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国家环保部将xx湖列入15个国家重点支持保护湖泊。近几年来,我们按照习总书记在视察江苏时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的要求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围绕环保部下达的五大类保护目标,大力实施“四湖一园”工程,即“退圩还湖、清水入湖、清淤净湖、生态养湖”和全湖整体打造国家公园,专门组建xx湖保护与开发办公室,由一名副市长担任保护工程总指挥,全力实施保护工程。目前项目进展顺利、相关政策渐成体系、保护效果提升明显。现将我们的工作进展情况和下一步打算简要汇报如下:
一、主要成效和做法
通过近几年来加大治理力度,xx湖的保护与开发得到协调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水体水质更加清洁。入湖污染负荷得到有效削减,与2010年相比,COD、总氮、总磷年排放量分别下降16%、78.5%、80.3%,分别下降到4288.5吨/年、379.7吨/年、25.9吨/年,削减总量分别达到COD4044.9吨、总氮8158.5吨和总磷2676.1吨。富营养化状态得到有效遏制,水质日渐趋好,稳定维持在Ⅲ类水标准,核心区水质达到Ⅱ类水标准,有效保障南水北调东线水质安全。二是生态功能更加增强。实施退圩还湖、退渔还湖14.15万亩,湖区净水面达到86.7平方公里,比2010年增加了一倍多。恢复湖滨带约34公里,生态涵养林增加约4000亩,清理淤泥3000万立方米,排涝和防洪调蓄分别净增库容6026万立方米、5436万立方米,比2010年增加3倍和1.6倍,湖体主要污染物产生量大幅降低,水体自净能力稳步提高。三是空间结构更加优化。重点是水面、核心区、控制区三类体系和产业空间布局结构,形成了核心区320平方公里、控制区610平方公里的保护与开发格局。四是产业布局更加合理。按照“生态优先、适度开发”的理念,编制生态景观、旅游交通、环湖高效农业示范带等专项规划,整合现有相对分散的旅游和农业资源,正在形成以休闲度假、生态农业为主导的产业布局,支撑和带动xx湖区域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具体工作上,重点抓好“四个坚持”:一是坚持高标准目标导向。认真学习环保部和省委、省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关要求,把xx湖作为xx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全国湖泊保护的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引领者,以此为导向,牢固确立“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资源、蓝天也是幸福”的理念,坚持把生态优先理念贯穿到xx湖的空间布局、环境保护、资源开发等各个方面。二是坚持科学规划引领。系统推进“多规合一”规划体系改革,先后投入近4000万元,编制完善xx湖生态环境保护各类规划,相继出台湿地保护、生态景观、生态农业等专项规划,全面形成了xx湖生态保护规划体系,努力将xx湖及周边地区建成为省内重要的生态保护和涵养区,xx都市区南部重要生态功能区,长三角地区著名的滨湖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基地、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三是坚持重点项目支撑。按照环保部要求计划实施的7大类36个项目,目前已完工退渔还湖、退圩清淤、生态修复、尾水改道、污水管网建设等项目19个,累计完成投资近20亿元。另外,正在实施总投资50亿元的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湿地公园和国家农业公园等生态景观工程。四是坚持制度创新保障。在管理体制上,建立了“五个一”湖区统一管理体制,即一套管理班子、一支执法队伍、一本管理规范、一条规划红线、一个融资平台,按照xx湖滨湖新区的发展定位,打破现有行政区划分割,由市里统一组织规划与管理;在政策创新上,积极推进社保、多规合一规划制度和土地使用制度等改革,妥善做好拆迁,鼓励发展专业合作社,形成了一套湖泊保护的政策体系;在资金筹措上,坚持政府引导、市场推进、社会参与,率先采用PPP模式建设园林项目,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实现融资20亿元。
二、主要体会
湖泊是调节水系和涵养生态的重要载体,保护和治理好良好湖泊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策略。我们切身感受到,开展湖泊保护重在观念的转变,难在协调好各方的利益,贵在体制机制的创新,成在持之以恒的坚守。在实践中须处理好“六个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好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做好理念先行、顶层设计。xx是一座“漂浮在水上的城市”,在市域面积中水域占四分之一、湿地占十分之一,生态很脆弱,敏感性很强。生态环境基础较好是xx突出的比较优势,也是我们重要的品牌和财富。现阶段xx正处在新型工业化和特色城镇化互动并进的快速发展时期,我们充分体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必须确立“科学保护、分步推进、稳定形态、改善生态”的基本方针,找准经济增长与生态建设的“结合点”、避开“矛盾点”、不触“易燃点”,妥善把握好经济发展指标与生态文明指标两者的协调度。为此,我们坚持顶层设计与实践创新相结合,围绕一个目标,划出三条线。一个目标是确保湖体水质稳定在Ⅲ类水标准,核心区达到Ⅱ类,紧紧围绕水质改善这一核心,探索后发地区良好湖泊保护的有效模式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路径。三条线即:生态保护的规划红线,在全省率先编制主体功能区实施规划,将市域22%的面积列为生态红线区域加以保护,明确提出湖泊水体、核心区域、控制区域等保护红线,给湖泊环境留下更多的修复空间;湖区发展的产业界线,在控制区范围内严格禁止上马工业项目、畜禽养殖项目,合理规划布局环境友好型的现代服务业项目,鼓励发展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的生态旅游、生态农业、健康养生和文化创意项目;公共财政的投入底线,近几年每年用于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资金不低于20亿元,其中投入xx湖保护的公共财政资金累计达15.79亿元,带动全社会生态环保投入占GDP的比重不低于3.5%。实现了山清水秀与经济发展互动并进的良好局面,让湖泊得到保护、产业得到发展、群众得到实惠。
二是正确处理好水面保护与陆地利用的关系,内外互动实现湖水自净与入湖污染减量的良好互动。湖泊生态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水体保护更需要统筹水陆、科学规划、协调推进。在实践中,我们坚持水域与周边陆地一同保护,将水质改善与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一同实施。一方面,加强水体环境的综合治理,通过实施退渔、退圩、清淤工程,极大增强了湖水的自净能力。另一方面,推进湖区污染总量减量化的“三个优化”:优化产业形态,规划发展生态休闲、观光旅游、文化创意和健康养老等产业;优化空间布局,完成专业渔民上岸安置工程,同步开展xx湖功能片区土地总体规划改革试点,推进沿湖村庄布局调整,加快农民集中居住步伐;优化生态结构,启动建设国家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农业公园等一批重大生态工程,实现生态涵养、生态保护、生态景观全覆盖,进一步夯实环湖生态基础。通过这些措施,杜绝了点源污染,减少了面源污染,控制了生活污染,正在实现湖水自净与入湖污染减量良好互动格局。
三是正确处理好工程措施与技术措施的关系,提升湖泊治理保护的效果。按照环保部批准的xx湖保护实施方案,在湖泊生态安全调查评估、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流域污染源治理、生态修复与保护、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及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精心组织了7大类36个工程项目,其中,污水处理工程,做到乡镇有污水处理厂、村有生态净化设施;尾水改道工程,将上游县城每年10万吨生活污水处理的尾水通过生态廊道降解,余水达标排进入海水道,最大限度减少入湖污水;退圩清淤工程,清除湖底淤土3000万方,大幅降低总磷总氮排放;岸线生态修复工程,恢复湖滨带34公里,新增生态涵养林4000亩,铺设草坪5万平方米,短期内形成拦污截污能力和水体自净能力。通过这些工程措施,基本形成了湖泊保护基础设施体系,与此同时,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环境科学院等专业机构合作,深入开展基线调查,彻底摸清湖泊污染特征和入湖污染源现状,针对关键环节,实行综合施策、科学治理,通过优化品种结构、推广使用生态缓释肥料、应用生物净化技术等方式,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加快构建良性循环生态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