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公文写作者的学哲学用哲学之路(七) 主讲:清水拂心 5 n3 g9 `4 O+ I" q7 d0 ~6 T (2016年4月14日在文稿评改演播室QQ群366351120的讲稿) ( `) P& s* q. T$ [. \8 m$ H 文稿评改演播室的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清水拂心。今天继续交流《一个公文写作者的学哲学用哲学》系列。这一期,主要交流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立统一规律在公文写作中的具体运用。培养公文写作的辩证思维能力,主要在于认识、把握和运用对立统一规律。 & S! S. \9 @" C * ^+ z) j/ D; K, _: B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有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指任何事物都处在矛盾运动的状态之中,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对立统一规律又叫矛盾规律,体现出矛盾的观点。 ! N: Z: ]1 s) k- D S4 \ * e& E. z1 W9 v 质量互变规律,指事物的质、量、度。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部规定性,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通过事物的属性表现出来的。量是事物的规模、发展程度、速度等可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事物的发展变化是通过量变和质变表现出来的,量变是事物连续、逐渐、不显著地变化,质变是渐进过程中的中断,是一种质的形态向另一种质的形态的飞跃。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幅度、范围,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数量界限,一旦超过或破化了度,质和量的统一体就会发生破裂,一物就转化为它物。质量互变规律体现出发展的观点。 Q0 F. B0 Z7 b; Q: W 否定之否定规律,指事物发展的道路和总趋势,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揭示的是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体现出发展的观点。同时,否定之否定规律又反映出事物矛盾运动的进一步展开,任何事物都是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的矛盾统一体,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周期性过程,才能达到矛盾的完全解决,并使新事物日益完善,又体现出矛盾的观点。可以说,否定之否定规律,兼而体现发展和矛盾的观点。 ( }6 h- K" G$ H0 b/ F6 \' E 以上是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的基本涵义,回到公文写作中来,应用最广的是对立统一规律。我在《一个公文写作者的学哲学用哲学之路》系列的第二篇中,曾讲过,公文写作需要锻炼辩证思维能力。这种辩证思维能力,突出表现为对对立统一规律的认识、把握和运用。下面,根据公文构成五要素(主题、材料、结构、语言、表达方式)的分类,分别阐述对立统一规律在公文写作中的具体运用: 一、从公文主题的角度来看,重点把握领导意图与秘书思维的对立统一、表面现象与内在本质的对立统一 6 C% D; c+ H7 \ 1、领导意图与秘书思维的对立统一。秘书身居卒位,心为帅谋,这是公文写作的基本定位。这个定位决定着,公文主题就是领导或显性或隐性的意图。 ; u7 V' I$ f9 r- W* p " Y) t/ j* ~3 u8 K: S/ o 公文写作之前,有的领导会直接点出主题,秘书照写即可;有的领导只授意写作的方向、文体等大致要求,那就要在授意的范围内综合考虑确定主题;有的领导不说出任何意图,让秘书先行写作,那就需要秘书结合领导平常关注的焦点重点、推进工作的思路方法等来提炼主题,或者结合自己对工作规律的认识和文稿实际需要,来提炼主题。总之,公文主题的确定唯领导意图而定,毕竟公文的最终使用者是领导。 当然,假如是一项全新领域的工作或者遇到一个新领导,连微小的一点点意图都琢磨不了时,那就需要根据工作规律、文稿实际和写作规律,来综合考虑确定主题。 ! D9 u9 H6 N8 w7 S. D$ D, R 秘书从工作规律中提炼主题时,要把握一点,即公文主题来源于工作实践,又高于工作实践,需要从工作规律的研究和把握中提炼主题,需要站在理论的、辩证的、理性的角度来提炼主题。 w0 I: G) Q6 V: E6 ^8 V8 D 一般来说,领导意图与工作规律是相统一的。领导之所以成为领导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其对工作规律的深度认识和全面把握。当然,假如领导意图不符合工作规律,或者说所授意的主题违背了工作规律,那就需要秘书主动跟领导沟通、协商、说服,以达成领导意图和秘书思维的统一。 / t3 I0 F$ Q2 J" n1 W# K1 q( E/ S- F) ? 1 V8 o7 i K) D& {, u- ?$ w 2、表面现象与内在本质的对立统一。主题是公文的灵魂和统帅,决定着材料的取舍,支配着公文的谋篇布局,制约着公文的表达方式,占据着公文的核心地位。一篇公文能否对工作作出准确的判断,能否以理性的认识启发读者,主要取决于公文主题是否正确、深刻。 5 W ]/ I6 {* K1 n) m 要使公文主题正确、深刻,需要分析、研判工作的各种表面现象,挖掘其内在本质。上文提到“从工作规律中提炼主题”,其实也是在挖掘工作的内在本质。总之,要通过对工作各种表象的分析、综合、归纳、比较,经过“由个别到一般、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把握工作的核心点、关键点。这个由表象到本质得出的核心点、关键点就是工作的规律,就是公文的主题。 举个例子,我们要写一篇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材料,如何确定材料的主题,那就需要对这个人物思想、工作、生活、作风等方方面面的外在表现,进行分析研判,进而挖掘其之所以成为先进典型的最本质原因、最核心特点,进而确定最亮的主题、最突出的主旨。如中组部《组工通讯》上刊出一篇关于辽宁省凤城市大梨树村原党委书记毛丰美的事迹材料,题目叫《用实干和坚守铸就丰碑》,其主题“实干和坚守”,就是透过毛丰美的各方面言行举止,来总结、挖掘、提炼出来的。 & ? F/ s7 R, K6 S0 x 二、从公文材料的角度来看,重点把握素材与题材的对立统一、观点与材料的对立统一、一般性材料与典型性材料的对立统一 5 R9 U) o$ I1 y& C ) O- A6 L% r# g7 x( h 1、素材与题材的对立统一。所谓素材,指未经梳理提炼、改造改编的原始材料,是公文写作所需的基本参考依据。所谓题材,指为表现公文主题所用的材料,是根据公文目的和意图组织到公文中的成型材料。素材是形成题材的基础和前提,题材是对素材的精炼和浓缩。在公文写作中,要科学把握素材和题材的对立统一关系,对所占有的素材进行认真鉴别、筛选、提炼,使之成为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的题材。 ! X7 c+ J( G. ~# v0 M+ M E 4 k8 T( a8 y9 U# T8 |0 { D 一是要广泛占有素材,多多益善。素材上,积累得越多越好,占有得越丰富越好。广泛占有素材,才能多中选精、多中选优。打个比方,教师授课,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素材和题材的关系,就好比是一桶水与一杯水的关系。我们写作公文的过程,就是将一桶水变成一杯水的过程。所以,素材的积累,多多益善。但是,由于一篇公文篇幅有限制、主题有限定,能够转化为题材的素材,往往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千万不能因为“用得少”而忽视广泛占有素材。 8 v& ^$ t2 G1 w7 ~/ U + T3 R1 w1 s/ I 这么说吧,当你实际公文写作中,即便只涉及到本岗位工作,那么你除了积累本岗位素材、用好用足之外,依然可以通过借鉴本部门其它岗位素材,在整体工作中、在横向比较中,对本岗位工作进行准确定位、拓展延伸。 ; L1 h+ }: g. L8 Y8 h% \ 当你实际公文写作中,即便只涉及到某一类工作,那么你除了积累本类工作素材之外,还可积累与这一类工作相关联的其它领域、其它环节素材,甚至无关联的工作素材。积累了工作相关联的素材,并适当转化、运用成题材,能够提高公文的广度、深度、厚度;积累了工作无关联的素材,依然可以从无关联的工作中借鉴其工作的理念、方法、模式,借鉴其切入工作或谋划工作的思路、推进工作或规范工作的途径、解决问题或提升成效的方法,再恰当地转化运用到公文写作中,从而使公文观点更具建设性、创造性和前瞻性。 % e# @+ o( ~# g, y 举个例子,你要撰写一篇关于干部教育培训的理论研讨文章,你除了积累干部培训方式、内容、载体等专业方面的素材外,还应广泛积累国家发展战略、时政热点焦点等中心大局层面的素材,在中心大局方面素材的分析、借鉴中,科学把握干部培训的主题和项目,进而提高干部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你还可搜集党内学习教育活动方面的素材,从中得到创新开展干部教育工作的启发。 . s6 }( t5 s! |& T5 o 二是要对素材巧于选取、勇于放弃。素材是零散的、杂乱的,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要经过巧取、勇弃之后,才能转化为公文题材。素材的巧取,主要是灵活选取与公文写作主题相符的素材,与公文观点相印证的素材,能够促使公文内容深化厚实升华的素材。 本帖隐藏的内容 素材的勇弃,主要是大胆放弃过时的、重复的、错误的无价值素材,大胆放弃与公文中心主题无关、与主要观点不符的素材,切实避免“为充实而充实”的观念,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冲散冲淡主题主线”的做法。 : B: B( }- d M1 @ 2 j+ e& R9 Z9 ] 公文写作最讲究贴切、合适,最好的公文往往不是最生动的公文,而是最贴切合适的公文。在素材的取与弃之间,要把握好“贴切”这一原则,做到巧取、勇弃,有所取有所弃。 p& k, k: l0 U$ o1 ~ 三是要做好压缩与浓缩的选择。在素材的处理中,往往涉及到压缩和浓缩的问题。按我理解,压缩主要侧重篇幅的压减,浓缩主要侧重于对素材整体的裁剪、提炼、精炼。一般来说,如果素材整体可用,直接压缩篇幅即可;如果素材相对庞杂、琐细、啰嗦、重复,那就需要细心地梳理、精炼、浓缩。另外,假如运用前期撰写的公文素材,一般根据实际需要简单压缩篇幅即可,然后添加当下的新进展新举措新成效。 . L O8 Y$ X$ e' o* Q9 X* G 5 E8 ^. [ e% \& J 2、观点与材料的对立统一。所谓观点,指公文之纲,它通过各级大小标题来体现,是公文的统帅,对材料具有统摄和制约作用。从某种角度看,观点即主题,大小标题所揭示的观点,就是大的篇章主题或者一个个小的段落主题。所谓材料,指公文之目,纲举目张,列出了一个个观点,就需要一段段材料来佐证、支撑、论述。观点与材料之间,必须相互统一、琴瑟和鸣、浑然一体,才能体现公文严密的逻辑性、强烈的说服力。 + A7 Y% n$ q2 _( ~ 观点必须高度概括,必须是对整个材料、整个工作的集中性表达,切忌“手长袖子短”,观点管不住材料。观点一经敲定,就对材料起着统摄、制约作用,决定着材料的组织必须有“章”可循,围绕着观点来“打转”。 2 f) Q# o! G: L3 _ 材料的组织,必须充分分散、分层,充分放开、放活,通过多角度、多层面、多途径的表述,来把观点论述透彻、清晰,把工作写透写实写到位。打个比方,散文讲究形散神不散。材料与观点,就好比是散文的形与神的关系,材料宜散,观点宜聚。 x' {" F2 Z2 s$ _1 Q) L' Z: T 3、一般性材料与典型性材料的对立统一。所谓典型性材料,即所组织的公文材料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说明了工作的普遍性问题,是论证观点最贴切的材料。而一般性材料,则不具备这种效果。我们在论证某个观点时,有时候一般性材料即可,但要更精准、更有说服力地论证的话,往往需要典型性材料,切忌材料片面、偏执、错误、平淡化。 # y. ]! J- m8 e! G) I+ I4 Z5 A . t4 B% O ~, N0 e( Y 三、从公文结构的角度来看,重点把握统与分的对立统一、并列结构与递进结构的对立统一、匀称结构与错综结构的对立统一 5 d/ F) Z. g6 p; a+ f 1、统与分的对立统一。所谓“统”,即对公文的其它部分或进行总结概括,或充作引子,等等。所谓“分”,即公文中分开、分段、分层并列论述的部分。公文结构,或者说谋篇布局,从大的面上讲,一般都是统分结合。要么先统后分,要么统—分—统。在具体阐述某一“分”的内容时,又可按照“先统后分、先分后统、统分统”的结构来组织。 3 \$ |8 A& `7 Z$ b1 j% w . K! b$ Y7 U) X" ^1 g 比如,《学习与研究》杂志刊登的一篇文章,题目叫《书记要善于抓党建》,其中有六段,第一段简要阐述书记抓党建的意义,明确提出“五抓”,采取的是“统”的写法;后面五段分别阐述抓大、抓小、抓深、抓新、抓实,采取的是“分”的写法。总体上来说,是先统后分,统分结合。 4 o8 Y: q5 F/ [2 r! p 在关于“抓实”的段落里,先简要介绍抓实的重要性,然后分“在固本强基上取得实效、在推动发展上取得实效、在促进和谐上取得实效、在服务群众能上取得实效”等四个部分阐述,采取的又是先统后分、统分结合的写法。 8 t/ A' _6 b. m6 m 2、并列结构与递进结构的对立统一。并列结构与递进结构,是公文谋篇布局的常用结构。并列结构,既可指同向的并列排布,也可指一正一反的双向排布。运用并列结构来架构公文,能达到结构清晰、一目了然的效果。递进结构,即根据事理逻辑或某项工作的发展规律或推进工作的步骤环节等,来合理排布各部分的先后顺序。运用递进结构来架构公文,能达到思路严谨、合乎逻辑的效果。 0 q& u: u1 }# [" M 我们在实际公文写作中,有的单独使用并列结构,有的单独使用递进结构,也有的同时兼有递进结构和并列结构,并列中有递进,递进中有并列。 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2011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题目叫《领导干部要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大的三部分是:一是领导干部为什么要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二是领导干部应该重点学习哪些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三是领导干部应该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采取的是递进结构,即根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的事理逻辑来架构。 / q7 G9 i+ ?* G" \" f4 ? 同时,在文章的第三部分“领导干部应该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里,又阐述了“要刻苦钻研原著、要在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上下功夫、要坚持运用科学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等几个小点。这几个个小点属于并列排布,采取的是并列结构的写法。 3、匀称结构与错综结构的对立统一。所谓匀称结构,即公文内的各部分排布得相对匀称,篇幅大致相等。所谓错综结构,即根据工作的性质、内容等不同,各部分工作有话则长说、无话则短说,篇幅有多有少、有详有略。匀称结构,主要体现出公文结构的形式美;错综结构,则体现出一种根据内容而定的朴实美。 一般来说,经验交流材料比较注重匀称结构,而工作汇报材料最好采用错综结构,即结合工作实际,特色工作、亮点工作多写,上级领导关注的工作多写,汇报领导比较中意的工作多写,其它一般性的工作一带而过。当然,选择匀称结构还是错综结构,还要取决于领导的表达习惯,有的领导习惯于用匀称结构,凡稿必追求对称工整。 * {5 w8 [8 U8 @$ B& }$ _ + x% G' O7 m6 q7 i 举个例子,如老秘网一篇市委书记在全市茶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其中有三个部分:一是创新茶理念,大力发展茶产业;二是做大茶文章,努力创建茶品牌;三是增浓茶氛围,协力唱好兴茶戏。 9 @- | d" }! F2 M- s * h/ `2 T/ `( [1 h3 y* @; A 三个部分,是领导讲话稿常见的“强调意义、布置任务、加强领导”三段式。一般来说,第一部分第三部分略写,第二部分详写,采用错综的结构来排布。但是,你仍然可以写成匀称结构的讲话材料,即将第一第三部分进行扩充。比如,“创新茶理念”部分,从战略的角度、工业的理念、市场的意识等几个部分来写实写厚;“增浓茶氛围”部分,从认清优势、摆开阵势、树起气势、大造声势等几个部分来写实写厚,以形成与第二部分相当的篇幅。 四、从公文语言的角度来看,重点把握实写与虚写的对立统一、科学修辞与艺术修辞的对立统一、正写与反写的对立统一 - @! N Z4 Y; L. l, q% }5 \ ) E/ |( E; m' ?2 V: i) b% Y0 d 1、实写与虚写的对立统一。所谓实写,主要指具体的、透彻、完整的表述。所谓虚写,主要指概括性的、理论性的、粗线条的表述。比如,在一篇领导讲话稿中,部署具体工作任务,属于“实写”,强调开展工作的重要意义,属于“虚写”。实写能够起到落脚点实的效果,虚写能够起到站位高的效果,两者各有其好处。在实际公文写作中,要科学把握实写与虚写的对立统一。 " d" r# b# T5 { 5 [7 F4 ^6 q6 |$ ~( ~. V% [, R 一是一般公文多先虚写后实写。领导讲话稿或者评论文章,每段之前都会有一两句撮要句,运用虚写的笔法,来表明作者的思想、思考、见解、态度。也就是说,一般的公文,大多是先虚写后实写,先亮出自己的认识,再谈具体的举措、设想。比如,有这样一篇关于“干部担当”的文稿,起笔就写“干与不干,体现的是党性、是作风”,来表明自己对干部担当的认识;然后再写“干部怎么去干,怎么去担当”。如此先虚写后实写,让读者觉得顺畅自然。 ! E8 m" i, d* j7 a( c5 p4 [ 二是实写虚写要适宜、适度。所谓适宜,即根据文稿类型、文稿使用的场合背景、文稿所面对的受众等不同,宜实写时则实写,宜虚写时则虚写。一般来说,理论研讨稿,应以虚写为主,辅之以实写;协调会、督办会等讲话稿,应以实写为主,重在把事情讲清楚,把任务讲透彻。所谓适度,即在实际公文写作中,运用虚实结合的笔法来表达,做到虚中有实、寓虚于实、相映生辉。 . y- N n7 r/ |+ \2 z$ g% A $ l1 r" F2 \" x/ d h+ K 2、科学修辞与艺术修辞的对立统一。所谓科学修辞,主要指用语规范、严谨、明确、通顺、庄重、平实,富有严密性,强调精准性。所谓艺术修辞,主要指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问等艺术修辞手法,使公文语言更生动、活泼、形象,行文更具感染力和文采。 0 o1 c- _) R2 d- t( P 公文不比文学作品,公文以文辅政的功能作用,决定了公文用语以准确、明确、规范、通顺、严谨为主要衡量标准,即以科学修辞为主。在遵循科学修辞的基础上,然后结合实际,辅之以一定的艺术修辞;在表意明确规范的前提下,运用一定的艺术修辞来予以补充和说明。 : m9 m/ o4 f9 z4 g5 O9 ^ 科学修辞,因其规范严谨,往往能达到一种以理服人的效果。艺术修辞,因其生动形象,能达到一种以情动人的效果。我们在实际公文写作中,要根据公文需要,灵活运用科学修辞和艺术修辞,使之情理交融,相映生辉。 : I7 `8 a- C3 ] I : _8 N! N8 B$ f 3、正写与反写的对立统一。在公文写作中,往往需要从正向、反向两个角度来组织语言、表达含义,即正写和反写。通过正反对比,让公文表意更完整、严密、有力;通过正反对比,彰显出辩证的意蕴和力量。 这种正写、反写的语言组织形式,既可以指前后语句之间的正反对比,也可以是不同层次或段落之间的正反对比。举个例子,比如老秘网有这样一段话,标题是《坚定理想信念“铸魂”》,起笔先反写,“理想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从近年来发生的不廉洁案件看,最根本的是党员干部思想上出了问题,没有拧好总开关,丢掉了信仰,忘记了宗旨,淡漠了人民,导致是非观、义利观、权力观、事业观出现偏差,最终堕入不廉洁深渊”;然后正写,“坚定的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就有了立身之本,就能够自觉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通过前后语句的一反一正,使表意更完整,并且可以体现出作者思维的严密缜密。 # g8 Q, p$ E2 Z6 G8 g* ^ 再比如,很多汇报材料、总结材料,都是先正面谈成绩、做法、亮点、特色,然后再反面写问题、不足和原因,这样既反映出自己单位或个人付出的努力、作出的业绩,又客观反映出实际存在的问题、工作中遇到的难点和困惑。 五、从公文表达方式的角度来看,重点把握叙述与议论的对立统一,模糊表达与明确表达的对立统一 1、叙述与议论的对立统一。公文的表达方式,一般来说,有叙述、议论、说明、描写、抒情等,用得较多的就是叙述与议论。所谓叙述,即直观表述某项工作的进展、直接表述其举措和成效。叙述的基本特点是在于陈述过程,陈述人物活动的过程、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等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 所谓议论,即对某项工作进行评价、进行总结概括,谈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是一种评析、论理的表述法。议论的基本特点是以理服人,用说理的办法,以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形式,直接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评论、证明。在实际公文写作时,往往要通过议论宣扬观点、阐明理论。 $ T9 L, A t2 P1 w0 U& J 8 e" U" P% e) ]* d2 z9 N* w' b 一般来说,公文表达要兼用叙述和议论,只不过各自侧重不同。比如,评论类公文,应以议论为主;工作汇报、总结方面的公文,应以叙述为主。议论,重在高度概括、见解独到,凸显思想的深度、高度,让人折服信服。叙述,重在把事情说通顺、说透彻,凸显事情的完整度、详细度、清晰度,让人全面了解知晓。 ) W5 f: @7 z& v" o6 ]* a, O3 } * ]4 N; X- Z5 q1 c 2、模糊表达与明确表达的对立统一。所谓明确表达,即表意明确,直截了当、明晰明了地阐述自己的思想认识、态度观点,阐述工作中的举措成效等,不会让人产生产生歧义和误解。所谓模糊表达,即在某些特定语境和条件下,运用表意模糊的语言。 % u3 u% H$ v3 A$ j( B& u* Y 比如,在某项工作尚未结束或尚未形成定论,但又需要对其结果做出评估时,宜用模糊表达。又比如,在某项工作容易受不同因素影响、变数较大的情况下,宜用模糊表达。还比如,我们在撰写领导个人自查材料时,特别是撰写“下一步整改打算”时,假如秘书不能准确判断领导的整改意图,不能准确拿捏具体的整改目标和举措时,就需要运用定性的语言,采取模糊表达的方式。 / {+ ^2 }+ s" |6 ~% s 在绝大多数情况,公文还是以明确表达为主,毕竟公文以实用为根本目的,以辅政为根本功能,只有明确表达,才能更好地达到以文辅政的效果。但是,在某些场合下,恰当运用模糊表达,能够让意思表达更贴近客观的真实,能够弥补明确表达的不足。 文稿评改演播室的各位老秘新秘朋友们,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规律,更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核心规律,在公文写作中还可找到更多的方面,诸如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对立统一、定性语言与定量语言的对立统一、含蓄表达与直接表达的对立统一等等。虽然运用对立统一规律的例子无法一一列举、穷尽,但我们可以逐步养成辩证思维的能力,逐步学会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来审题立意、谋篇布局,来驾驭公文、写好公文。 《一个公文写作者的学哲学用哲学之路(七)》就讲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有所帮助。感谢大家的支持,谢谢! ( A) @3 S8 a5 T( {* {7 W&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