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F$ O# @; g' j# J) H: D. w对机关材料狗来说,改稿子是家常便饭。
( B8 W8 g+ B; R* C# r哪怕你是当地的“业界良心”“大笔杆子”,也抵不住领导一句“要改”的评语。 领导是稿子通过与否的决定性因素,领导不满意,这活就算没完呢。所以,在改稿时如何领会审稿领导的意图很重要,否则花再多力气也是白费。在此,本人有一些通过日常工作中积累的小小心得和诸位共享,也算是三小“板斧”(乖、新、贴),希望能够对广大一个战壕的战友们有所帮助。
: e9 I+ p7 q* G. V# F# {1 x8 v1.要“乖”:有时需要改的是态度
& a: I1 S2 d* `0 `5 z+ p你觉得稿子不错了,而领导非要你改。那你要将领导的修改意见听仔细了,如果是懂行的领导,对稿子的逻辑结构和行文表达都了若指掌,修改意见就很具体和细化,会直接告诉你哪里需要改和怎么改;而不怎么懂行的领导就会将要求提得泛泛,只会说“再提升一下”“润色一下”“拔点高度”,要么就是盯着一两个词抠着不放,让人摸不着头脑。 : C( [6 @$ Y3 n- X% O# l, N
但无论领导懂行与否,你的态度都得“乖”,就是不能显得不耐烦和不屑,一旦有了这样的情绪,你的稿子多半很难通过了。其实,有时领导叫你改稿子,也不是这稿子真地不行,只是如果让你一次就通过,不就显不出领导的水平了?
; C2 _$ x* L) K8 t7 t$ h一次,市文化局一位科长找到我,说他写的年终总结在分管副局长那里总是通不过,他已和副局长解释了很多次:稿子为什么要这样写,修改意见不符合年终总结的特点等。但领导就是听不进去,非要他“还是改改吧”。于是,我将这份年终总结要来瞧,发现这位科长写得很好了,就连公文格式都做得很用心,他的总结能力和文字功底也好,这篇总结照理说不难通过,但为什么通不过呢? # o% [$ S" F0 K) a1 e
我想应该是科长的态度惹“毛”领导了。于是,我将文中关联不大的两个段落换了下位置,然后告诉他,你就和领导说“按照您的要求,我做了些调整,将这一段调到前面了,我想着这样逻辑会更通一些”。
( r1 {7 J- S* r0 N1 U科长照做了,马上就通过了。其实稿子等于没动过,连“微调”都不算,只是科长的态度调整了一下。所以,改稿时的态度很重要,如果你自认为自己能力不算差,稿子质量也挺好,怎么一直都通不过时,可能需要改的不是你的稿子,而是你的态度了。 ! d5 s* W" m4 a
2.要“新”:领导也会审美疲劳
6 Q! R( p6 n# i% u2 d一位给领导当文秘的“笔杆子”找到我,说自己给领导写的讲话稿子一直过不了,领导不满意。首先要强调的是,这位文秘很有真才实学,能够在文学创作和公文写作两方面自由切换、游刃有余,写出来的文字让人竖起大拇指,所以才会给领导当了多年的文字秘书,领导对他的工作也很满意。 $ v( R/ u6 @6 L6 k, T
但总有遭遇不满意的时候,这次领导是参加一个文化类组织的会议,讲话自然和文化有关,文秘写的稿子也是按照以往的套路和领导的口味而成,而且之前和领导也沟通了几次,领导提的要点都有了充分的体现。对比之前领导的讲话稿,包括领导比较满意的讲话稿,这篇讲话稿都没啥问题,但领导不满意就说明稿子还不完善,到底是哪里不完善呢? / T K7 }2 c& k5 H' |
旁观者清。我觉得应该是稿子风格的问题,这位领导分管政法口,这次参会是因为这个组织受政法部门领导,所以平时少有涉及文化类的讲话,而文化类的讲话稿的风格不能像政法工作那样太过“一本正经”。
* Q7 J: }5 I9 O我向文秘建议,将大小标题都改一下,要有文学色彩,讲话里增加用典数量,如果一时想不起合适的典故,可以自创点诗词加进去。公文构架完全没动,就是在标题和段首做了些调整,风格一变,让人耳目一新,稿子也就顺利通过了。 4 i* u" `7 [0 p$ }- D
领导也会审美疲劳的,一种风格看久了、讲久了,难免偶尔不满意,这就需要对风格进行调整,意思还是那些意思,只是文风要有所改变。如果觉得自己风格固化了,不妨换个不同风格的人帮你润色,或许就更容易通过了。
4 I* ]6 G+ s5 x( V S& K; b) Z* A) E3.要“贴”:领导写的东西要记得用啊 + d% q' V. Y% n8 \
这里说的“贴”是要贴合领导的心思,通不过是有原因的,比如审稿领导自己很满意的文字你不用,稿子怎么可能顺利过关呢? h" O2 _' r F: t* X F: m
一次本地党报某记者需要写一个新闻通稿,通稿内容主要是以一位副市长的讲话为主,通稿由一位市政府副秘书长审定。正好,这位副秘书长与记者相熟。按照以往套路,将稿子写好后给他审,结果他看了总是皱眉,一再说“还是应该加点东西”,于是指着讲话稿中的一段,问记者“这一段应该可以写进去的”。
/ {# q2 y$ K$ C" z4 D
当时那位记者不以为然地说:“这一段有点像写诗,放到讲话稿里可以增色,放到消息稿里有点不协调。”他没有坚持,但也没在稿子上签字,这就说明他还是觉得不满意。
# x5 @2 h5 u5 w* ~/ T过了一天,副秘书长分管的一个科的科长打电话来,问有关稿子的情况,那位记者童鞋说还没通过。这位科长和记者很熟,就详细问了审稿情况。听完后,他说:“还是把那一段加上吧,如果风格不搭,你稍微变换一下也行啊。”这位媒体同仁问:“为啥非要加上这段呢?”
2 G; P+ B+ l! _, P科长笑说:“因为这一段是副秘书长在审讲话稿时自己加上去的,而且是很满意的一段。”原来如此!这位愣头青记者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自己没“贴”合审稿领导的心思啊,要是早领会到这一点,早就复制粘“贴”了,稍微做一点新闻话语式的处理也不是难事,他兜了半天圈子,其实是不得要领,按照科长的建议,稿子上的签字很快就得来了! (转自不是官话) q0 j0 h" i/ `! c
8 D& U8 c; P4 O5 N4 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