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20余省份密集启动了2016年公务员“省考”的招录工作,一些省份今年的公务员招录扩招幅度较大。在公务员“国考”禁止在职公务员报考的背景下,多省份今年的公务员招录中,也仅向“体制外”开放,明确在职公务员不得报考。
* i1 R' |! T% H) F, H* h 今年各省份大多扩大了招录人数,可作为基层政府的一枚小“螺丝钉”着实开心不起来,继国考将在职公务员拉入“黑名单”后,省考也向公务员们亮起了红灯。在职公务员如今沦为公考中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熊孩子”。虽然在职禁考避免了省市机关对基层、艰苦边远地区公务员人才的“虹吸效应”,但作为体制内唯一上升渠道——“遴选”,能否真正扛起在职公务员合理流动的大旗?这依旧是公考制度绕不开的问题。# w O/ O: z3 n k1 r
* j$ d8 u. `; ~0 c( h- I1 T! ]
在公考队伍中,不乏考生抱有“先考入基层机关,再考入省市机关”的“曲线救国”想法,公考门一旦向他们关闭,无疑是堵死了一条“追求进步”的途径。看似遴选考试的存在填补了体制内考生的流动需求,然而理性看待,遴选制度作为选拔基层公务员的一种制度设计,在个别地区、单位、部门并没有充分释放其应有的效应。
% _3 Y$ ~$ @/ U4 I$ v" Z+ Y
: Q d: M4 o8 g 第一,遴选考试尚未实现规范化、常态化和科学化,现今遴选考试表面上四处开花,但上至中央遴选,下到市属单位遴选,其题型、考点、面试形式、是否有差额选取等都各不相同,其中很多环节的可操作性空间较大,个别地方甚至存在萝卜招聘的嫌疑,这无疑削弱了遴选公信度和权威性。
7 s8 C0 y: `* J& i7 k, b5 D. z
+ Q- c4 C' e# @ 第二,归根到底,遴选机制提供的只是一条向上的纵向通道,而缺乏横向流动的效能。遴选作为基层公务员的选拔培养链,在畅通基层公务员“上行通道”方面确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遴选,甚至可能实现从乡镇跃升到中央的“五级连跳”美梦。然而遴选多是向本市、省会乃至于中央汇聚,解决优秀人才的向上纵向流动,但却不能满足大多数公务员人才的横向流动。笔者认识的体制内考生多希望考回家乡或者考到对象所在的地区,反而对中央、省会并不太感冒,这也导致了体制内考生为何依旧青睐公考的原因。# B' l! \0 o) n- A( l
# D" O$ B( Q E ` 第三,遴选考试规模和公考相比较,基本不在一个数量级上,“僧多粥少”的困境难以真正解决在职公务员的流动问题。个别部门举办的遴选所需招录的人数往往停留在几个或者十几个之间,然而报名者动辄数百上千,不单加重了遴选单位的工作负担,也寒了广大体制内考生的热情。如果遴选再存在一些猫腻的话,对于考生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P: U" x* `2 v" T F
6 i+ p0 S0 X8 I* U, M0 l+ f% P
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招考部门对人才引导的良苦用心。在职公务员禁考确实有利于缓解“基层留不住人才”的困境,也避免了体制内考生“碾压”应届毕业生的尴尬,对于缓解经济疲软引发的失业问题也有所裨益。4 o7 r6 ?) X; s" d. [* O2 j
' ]$ y. p: R( c 然而扬汤止沸不若釜底抽薪,留住基层公务员核心在于提高其生存境况。切不可只切断体制内公务员横向流动的通道,这无疑会挫伤部分公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甚至滋生消极怠工混日子的懒政情绪。坦白讲,众多在职公务员希望通过公考来解决其近亲分离、双方回归原籍、回归熟悉的工作环境的问题,这无可厚非,本身也有利于公务员工作更稳定、生活更幸福、干劲更充沛。期待遴选考试愈发透明公开,同时尝试横向流通机制,给在职公务员留下更多美好出路。
" l |: Q- T8 ^# _' k) }# A3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