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立双
一、“十五”期间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的成效
“十五”期间,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市的农业产业化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中心任务,立足特色求发展,使龙头企业的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整体实力不断提升,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具有三明特色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群初步形成。如以三明烟草公司、三明市金叶复烤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烤烟生产加工龙头企业群,以永安林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沙县青竹集团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木竹板材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群等,初步形成了每一个农业特色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都有多个龙头企业带动的产业化经营新格局。
2.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资本运营、招商引资和技改发展,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到去年止,全市规模以上(即年总产值或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发展到183家,比2000年增加了65家,比增55.1%;产值超亿元的龙头企业发展到11家,比2000年增加了3家,比增12.5%。据统计,到去年底,76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额达19.3亿元,总产值达50.4亿元。
3.龙头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得到提高。龙头企业越来越重视企业的经营管理,普遍制定完善了一系列企业经营管理制度,整体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绝大部分龙头企业均完成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食品质量安全认证,逐步走上了规范化管理的轨道。如三和食品(三明)有限公司通过了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危害控制点食品卫生安全控制体系认证和日本JAS有机农产品认证。
4.农业产业化品牌建设步伐加快。全市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212个产品已注册商标,76个产品有条形码。有71个产品荣获省部级以上品牌认证,14个产品获三明市优势品牌称号。在打响一批优势品牌的同时,筛选了5个龙头企业产品作为争创省级品牌的产品,筛选了11个产品作为重点培育的产品,品牌建设呈现出“打响一批、争创一批、培育一批”的良好格局。
5.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带动能力继续增强。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实行“公司+农户”、“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行之有效的经营模式,整体带动能力不断增强。据统计,到去年底,全市76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带动种植基地442.7万亩,带动水产养殖基地2.51万亩,带动牲畜饲养30.32万头,带动家禽饲养4415万只,共带动农户36.7万户,比2000年增加8.1万户,比增28.3%。同时,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10.8万个就业岗位。
6.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稳步发展。我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等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市场经济的带动下应运而生,并稳步发展。据统计,目前全市已有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532个,其中规模以上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139个,会员总数1.7万人,带动农户12.3万户,现有固定资产总值2.33亿元,去年实现销售收入14.28亿元,带动农户增收4.3亿元。
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虽然取得较大发展,但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普遍较小,集中度较低,布局也较分散,整体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有待提高。二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整体素质还不够高,经营水平、管理水平、科技素质、人才素质、创新能力、开拓市场能力等还需下大力气培育。三是龙头企业的融资渠道不畅,融资难度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龙头企业的发展步伐。四是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整体发展比较滞后,利益联结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五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环境还不够宽松,扶持政策落实不够到位。对于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克服和解决。
二、“十一五”期间,加快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点
按照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要求,结合我市的资源条件和现有的产业基础,我们要坚持用抓工业的理念和力度来抓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做好七个方面的工作:
1、立足本地特色,集中精力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唱特色戏,打优势牌,是发展壮大我市龙头企业的关键环节。根据我市的实际情况,重点扶持特色优势产业中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辐射面大的龙头企业。结合“十一五”规划的要求,集中优势条件打造一批影响力好、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力大的骨干龙头企业,重点在肉牛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和花卉苗木产业的龙头企业建设上实现突破,带动特色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使之成为我市农民增收的新亮点。今年要争取将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100家;省级龙头企业发展到15家以上;国家级龙头企业发展到2家以上,并从中培育亿元龙头企业2—3家,努力使亿元龙头企业从现有的11家增加到13—14家,从而不断壮大龙头企业的“块头”,形成更强的辐射带动力。
2、强化招商引资,依靠外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招商引资是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有效途径。积极组织现有龙头企业拿出好资产、好项目来招商引资,通过资产转让、整体出售、评估参股或外资控股等多种形式,加快与区内外大龙头企业或大财团合作,快速推动现有龙头企业在技术、质量、经营等方面与国际市场接轨,促其上档次、上规模、上水平。同时,坚持市外资金和市内民间资金一起引,同等对待,一视同仁,全方位、多层次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我市龙头企业。
3、注重资本运作,实施规模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只有达到合理的较大规模,才能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和带动能力。运用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搞好资本运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商标、信誉、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联合、收购之路,努力实现龙头企业的低成本快速扩张。要进一步加大资源整合和利用的力度,促进我市农业从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积极鼓励并协助骨干龙头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股份制改造,争取在今年有1-2家龙头企业在香港创业板上市融资。
4、实施品牌战略,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的综合竞争力。品牌是形象、品牌是资本、品牌是竞争力。在我市现有85个省部级和市级名牌产品的基础上,通过加大对品牌的包装、宣传、推介力度,再重点培育一批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名牌产品。积极抓好质量体系认证、管理体系认证以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认证工作,对省级以上龙头企业食品类产品要全部实现无公害或绿色食品标准;并努力培育15个市级及省部级品牌,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产品品牌总数达到100个。继续鼓励龙头企业加强同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用好、用活省“6·18”成果交易会这个平台,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为培育品牌、打响品牌,增添科技动力。
5、加快基地建设,夯实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基础。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在保护和提高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根据全市的资源条件和龙头企业的原料需求,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调好结构,着力建设一批优质的龙头企业产品生产基地。要重点抓好“十大基地”建设(即优质稻生产基地;优质烤烟生产基地;优质笋竹基地;优质速生丰产林基地;优质果茶基地;优质蔬菜基地;无公害肉牛、肉羊、瘦肉型生猪和优质家禽养殖基地;红豆杉、雷公藤、厚朴、杜仲等生物制药和中药原料基地;优质水产养殖基地;优质珍稀食用菌基地),并把基地建设与12个市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建设、32片农业科技示范片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科教结合、农业外经、土地整理、烤烟基地建设以及扶贫贷款等项目建设结合起来,多管齐下,捆绑实施,引导农民参与发展,走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的路子;同时建立健全农产品安全检测、监督体系,确保农产品的品质和档次,从而为龙头企业提供高质量的原材料,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可持续发展和龙头企业的快速成长壮大奠定坚实的基础。
6、借助园区平台,打造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空间。园区是推动生产要素集聚和产业升级,促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重要载体。要借助全市各地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发展平台。要以加快县域次中心城镇建设为载体,以产业开发和集约化经营为主线,将各类生产要素重新组合配置,构建融农畜产品加工贸易、科技推广与示范、市场和服务体系建设、小城镇建设于一体的平台,发展具有特色的龙头企业群,尽快形成园区聚集效应。
7、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完善产业化经营模式。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使分散的千家万户的小生产顺利走向统一的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既是当前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一个事关长远发展的战略问题。要总结推广已有的好典型、好经验,大力发展专业协会、行业协会、农民合作社等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组织并引导农民联合起来形成合力,积极参与市场竞争。要在现有139个规模以上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基础上,争取把总数发展到150个,并从中筛选30个运作规范、作用明显、带动力强的作为市级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予以重点扶持,力争在规范发展、拓展市场、促进流通、带动农民增收等方面有突破性的进展。要探索并不断完善“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新型产业化经营模式,把龙头企业和农户更加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使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户共享产业化经营带来的集约化、标准化、市场化、优质化的利益成果,促进农产品的顺畅流通,逐步建立起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作者为市委常委、秘书长
责任编辑:陈 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