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书记蓝绍敏民情日记:致富还得靠双手% B+ Q3 W5 A/ ~) `
' g4 f1 O L7 a! D1 ~8 G. k 5月12日 多云
( P) f' _, ] t5 P今天比往常醒得早些,醒来时,窗外的花草树木还辨不出颜色。昨天下午来到杜墩村后,和村里不少居民见了面,依然是一张张洋溢着幸福与满足的笑脸,但也见到了一些忧虑、迷茫的脸庞。
C3 k% d4 j: ^这样的脸庞,在屠园我也见到不少。许多五六十岁的群众告诉我,自己年纪大了,土地流转了,想做些工贴补家用,但找不到适合自己的活。有年轻一点的说,家庭负担重,既要照顾老又要照顾小,没法离家找工作。他们的忧虑不一而足,但都与收入有关。连日来,这样的表情不断盘旋在脑海。
( t3 W. g, m! i0 ]2 Q我十分理解这部分乡亲的忧虑,祖祖辈辈习惯了土里刨食,过着“吃饭种田、喂猪过年”的平常日子。如今,从土地中腾出手来,一时之间还不能适应,也找不到其它生计,不知何处安放自己的双手。6 M8 p- }& a. K. _" O, a4 x, @
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以前老百姓种着自家的地,“手里有粮,心里不慌”。现在土地流转了,只有手里有钱,才能心里不慌。看来,要让老百姓既住上楼房,又心里不慌,我们需要加油努力的事还不少。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油然而生。为此,无论在屠园还是在界集,我都专门了解了集中居住群众的就业情况。
/ J* K" e7 \! a H; o. B S G- } _/ U: N
昨天在屠园,当地的全民创业园和“三来一加”项目就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那里不少的留守妇女和“50、60”人员都找到了增收的就业岗位。而且,有的工厂用工至今尚未满额,“三来一加”的订单也做不完。群众只要想就业、想找活干,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c) d3 O& H5 ?; y6 f; g
这种情况在界集新城也有同样的范本,当地的林农复合型产业消化了许多劳动力,尤其是留守人员和“50、60”人员。早饭后,我专门去了他们的车厘子产业园看了看,与那儿的群众一起劳作。
, v! I, T) {$ |( i9 m0 ]车厘子产业园的老板告诉我,附近村里的不少乡亲都到这里做些农活,一亩地的工钱是800元,平均每个人每天能有50元的收入。特别是当地政府出资为32户贫困户每人购买了50棵车厘子树苗,由他们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并约定30%的利润返给贫困户,每年每户贫困户可以增收2500元,实现了兜底式扶贫。& S: r: L0 s' g$ k& @* W# e
听到这些,我感到很欣慰。为了群众增收致富,地方政府一直都在不懈努力。
9 G. q3 B7 C% k3 Z$ o在地里劳作时,一位皮肤黝黑的老人引起了我的注意。我上前一问才知道,他叫顾士学,今年已经73岁了,但是身子骨还很硬朗,是田里年纪最大的一位。老顾笑眯眯地对我说,“我在这里已经干了三年了,打药、栽花、拔草什么活都干,没有阴雨天一个月能挣1500元左右,按月结工资,再加上自己流转3亩地,日子挺好过的,而且天天干活也不生病,还能攒点钱等年纪再大些养老用。”: ?& b* p" h; I" V0 b# ~' s8 k# l
看到老顾,我想起了前天在屠园全民创业园王利剃刀厂看到的另一位老人。当时,头发花白的老人正在麻利地包装着剃须刀。我就试探性地问,“您一定是这里年纪最大的吧,一个月能挣多少钱啊?”老太太指着旁边的另一位老太太,笑着对我说,“我今年才70岁,她才是年纪最大的,72岁了,我们一个月能挣1000块钱左右。”“每天工作累吗?”我跟上一句。“还行,不苦也不行啊,趁身体还好,苦一点是一点。”3 ~( @3 o0 t+ H
一个是界集的林农复合产业现场,一个是屠园的全民创业园,不一样的地点,一样的笑脸,勤劳、乐观、自信而满足,自豪感和幸福感溢于言表。
# z# [5 g' F, ]" X/ N4 \3 _这两张令人可亲可敬的笑脸让我久久难以忘怀。70多岁的人了,他们还在用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
6 l( T3 {% I# z/ A: ^然而,也有一些五六十岁甚至三四十岁的老百姓,总是牢骚满腹、怨天尤人,总是消极等待、坐等靠要,对就业增收不热衷,对打工挣钱不积极,恨不得天上掉馅饼,巴不得政府全兜底,从没有认真想过找条路子养家糊口,靠自己双手勤劳致富。但也需要广大群众自力更生,凭借双手勤劳致富。我希望全市干群一起努力,共同开创美好的明天。3 T5 z' v) {0 I& r+ |; R$ V/ e
在车厘子产业园和群众一起劳动时,他们告诉我,两个月后就能吃到甜瓜了,到时候,甜瓜不仅香甜,还透着牛奶的香味。我期待收获的那一天,更期待那样的甜蜜滋润着每一位乡亲的心田。
' ~7 B1 @9 C+ x$ i) ^) V, V4 R$ u1 ?) ?: i8 J! i
. h2 O! Q0 p7 C+ \2 D" 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