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社会发展与时代潮流,党校的课堂必须“活”起来,内容上要专而精、广而博,形式上则要生动、活泼,要有亲和力,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党校教育的吸引力。: B) W0 g$ H6 y2 K# ^5 I
在此,笔者特以《苏轼的为学、为官、为人》一课的讲授为例,论述这一观点。
) @, L9 Y* D" i3 O 《苏轼的为学、为官、为人》是我于2014年精心准备的一门新课程,纳入学校主体班教学,既是一门知识课,又是一门修养课。备课时,我查阅了关于苏轼的大量资料,包括他的人物传记、个人作品集以及后人对他的一些评价论述等,又认真收看了北京师范大学康震教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中所讲的《唐宋八大家·苏轼》,基本做到了胸有成竹。《苏轼的为学、为官、为人》主要讲四点内容,即苏轼生平、苏轼之为学、苏轼之为官、苏轼之为人,两课时,每个课时讲两点。
4 w: { b. t6 |5 A: V6 Z 开场白,我讲述了苏轼的一首诗和他的一则小故事。诗由党校校园内一处叫“瘦俗园”的竹林引出,因为这个名字源于苏轼的一首诗《于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故事是他与大禅师佛印的一场“口水官司”,佛印称苏轼为“我佛金身”,而苏轼则说佛印是“牛屎一堆”。一诗一故事,立即拉近了与学员的距离,激起了学员的兴趣,我顺势引导大家:“从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非常雅致的人,是一个文学修养极高的文人雅士;而从这则小故事中会发现,苏轼又是一个大俗之人,同我们寻常人并无多大区别。可以说,苏轼是一个复杂的人,矛盾的统一体。”进而引导大家进入《苏轼的为学、为官、为人》这门课。
/ O3 r4 [- S, r4 ~' ? 介绍苏轼的生平,我不是照本宣科,而是讲了他的名字的来历,翻译了他的父亲苏洵的《名二子》这篇小文章,还讲了“蜀有彭老山,东坡生则童,死则青”(张端义《贵耳集》)的民间传说,以表示人们仰慕苏轼“吸收天地之精华方成其才”的美好愿望。讲到苏轼担任过的一些官职,如“凤翔府通判”“黄州团练副使”“吏部尚书”“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等,我都一一与现在的官职进行类比,“凤翔府通判”相当于今天“凤翔市副市长”“礼部尚书”相当于今天“教育部部长”……让大家不觉得生硬。
+ w8 M6 K/ t0 { 介绍苏轼之为学,我在论述了他在诗、词、文三方面的成就之后,提炼出“苏轼的综合实力第一”的观点,并将他与之前之后许多文人进行了对比,在介绍他的书法成就和他的“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时,我设计了一个小小的提问:“你们知道天下第二行书、天下第一行书分别是哪位书法家的哪幅作品吗?”引起了大家的思考和讨论,课堂的气氛立时活跃起来。( C2 Z2 `& }; a5 `
介绍苏轼之为官,我讲授了一则“东坡画扇”(何薳《春渚纪闻》卷六)的故事,这是他在做杭州通判时判的一个案子,还介绍了他在登州为官五日即向朝廷上《乞罢登州榷盐状》、为当地百姓做好事的佳话,以及他在海南讲学明道、培养出海南历史上第一名进士姜唐佐的故事,学员们听得饶有兴味。
G. d! _3 a5 z+ h9 ]) q/ [8 S7 Z c" f3 ^4 b
, [( o4 H" [4 S* i+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