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给定材料】 主要说,在当前城市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青岛市着眼于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加快优化政务、政策、人文、生态等发展环境,努力使青岛真正成为最适宜居住、创业和发展的城市。 【问题】 请你谈谈优化发展环境的启示。(15分) 【解析】 解答该题要注意两点:第一,从“优化政务、政策、人文、生态等发展环境”等关系核心竞争方面入手;第二,启示。要总结好的经验,改善不好的方面。 首先,应该谈一下,一个优良的发展环境对青岛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有哪些重要的作用。 其次,简要谈一下青岛都采取了哪些措施。 再次,分析各种措施。 最后,启示。 【答案要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选取: 青岛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 青岛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仅是依靠其独特的地域、港口、海洋等天然优势,而主要得益于在经济社会发展路径的选择上。多年来,青岛走的是一条以产业立市、以工业品牌带动城市经济发展之路。其成功经验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青岛人民浓厚的海洋意识和兼容并蓄的文化环境 海洋意识对于青岛的成功是基础性的,也是起长远作用的因素。世代相承的海洋生活,对青岛人崇商尚贾、富于冒险进取的人生取向具有深远的影响,也使得城市文化呈现出兼容并蓄和多元化的特点,这种文化基因为青岛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文化血液,促使青岛成为山东半岛乃至整个山东经济的龙头。青岛的文化较少传统的重负和保守意识,更加富有创新思想,而创新恰恰是支撑现代工商业的重要元素。创新意识始终贯穿于青岛知名企业、青岛政府理念,有力的促进了青岛经济的发展。 (二)政府的引导与推动,造就了企业与经济的大发展 名牌大企业是青岛经济的脊梁。青岛名牌大企业从幼稚期到成长期、发展期、成熟期,处处都有政府的引导助推作用。 1、构建支柱产业与大工业体系。…构建了青岛的大工业体系,塑造了海尔、海信等一批名牌企业和驰名品牌。 2、 “见苗浇水,见好苗多浇水”扶优扶强。政府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扶优扶强,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存在的困难和矛盾,引导企业发展。 3、“帮忙而不干预企业决策”的办法推动企业做大做强。政府能很好地摆正自己的位置,发挥好调节功能,有利于获得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使企业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决定经营策略,求得发展。 4、实施“蓝天碧海”的环保工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大力实施名牌战略,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 1、认识高、起步早。青 2、力度大、措施实。 3、连贯性、贵坚持。 启示 (一)大力弘扬海洋意识和创新精神 大力推进城市文化建设,将沿海人的意识、精髓注入市民头脑中,改变当下散漫的城市文化。… (二)突出工业优先发展的思想定位 “扶持一个重点产业、若干产业扶持骨干企业”的战略对潜在的明星产业、企业进行扶持,这样就避免了四面出击、缺乏重点和资金不足的弱点。 (三)尊重人才,加大投入 青岛的快速发展,智力资源功不可灭。,速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与实用技术人才,在“留住人才、使用人才”上多下功夫。进一步完善和落实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技术进步的各项政策,充分发挥各类人才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四)实施品牌战略,培育超大企业 品牌是企业创新力和竞争力的核心,有“第一市场权力”之称。拥有品牌,就有了经济上特别是资源配置上的发言权。 (五)加快招商引资步伐,提升招商引资质量 二、 【给定材料】 “有一种节约叫光盘,有一种公益叫光盘!所谓光盘,就是吃光你盘子中的食物。拒绝浪费,珍惜粮食!从我做起,从今天开始,你,愿意吗?”一家民间公益组织推行的公益活动得到越来越多的网友认可。 “勤俭持家”一直是中国人的好传统,可我国改革开放后,人们慢慢富足起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伴随着的铺张浪费之风也愈刮愈烈。为了面子、排场、虚荣,即使只有几个人、甚至是两三个人进餐,也会叫上一桌子菜,好像不如此,就无法表达对客人的重视。以前,和朋友一起去外面吃饭,不论是谁掏钱,都是异常的丰盛,生怕冷落对方,即使吃后剩下一桌的饭菜,自己看了不免心疼,但碍于面子,绝不会打包,很潇洒地离去。浪费食物,是对他人劳动的不尊重,也是在浪费社会资源。勤俭能持家,国家也如此。 【问题】 (1) 请你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谈谈对“好面子”看法。(10分) 【解析】分三个层次 首先,点明中国传统中的“面子”文化; 其次,说明这种文化积极的方面,几笔带过; 再次,以大的篇幅说该文化与当前节约文化,四风方面的消极方面。 (2) 请你结合价值选择,谈谈对“光盘行动”的认识。(10分) 【解析】首先你要表明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我国传统的美好品德及优良的价值观;然后述说你自己的看法;最后,表明你面对此种情况的看法,对个人、对社会、对国家的好处。 三、 给定材料是关于创新社会治理、实施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内容。 【问题】 (1) 结合材料,请试分析网格化管理有哪些优势?(6分) 【解析】此题是概括总结题 紧密结合材料和网格化管理的特点,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回答: 透明、公开、互动、民主、新颖、现代。为民服务零距离,百姓监督面对面。方便群众,方便管理,提高了办事效率。真正实现了社区民意的“零盲点”、矛盾纠纷的“零激化”、社区服务的“零距离”,等等。 (2) 你对做好社区网格化管理有哪些建议?(9分) 【解析】结合材料,针对材料中社区存在的几处问题,进行如下思考: (一)调整工作思路,完善工作方法 一是优化人员设置。优化人员,合力分配资源,充分发挥网格办每个成员的优势,逐步形成了完善的长效机制工作程序。 二是调整网格布局。按照“全覆盖、无缝隙”的网格化管理体系原则,对网格进行了调整。使网格责任更清晰、明确,网格管理更高效、务实,工作落实更彻底、扎实。 三是加强工作对接。加强工作沟通和交流,正确把握工作思路和工作理念,并及时按长效办意见和建议调整工作程序,完善工作内容。同时,积极和职能部门下沉人员进行对接,了解最新工作资讯和工作动态,形成工作信息、工作简报等,充分利用条块融合的力量解决基层实际问题和矛盾,深化长效机制建设效果。 四是加大日常督促。及时通报网格化管理工作进展和成果,宣传网格化管理典型事例和先进经验,强化长效机制建设思路贯彻。 (二)加强工作督查,强化部门联动 一是深入矛盾排查,强化问题督办效果。发现问题,排查矛盾,解决问题,真正做到依靠群众推进工作落实,强化群众自治效果。 二是加强条块融合,集中解决疑难问题。定期组织工商、安全、环保、卫生、工商等职能部门,会同二、三级网格长、基层网格员对各网格进行集中排查、集中整治,对排查出的疑难杂症组织相关部门召开条块联席会共同商讨对策,共同解决,真正做到“部门联动,条块融合,横到边,纵到底”,深入推动网格化管理发展。 (三)注重业务培训,提高人员素质 一是召开专题会议。定期召开网格化管理工作专题会议,安排部署网格化管理工作,协调处理具体问题,加强部门横向联动和纵向互动,加强网格人员信息畅通和管理。 二是加大培训力度。制定出培训计划,组织培训,对各级网格人员进行长效机制建设培训,加强网格化管理与各部门实际工作的融合,提高网格长、网格员业务素质,推动网格化管理持续、深入开展。 四、 【给定材料】 3月12日,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官方微博“问政大理”发布消息称,近日有叫赵锡永的人冒充国务院研究室(或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司长、副部长级巡视员身份,在昆明、玉溪、澄江、通海等地区调研并发表言论。微博提醒各地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并希望获知相关情况的人员与云南省政府研究室联系。 赵锡永于2013年2月底,带领“专家组”前往玉溪“考察指导工作,”当时《玉溪日报》报道称,“2月27日至3月1日,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司长赵锡永率专家组到我老秘网市调研考察”,涉及烟草、农林、文化旅游、生物医药、装备制造、冶金等产业,并实地考察了红塔集团、通海云菜集团、玉溪庄园等龙头企业和标志性项目,“市党政领导先后与专家组进行了多次沟通交流及座谈”。此前,赵锡永在“指导工作”中“对玉溪产业转型升级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赵锡永在云南多地留下了足迹。2012年5月14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赵锡永在昆明云内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波、总经理杨永忠陪同下,赴昆明理工大学调研考察“乘用车柴油化”。昆明理工大学校园新闻网一篇报道还称,“国务院研究室司长”赵锡永2013年1月9日出席了该校与云内动力、德国FEV公司三方产学研合作的“云南省内燃机重点实验室”挂牌仪式并授牌。在“2012‘收获金秋’投资昆明年会”上,“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司长”赵锡永透露,“云南省桥头堡2012-2020年规划已经得到国务院的正式批复。”该消息一度成为媒体标题。 【问题】 (1) 请你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以及教训。(6分) 【解析】 原因: 官员身份的信息公开;部分官员脱离群众,看上级而不看群众,心中没有装着群众,只装着上级;官员选拨任用机制不完善等等。 教训: 一是领导干部在对外交往中必须保持必要的警惕性;二是领导干部在决策行事中必须秉持平常心;三是领导干部在媒体应对能力有待提升。 (2) 你认为怎样才能杜绝此类事件?(9分) 【解析】 一是当官不能只对上负责。骗子赵锡永之所以能在湖南,云南等地诈骗屡屡得手,一路绿灯,除了自身善于伪装外,主要是他熟悉仕途潜gz,形成一套仕途行骗逻辑,走上层路线。 二是我们的各级官员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一听说是上级领导,马上就趋之若鹜,奉若上宾。 三是要敢于自曝家丑,不能自欺欺人。赵锡永一路骗了那么多地方和官员,我就不相信事前事后没有一个官员对其身份产生怀疑。这里恐怕有不能说的“秘密”,如果受骗的官员报了案,那岂不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领导的面子往何处安放?说不定头上的“乌纱帽”还保不住呢。因而不但没有一个部门报案,甚至在赵锡永被国务院研究室揭发是假扮国务院官员后,云南涉事企业、政府都声称没有受骗。宁愿自已装楞充傻,也不敢揭露骗子的身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错了不可怕,可怕的是明知错了仍装聋作哑。这才使骗子们有了市场。假如有人在受骗后能立即揭露骗子的嘴脸,让其现形并得到应有的惩罚,那么赵锡永之流也就没了市场。 五、 【给定材料】 最近,有公务员表示自己“收入不高、经常加班、还被外界误解,想辞职”,一经报道,立刻被指责为“体制内”人员在“装穷”“撒娇”,这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一面是许多家庭、个人对“体制内”的追逐与向往,另一面则是社会上不少体制外人士对“体制内”的贬损与批判。 【问题】 请你以基层公务员被“污名化”为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1200字的议论文。(35分) 【解析】这是一篇热度极高的主题,注意这是一篇议论文,主要考虑从政论文的角度进行写作会取得更好的效果。进行该题写作时,不妨从以下几个层次进行展开:一公务员工作岗位的特质;二结合自身情况,谈谈你自己的现状;三公务员的被误读情况并分析人们误读公务员尤其是基层公务员的原因;四如何改变公务员被误读的办法;从个人、群众、国家三个层次进行解答。相信很多参加考试的基层公务员肯定有千言万语,但是,我们一定要表达的感人、真实、有效。 【参考要点一】 基层公务员被污名化的反思 在基层,感到烦和难的岂止公务员阶层?若从工作压力、待遇好坏、升职空间考虑,教师、医生、产业工人等群体应该比公务员更烦更难,更别说下岗工人与农民工了。人人都有烦和难,烦和难不…… 在基层,感到“烦”和“难”的岂止公务员阶层?若从工作压力、待遇好坏、升职空间考虑,教师、医生、产业工人等群体应该比公务员更烦更难,更别说下岗工人与农民工了。人人都有“烦”和“难”,“烦”和“难”不能成为任何阶层人员随波逐流、自暴自弃直至堕落腐化的理由。 少数或个别公务员的丑陋表现抑或不当言行,给基层广大公务员脸上抹了黑,以至于“一颗老鼠屎坏一锅粥”,使群众对公务员群体产生不好印象。但是,群众心中从来都有一杆秤,他们不会以偏概全和“一竹竿扫一船”,因为个别人的恶劣表现而否定整个基层公务员群体。基层公务员在“舆论场中被脸谱化,甚至被污名化”,充其量只是少数人而非大众的舆论场,就算言过其实也不能代表大多数民众立场观点。况且,哪个人前不说人,谁人背后无人说?即便是圣贤伟人,有人称赞其功,也有人评弹其过。基层公务员们大可不必为此纠结与烦恼。 基层公务员的“烦”和“难”可从两方面展开反思。一方面,基层公务员确实承受了来自上面的太多压力。基层要应对上级多个职能部门,哪个部门都不敢怠慢得罪,不少上级机关工作思维理念还停留于“长官意志”水平,每一项工作不管是否切合下面实际,也不论下面能否承受,更不管有无实际效用,热衷于“拍脑袋决策”,责令下面“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因此,基层只能疲于应付,不胜其烦。另一方面,应从公务员自身找原因。不少基层公务员包括年轻的公务员自甘平庸,除了收入、福利、职务晋升之外,再无一点高尚或者高雅的志趣追求。他们中的很多人,当初走出校门时,都充满热情怀抱理想,然而随着“机械的重复工作”以及“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的时光打磨,理想与热情随之褪色,他们逐渐沦为“三多三少”人:迎合上级多了,独立思考少了;按部就班多了,创新求变少了;庸俗功利多了,雅趣性情少了。连下班以后,也懒得捧起书本认真读上两页,喝酒、打牌、应酬成为生活主旋律。 要使基层公务员摆脱“烦”和“难”,一则要加快行政体制改革,使政府机关精简高效,减少上级对下级的“干扰”;二则公务员自身要努力,拒绝平庸,重拾理想,以物质的单纯与精神的丰富提升生命质量。 【参考要点二】 被“污名化”的反思 对公务员群体被“污名化”的媒体评论不少,坊间议论更是不绝于耳。 被“污名化”的背后,折射的正是一些民众对公务员群体的不信任。 面对部分公开可查的公务员收入数据,民众也往往是将信将疑基至怀疑是不是有公务员故意“作秀”。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教授高抒说“老百姓不相信网上‘晒’的公务员工资单,很多时候质疑的并非工资单上的数字,而是依附在公权力上的隐性福利甚至灰色收入。比如,有些机关单位,一顿工作餐只要1块钱。” 不少网友对一些公务员主动“晒”出的工资单不信任,而且对媒体扒出 来的公务员工资单也持怀疑态度。今年1月25日,有人发现,湖南冷水江市财政统发中心所属的财政统发工资信息网,因为密码设置太过简单,很快被网友破解,从中可以查询到该市227个党政机关、事业机构等财政统发单位的工资。有媒体记者从网友下载的数据粗略统计,以2013年12月的应发工资为例,该市公务员的绝大多数财政统发工资水平在2001-4000元之间。对此,质疑声并未消停,“工资并不是公务员的全部收入来源”“隐性福利可能末纳入其中” 为何这么多群众对公务员群体存有如此偏见呢?为何一提及给公务员加薪的话题,就会遭致民意沸腾的声声反对呢?这要从普通群众对公务员这个群体的认识角度来寻找答案。那么,上述群众对公务员这个群体的印象到底是什么昵?这不难找到答案。 一方孟.一些人偏激地认为公务员是‘不廉洁’的代名词。这种看法无疑是片面的。但为什么会有不少人持这种观点呢?他们为何会有意无意地对公务员群体“抹黑”呢?其实,除了一些人对身边公务员的主观印象之外,大量来自媒体 的贪腐案例报道也间接影响了民众对公务员群体的看法。 长期以来,我国贪腐现象高发多发,各行各业几乎无一幸免,而涉腐金额一再攀升至上干万、上亿甚至数亿元,这对普通民众而言,无疑是天文数字。虽然贪官只占公务员群体的少数比例,涉及巨额贪腐的也大多是手握权力的“把手”“二把手”,而普通公务员尤其是基层公务员即使不在其列,但民众对身边贪腐现象的感受是“苍蝇扑面”,他们会以仕途贪腐现象来比照自身,于是就产生了强烈的不平衡感、对公务员群体的不信任感。于是,众多基层公务员也被伤及。 另一方面,长期以来,公务员群体存在的收入不透明现象广遭诟病,加之一些公务员事实上或多或少地享受了令群众不满的福利甚至灰色收入,虽然并非所有基层公务员都会由此“厚遇”,但在一些群众看来.他们并不能独善其身,道理很简单,因为基层公务员同属于公务员群体。加之个别基层公务员“小官巨贪”、慵软懒散、欺压百姓的事例屡见报端,就更加深了一些群众对公务员群体的不良印象。 因此,如果一边是公务员群体的收入来源不透明.还同时存在部分公务员捞灰色收入、违法犯罪的现象,另一边还要求加工资.那么群众自然不会答应。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淮阴中学校长张元责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公开透明是公务员涨工资的前提。要明确公务员的权,责,利。不能工资涨了,临时工照用,服务也没改进。” 中国台湾“考试院”是负责台湾公务人员选拔和评估的王管单位,其负责人关中2013年1月30日接受台湾“中央社”专访说,“铁饭碗”才是公务人员被污名化的最大原因,他每天奋斗不懈就是想打破铁饭碗,洗刷这个污名。关中说,“公务员”之所以被人家看成“铁饭碗”的代名词,表示一些公务员不争气,不上进,得过且过,“这才是公务人员最大的污名化”。 虽然负面个案使基层公务员被“污名化”,虽然中国台湾的政治体制与大陆不一样,但为何都会出现群众对公务员群体的种种诟病、不信任?一些群众为何会对公务员群体印象不佳,为何一提给公务员涨工资就招来骂声一片?大陆的公务员们也必须好好自我反思。 【参考要点三】 基层公务员群体因负面个案被污名化 纾解基层公务员的难与烦(人民时评) 从组织部门来说,多提供宽广的发挥空间,是纾解基层公务员难和烦的最好途径;对于基层公务员自己,“生活上要知足,学习上要不知足,工作上要知不足” 一个社区挂了27块牌!除社区服务中心、政务服务中心、人民调解委员会 纾解基层公务员的难与烦(人民时评) 从组织部门来说,多提供宽广的发挥空间,是纾解基层公务员难和烦的最好途径;对于基层公务员自己,“生活上要知足,学习上要不知足,工作上要知不足” 一个社区挂了27块牌!除社区服务中心、政务服务中心、人民调解委员会等外,还有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残疾人协会、绿色网吧…… 近日流传甚广的这张照片,正是社区工作的写照。林林总总的标牌,折射其职能繁多、任务繁重,也反映社区工作者“工作有交叉,分工不分家”的超负荷劳作。以这张照片中的广西南宁明秀北社区为例,11个工作人员服务6000多位居民,其中还有400多流动人口,压力可想而知。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中央政令能不能落地,往往取决于基层公务员能否理顺“千条线”、顺利穿过“一根针”,其重要性可见一斑。也正因为身处行政层级的“末端”、为民服务的“前线”,这些公务员们有着普遍的“难”和“烦”。 曾有一位镇长这样自我吐槽:“说我们是一方诸侯,恐怕是‘猪猴’吧。乡镇长是‘猪’,特别能吃窝囊;乡镇书记是‘猴’,县里一敲锣我们就得上场。”话糙理不糙,基层公务员“权力无限小,责任无限大”。对上,他们要承担硬任务,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招商引资,到安全生产、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一件都不能也不敢掉以轻心;对下,面对群众,工作同样不好做,既要约之以法,更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于是,“难”成了普遍的工作状态。 因为难,所以烦。一面是工作的压力,一面是冷嘲热讽;一面是飞涨的物价,一面是不高的工资;一面是攀援的渴望,一面是逼仄的升职空间……此外,还有基层公务员喟叹,自己有时是上级机关的挡箭牌、群众发泄不满的出气筒,有时是突发事件的灭火器、危机公关的牺牲品。尤其是那些刚入此行的年轻人,飞扬的青春要面对琐碎的现实,机械的重复工作难免带来内心的徘徊,“烦”有时成为他们的一种心态,也就并不奇怪了。 正因为这样的难和烦,少数基层公务员陷入价值迷思,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而个案又让一个群体在舆论场中被脸谱化,甚至被污名化。在这样的情况下,更需给基层公务员以理解而不是误解;以尊重而不是漠视。调动基层公务员的积极性,他们才有动力为群众服好务;尊重他们的合法权益,他们才更有激情贡献才智。多倾听他们的心声,多解决他们的合理诉求,多为他们提供宽广的发挥空间,这是纾解基层公务员难和烦的最好途径。 近日,一名六旬老者在网上对基层公务员的劝诫,同样发人深省:如果“俯下身来”比比下岗职工,比比农民工,“你们就是幸运儿啦”!“公务员们要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社会。首先要做改革的带头兵,积极呼吁并推进社会的公正与公平。‘生活上要知足,学习上要不知足,工作上要知不足’”。即便现实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仍需摆正心态、胸怀梦想。基层公务员在与群众打交道的过程中,更能感受到工作的分量、责任的力量;在为民做实事的过程中,面对民心的凝视、民声的激赏,自有艰难之外的欢愉与尊严。( 【优秀范文】 基层公务员被污名化之我见 基层公务员工作压力大、待遇不高、升职空间逼仄,而且还可能成为“挡箭牌”、“出气筒”、“灭火器”、“牺牲品”,因此普遍感到“烦”和“难”。少数基层公务员陷入价值迷思,甚至走上违法犯罪歧途。而个案又让一个群体在舆论场中被脸谱化,甚至被污名化。 现如今,打开电脑,连上网络,搜索“公务员”,触目所见,除了公考的广告和信息,竟是各类丑闻占领了页面,负面新闻和评论铺天盖地,网民们骂声一片,真真有种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窘境。种种现象,不难看出,基层公务员群体在公众心中的形象,被损伤到什么程度。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到现如今的局面,在笔者看来,除了某些不负责任的媒体从业者和网络大V的推波助澜外,仍有诸多客观因素共同造成的。 首先,我国的公务员制度扔待完善。建国以来,很长时间是没有公务员的说法,党政军群团、国企、村居工作人员,笼统称之为干部。这么大的一个群体,又没有一个完善的管理方法和制度,难免良莠不齐,出现混乱。即使在当今,公务员制度改革,在人们心中却没有清晰的概念,不管是企业还是群众团体,只要是广义上受党政领导的,也不论是临聘人员还是正式考核录用,通通被看做“官”。一个干部身上出现问题,很容易被扩大化,引发对干部群体的普遍不信任,导致官民对立,损害党和政府的权威。 其次,公务员群体定位模糊,泛道德化。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对主政者个人道德上高要求的传统,崇尚圣人、贤人治国;在现代大多数国家,政务员执掌国家政权,手握极大权力,对其监督也是异常严厉。在我国,政务员和事务员没有区分,连带着对广大基层事务员也以主政官员的标准在对待。对公务员的道德要求高,巴不得人人都是焦裕禄、孔繁森,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实事求是的说,在这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能做到的人凤毛菱角。期望过大,失望也越大,公众的反弹也就越大,偶发的个案让公众极难接受,连带整个群体污名化。 最后,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确有不足。在当今,凡是涉及公共服务的职业,包括公务员、教师、医生等,在舆论上或多或少都有被污名化的趋势。这些职业,直接面向大众,与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相关。而公共部门的职能转变还未完成,其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仍然滞后,许多人还停留在传统的思维和治理模式中,这同公众不断提升和觉醒的意识和要求形成了冲突和矛盾。提供公共服务的职业一旦曝出丑闻,就会引起大众的切身感受,很容易将自己代入到丑闻中的受害者身份中,如身临其景其境,引发舆论铺天盖地的口诛笔伐。 笔者看来,深化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性政府,仍然任重而道远。在公共部门供职的基层公务员,作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应转变观念、提升意识、找准定位,遵守职业道德,提供高质服务,依法按劳取酬。顾客就是上帝,为人民提供优质公共服务,是人民公仆应尽职责;让自己的服务对象感到满足和幸福,应是人民公仆不懈追求的目标
" e6 I+ u0 h, 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