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精准扶贫工作,在各级各部门的努力下,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推进过程中也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精准扶贫工作部署,按照习总书记“四个切实”、“六个精准”、“四个一批”的要求,落实全省深化精准扶贫工作会议精神,提高精准扶贫工作实效,本文以全国整村推进精准扶贫试点县、全省扶贫开发重点县宁化为例,重点分析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一、宁化县精准扶贫工作基本情况及成效
宁化是著名老区苏区县,经济发展水平一般,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2014年初全县贫困户7720户22756人,其中扶贫户3838户13259人,其他五保户、低保户等3882户9497人。面对如此庞大并艰巨的扶贫任务,县委、县政府探索实施了“348”精准扶贫工作机制,“3”是指采用“三步工作法”,精准识别贫困对象;“4”是指采取“四因四缺分类法”,精准分析致贫原因;“8”是指采用“八种帮扶模式”,分类施策精准帮扶。同时,重点围绕三个方面问题,着力整村推进精准扶贫。一是围绕“环境如何造”问题,突出改善贫困村生产、住房和公共服务条件,为贫困户脱贫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围绕“人往哪里去”问题,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来料加工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贫困人口就业创业。三是围绕“钱从哪里来”问题,借助方方面面力量,挖掘贫困村自身潜力,拓宽扶贫资金来源。通过这些措施,2014年宁化县脱贫1778户5513人,脱贫率24.2%,取得明显成效。
二、推进精准扶贫工作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1.贫困地区基础条件差。地处偏僻、基础设施落后的地区,往往就是贫困人口集中的地方,这是普遍规律。宁化地处闽赣边界山区,多数贫困村为老、少、偏、穷村。一是交通设施落后。全县无过境铁路和国道,村级断头路普遍存在,通组公路尚有1000公里未硬化。如,治平乡高峰村距乡政府所在地20.6公里,7条通组路有5条未硬化,山高路远,出行不便。二是农田基础设施陈旧。农田水利设施大多年久老化失修,加上自然灾害频繁、经常受损,严重影响农田灌溉和农业生产。三是居住条件简陋。全县仍有2342户6325人居住在木质或土木结构房屋,特别是边远地带的居住环境还比较恶劣。如中沙乡石门村总共100余户,还有80户住在老旧破的房屋里。四是社会事业欠账多。不少乡村缺少医疗卫生、教育、文体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条件亟需改善。
三、提高精准扶贫工作实效的对策与建议
1.加大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力度。一要适当降低造福工程项目申报门槛。省上对造福工程100户以上集中安置点进行补助,难以满足多样性需求,宁化在省上造福工程补助基础上,对30户以上的集中安置点免收房屋土地办证费用;对50户以上的,补助每个搬迁人口1000元用于配套设施建设;对100户以上的,给予50万元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补助。但县级财力有限,建议省上对30户以上造福工程集中安置点给予分类分标准补助,降低申报门槛,提高补助标准。二要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目前,省交通部门切块下达各县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但难以满足县乡村三级路网建设需求。如,按照省资金安排,宁化“十三五”期间每年大概只能安排通组路60公里,与实际需求的总量1000公里差距大。据了解,贵州省计划到2017年总投资400亿元,全面完成通村公路,完成70%以上通组公路。建议省上设立通组公路建设专项资金,完善乡村路网。
2.增强贫困户脱贫致富能力。一要鼓励创业就业。贫困户贫困的根源是没有很好的创业就业。为此,宁化一方面进行免费培训,鼓励贫困户外出发展客家小吃;另一方面,实施“家门口就业工程”,鼓励交通条件较好的贫困村,利用闲置校舍或旧村部等开办来料加工企业,对招用6个以上贫困人口的企业和经纪组织,给予运费补助5000-30000元并减免各项规费。但扶持力度仍然薄弱,带动贫困户创业就业有限。建议省上出台发达地区企业录用外地贫困户就业的补助政策,从全省的视野来带动贫困户就业创业。二要增强创业资金保障。对小额信贷,要增加担保基金、扩大信贷规模、加大税收优惠等,为贫困户和带动贫困户致富的农业经济组织提供信贷担保。三要探索沿海乡镇帮扶贫困村。部分沿海乡镇的经济实力、财政收入已经达到甚至超过山区县,可筛选部分乡镇与贫困村对口帮扶,着重提供就业岗位、产业帮扶等方面。
3.突出产业扶贫。产业扶贫是解决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手段,是脱贫的必由之路。一要按行业和类别设立省产业扶贫专家指导组,扶贫开发县设专家工作站,指导各县规划产业扶贫项目,提供技术、科研等服务。二要出台政策扶持做大带动贫困户的龙头企业,可按企业录用贫困户人数给予专项补助或奖励,促进扶贫龙头企业与贫困村产业及贫困农户的对接。对发展产业致富的贫困户,补助必要的启动资金,推动产业实施。三要推行“企业包县、整体脱贫”模式。如,建议永辉、新华都等超市利用自身销售渠道优势,针对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富有市场前景的产品,成立专门销售公司,将在该县深加工的农产品销往全国,从而形成农民种养、企业加工、全国销售的良性循环。该模式通过产业融合,形成集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实现第二、三产业反哺第一产业,以求贫困乡村取得较高的效益。
4.精准利用扶贫项目资金。在全国扶贫开发工作“四到省”基础上,2014年四川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建立扶贫项目审批权下放到县,实行责任、权力、资金、任务“四到县”制度的意见》,明确县级人民政府自行建立健全扶贫项目审批管理机制;根据省下达的资金,建立符合实际的资金分配机制;资金的使用与建档立卡结果相衔接,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扶贫资金直接用于扶贫对象等。这一制度有利于提高扶贫项目资金的使用精准度,建议省上参照四川省做法。
5.给予贫困县重大项目资金扶持倾斜。贫困户要脱贫致富,地方政府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只有县域经济发展,造血功能增强,才能彻底摆脱贫困。建议上级有关部门加大对重点贫困县的扶持力度,给予政策、资金倾斜。一是对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统筹考虑人口总量、人均财力和发展水平等因素安排下达扶持资金,在项目资金安排和承接产业转移方面给予更多倾斜。二是加强对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申请等方面政策倾斜,在承接沿海产业梯度转移上,由省里作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适当降低省级工商发展资金项目、生产性重点扶贫项目等申报门槛;补助省级扶贫开发贫困县一定比例的铁路、公路资本金,适当减免经济开发区林地审批费。三是对于经济发展落后的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建议省上给予省旅游发展项目重点扶持补助。文/肖长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