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化烦恼 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人之常情,烦恼是人人都避免不了的。但是,人对待烦恼的态度不同,烦恼于人的影响亦不同,通常人们说的“乐天达观”与“多愁善感”就是显然的区别。乐天达观之人一般不或很少自找烦恼,而且善于淡化烦恼、化解烦恼,所以,活得轻松、活得潇洒,于心、于体大有益处。而多愁善感之人“喜欢”自找烦恼,一旦有了烦恼,忧柔万千、牵肠挂肚,离不开、扔不掉,活得吃力、活得窝囊,于心、于体大有害处。 如果把两者的区别说得再清楚一些,就是:乐天达观之人善于把别人可能当作烦恼的不当作烦恼,还善于淡化常人都会当作烦恼的烦恼;多愁善感之人常常把别人不当作烦恼的当作烦恼,还往往自扰地提高烦恼的等级。说实在的,人生的大多数烦恼都是自找的,本来没有那么多烦恼,或者说那原本就不是烦恼。 当了几年处长,就想当局长,结果提了资历差不多的别人,似乎面子显得过不去,就烦恼上了。实际上就你现在的资历,在那处长的位子上,不知有多少人羡慕你!世上毕竟还是处长以下的人多。你说,这到底该不该是烦恼? 再说,局长虽有比处长多的得意,但局长也有比处长多的烦恼;当局长的未必就比当处长的幸福,当处长的也未必就比当局长的多烦恼。不信?你可以问问你自己,你比当副处长时多了多少幸福?又少了多少烦恼? 不少人都为钱而烦恼。有了一万,想两万;有了两万,想三万;有了……还是烦恼。不知想两万能够得到时的满足到哪儿去了?你说,这到底该不该是烦恼? 再说钱多有钱多的得意,钱多也有钱多的烦恼;钱少的或许没有钱多的那么神气,但钱少的也没有因钱多而产生的那么多的担忧。平民小户没有大富之家那么多对盗贼、绑架的担心,恐怕也少有为争夺家产而至亲反目,甚至相残的悲哀。不信?你看看古今中外的小说、戏剧里,家庭悲剧是平民多还是富家多? 至于那富有安逸之人为体形扩张而烦恼;好东西吃得太多了,为脂肪肝而烦恼;买了汽车为家里没有停车库而烦恼;跑遍了商场为买不到合适的时装而烦恼,等等,那更可以说是自找的。你可知你那能够带来烦恼的条件,世上有多少人是梦寐难求的? 不论你是高官还是平民,不论你是富豪还是穷人,不论你是社会名流还是无名之辈,恐怕谁也超越不了“有得必有失”的人生辩证逻辑。得到的是以失去的为代价,失去的是以得到的为补偿。或许你认为你得到的比失去的更有价值,所以你愿意为得到而失去。其实,那也未必,谁又知道你将来不会为你得到的付出更大的代价?“文革”名人王洪文,倘若没有那最高之人赐予的及天高就,大概总不会落此刚过知命之年就病死监牢,而且遗臭百世、秧及家人的下场。 北塞的老翁不为失马而忧,因为既成事实,忧而何用?也不为后来所失之马又带回良马一匹而欣喜,因为这于今是喜,于后难测是何,喜之或许过早;再后来儿子因此良马而摔跛了腿,老翁仍未过忧,原因如同失马;再再后来,边塞战乱,青壮年皆征从军,去者九死一伤,老翁之子则得以幸免。请问: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或许,你会责问我:照你这么说,人生只有安于现状,不该有所追求了?非也!前面所要说的只是人生别自找烦恼,并非说人生不需去努力争取你可以得到的东西。两者并不是矛盾的、排斥的。只不过是说,你不必为你没有得到的东西而烦恼,哪怕你经过很大的努力,或许也应该是属于你的。因为,这已成为现实;因为,你之所以能够烦恼的拥有也许已是很多人所追求的;因为,你如果得到也是以现在或将来的某种付出为代价的;你当然不必为你认为相对小的失去和将来未知的付出而放弃可以得到的机会,但是,也大可不必为你那不值得烦恼的未得到而烦恼。 人生不自找烦恼,但还是少不了烦恼,因为人是现实中的人。碰到了确实烦恼的事而无一点烦恼,那是超凡脱俗的圣人,不是现实社会中的人。但现实的人在意识境界方面是有区别的。有了烦恼,善于淡化、善于化解,是人生至高意识境界的体现。人生也往往在淡化、化解烦恼的过程中,催生了欢乐和愉快。 要学会善于淡化、化解烦恼,首先要把烦恼看作是似是而非、可大可小的。同样的事情,对某些人是是,对另些人是非;对这些人是大,对那些人是小;烦恼因人而有,因人而无;因人而大,因人而小。受了上级批评,听之改之并不放在心上者有之,听之火之恼羞成怒者有之,听之忧之数日不振者也有之;身患绝症,有的人能正视现实,心虽有忧而不绝望,有一线希望做百倍努力;有的人却一蹶不振,病虽有望而不配合,有治愈可能却撒手西去;考大学落榜、谈朋友失恋、乘车被踩、邻里之争,等等,世人对此反应可谓形态各异,天壤之别。不信?你可以看看你的周围。明白这一点,是善于淡化、化解烦恼的基础。 至于淡化、化解烦恼的方法,因人的主客观条件的差异太大,烦恼之事又是千差万别,不可能有立竿见影的锦囊妙策,只能靠各人在实践中体会、总结。某种方法对此人可能甚为有效,对彼人也许一无作用。但是,有几个基本的观点还是有一定普遍意义的: 一、时间的观点。时间是人类一切烦恼乃至悲哀的天然淡化剂和化解剂。它对于不同人的区别,在于有的人是主动运用它来淡化、化解烦恼,从而减轻了烦恼的压力和影响力;而有的人是被动享用它,虽然烦恼的压力和影响力也在随时间的自然延伸而减轻,但两者对人的得益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遇到烦恼之事,倘若你主动从时间的角度来考虑一下,心中对此烦恼之事的感受程度可能就会大大减轻。受了上级的当众批评,面子很过不去,心里难以承受,不妨试想一下:三天后、一星期后,至多一个月后,谁还把这件事当回事?何不提前享用这时间的益处呢?同样,任何烦恼之事都是一定时间段的烦恼,无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淡化,以至完全消无。工作的委屈、失财的惋惜、失恋的伤感,以至丧亲的极悲,无不被时间的无形之手悄悄地从记忆的脑海里抹去,留下的只是随着时间推移而越为浅淡的遗痕。对时间的超前意识将有助于你淡化、化解烦恼。 二、比较的观点。合理、恰当的比较是淡化、化解烦恼的有效方法。人们对烦恼之事感受程度的大小,实际上是人们或有意识、或无意识将其与另一事物比较的结果。有意识地选择合理、恰当的比较对象,往往能在烦恼形成的初期起到较快的淡化、化解作用。 如前所说,未被提升局长而引起了烦恼,你可以比一比那么多没当上处长的人,比一比还有同样没得到提升的处长们,别老是和那些被提升的原处长相比,否则,烦恼将因你无意而有效的“挽留”与你长期作伴。 发生了重大车祸,死伤多人,皆为不幸。未伤者受惊,轻伤者轻痛,重伤者重痛,死亡者惨痛。由前往后比,虽是不幸,但又是大幸,心虽忧但有所释;由后往前比,则是不幸中的大不幸,雪上加霜忧更忧。当然,对死者来说是无忧可谈了。 合理、恰当的比较,并没有改变、也没有增加存在的条件,但能起到改变心理感受的作用,你何不试试呢?也许你认为这似乎接近于阿Q的精神胜利法。其实,对烦恼的心理感受本身就是精神作用,你完全可以利用对你有益的任何心理方法,谁也没有给阿Q以心理方法的专利权和垄断权。 三、换位的观点。俗语说:旁观者清,当事者迷。就烦恼之事来说,也是如此。置身于烦恼之中的人,往往执着于一点,甚至钻“牛角尖”,千丝万缕难找头绪,忧忧终日难以自解。此时,置身于局外的旁观者的劝导,往往可以起到指点迷津和淡化、化解烦恼的作用。旁观者之所以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其主要原因,就是旁观者能够超脱于“感情用事”的束缚,可以比较客观、冷静地面对形成烦恼的现实,相对来说,容易找到摆脱困境、妥善处理问题的办法。 所以,身处烦恼之人,如果有主动的换位意识,则对淡化、化解烦恼,以至尽早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办法不无好处。你可以想想:如果不是我,而是我的朋友、同事发生了我现在这样的事,我会怎么考虑?我会如何劝导他?我应该帮他做些什么?这不需要你交学费,不需要你付出任何代价,只要你主动地去想就可以得益的事,难道你不愿意做吗? 四、现实的观点。所谓现实的观点,就是勇于承认现实,坦然面对现实,对任何既成事实的过失、损失、灾祸,不必为之过多的后悔和烦恼,也不必因此而不休地责备自己或别人,而把思想和精力放在努力弥补过失、最大可能地减少损失上。否则,过多的后悔、不休的责备,不仅与现实无益,而且还会不同程度地加深矛盾、扩大事端、增加烦恼。 如小户人家,收支月月结余无几,主妇不慎失款数百元,少算半月菜金有多,此事当属烦恼之列无疑。主妇为此若忧愁不解食无味、悔恨不已睡不香,“主男”又埋怨责备、喋喋不休,如此,难说不无可能引发新的“家庭大战”或家庭意外,为失款再付出更多的代价。不如都冷静分析分析,有无找回的可能?如有,尽力而为;若无,就承认现实,主动摆脱无益的烦恼、责备,一起商量共度“财政困难”的办法。同样,对任何引起烦恼的事情,只要以观实的、积极的态度对待,总是有益于淡化烦恼、早日走出困境的。 当然,道理上能说得通的,实际上未必都容易做得到;但是,连道理都不明白的,恐怕实际上更难以做得到;而明白了、说得通道理,又主动实践的人,肯定是最能做得到的人,也是同样条件下最少烦恼的人。不信,你可以试试。 一九九六年十一月十七日 (本文刊于1997年7月30日《文汇报》“笔会”专刊,获得1997年首届《文汇报》“笔会”文学奖。作者系李伟,现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 n) r( G& x' 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