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加强明台林业合作的举措等三则

[复制链接]
宁建老秘 发表于 2009-2-27 10:29: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民革三明市委员会等


  (一)建设好海峡两岸林业合作实验区。通过设立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主动接受台湾林业的科技辐射,承接台湾的林业产业转移,把三明建成海峡两岸林业合作的先行区、示范基地和重要窗口。一是要进行整体规划,有计划、有目标地引进合作项目,防止一哄而起、各自为政、盲目引进,避免重复、低水平引进。二是要依据我市各地经济优势及区域产业分工规划发展重点产业,进一步细化和明确我市各县(市、区)的林业产业分工,积极鼓励与扶持当地龙头企业与台资企业合作。三是各地可根据本地条件选择特定项目作为突破口,加强项目交流与合作。特定项目选择除了要求一定的科技含量,更重要的是必须遵循市场机制和比较经济优势原则。发展林业项目工作中必须处理好林产和生态的关系,重点考虑做好上中下游配套的产业链,加速我市林业产业链的延伸;如可利用目前已有林业企业生产的大量锯材、集成材,策划引进家具制作、装饰板、仿古门窗等生产项目,并鼓励本地机械加工、塑料生产企业为之生产配件产品。条件成熟时,也可以用开拓健全的市场营销网络等手段,利用我市处于沿海和内陆交通枢纽的优势,构建“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外向型林业经济。
  (二)尽快制定鼓励台商投资优惠政策。
  1、政策开放机制。对台商投资项目审批予以政策倾斜,对于不需要国家宏观调控的台资项目由区内主管部门自行审批;如涉及国家宏观调控的台资项目,采取个案审批,优先安排;大型台资项目的审批标准适当放宽。
  2、金融合作机制。拓宽台资企业融资渠道,允许台资保险、证券机构进入区内开展业务等。
  3、产业合作机制。采取产业倾斜政策,加大力度引进资本与技术密集型林业企业;吸引台湾的信息咨询服务企业以及其它工商服务机构前来投资设点,开办分支机构或办事处,为闽台经济合作包括林业合作创造更好条件。
  4、人员交流机制。为利于两岸人员往来,在开放台湾同胞“落地签证”、“落地签注”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大陆一般人员赴台审批权下放给地方台办,由当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操作。
  5、经贸协商机制。如投资者权益保障、贸易纠纷调解及仲裁、知识产权保护、商品信息交换、产品市场准入以及反倾销等可在区内进行沟通、协调,并达成初步协议。
  (三)进一步提高政府服务质量。各级政府要牢固树立“为投资者服务就是为发展服务”的意识,营造亲商、安商、扶商、富商的浓厚氛围,努力改善投资环境,采取积极举措,为项目做好配套设施的完善和周到的行政服务。在硬环境上,要加快项目用地、水、电、路配套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快三明市高速公路、干线铁路、机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了解决林业企业原料供应紧缺的问题,可积极引导、协调有实力的林业企业特别是台资林业企业,在交通较为便利的区域,同山地所有权单位、林农等合作,设立速生丰产林基地,解决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在软环境上,协同有关部门建立一个高效率的服务机制,不断改进服务方式,把服务重点集中到制定政策措施、编制发展规划、完善宏观调控、加强公共服务、创新发展机制上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推进明台林业的交流。要尽量为台商提供便利条件,进一步使台商在政治上有宽松感,经济上有实惠感,工作上有方便感,生活上有舒适感,人身财产有安全感。要让台资林业项目进得来、留得住、干得好、发展快。
  (四)积极构建两岸交流平台。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拓展两岸交流合作渠道,让台湾人民、更多的台商了解三明,了解三明林业的优势和存在的可投资项目,提升合作成效。
  1、办好一年一度的海峡西岸经济区(三明)林业投资贸易暨闽台林业合作洽谈会。可以在2005年成功召开海洽会的基础上增加形式和内容,除了邀请台商和林业科技人员外,可以更多地邀请台湾民间林业合作组织和台湾媒体参加,扩大海洽会的影响。
  2、进一步利用各方面的社会资源和调动各级组织,推进林业科技合作与交流。例如:建立林业科技项目库和人才及交流中介组织库,向两岸科技人员提供合作信息;协商共同创办、编辑和发行大型信息交流刊物,出版两岸合作项目指南,通过交流刊物沟通两岸林业科技人才信息,发表有关交流建议和合作成果;两岸企业、大学和学术机构互为交换访问专家,互为培养研究生,定期交换双方刊物和有关著作及文献资料等。我们的有关林业报刊和台湾林业报刊要建立密切联系,有关林业网站同台湾林业网站要互有链接。
  (五)充分发挥地域优势。福建不可替代的特点不只是经济联系紧密,还与台湾地缘、历史及文化渊源深厚,因此要从怎样把文化优势转换为经济要素优势来考虑两岸合作的特点。三明应立足本地特色,开发地缘经济、情缘经济、商缘经济。可以加深明台同胞血缘亲情为宗旨,通过旅游观光、民间文化交流等活动,吸引台湾各界人士来三明投资兴业;组织有关人员进入台湾宣传三明特色和优势,开展招商引资活动;也可以通过加强与已在三明投资的台商的沟通,加深他们对三明林业的了解,并通过他们的宣传,让更多的台商看好三明林业的资源优势和投资前景,增强“以台引台”、“以台引外”效应,促进两岸交流合作。


  改善金融生态环境 为加快三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民建三明市委员会

  (一)政府主导、部门联动是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的关键
  1、建设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地方政府要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从改善投、融资环境入手,合理利用经济的和必要的行政性手段,切实加强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领导,科学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2、要建立有效的联动运作机制。政府应制定一个科学的发展规划和意见,加强对与金融生态相关的行政行为的规范和指导。严禁企业以任何形式破坏金融生态环境,对逃废债等一切破坏金融生态的行为痛下“杀手”,把对金融生态的保护作为对企业、部门及地方负责人任职考核的重要内容。金融部门要充分发挥整体联动的作用,对破坏金融生态环境的企业和部门进行监控,对恶意逃废债的行为采取联合制裁措施。建议成立由政法委牵头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领导小组,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监察局、工商局等有关部门参与,查处各种金融违法、违纪案件,严厉打击金融违法活动,确保金融秩序稳定和金融生态平衡。
  3、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是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的根本措施。各金融机构要树立全局观念,着力发展新的优质客户,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增强自身竞争力,不断加大对民营经济、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切实做好农户小额信贷、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和助学贷款,努力增加县域经济的信贷投入。
  4、加强银政、银企合作,共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要在区域内广泛建立银政长期合作的项目开发平台、社会资信平台、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平台、金融融资平台,扩大县域经济、民营经济的融资渠道,真正形成政府、银行和企业共同合作、共同发展、共担风险的体制和机制。
  (二)强化信用体系建设是改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
  1、支持中介机构壮大,促进征信行业发展。积极支持、鼓励民间资金投资经营各类征信机构,通过市场化竞争的方式提供完善的信用信息服务,使金融生态环境中的信息中介主体到位。
  2、加快企业、个人信用信息数据系统的建设和应用。要利用银行信贷登记系统的网络优势和技术优势,完善企业信用信息系统,推进个人信用信息系统建设,为各金融机构的业务开展提供重要依据,让讲诚信的企业、个人得到完善的金融服务,形成对讲信用企业、个人的正向激励,促进企业、个人信用环境的不断改善,降低不良资产比率,优化辖区金融生态。
  3、加强政府部门之间的联动,形成完善的、复合的信用信息系统。要加强工商行政管理、税务、质检、公安、司法、金融等部门和各类行业自律组织行业协会、商会等之间信用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整合信息数据资源,实现信用信息资源共享,形成统一的信息平台。
  4、加大信用环境治理,引导金融机构存差资金的投入。信用环境是招商引资、“筑巢引凤”的根本保证。从某种意义上说,信用环境建设的效果是能否引导存差资金投入的关键。因此,政府要创新招商引资观念。把银行资金作为引资的一种方式,逐步建立起政府鼓励贷款营销的激励机制。
  (三)营造良好的司法保障支持体系是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根本
  1、要加强执法监察,改善执法环境,全力支持基层金融机构资产保全和维护债权,加大对欠、赖、逃债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大对金融诉讼案件的执行力度,提高金融纠纷案件的审结和执结率,确保金融诉讼案件高效、公正、圆满地解决。
  2、加强对金融有关法律的宣传工作。尤其要做好《中国人民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刑法》、《破产法》、《物权法》的宣传工作,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四)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是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动力
  1、金融部门要积极、主动参与当地经济活动。金融机构要加强与企业及政府部门的沟通联系,进一步加强银企、银政关系,努力改善金融服务,提高服务质量,人民银行要充分发挥窗口指导作用,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加大对有效益、讲信用企业的信贷投入。
  2、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提升金融服务水平。要发展多层次的金融市场、多元化的金融机构、多样化的金融工具,运用好本地和异地两个金融市场,着力拓宽融资渠道,延伸金融服务领域。准确市场定位,丰富金融服务内涵,推出适合各类企业发展、各类投资主体需求的金融品种,实施个性化、差别化、高品质服务,促进金融业良性竞争。
  (五)实施比较优势发展战略,不断提高经济运行质量
  所谓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实质上是一种差异化战略,就是要结合当地实际走自己的路,形成自己的经济特色,这种地区特色差异表现在宏观上就是优势互补,对于提高经济运行质量至关重要。政府有关部门要结合国家产业政策,从资源、人才、区位、文化等各个方面,深入研究当地优势,以此为基础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要善于发展配套经济、互补经济,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要扎扎实实地抓住几个特色产业,扶持其发展壮大为支柱产业。只要发展战略正确、产业定位准确,就一定能够提高经济竞争力和对金融资源的吸引力。


   加快三明发展的几点建议

      ●黄光龙

  一、尽快纠正三明发展没地的不利舆论导向,扫除舆论障碍。对于长期形成的三明没地的认识,如同以往闽东一样。早期人们印象中认为,闽东是山区,无法发展。后来闽东人感到这种舆论对于闽东的发展来说十分不利,也不符合闽东的实际情况。其实闽东的海岸线很长,海域也很宽阔,而且福建最好的深水港还在闽东,通过太平洋进出方便。就是这么好的沿海优势,很多年来被人们所误解,形成了不良的舆论导向,一直影响着闽东的发展。现在闽东人认识到了,大力地进行纠正,还闽东地理优势的本来面目。现在闽东的发展突飞猛进,势头十分的好。三明目前的处境就处于闽东当时的那种情况,舆论导向很不好不是反映三明城区及其周边的实际情况盲目的认为三明四周均是山无平地发展企业、项目无地生根,如不尽快纠正这种不利的舆论,对于三明城区的招商引资、开发发展,做大做强三明城区是很不利的,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特别要引起我们各级党政领导和机关的高度重视。其实开发发展三明城区,目前是很有地的,没地是一种误解。要组织市、区两级领导和机关深入城区及其周边开展视察活动,真实了解城区发展开发不是没地的现实,首先从领导和机关做起,转变没地发展的观念,并当好宣传员,树立信心。邀请社会各界开展视察了解活动,在社会群团中纠正、扭转对没地的看法。今后市区开展招商引资活动,都应组织客商和与会的人员参观视察城区及其周边的土地现状,宣传三明有地发展的实际。必要时还可以通过省、国家宣传媒体广为宣传三明的土地情况、投资优惠政策及规划,促进客商老总们在三明落户投资开发兴业、共同发展三明。
  二、加强城区规划,提高城区土地开发的利用率,建设具有三明特色的美丽的园林式三明城区。编制规划要广泛征求意见,要把城区及其周边进行统一规划,各项的投资开发要严格按照城区编制规划,切实使三明城区的建设做到有章可循、按计划实施,克服三明整个城区建设没有一个总体、长远的规划,而以局部、个体的规划,零零碎碎、敲敲补补的建设问题。三明城区不大不小,如同一个花盆,花盆里的三明城区及其周边的山山坑坑、绿树青水、平地和小山包,是三明特有,也是其他城区所没有的,他如同根雕师傅手里的材料,就看我们能做不能做了。或挖、填、架桥、钻山洞,或做生活区、开发厂房、培育成景点。做到投资开发工厂、商业、住宅、学校、市场、社会公益事业建设布局合理,城区亭台楼榭、道路交通、桥梁街道、店面、园林景点错落有致,长远规划与近期开发紧密结合。要坚持三明作为全市的中心城市的基点不能变,一心不二用,克服注意力分散到沙县、永安的问题,切实把三明城区这个三明市的中心城市做强做大做美丽,做出三明的品牌,以辐射带动其他城区的发展。
  三、建立三明市城区开发的统一指挥机构。该机构由市委、市政府副职挂帅,统一协调组织城区开发、发展工作,加快推进三明城区开发、发展的步伐。从两区目前的招商引资工作来看,对于面积、人口本来就不多的三明城区来说,把两区捏在一起做,统筹发展应该说更有利,而且一些规划审批权限现本来就被市里一些部门控制住了,两区难以协调,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城区的快速发展。如果能够建立一个两区开发发展的统一指挥、协调机构,并同时充分考虑到两区的财税利益和积极性的调动,那么对于三明城区开发、发展的不利因素和障碍就会迎刃而解。
  四、让利于投资开发商,真心诚意地吸引八方客商投资城区。开发商投资兴业的目的是追求更大的利润和发展。因此,我们牢牢记住此根本,其实大家也都知道都在讨论,只是在做的过程中把握不住,变了样。因此要在做的文字上下功夫,加以研究和落实。在坚持政策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土地昂贵的问题,各级党委、政府和人大等权利单位,应根据三明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调整政策,带动三明城区投资开发,鼓励引导两区群众利用土地补偿入股参股兴业安置,共同投资开发、发展三明城区。在税制征收上,把刚投资兴办的项目企业先当作无,不指望有税征收,采取企业刚投产试产试营起步时期不征税,主要以培育税源、增加人气和商业流通为主,等三至五年后项目企业养大养壮了再收取企业税收也不迟,以扶持企业发展,带动城区发展。如同养小鸡是一个道理,小鸡没有养大是生不出蛋的,如果要其早下蛋,那必然会夭折,最终事与愿为,将其养大了方可生蛋,回报于主人。或可采取先征收后如数返还养大企业的办法以诚心的扶持企业。要克服引资不收税还引什么资的思想,因而引发了招商投资未稳就急于收税的问题。正确理解企业收税漏税的概念,处理好引资收税与企业、城区发展深层次的关系,吸引更多的投资开发商在三明城区兴业办厂,以便带动三明城区的快速开发发展。
作者为三元区人民政府助理调研员
本栏责编:黄元庚

 

精彩评论2

正序浏览
乐将秘书 发表于 2009-2-27 10:29:30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文写作百法例讲
灌 其实就是给你喜欢的帖一个回帖
 
溪尤秘书 发表于 2009-2-27 10:29:5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秘网虚拟稿费
谢谢楼主,发个好贴,再次感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8粉丝

839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