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人生目标多么宏大,理想多么高远,只有秉持一生坚持做好一件事这个基本信仰,才可能成为具有新认识、新观念和新作为的“新青年”4 y7 w' W; T: ~4 I( c* E, K5 L4 L
/ R* i5 N/ K+ Z8 P% ^# a
3 s2 b1 I% Z/ ?* F3 x
! `! ?: ^$ K& O1 J9 A: U, K# } 今年4月,《白鹿原》作者陈忠实的去世,引发了全社会对于这位秉持“一生择一事”严肃创作态度的作家的追忆。陈忠实是一个“纯粹”的作家。他的创作生涯长达50余年,一生为文学而努力。为了让自己完全融入写作氛围,他从省作协大院搬到乡下独居;为写这部小说,他打了无数遍腹稿,阅读了大量经典名著和非文学书籍;在正式动笔前,他借助短篇写作,为这部长篇进行形式上的探索;而整个创作过程,又花了陈忠实整整6年时间。他把全部时间都花在写作这件事情上,是在用自己的人生长度去丈量文学的高度。《白鹿原》几乎耗尽了陈忠实的全部气力,却也让他抵达自己的人生巅峰。7 B% o1 L! J- u
: W: |2 [ `3 d$ N! _" o 当今多元化社会,为每个人,特别是青年人的理想实现增添了无穷可能。有些人在经历不断的尝试、选择、努力后,找到自己的职业方向,也有些人在这种过程中,展现出多方面的才华,在不同领域取得成功,这些都是时代进步的表现。然而,这种环境下也容易滋生出浮躁心态,追名逐利的社会氛围让“一生择一事”显得十分“奢侈”。一段时间里,所谓“成名要趁早”,在社会上有了一定的认同。踏实认真地做小事、做一件事的社会土壤,正日益贫瘠。 % q7 R( j% E4 P. q9 N# Z" {1 T9 f- Y7 M
寻求个性独立、个人价值实现,这些都无可厚非,然而,那些一生择一事,把个人的选择与国家的需求相呼应的成功者,也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解读时代精神的视角。 y; L9 _ a5 q0 C; E+ {! t0 H
- m: _3 R! C$ S. n/ k2 \3 a3 Q 前段时间,电视上报道了一则新闻,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车洪才36年编250万字《普什图语汉语词典》。普什图语是阿富汗的官方语言之一,我国掌握这门语言的不到百人。编纂这本字典,最初是完成国家培养非通用语种人才的任务。后来有关部门把这件事都忘记了,车教授却在没有一分钱稿费的情况下自己垫钱坚持把字典编完。如今,《普什图语汉语词典》在我国对外开放和“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车洪才用自己的坚守实现了年轻时的自勉:奋少壮之勇力,攫智库之珍奇,建丰伟之功,立不灭之绩,完终身之夙愿,尽人世之大义。) [2 t* F6 P t3 }9 L
9 b) t; q0 G# x( O& x 任正非和华为公司,是另一个“一生择一事”成就的传奇。当问及任正非成功的密码是什么,他的回答是:“坚持只做一件事”,不炒股、不做房地产、不上市,28年坚定不移只对准通信领域这个“城墙口”冲锋。 3 E5 y9 e8 w' a/ W8 T4 d ; q' I% {; K5 M! K; W; \) f 世易时移,青年群体始终是推动国家创新和进步,保持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力量。虽然今天的青年不同以往,个性更加独立、思想更趋多元,然而,不管世事如何变迁,“一生择一事”应当是每个时代青年人的永恒功课。不管人生目标多么宏大,理想多么高远,只有秉持一生坚持做好一件事这个基本信仰,才可能成为具有新认识、新观念和新作为的“新青年”。7 ]$ b1 n. a: s) T* \
% ]3 U2 f9 d4 L0 R* F& T1 z 正可谓“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车洪才教授的“一生一本词典”、陈忠实的“一生一部作品”、任正非的“一生攻陷一道‘城墙口’”,他们的成功,正是充满理想,并为之倾尽全力不懈奋斗的结果。这种一生择一事的坚守,无论成功与否,都会让我们拥有因奋斗而充实无悔的人生。 8 C) f' r" t; }. Z0 F6 p9 P2016-05-25 沈 策+ b2 B% K5 I2 ~& w$ 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