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高质量的公文除了启迪人的思想、指导人们社会实践,应该还具备流畅的语言、清晰的逻辑结构、严谨的写作技巧等,这也和公文写作遵循的“言之有据、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序”基本原则相互契合。笔者结合近几年的公文写作实践和个人工作实际,认为公文写作要达到上述要求,就要切实做到“五个结合”。 一是坚持宏观和微观结合,增强公文的指导性。宏观与微观相互结合,是公文写作的基本要求。一篇有价值、能指导工作实践的公文,应该做到既能体现上级指导思想、方针政策、领导意图,也能契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实际情况。一个单位经常要撰写单位汇报材料,或是给上级领导听,或是给兄弟单位听。那么,如何使这个材料吸引领导注意力,引起与会者的共鸣?如何达到向兄弟单位推广的目的?在写作汇报材料时,若能把单位的特色工作、创新举措和成效聚焦到本单位发展的重点、领导关注的焦点、开拓创新的难点上来,则一定能吸引参会者的注意力,达到推广经验、指导实践的目的。譬如,市政府外侨办作为全市对外开放的前沿政府部门,在参加全省外事会议工作时,要汇报单位特色工作和创新工作,笔者紧密结合市外侨办服务全市“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聚焦主题,撰写了《用好机遇 凝聚抢抓“一带一路”建设力量》。全文围绕“在工作重点上,突出‘一带一路’”“在力量整合上,倾斜‘一带一路’”“在决策参谋上,服务‘一带一路’”这三个层面展开。文章引起与会者热议,受到了上级领导好评。“一带一路”既是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江苏省、连云港市聚力贯彻落实的战略,深受国内外关注。笔者在写作过程中,巧妙地结合这个议题,把文章内容集中到外事侨务部门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结合外侨职能服务全市“一带一路”建设上来,把外事侨务部门服务“一带一路”置于国内宏观背景下进行论述,较好地做到了宏观和微观结合,自然而然引起了大家的兴趣和共鸣,增强了文章的指导性和针对性。 二是坚持统述和分述结合,增强公文的层次性。统述和分述结合简称统分结合,有时候也可以叫总分结合。若把统述和分述相结合的方式灵活巧妙地运用到公文写作中去,就能充分彰显文秘人员的写作功力和写作水平。一般情况统述会出现数字化的短语,譬如“五个结合”“四个强化”“三个提高”。概括来说,就是能够驾驭纷繁复杂的材料,很好地归纳和概括标题与层次标题之间、句式与句式之间的逻辑层次关系。两者的关系是,标题与层次标题的统分结合,标题统述,层次标题分述,层次标题下面需要进一步对自身内容进行拓展论述。句式与句式之间的统分结合,前面一个句式统述,后面句式分述,后面句式一般不需要进行内容拓展。 第一,统分结合在标题和层次标题之间的具体运用。例如,“围绕三大活动,着力三个提升”作为一篇文章的标题,接下来层次标题是这么展开的:围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提升为侨服务的主动性(要展开论述怎么做以及取得的成效);围绕侨情大普查活动,着力提升为侨服务的针对性(要展开论述怎么做以及取得的成效);围绕“学习型机关”创建活动,着力提升为侨服务的实效性(要展开论述怎么做以及取得的成效)。层次标题很好地呼应了文章标题,表述形象、论述有力、层次清晰,而且三个层次标题下面还有依次展开的论述。 第二,统分结合在句式与句式之间的具体运用。我们经常在一段文字材料论述展开过程中(无论是文章的开头、过渡、结尾,还是文章的主体部分),看到类似这样的语言表述:后面几个语句对前面一个语句起着解释说明的作用,读起来节奏和谐、很有气势。例如:坚持“三个落实”,就是落实领导、落实责任、落实机制;落实“三个强化”,就是强化创新、强化目标、强化考核;紧紧围绕“一个重点”“两条主线”,一个重点是“一带一路”,两条主线是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做到“五个一”,党组成员每人联系一家涉外或侨港资企业,每半年走访一次涉外、侨港资企业,撰写一篇调研文章,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这些句式有个共同的特征,前面的一个语句统述,后面语句围绕前面统述语句依次说明,语言干脆凝练,给阅读者一种形象直观的感受。也有一些句式较长的统分结合的示例:例如,我们在扎实开展《江苏外事》通联工作,首先,始终坚持“三个充分认识”,即充分认识《江苏外事》是全省外事系统学习外事政策、探讨外事理论、交流外事工作、宣传外事成果的载体,充分认识《江苏外事》是全省外事系统唯一的省级宣传、学习、交流的刊物,充分认识配合做好《江苏外事》通联工作是宣传连云港外事工作成果、借鉴先进地区外事经验的重要平台。上述例子统分结合,既能梳理大小标题与层次标题、句式与句式之间的逻辑关系,也能很好地彰显写作者的语言概括力和表现力。 三是坚持虚写和实写结合,增强公文的饱满性。虚实结合是日常公文写作实践中常用的方法,利用观点和材料相结合,组成整篇公文结构框架和基本内容,这样文章才会有血有肉。公文写作中的“实”材料,指的是具体事实、典型案例、调研材料、工作措施、真实数据等,实写是让文章观点在具体的事实材料中得以凸显,进一步增强文章观点的说服力和可信度;公文写作中的“虚”材料,指的是名言警句、政策理论、方针政策、指导思想等,虚写就是借助于对某一问题的认识角度、立场看法,分析政策理论、指导思想等得出的观点,例如,“根据《中共连云港市委、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连云港市人民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要求,现已组建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外事与侨务办公室,原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原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一并撤销。”可以看出上述决定的依据是市委、市政府的文件要求,这是虚写的具体表现。一般来说,公文尤其政府工作报告、调研报告、发言稿等材料既要实写,也要虚写。譬如,“调查研究是做好领导工作的一项基本功,调查研究能力是领导干部整体素质和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有从严上要求,向实处着力,才能拿出既符合中央精神、又贴近当地实际、深受群众欢迎的政策措施来。因此,党员干部下基层必须一竿子插到企业车间、宾馆社区、农田老舍,摸清真实的家底和存在的问题。”“调查研究是做好领导工作的基本功……政策措施来”,这两句话分析了调研的重要性和调研从严的必要性,属于虚写部分。“党员干部下基层……存在的问题”这句话提出调研工作要求和措施,属于实写部分。先虚后实、虚实结合、相得益彰、相互印证,很好地说明了调研工作必须“实打实”以及如何“实”。 四是坚持严谨和生动结合,增强公文的可读性。曹丕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说明文章对治国理政的重大作用,从另一个层面也蕴含了好文章、好作品对促进时代进步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因此,在公文写作实践中,广大文秘工作者要铭记使命、结合实际、刻苦钻研、积极探索,巧用这“五个结合”,树立精品意识,撰写高质量的公文,为个人、为单位,也为这个社会、民族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作者: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外事与侨务办公室张良 来源: 应用写作杂志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