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人民政府市长 张 健
《中共三明市委关于制定三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讨论稿)》(以下简称《建议》),是在市委常委会直接领导下研究制定的。市委叶继革书记多次主持市委常委会进行讨论研究,对“十一五”发展的重大问题作出重要指示。叶书记和市委、市政府领导分别带队直接征求了市人大、市政协党员领导同志,市法院、检察院领导,部分离退休老同志,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各县(市、区)、市直各单位党委(党组)、各高校党委的意见,并进行认真修改。《建议》的形成过程充分体现了科学、民主决策,较好地集中了各方面智慧。《建议》经这次全会审议通过后,市政府将据此编制“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提请市十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现在,我受市委常委会委托,对《建议》作几点说明。
一、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与条件
《建议》认为,“十五”时期是不平凡的五年,我们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努力破解发展中的难题,战胜前进中的困难,推动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经济总量稳步增加,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423亿元(预计数,下同),“十五”期间年均增长9.3%,经济总量继续保持全省第5位。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1.5亿元,比2000年增长1.6倍。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京福高速公路即将全线通车,泉三高速公路已经动工,农村公路路面硬化达到4300公里;街面水电站等能源项目建设加快,电力装机总量达到210万千瓦。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为22:45:33,其中第二产业比重提高7个百分点,增幅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三钢80万吨中厚板、大亚木业年产45万立方米刨花板等一批生产性大项目取得重大进展。改革开放取得实效,市、县属国有资本基本完成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非公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税费改革、集体林权制度及其配套改革成效明显,我市被确定为全国集体林区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唯一试点,获准设立全国唯一的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外贸出口总值4亿美元,年均增长28.7%;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4亿美元,比预期目标多0.5亿美元。地方财力和群众收入增加,地方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8.71亿元,年均增长10.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90元,年均增长7.5%,高出预期目标2.5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4206元,年均增长5.7%。各项事业协调发展,一些重要领域取得突破,第三次荣获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三明学院、三明职业技术学院相继组建,泰宁国家地质公园进入世界地质公园行列环境保护与国土资源管理等各项指标好于预期。社会保持安定稳定,成为2001—2004年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
“十一五”时期是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要时期,是三明加快崛起的关键时期,《建议》分析了我市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从国际形势看,和平、发展、合作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产业转移加快的趋势更加明显。从国内环境看,科学发展观正在得到全面贯彻落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和谐社会建设加快推进。从海峡西岸发展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将“海峡西岸”写入中央《建议》,极大提升福建在全局中的地位,并将有力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省委《建议》提出“以福州、三明、莆田、南平、宁德的发展,壮大闽东北一翼”,“依托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加强与周边省份和内陆地区的经济联系,加快发展区域中心城市,培育重要经济增长极”,进一步明确三明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的位置,明确加快三明发展的方向和着力点。从内部条件看,加快发展的基础更加扎实,我市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思路不断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泉三高速公路全面建设,三明机场即将动工,向莆铁路和永武、永宁高速公路将相继开工,三明的区位优势将逐步凸显,项目接续机制初步建立,发展的动力机制正在形成。我们要牢牢把握有利时机,紧紧抓住发展主动权,以更高站位、更宽眼界、更新思路,促进三明更快更好发展。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困难与问题,主要是经济增长的速度、质量、效益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与发达地区快速发展的态势相比还有差距,经济外向度不高,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能力不强;产业关联度不大,企业集聚效应不高,特大型生产性项目缺乏,持续增长乏力;“三农”工作任务艰巨,就业压力较大,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保持稳定的任务仍然很重。我们要敢于正视困难,敢于突破风险,敢于破解难题,以更大的作为实现更大突破。
二、关于“十一五”规划的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
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七届十次全会部署,立足三明实际,《建议》提出了制定“十一五”规划的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围绕省委“四个推进”、“四个基本”、“四个关键”的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工业立市、生态兴市、科教强市”的“三市”发展战略,立足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发展腹地、重要工业基地、绿色产业高地、生态旅游胜地”的“四地”发展定位,不断完善“经济繁荣带、产业连接带、特色经济圈”的“两带一圈”发展格局,加快落实观念、战略、产业、市场、交通“五个对接”和思想解放、区域合作、结构调整、资源配置、发展空间“五个突破”的发展举措,推动三明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加快崛起和更大跨越,为服务祖国统一大业做出更大的贡献,为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同时,提出加快三明崛起要把握“六个务必”的原则,明确发展目标。《建议》的这些内容,体现了三个特点:
(一)强调又快又好发展。“十五”期间,我市经济增长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现在,摆在我们面前最迫切的任务,就是实现又快又好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解决三明一切问题的关键,是保持三明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应有位置的支撑。我们要加快发展,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速度,能快则快,能达到多少就争取多少;我们要有序发展,更加注重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更加注重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我们要和谐发展,坚持“四位一体”,以经济建设带动社会事业繁荣,推进民主法制建设,体现社会公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强调持续均衡发展。《建议》提出的目标,既反映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愿望,更体现正视问题、持续均衡发展的要求;既从产出方面提出经济增长目标,也从投入方面提出能耗指标。200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比2000年翻一番。经初步测算,“十一五”期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5%,可提前两年于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翻一番的目标,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6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5000元。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目前,我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十一五”期末,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将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通过节能降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经测算,我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三)强调区域协调发展。大胆破除行政区划束缚,优势才能更好发挥,要素才能更加集聚,作为空间才能不断拓展。《建议》完善了我市区域发展布局,提出了我市在海峡西岸的定位。我们要增强海峡西岸意识,构筑区域协作平台,依托日益完善的交通网络,调整优化工业、流通、旅游、社会事业布局和结构,建设高速公路、快速铁路沿线规模特色经济,在参与全省产业分工中增强综合实力,在对接沿海产业发展中提升竞争能力,在加强与内陆地区合作中纵深推进、连片发展。要完善“两带一圈”县域发展格局,整合区内资源,理顺利益关系,推进区域联动,增强繁荣带的辐射带动效应,扩大连接带的对接、拓展效应,努力把特色经济圈建成重要的增长极。
三、关于“十一五”期间的主要任务
《建议》提出了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这里,重点说明以下几个问题。
(一)《建议》突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我市农业人口占全市人口的3/4,第一产业比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9.9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44元。事实表明,“三农”工作仍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农村仍然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必须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今后发展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议》指出了“三农”工作的任务。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完善和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大各级财政投入力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建议》指出了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途径。走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的路子,靠龙头企业引领,用产业链项目支撑,以种养基地为依托,以利益共享机制为保障,促进传统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集约发展。要深挖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引导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拓宽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建议》指出了农村改革的方向。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重点的综合改革,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土地征用制度、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方面改革,不断创新支农惠农工作机制。《建议》指出了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重点。今后五年,国家、省、市将加大投入,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加快农村路网、水利等设施建设,推动义务教育、医疗、文化、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事业发展。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合理布局农村教育网点,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补助。
(二)《建议》突出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
目前,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7.99个百分点,原材料工业比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5.5个百分点,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7.62个百分点,必须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作为关系全局的重要任务,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议》提出了具体任务,概括起来就是五个关键词:一是规模。没有工业,就没有财政;没有大工业就没有增量扩张,也就没有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基础。因此,要加强工业、突破工业,融入海峡西岸产业群发展,整合资源新上大项目,支持中央、省属企业布局大项目,引进品牌企业联建大项目。特别是动脑筋去策划、下功夫去突破特大型工业项目,以大项目支撑大工业,以大工业促进大发展。二是集聚。集聚才有规模,集聚才有竞争力,集聚才有效益。围绕“3+1”产业集群和传统产业、新兴产业,依托工业园区(集中区),壮大龙头企业,增加产品加工环节,强化产业链招商,加快培育企业组团,建设海峡西岸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三是创新。突出企业的主体作用,围绕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运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策划和建设一批技术改造、产学研合作、新产品开发项目,提高创新型项目在重点建设中的比重。四是提升。我市第三产业比重比全省平均水平低5.7个百分点,发展滞后。要把做大搞活服务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抓手,发挥正在形成的交通网络优势,借助城镇化带来的市场需求,通过产业集聚催生专业市场,依托交通枢纽建设物流配送中心,构筑推介平台发展会展经济,做大做强商贸流通等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在全社会从业人员中的比重。要靠品牌提升形象、拓展市场,争创一批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并以泰宁世界地质公园等品牌为龙头,整合资源要素,促进区域联动,扩大覆盖范围。五是节约。资源利用率越高,产业延伸就越充分,环境条件就越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就越好。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最大限度促进资源就地转化,最大限度榨干用尽原料和初级产品,最大限度做大节约型产业规模,力争在绿色海峡西岸建设中有位置、有影响。
(三)《建议》突出融入海峡西岸城市群建设
建设海峡西岸城市群,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明能不能在海峡西岸城市群中有一定位置、一定影响,关键看我们是不是找准站位,有没有作为空间,能不能担当重任。如何实现这些突破?《建议》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一是确定三明中心城市在海峡西岸城市群的定位。这就是:建设连接沿海、辐射内陆、联动周边经济协作区的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这个定位明确三明在海峡西岸城市群的地位,凸显在区域发展布局中的枢纽功能,体现建设海峡西岸重要经济增长极的目标。二是确定中心城市任务。推进三明市区和沙县一体化进程,完成撤县设区,实现整体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和城市建设的一体化;实现三明市区“南拓北扩西进”预定目标,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加快产业对接、公共事业联动和莘口、贡川两个连接点建设,推进三明和永安城市联盟取得突破性进展。完成了这三项任务,中心城市的空间将拓展,竞争力将提升,集聚辐射能力将增强,有利于带动县域经济发展。三是确定基础设施支撑体系的基本构架。加快构筑适度超前、功能配套、高效便捷的以快速铁路、高速公路、机场为主的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到“十一五”期末,泉三、永武高速公路和向莆铁路、三明机场、农村公路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将建成或基本建成,永宁高速公路全线动工,并规划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预计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达到400公里以上,国道与省道干线公路建设积极推进,95%的行政村通水泥路,沙溪内河航运力争开通,逐步形成东出西进、南联北接的海峡西岸交通枢纽,改变交通基础设施滞后状况。要壮大电力产业,推进电力结构调整,科学规划、合理发展水电、火电和其它能源,创造条件争取福建液化天然气二期工程布局我市,加快电网设施建设。完善通信、信息等基础设施,建立健全防灾减灾体系。
(四)《建议》突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智力支持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解决经济运行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治本之策。现在我们很多东西滞后,原因就在改革滞后上。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关键,《建议》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依法行政,抓好绩效评估,建设效率政府,并带动投融资体制改革和财税体制改革。要激活国有、集体、个私等各类主体,促进企业优化重组,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壮大非公有制经济,建设现代市场体系,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对外开放是最具潜力的领域之一。“十一五”期间,对外开放将面临一系列新的变化:我国已进入加入世贸组织的后过渡期,外经贸形势更加复杂;“海峡西岸”列入中央《建议》,海峡两岸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进入省委《建议》,使明台合作成为对外开放的一大优势、一大重点;省里拓展经济腹地,加快内地出海通道建设,为纵深推进、连片发展拓展了更大空间。做好对外开放工作,关键在共识,关键在项目,关键在持续,关键在落实,我们要继续实施外经贸追赶战略,提高招商引资水平,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开展区域协作。要积极发展对台交流与合作,用好海峡两岸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平台,发挥客家祖地、世界地质公园等品牌优势,依托有影响的台胞、台商,围绕项目开展明台经贸、农林、文化、旅游合作,力争取得突破。
科技进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建议》提出着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建立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健全生产力促进中心、高新技术创新服务中心等平台,建设高校和科研单位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试验、实践基地,支持优势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研发机构,形成区域创新体系。人才是技术创新的支撑,《建议》指出围绕培养、吸引、使用人才三个环节,着力建设党政管理、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抓紧培养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取决于教育,《建议》强调,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增加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提高义务教育水平,重视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升高等教育质量。要支持和鼓励发展民办教育,培育“教育集群”,逐步建立一批有规模、有档次、有影响的民办学校。
(五)《建议》突出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重点是解决好群众最关心的就业、社会保障、医疗、环保和安全等问题,我们要把这些惠及群众的事情落实好,把事关群众利益的问题解决好。未来五年,我市每年新增劳动力约2万人,向城镇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每年在3万人以上,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我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有步骤地统筹城乡就业,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增加就业岗位,创新就业方式,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环境保护事关群众切身利益,要着力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突出问题,着重抓好水污染、大气污染、畜禽养殖污染等专项治理,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保护饮用水水源,不断改进环境质量。还要认真研究,并着力解决社会保障和食品安全、生产安全、社会稳定等问题。
针对社会事业发展滞后问题,“十一五”期间,我们要完善政府投入和市场运作机制,体现公平、共享,兼顾城乡群众需求,合理项目布局,从群众最需要的项目做起,从弱项、漏项、缺项抓起,建设一批重大社会事业项目,力争社会事业更大突破、更快发展。我们要呼应建设文化强省,实施大文化发展战略,突出重点、突出特色,围绕客家文化、老区文化、抗战文化、朱子文化等文化资源,打造精品文化项目,培育特色文化品牌。
《建议》要求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积极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抓好宣传思想工作,继续促进党管武装和双拥共建工作,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全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要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共产党员的作用,动员和组织全市人民,为实现“十一五”规划而努力奋斗。
四、关于“十一五”时期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建议》是制定“十一五”规划的纲领性文件,我们要理解、贯彻《建议》精神,并在规划制定、实施中把握以下四个问题:
(一)必须把握发展大局。任何地方的发展都要在全局中找定位、谋发展、尽责任、做贡献,离开了大局,就没有我们的位置,就没有我们的作为空间,就没有三明的希望。要立足大局谋划发展,跳出三明看三明,立足海峡西岸看三明,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大格局中找准站位,在海峡西岸产业群中大胆作为,在海峡西岸城市群中拓展空间,在构筑东出西进的枢纽中纵深推进、连片发展,这样才能看得远、看得清、看得准,才能放得开、放得活、放得了。要把握大局应对变化,从全局的变化中把握方向,从过去的变化中探索规律,从有利的变化中寻求机遇,从不利的变化中规避风险。参与海峡西岸的建设,思想要转,思路要换,习惯要改,这样才能适应,才有活力,才能打开局面。要融入大局敢于作为,所有事情、所有项目,等到条件都具备以后再去争取,可能就轮不到我们。因此,对于三明来说,要更多研究、更多鼓励在条件不很具备的情况下,如何创造条件,如何集聚合力,如何整合资源,全力以赴去突破、去争取、去做成,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二)必须立足三明实际。首先,要立足实际细化思路,把《建议》提出的发展战略、发展定位、发展格局、发展举措,融入到各地各部门的实际中,具体到“十一五”规划和专项规划、行业规划上,确保每项部署都能运作到位,每个目标都能圆满实现。要立足优势争创特色,敢于争先,敢于创先,敢于领先,把局部的优势、分散的优势串成线、抱成团、聚成势,力争有更多的“单打冠军”,有更多叫得响的品牌,有更多的联动海峡西岸以致更大区域的项目。要立足自己突破难点,强化突围意识,把困难、风险当作一种机遇、一种动力,保持干事创业的冲劲,集聚突破难题的气势,形成奋力突围之“势”,蓄势而发之“势”,乘势而上之“势”,主动出击、动手运作,在破解难题中赢得发展。
(三)必须强化项目带动。项目是集聚生产要素的最好抓手,是加快发展的最好载体。要以规划带项目,把项目带动延伸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领域,落实到加快三明发展的各项工作中,策划生产性项目和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生态建设项目,开发符合国家、省里规划的项目,提高我市项目在全省盘子中的比重。要以项目推动落实,健全项目生成机制,深化项目竞赛活动,完善项目激励办法,成立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工作班子,集聚人力、资源、资本,开发大项目、建设大项目,形成每年投产一批、在建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策划一批的滚动发展格局。要以项目检验发展,通过项目带动转变作风,运用项目管理的理念、机制和方法解决问题,把服务项目、协调项目、做成项目作为评价工作的标准,以项目论英雄,以项目论能力,以项目论实绩,以项目成效检验加快发展的成果。
(四)必须优化发展环境。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关键在党、关键在人。要提高领导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形成全市上下抓发展、促发展的氛围。要提高加快发展能力,认真研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重要政策部署,加强和改进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事务的综合协调。强化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切实把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创新服务发展机制,推动重大决策落实,抓住关键问题突破。要激发创业活力,集聚起班子的合力、干群的合力、全市上下和海内外的合力,善于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性,对基层要抓的项目、要做的事情,不要轻易说不行,不要干预过多,要放手让基层去试、去闯,让想干事的干成事,能干事的干成更多的事。要维护社会稳定,在整体推进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把握好运作的方式、工作的节奏和政策出台的时机,协调好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与发展,通过改革与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制定好“十一五”规划,是全市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希望大家献计献策,共同把《建议》修改好。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振奋精神、奋力拼搏,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加快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全面实现《建议》确定的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
(责任编辑:岩 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