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写作培训班](http://www.caiyes.cn/data/attachment/common/cf/155402q2p9x0hv5z775n2s.jpg) ●肖文禄 褚伟力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花朵,他们的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和未来。近年来,由于成长环境的变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也出现一些令人忧虑的变化,其中最突出、最让人关注的是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这一问题已引起国家高层的高度关注,200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本文依据三明市未成年人犯罪调查相关资料,对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趋势及对策做些探讨。
一、 当前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突出,呈现六大趋势
1、未成年人犯罪率高于其他人群。未成年人犯罪的年龄构成主要是12到18岁。笔者对调查资料做了两个比较,一是12到18岁人口犯罪率与全部人口犯罪率的比较,二是12到18岁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率与这部分人在总犯罪人员中比率的比较(见表1)。
注:市区指梅列、三元两区;人口数为常住人口,源于2003年人口统计资料;犯罪人数及犯罪率为2000年至2004年一季度合计数。
两个比较得出两个结论:(1)未成年人犯罪率显著高于全部人口的犯罪率。全市高出1.9倍,其中永安高出3.67倍。(2)未成年人犯罪占全部犯罪人数的比例显著高于其在全部人口中的比例。全市高出2倍,其中永安高出3.64倍。上述两个比例高出倍数几乎相同,相互佐证,进一步说明未成年人是犯罪的高发人群。
2、未成年人犯罪人数与所占比例逐年上升。在这次调查中,有部分县作了年度统计(见表2)。
从表2看出,四县(市)未成年人犯罪的绝对数(人数)与相对数(占全部犯罪人数的比例)都逐年递增。增长最多的是宁化县,2000年到2003年人数从53人递增到115人,增长2.17倍,所占比例从15.1%增长到35.0%,年增5%。
3、未成年人犯罪以侵财犯罪为主,但暴力化趋向明显。从部分县市统计的1719名未成年人犯罪看,犯盗窃的1434人,占83.4%,抢劫112人占6.5%,此外,抢夺6人、敲诈18人、扒窃7人、诈骗1人,以上与侵财有关的共1578人占91.8%。未成年人犯罪另一个突出特点是暴力化倾向明显。统计的1719名未成年犯中,带有暴力色彩的犯罪共计216人,占12.6%。在暴力犯罪中,最突出的是结伙斗殴,数人、数十人聚集在一起,手持凶器,相互打斗,不计后果,致人死亡或伤残。
4、农村地区未成年人犯罪高于城市。对表1进一步分析发现,虽然市区总的犯罪率远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约2.5倍)但未成年人犯罪率以及占全部犯罪人员的比例却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犯罪率低16.2%,在全部犯罪人员中的比例低57.4%。从全市统计情况看,未成年人犯罪比例最高的是宁化县和清流县,未成年人犯罪分别占全部犯罪人数24.4%和25.2%,这两个县都属于三明的偏远山区县,最低的是经济相对较发达的梅列区和三元区,分别占5.0%和7.6%。
这一结论似乎与我们传统的观念不一样,过去我们误认为城市是未成年人犯罪的“重灾区”,其未成年人犯罪现象要比农村地区严重的多。从以上分析比较中我们得知城市是成年人犯罪的“重灾区”却不是未成年人犯罪的“重灾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反差?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水平以及就业程度要好于农村,使得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得到减缓。通过对不同地区未成年人犯罪的比较,为我们了解未成年人犯罪状况提供了新的视角,这对于开展相应的预防工作十分重要。
5、团伙犯罪突出,惯犯、累犯多。从全市统计看,未成年人犯罪共同作案占80%以上,其中团伙犯罪占60%以上。在查获的案犯中,相当一部分都有多次违法犯罪经历。有的长期作案,犯案数十起;有的“几进宫”,抓住放出去后,继续作案。
未成年人犯罪特点与其这个年龄的心理、生理特征密切相关。未成年人喜欢三五成群,拉帮结伙,加上这个年龄在还未完全发育成熟,在体力、智力上要单独作案尚显不足,这就决定了他们要结伙作案。未成年人判断、自控能力差,不辨是非,犯了法却不知错,不懂得改过,所以屡犯惯犯。有的还把“未成年”作为“护身符”,认为为自己是未成年人,犯了法政府也无法处理,一些成年不法分子特别是黑恶势力,也利用这一点,以小恩小惠拉拢、利诱、操纵未成年人犯罪,充当他们的打手和工具,未成年人成为一些黑帮势力的外围组织。
6、年龄向低龄化发展,性别从单纯男性向女性逐渐参与发展。据宁化县统计,2000年至04年第一季度抓获的362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中,不满14岁的36名,约占10%,处罚的315名未成年违法人员中,14-16岁的173人,占54.9%。从各地上报的案例看,年龄最小的才9岁。未成年人犯罪的低龄化,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它一方面反映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青少年的发育和成熟提前,另一方面反映了未成年人犯罪的严重性,是衡量未成年人犯罪程度的重要指标。
未成年女性犯罪从过去几乎没有到现在并不鲜见,显现了向女性发展的趋势。专家指出,工业化社会发展的基本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将伴随女性青少年犯罪的不断增多,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将是女性青少年犯罪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 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的关键在教育
1、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掌握着主要的教育资源,学校教育具有专门性、系统性、基础性特点,这些特点是其他教育所无可比拟、无法替代的,学校教育可以也应当发挥主渠道的作用。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严重,与学校这个主渠道作用没有发挥好有很大关系,许多在校生、辍学生违法犯罪就是例证。当前学校教育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在教育时间上存在断档。我国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对很多学生来讲,初中毕业后将失去升学的机会。据了解,初中毕业的学生只有1/3有机会升高中,1/3读职业中专,还有1/3流向社会。实际上流向社会的未成年人还远不止1/3,因为我们所讲的九年义务教育还不是很充分,据国家教育部的资料,我国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的年限不足7年,城市为10年。初中毕业一般只有十五六岁,是未成年人向成年人的过渡时期,是心理、生理变化最大最快的时期。无书可读、无业可就的现实,加上困惑、迷惘的思想心理,使一部分人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笔者认为,应尽快普及高中教育,以解决十五六岁这部分人教育断档的问题。二是素质教育不到位。近年,国家提出教改,从升学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但实施不到位,效果不理想。家长和学校是教育这个链条上最主要、最关键的两个环节。但目前这两个方面对教改的积极性都不高。从家长来说,最关心的是孩子能不能升学,升学是今后前途的敲门砖,升不了学就意味着孩子没有前途、失去了希望,所谓素质教育只是空中楼阁,中看不中用。对于学校来说,教育是一个产业,它提供的服务(或者说产品)首先需要家长满意,家长的意愿就是他们办学的导向,在家长普遍希望自己孩子升学的情况下,他们不得不把升学率作为第一诉求。所以在不解决孩子升学难的情况下,素质教育就很难落实。解决办法是普及高中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升学机会。三是学校管理教育缺位、错位。学校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使命,但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情况下,学校注重“授业”,忽视了思想道德教育、心理教育,“传道、解惑”的功能没有很好发挥出来。在对学生特别是“差生”的管理上存在简单化作法,对“问题生”不是从教育挽救的角度去耐心帮助,而是采取停课、劝退、开除等“甩包袱”作法,把他们推向社会。要纠正这种缺位、错位的问题,要从改变对学校评判体系入手,评判一个学校好坏、级别不能光看升学率有多高,而要有一个包括学生德育教育在内的更科学、更全面的评价体系。
2、加强和改进家庭教育。中国有句古话:子不教父之过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成长产生终身的影响。当前在家庭教育中存在一个误区、一个难点、一个新问题。一个误区是,多数父母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观念的驱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孩子的心理、人格、道德成长,认为只要学习好就可以“一俊遮百丑”,为了让孩子学习好,给孩子承受了过重的压力。一个难点是,“问题家庭”的教育。据中央综治委的调查,未成年犯中“家庭成员和直系亲属中有犯罪记录”的占22.9%。这里指的仅仅是“犯罪家庭”,实际是我们讲的“问题家庭”还应该包括离异家庭、父母人格有缺陷的家庭、父母扶养教育能力有问题的家庭,如果把这部分家庭计算在内,其子女违法犯罪所占的比例要高得多。对这部分家庭的子女教育是一个很大的难题,由谁来承担他们的教育问题目前没有答案。一个新问题是,城市化进程带来的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一部分未成年人随父母进城,但他们在就学等方面并没有城市居民的待遇,就学难成为非常突出的问题。还有一部分家庭父母进城了,孩子却留在家里,成为“留守孩”。这些“留守孩”由于失去了父母的直接监管,出现问题的也比较多。针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应该采取不同的对策。对大多数家庭来说,关键要有一个正确的心态,不能光希望孩子成才,更重要的是首先要让孩子学会怎样做人。对“问题家庭”子女的教育,社会、国家要更多地承担起责任,可以采取支助贫困地区子女就学搞的“希望工程”的做法,由国家发起并资助、社会赞助搞一个“关爱工程”,让“问题家庭”的子女感受到全社会的温暖,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对流动人口家庭子女的教育,要解决流入城市农村孩子受教育权的问题,要按照国家《义务教育法》的要求,让他们享受城市子女在教育方面的同等待遇。对“留守孩”乡(镇)政府、村委会及学校等相关部门,要积极协助做好管理教育工作。沙县夏茂派出所的民警,多年来把对“留守孩”的教育管理纳入工作日程,经常主动到“留守孩”的家庭走访,了解他们的表现情况,帮助家长做好教育管理工作,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3、积极营造未成年人成长的良好环境。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必须有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但审视现在的社会环境,却很有问题。很多人把未成年人犯罪归罪于色情、暴力书刊(影视)、网络(网吧)等不良文化的影响。但这只是问题的一面,更深层次的问题是现在的青少年可看的东西、可去的地方实在太少了。当今社会太商业化、太功利化了,能供青少年去游玩的场所、设施很少,就是有也要收钱,去趟公园有的也要买门票。各地都花钱建了一些青少年宫,但大部分都租给商家开公司、开商店去了,留下的几间办一些培训班也都是要收钱。好玩是青少年的天性,在他们无处可去的情况下,当然只好选择去网吧。只有多一些适合青少年可去的场所、多一些青少年可活动的设施、多一些适合青少年可看的节目、书刊,他们才能真正远离不健康的场所、不健康的文化。
4、切实抓好“问题少年”、“问题生”的重点教育。在未成年人犯罪中,平时有劣迹的“问题少年”、“问题生”占了绝大多数。把这部分人管好了、教育好了,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就能得到有效遏制。对这部分人教育挽救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密切配合,共同努力。对学校来说,首先要改变观念,纠正重视“好生”轻视“差生”的做法,对学习成绩不理想、平时表现不好的学生不能放弃教育责任。为国家培养人才是对社会的贡献,为国家培养守法守纪的公民同样是对社会的贡献,而且是义不容辞责任,要从这个高度来认识“问题生”的教育。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既是伦理、道义上的责任,也是法律上的责任,对自己子女犯错、犯罪不能逃避责任,更不能纵容。社会的有关方面如村居委会、公安派出所也要满腔热情地做好教育挽救工作。永安市燕南派出所在“问题生”帮教方面的经验很值得借鉴。该所从2000年开始介入“问题生”的帮教工作,他们按照家长自愿原则,从辖区的永安三中筛选了12名“双差生”(表现差、学习差),由派出所、学校、家长三方签定责任状,采取家长每月写出孩子表现、学校每月一次鉴定、派出所民警每月一次登门家访的“三帮三教”的做法,同时经常组织他们参加一些集体公益性活动。
作者单位:三明市公安局
责任编辑:林运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