,降低流动人口户口准入门槛,减少农民进城入镇成本,营造有利于人口向城镇集聚的政策环境。健全人口信息管理制度,加强人口基础信息库建设,为人口服务管理提供支撑。 四是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需求大、期限长,要有效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资产经营部门务必要算清经营账、收益账,做到土地收益高于安置过渡成本。要坚持政府主导,综合运用城市经营、向上争取、贷款融资等方法,加大政府性商业面积开发,通过资产升值,覆盖贷款利息,实现政府资产保值增值,保证城市建设健康可持续推进。要利用现有融资平台健全地方债券发行管理制度,探索发行一批市政债券。运用PPP、BOT等模式,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公用事业和公共服务三个方面,尝试引进社会资本,拓宽股权融资渠道,引导和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城镇化开发建设。 五是加快城镇管理体制改革。依据新一轮城镇体系规划,统筹部署,分布实施,稳步开展乡镇行政区划调整,鼓励有条件的乡镇、重点中心镇先行先试,以率先突破形成示范效应。加快推动“一城五片”城乡建设规划与“一区五园”产业发展规划融合,将园区所在片区作为园区未来发展空间,两者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推动镇园融合发展。加快渔沟、徐溜国家级重点中心镇的扩权强镇试点工作,增强中心镇统筹协调、自主决策、公共服务和依法行政的能力。 (六)把均等共享作为工作追求 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城乡一体化的最终目的是推动发展、造福百姓。要聚焦内涵发展,提升建设质量,真正让淮阴全体民众都能享受到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带来的红利。 一要在完善公共基础设施上下功夫。着力改善偏远乡镇和村居的基础设施条件,打通乡镇之间交界地段、边远村落的镇村公路连接,全面启动建设503省道机场线、429省道、淮阴港城东作业区、南陈集和赵集西绕城等重点工程,形成更加完备的城乡交通体系。加快实施城区、区镇、镇村和重点片区乡镇之间通公交,到2020年镇村公交覆盖率达到100%。参照城区标准,加强乡镇供热、供气、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以及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大气污染防治等生态保护工程建设,全面提高城乡承载能力。加大城乡统筹区域供水力度,到2020年覆盖率达90%以上,实现城乡同水源、同管网、同水质、同服务。 二要在优化社会事业资源上下功夫。教育上,围绕建设更高水平教育现代化,按照高中进城、初中进片区、小学进乡镇的基本思路,加快教育资源整合,加大重点项目投入,促进教育集约化、高效化发展。利用与民盟江苏省委、淮阴师院、市教育局、市淮中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大力实施靠大靠强战略,通过引进品牌学校的管理人员、优秀教师和管理经验,全面提高我老秘网区各个阶段的教育质量。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形成各类教育协调进步的良好局面。医疗卫生上,在公立淮阴医院、淮安口腔医院、信诺肿瘤医院、区妇幼保健院等城区医院协同发展的同时,强化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设,鼓励引导医疗卫生人才向乡村基层流动,完善“15分钟健康服务圈”,保障就近就医。养老保障上,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资源向乡镇和村居倾斜,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促进医疗和养老融合发展。文体事业上,推进城乡公共文化和体育设施网络全覆盖,依托淮阴爱心文化和红色文化特色,积极举办“漂母杯”、“韩信杯”等品牌文体大赛及各类群众性文体活动,让群众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幸福生活。住房上,构建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努力让各类居民住有其所。今后三年,每年要力争建成、交付安置小区100万平方米以上。 三要在推进城乡要素自由合理流动上下功夫。按照要求,持续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和社会管理“六个一体化”,构建“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的新型城乡关系。举全区之力扶持渔沟、徐溜等重点乡镇和码头、刘老庄等特色乡镇发展,在规划、融资等方面构建更加科学的工作机制,有效解决乡镇人才、资金等方面的短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健全城乡统一的商品流通、市场监管、标准制定、社会保障等机制。创新面向“三农”的金融服务,保障金融机构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完善农业保险制度。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农村建设,支持企业和社会组织在农村兴办各类事业。引导各类人才到农村创业,形成人才集聚、创业涌动的生动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