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推进主体生产模式 促进农民收入倍增 ---****县主体生产模式发展调研报告

[复制链接]
萧云 发表于 2015-12-10 15:58: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推进主体生产模式  促进农民收入倍增
---****县主体生产模式发展调研报告
中共****县委政研室
(2014年6月)
党的十八大确定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实现农村小康这个核心,就要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但靠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农民收入很难有大幅增长。近年来,****县紧紧围绕促农增收这一中心任务,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坚定不移地推进“**”主体生产模式,不断提高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和社会化程度,有效破解了农民增收难题。
一、基本情况
2011年以来,****县按照市委提出的“**”的主体生产模式,以促农增收为目的,强力整体推进,全县主体生产模式建设面积逐年成倍增加。至2013年底,累计建成设施农牧业11.13万亩,其中养殖暖棚9.67万亩,日光温室1.46万亩,建成集中连片30亩以上标准化养殖示范点628个,建成规模养殖示范乡镇12个、示范村120多个,规模养殖户达2.65万户;设施蔬菜年产量达到了6.75万吨,建成工厂化育苗基地6个。以食用菌和人参果为主的南部山区、以精细蔬菜和红提葡萄为主的井河灌区、以茄果类蔬菜为主的黄灌区“三大特色生产区域”,以及以生猪为主的黄灌区、以肉羊为主的北部沙缘区、以肉牛为主的井河灌区“三大规模养殖基地”初步形成。累计完成特色林果业17.18万亩,其中优质梨4.25万亩、枸杞3.71万亩、红枣2.45万亩、酿造葡萄0.29万亩、其它6.48万亩;建成不同类型特色林果示范点80多个,示范面积达6.5万亩。
二、主要做法
(一)广泛宣传发动,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牢固树立群众在主体生产模式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采取发放宣传资料、悬挂条幅、在电视台和网站开辟专栏等形式,大力宣传市、县发展主体生产模式的战略决策、扶持政策以及近几年在主体生产模式发展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探索出的成功模式,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组织干部、技术人员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主体生产模式建设一线,与群众谈心交流,深入宣讲政策,通过算节水帐、效益帐,促进群众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政策扶持到位,加大产业投入力度。牢固树立以发展凝聚人心、用项目衡量政绩的理念,积极争取国家及省市的扶持政策,加大对设施农牧业和特色林果业等优势产业的投入力度,合成一系列项目支持,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水利工程建设、生态功能区补偿、扶贫开发等涉农项目资金,集中向产业发展倾斜,高标准打造特色优势产业示范园和展示带。从2013年起县财政每年按不低于2000万元的标准预算列支专项资金,扶持特色产业发展,并随着财力的增长逐年增加。结合****实际,及时出台《农业产业发展奖补方案》、《特色林果业建设实施方案》,明确重点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奖补政策和保障措施。对新建养殖暖棚和日光温室,经验收合格后,由县财政按照3000-5000元/亩标准给予奖补,对特色林果按照400-1000元/亩标准给予补贴。
(三)信贷支撑有力,提供充足资金保障。着眼于破解群众发展特色产业融资难、融资贵和风险高等问题,努力把国家普惠政策转化为特殊政策,用足用活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双联惠民贷款和“双业”贷款三项利好政策,加强与农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的沟通衔接,积极向上争取贷款额度,简化审批手续,对农户按照1.5-30万元、对专业合作社按照300万元以下标准协调发放贷款,累计发放各项惠农贷款20.42亿元,户均2.6万元,覆盖面达到58%,为农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有力支撑了主体生产模式发展,加快了农业结构调整步伐。
(四)突出示范带动,着力扩大规模效应。围绕把****建成河西重要的绿色无公害果蔬生产基地、河西最大的旱作农业样板区和全省牛羊产业大县的目标定位,立足区域条件差异,宜畜则畜、宜菜则菜、宜果则果,打造3.5万亩精细果蔬产业基地、饲养量达226万只的肉羊生产基地和集种兔扩繁、饲草料生产和屠宰加工为一体的县级獭兔产业园。通过配套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及蓄水池、氧化池、防疫室、滴灌和自动卷帘机等生产设施,带动全县农牧业向集约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围绕新建一批,改造提升一批,规模扩张一批,稳定提高一批的思路,建成大靖镇长城村枸杞、民权乡山湾村优质梨、泗水镇下四坝村酿造葡萄、上四坝优质梨、土门镇宝塔寺村优质梨、黄花滩乡马永路沿线酿造葡萄等千亩示范点10个,建成300亩以上的市、县级示范点70多个,为全县特色林果产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五)整合项目资金,完善基础设施配套。通过整合通村公路项目、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项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项目和县财政筹资等多种形式,根据设施农牧业示范点建设进度和实际需求,分期分批安排解决基础设施,特别是对建设进度快、规模大、急需要解决基础设施的示范点优先安排解决,切实加大设施农业示范点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确保设施农业建设顺利推进。同时,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水利工程建设、扶贫开发、妇女小额贷款等涉农资金,加大对特色林果业发展的投入力度,对灌水渠道、滴灌、道路、防护网、支架等各项工作给予高度支持,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工作。
(六)强化技术服务,全力提升建设质量。建立县乡村三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118个,发展县乡村三级农业技术人员944人,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农牧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聘用村级科技助理员32名,农民技术员170名,在一线全力以赴指导群众做好特色林果各项工作。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合理搭配县乡村技术人员,实行包乡、包村、包点、包户、包棚责任制,对设施农业开展全程跟踪指导服务,帮助群众解决各类技术难题。加强与甘肃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兰州大学、省畜牧兽医中心及山东、宁夏、内蒙古等省10多家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交流合作,从科技推广、技术培训、良种引进、信息服务、质量监管、疫病监测、疫病防控等方面,为产业发展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配套服务,实现了技术服务的全覆盖,为主体生产模式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技术保障。
三、取得的成效
(一)拓宽了群众增收致富门路。至2013年底,全县累计建成设施农牧业11.13万亩,发展特色林果业17.18万亩;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由2010年的2663元增加到2013年的3940元,年均增长16%;农民来自主体生产模式的收入达到2063元,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已由2010年的24.1%提高到了2013年的34.6%,主体生产模式已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
(二)推进了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和“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求,通过推进主体生产模式,大幅压减亩产值2000元以下、单方水效益5元以下的高耗水、低效益作物,大力发展旱作农业、高效节水农业、优质牧草等高效优势产业和以酿造葡萄、枸杞、优质梨、红枣等为主的特色林果业,推进了农业内部结构调整。
(三)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设施农牧业以超时令、反季节生产为主,利用人工设施,使农产品打破传统农业的季节性,实现了农产品的反季节上市。近年元旦、春节期间,恰是****农民出售温室蔬菜和暖棚肉类最多的时节。建立健全“农超对接”、“农社对接”、“社企对接”、“社校对接”等机制,搭建了农产品展示展销平台。积极开展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扶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四)增强了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设施农牧业能有效抵御沙尘暴、强降温、晚霜冻等自然灾害,而且由于人为可控性强,也利于防治病虫害,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实现高效优质生产,打破“十年九旱、年年抗旱”的被动局面,保障了农民群众的基本收入。
(五)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主体生产模式有效破解了“结构性缺水”的难题,促进了禁止开荒打井和禁止户外放养政策的落实,加快了生态经济兼用林建设,有力推动了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两大约束性目标”的实现,增加了林草植被,加快了国土绿化步伐,有效遏制了生态恶化,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三赢”的目标。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群众观念固守,发展认识不统一。多年来,传统农业在群众思想中根深蒂固,部分群众依旧将土地当成“吃饭碗”、“命根子”,“养猪为了过年,种地为了口粮”的小农意识严重,存在小富即安的保守观念,没有从真正意义上认识到发展主体生产模式、实现脱贫致富的重要性,主动性、积极性不高,影响了主体生产模式发展的进度和质量。
(二)农业基础薄弱,产业化程度偏低。农业基础比较薄弱,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不高,干旱、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等长期制约我县农业发展,特别是水资源的约束越来越明显,整体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同时,由于我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少且产品单一,市场占有量小,各类产品基本处于初级加工和原料型产品层次,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
(三)土地流转滞后,规模发展难度大。一方面,由于群众在改良耕地时投入程度的不同,以及耕地本身的地力条件和灌水条件的差异,加之多数农民满足于目前农业税免征、粮食直补等惠农政策带来的实际好处,导致群众不愿流转耕地。另一方面,由于对土地流转政策缺乏理解和认识,加之服务机构不健全、流转程序不规范等因素,农民对土地流转政策心存疑虑,存在后顾之忧,导致土地流转困难,影响了主体生产模式的规模化连片发展和集约经营。
(四)缺乏项目支撑,建设资金缺口大。我县主体生产模式建设资金需求量大,但由于农民自身积累不足,缺乏生产性投入资金,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既无资金来源又无项目支撑,加之县财政财力有限,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不能及时跟进,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设施农牧业的建设进度和效益发挥。特色林果基地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项目,每年投入的项目资金约2500多万元,但根据实际情况,这些资金远远不能满足特色林果产业的发展。
(五)后续产业滞后,难以实现量的突破。由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足、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水平较低、农业名优品牌建设滞后,市场营销力量薄弱、占有量小,导致大部分畜产品和林产品基本处于初级加工和原料型产品层次,多以低级原料和初级产品的形式销售,没有精深加工的高附加值产品,产业链条难以延伸,市场开拓力弱,形不成规模优势、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产业发展难以实现量的突破和质的飞跃。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标签:调研报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3粉丝

5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