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机关文字材料写作的通病及纠正

[复制链接]
执戈天策 发表于 2015-12-29 20:54: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文字材料的优劣,直接影响机关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要不断提高文字材料的写作水平,应注意防止和克服以下几种通病。
! ^2 V0 O* e6 V, c" v    防止和克服的通病之一:贪大求全,开中药铺。早在50多年前,毛泽东同志就已批评了这种现象。他指出:“写文章,做演说,著书,写报告,第一是大壹贰叁肆,第二是小一二三四,第三是甲乙丙丁,第四是子丑寅卯,还有大ABCD,小abcd,还有阿拉伯数字,多得很!”“一篇文章充满了这些符号,不提出问题,不分析问题,不解决问题,不表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说来说去还是一个中药铺,没有什么真切的内容。我不是说甲乙丙丁等字不能用,而是说那种对待问题的方法不对。现在许多同志津津有味于这个开中药铺的方法,实在是一种最低级、最幼稚、最庸俗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形式主义的方法”。现在这种不好的文风依然存在。有的材料架子搭得很大,面子展开得很宽,条条目目很多,像中药铺里药柜子上的许多抽屉格子。看上去很全面,很有条理,实际上是臃肿、散乱、无重点,真经被一大堆无关紧要的文字所淹没。有的同志在思考、研究材料总体框架和思路时,总想把一个单位、一次试点、一次会议的情况反映得全而又全,怕丢了“金子”,怕人家不识货,一股脑儿往上堆,这也舍不得丢,那也舍不得丢;心是好的,殊不知,面面俱到,主次不分,结果使“金子”掉进一锅“糊糊”之中,有光也发不出来。
5 B1 ?, S) g, ^3 I- m    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安排文字材料的框架结构,要从实际出发,该复杂则复杂,该简单则简单,不能认为篇幅大、条条多,材料才有分量,才能体现水平。这是一种误解。我们在调查研究阶段,应当占有比较全面、丰富、详实的材料,而在具体分析和抽象概括时,要善于从“全面”中跳出来。其次,要紧紧抓住本质、抓住要害。任何事物都有量和质的规定性。质是反映事物特点和规律性的东西。只有抓住事物的个性、特点和规律,才能深刻揭示事物的本质。因此,要抓住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东西,从一点进入,向纵深开掘、拓展,这样的材料才会有深度。我们认识一个人都是靠了解其特征才留下较深刻的印象的。再次,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阐发问题,都一定要高度集中。能三个问题说清楚的,不写四个问题,能四个问题说清楚的,就不伸出腿来写五个六个问题。每个问题,也不一定非要再搞成几条。切忌搞“三三制”之类的模式。% A7 q- x: O4 K4 @9 l& P* a
    防止和克服的通病之二:重复雷同,千人一面。常常有这种现象,我们阅读一些刊物,总感到有些文章大同小异,雷同的地方不少,有的好像在哪里见过。一个是标题雷同。如调研材料,不是对什么问题的调查与思考,就是从什么看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等。又如经验材料,往往是几个性、几个结合、处理好几个关系等。另一个是抓的问题雷同。对同一个问题,往往从同一个角度反复论证,意思都差不多,没有新鲜东西。有的今天要注意解决这样几个问题,过不了多长时间,“问题”又成了研究解决的对象。有的抓的问题差不多,采取的对策也相似。有的甚至令人怀疑文章是不是“嫁接”的。再就是写作手法雷同。有的除内容有别外,从标题到层次结构,以至语言的表述都差不多。有时报刊上登出一种较新颖的写作方法,于是就出现了“流行结构”。造成雷同的原因很多,有的可能是写材料的新手,模仿别人写的;有的是怕动脑、图省事,不愿下功夫去琢磨,担心“创新”弄不好到领导那里通不过;还有的认为,对文字材料,各级机关如同材料“加工厂”,每天都在加工制造,要写出新意来有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5 _# q. Y; i/ [: B5 B
    应当承认,文字材料包括天天见面的新闻报道在内,要完全避免雷同也不大可能。也应当承认,要写出一篇有见地、有新意、能抓住人的好材料也确实不容易。但“不容易”不是“做不到”,经过努力还是能够办到的。作为机关干部尤其是经常从事文字工作的同志,应当具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刻苦学习,锐意进取,立志写出好材料来。平时就要注意锻炼、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创新思维,有意识地在以下几方面强化一下:①摆脱习惯性思维方法和条条框框的限制,从本本中、从老经验中跳出来,用发散性思维方法进行分析、思考,始终保持一种创新热情。②对自己写的东西,要多问几个“行不行”、“为什么”、“怎么办”,不要轻易地肯定、自我陶醉,以致形成思维定势,使自己的思路展不开,跳不出框框。要勇于否定自己,“条条大路通罗马”,不要一条小道走到底,要选择所写材料的最佳思路。③多找些人研究。“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有经验的机关干部,每当接受一项重要任务后,都愿意找一些“圈内”、“圈外”有思想、能谈点问题的同志,广泛讨论,各抒己见。尤其是对那些“怪点子”、“弯道道”,要认真听,细心琢磨,不要轻易否定。好的思想火花往往是在多种观点的碰撞中冒出来的,好的写作思路、观点以至整个材料往往是七嘴八舌“吹”出来的。④要经常关注和研究新形势、新动态、新情况、新问题,从“新”中求异,对那些老情况、老问题,要善观察、勤思考,从同中求异,从异中创新。  W7 W* h! D  G/ m3 N/ `# i
    防止和克服的通病之三:说理肤浅,苍白无力。我们写一篇文章,总是要告诉别人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为什么这样。这一点,一般容易做到。不易做到的是,一篇文章能不能产生震撼力,拨动人的心弦,给人以深刻的教育和启迪,能不能引导人们向更高更深的层次思考问题。一篇材料中,哪怕有一两处出现闪光点也是非常可贵的。许多材料的通病,就是对大家都明白的浅显的道理,翻来覆去讲,就像一大锅不放油盐的萝卜青菜,炒来炒去,没有滋味。古人说:“李杜诗篇万口传,读来已觉不新鲜”。大诗人李白、杜甫的诗作尚且如此,何况我们讲的一般道理?有的这里抄、那里摘,搞嫁接、拼凑;有的为了阐明一个观点,绕来绕去打“外围”仗,讲一些大话、空话、套话、老话,深处的东西触不到、点不透,等等。这样的材料没有人愿意看。9 |/ d' ~! @, ~; U- I5 u8 Y
    有的机关干部的文化程度比较高,文字表达能力也比较好,为什么写出来的文章比较肤浅呢?主要原因是站立点不够高,视野不够开阔,特别是理论功底不厚实。因此要使所写的材料有高度、有深度,使人看了觉得沉甸甸的,自己就要努力学习,不断“充电”,改善知识结构,尤其要学习科学理论。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发展了的、当代中国活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也是我们观察、分析社会和部队现实问题的理论依据。夯实理论根基就要深钻细研邓小平理论,努力掌握邓小平同志观察、分析、处理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同时,还要学习江泽民同志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学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如果我们对这些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能熟记于心,融会贯通了,那么就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望远镜和显微镜,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立足点就高,思想就敏锐,认识就深刻。有的同志对理论学习不够重视,缺乏责任感和紧迫感,认为“远水解不了近渴”,这种糊涂观念是十分有害的。理论学习是比较枯燥的,而且短期内难见成效,但学与不学、学好学差,时间长了,就分出了高低。这已被许多机关干部成长的经历所证明。理论功底的厚实,必然带来思维层次的提高。我们应当静下心来研读科学理论,力争掌握其精髓和真谛,在实践中锻炼、提高自己的理性思维能力。另外,像社论、言论、评论员文章、权威人士论坛、杂文等,这些文章高度概括,逻辑性强,富有哲理,对提高认识能力也很有帮助。还要看一些宣传中心工作、重点工作的文章,紧跟中心,跟上时代,使自己的思想始终处于比较活跃的状态。同时,还要注意学习一些法律、经济、心理、历史、文学、科技等方面的知识,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0 d0 u- I" x( _& D6 s# E7 e- Q
    防止和克服的通病之四:缺少素材,内容干瘪。文字材料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就是内容要充实。而内容充实,很重要的是素材厚实。现在有些文章看了后,觉得有骨无肉,干巴巴的,主要是缺少情况和素材。有的同志写材料,文章的思路、框架不是在分析大量的素材之后产生的,而是凭一知半解的情况,主观构思出来的。在落笔过程中,由于缺少素材,不得不停下来,再去“找米下锅”。可见,写文章之前,像盖房子一样,先要把“材料”准备好。写文章备材料,一靠调查研究,二靠搞好积累。从掌握素材的角度讲,调查研究要注意一定的面,也就是调查的面不要太窄。否则,写起来材料不够用,又要回过头再去调查。调查时,要把基本事实搞清楚,弄清事情的起因、发展、经过、现状,把基本结论、基本经验、问题的主要症结和对策调查明白。对一些重要情况,要进行专题调查,往深处挖掘。要注意随时筛选、整理已有的素材,发现不够完备的典型事例,要及时作补充调查。对数据、事例还要注意核实,不能搞“概略瞄准”。听汇报,开座谈会,搞问卷、统计、咨询等,都是调查研究的方法,但千万不要忽视到现场去亲身感受,抓“第一手材料”。直接感受的东西,虽然没有汇报那样系统、有条理,但“原汁原味”,便于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东西。“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只要深入实际,深人群众,深入开掘,素材会源源而来。搞好积累,脑子里、柜子里经常装着大量情况,什么时候要用,用什么东西,随时就可信手拈来,这是对一名称职的机关干部的起码要求。积累靠有心,功夫在平时。根据一些同志的体会,机关干部平时要注意积累以下几方面的资料: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包括马、恩、列、斯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的有关重要思想和重要观点。②现任党、国家和军队重要领导人讲话的主要精神。③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包括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决策、指示以及各项规定。④重要报刊上的文章,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求是》杂志等发表的重要社论、评论和其他文章。⑤部队的思想动态和中心工作、重点工作展开、进展的情况。⑥本职业务方面的资料,包括过去的、现在的,面上的、点上的情况,先进典型经验,发生问题的教训等。⑦各个领域出现的新理论、新观点、新知识、新科技,以及取得的新成就。⑧典故、趣谈、群众的新鲜语言。要根据业务性质和分工以及自己的爱好,有重点地、分门别类地进行收集、整理,尽量使积累的资料便于使用。只要我们手中掌握的东西多了,写起文章来就会左右逢源,使内容实起来,文笔灵活起来。当然,也不能走极端,一篇材料里的事例、数据也不是越多越好。不精选,舍不得丢,材料反而会杂乱、臃肿,“肥肉”过多,见人、见事不见思想,就会得“浮肿病”、“贫血症”。这也需要注意。
8 R2 U' H4 T' M" u0 C/ t) r/ E    防止和克服的通病之五:空泛议论,对策不力。机关是党委的办事机构、参谋部和智囊团。机关干部下部队调查,很重要的是为了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向领导反映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综观一些材料,情况分析好于对策措施,也就是上篇文章“精彩”而下篇文章“乏彩”,空泛议论较多,缺少解决问题的对策。有的从思想到思想,在道理上打转转,在文字上兜圈子,见不到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看上去这“要”那“要”的东西不少,实际上没有多少实用价值,可操作性很差,正如有的同志说的像“雾里看花”。这种“怎么看”多、“怎么办”少或不力的倾向应当纠正。第一,要端正写材料的指导思想。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 k" j4 L5 i+ L7 K0 E2 k
! c0 |1 W0 {) x+ k0 F
/ m7 s- j" u- n; }: u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10粉丝

20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