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谚云:“民以食为天”。可见人们在衣食住行的基本活动中,食是第一位的。宁化客家小吃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异彩纷呈,中外闻名。纵观300多种宁化客家小吃都是就地取材,手工制作、纯天然、无污染的美味食品。它以其用料考究、烹饪精细、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受到众多海内外食客的青睐。目前已有烧卖、韭菜包、黄馃等15种小吃被认定为“中华名小吃”,61种被认定为“福建名小吃”。宁化客家小吃目前还存在名气不广,挖掘不深,品牌不响,规模不大,品质不高、市场不宽等不足,既有发展的独特优势,也有劣势。如何做强客家小吃文化产业,促进宁化经济发展呢?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六条对策措施。
一、广泛宣传,扩大影响
做强做大客家小吃文化,首先要让广大民众知晓宁化的客家小吃文化。宁化客家祖地是客家小吃文化的发祥地,其资源丰富,品种繁多,特色鲜明。但据调查,宁化客家小吃文化的知名度远远不如沙县小吃文化。要加大宣传力度,取得更有效的宣传效果,必须做到“突出重点,形式多样,受众面广”。一是突出重点。就是在对客家祖地小吃文化进一步深化、挖掘、整合的基础上,抓住最能体现宁化客家小吃文化特色的,有代表性的小吃进行宣传。主要是已被认定的15种“中华名小吃”。依我所知主要有:烧卖、韭菜包、鱼生、大卷、老鼠干、擂茶、煎包、驼子、粉皮……抓住这些宁化重点小吃宣传,就能起到以点带面,举一反三的作用。二是形式多样。宣传形式多样化,可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电脑网络、手机微信等各种媒体,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宁化有线电视和电脑网络《宁化手机报》及《客家魂》、《宁化文艺》等刊物都要辟“宁化客家小吃文化”专栏进行宣传。可举办宁化客家小吃节,邀请国内外的知名作家、美食家到宁化进行客家小吃文化专题采风活动,撰写有关文章,在国内外重要媒体宣传,提高知名度。同时要组织专人编写《宁化客家小吃文化大观》专著及通俗易懂,简明有趣、图文并茂的《宁化客家小吃》、《宁化客家小吃故事》等小册子以及制作有关的音像制品广泛宣传。三是受众面广。宣传范围不仅在宁化县内,而且要不断扩大到全国各地。这里是指接受宁化客家小吃文化宣传的人要广泛,知晓率高。在县内要让干部、教师、普通民众等都知晓宁化小吃,可免费赠送《宁化客家小吃》小册子读物给机关、学校、乡镇、宾馆老秘网,让更多的人知道宁化客家小吃有多少,其特色优势在哪里?同时把这些读物及音像制品作为礼品赠送给县外客家地区及国内外客家后裔进行宣传,达到“墙内墙外都有香”,从而扩大了宁化客家小吃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调动广大民众共同做强客家小吃文化产业。
二、深入挖掘,丰富内涵
宁化客家小吃大致有300余种,而常见到的大概只有20﹪左右,必须对现有的宁化客家小吃进一步搜集、整合,深入挖掘,不断丰富其文化内涵,增添其魅力。可从文化、经贸、工商、宣传、客研等有关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宁化客家小吃调查队,深入各乡、村进行民间小吃调查,搜集,整理,掌握第一手资料。然后请美食家、专家、学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丰富文化内涵。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丰富宁化客家小吃的文化内涵:一是从小吃与名人的联系着手。这样既有小吃文化的效益又有名人文化的效益。比如:香爽无比的“伊府面”就源于伊秉绶为母做寿时创制“长寿面”的传说。另许多小吃都可进一步挖掘研究、编创、丰富其名人文化。二是从小吃蕴含的客家精神着手。客家小吃是客家人在征服自然、改造社会、改造客家人自身中,生产、工作和生活中,长期创造形成的。在小吃制做、改进过程中已渗透了客家人的一定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品质,要进一步挖掘和丰富。三是从小吃的起源、传说、故事、民俗着手。宁化客小吃在传承过程中大都与民间的传说故事、民风习俗有联系。因此,我们可组织一些作家、专业人员深入民间进行田野采风,收集整理创作出富有文化韵味的作品、可编成书籍或摄制成音像作品,使小吃更富有文化厚重感。比如:叶子糕与客家孝子官友基的故事联系在一起,就可让人既品尝到香甜柔软的叶子糕,又能感受到客家人的孝敬美德,从而使其收到口腹之欢和精神之怡双效益。
三、突出特色,推出品牌
做大做强宁化客家小吃文化,发展宁化经济,就要推出宁化客家小吃的品牌。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特色,有每个地方的品牌。基于目前宁化品牌不响的现状,我们要抓住宁化特有的,具有代表性的小吃作为品牌推出。据调查研究,宁化客家小吃主要有:客家擂茶、韭菜包、烧卖、生鱼片、田鼠干、豆腐驼子、黄馃、粉皮、伊府面、煎包、咸笋干、肉糕、大卷等等这些宁化独特的客家小吃。有的可申请注册商标,精细加工、大批生产,向国内外市场推销;有的可开品牌专卖店经营;有的可进行系列开发、深度加工、精制包装。比如:客家擂茶,可采用现代技术深加工,加以精包装,可以随冲随喝,是一种理想的品牌小吃。在保留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改进,扬其长,避其短,就能使这些客家小吃不断完善,打响宁化小吃品牌,使宁化小吃在饮食文化大花园里大放异彩。
四、拓展市场,向外推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