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人生要处理好十种关系

[复制链接]
竹叶红了 发表于 2015-8-4 16:51: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人生要处理好十种关系

    人生是美丽的,又是复杂的。一个人要走好自己的一生,需要处理好各种各样的关系。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我认为需要处理好十种关系。
(一)将与士的关系
拿破仑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我想,这句话没有错,这是从士兵上进心的角度来说的。一个士兵如果没有想当将军的愿望,那就会失去斗志,失去前进和进步的动力。但我要强调的是,将军不是天生的,不是自封的,而是从一名士兵一步步干上来的。因此,我要说,想当将军但不想当好士兵的士兵,更不是好士兵。假如你连一名士兵也当不好,那你永远不会当上将军。这就是当将军与当士兵之间的辩证关系。也就是说,你只有首先想当好一名士兵,想干、能干、会干,才能具备成为一名将军的条件。
要学会品尝生活的苦酒。热爱生活,学会品尝生活的苦酒,做一名生活的强者,这是当好一名士兵的前提。假如你连生活也不热爱,对生活失去信心,那么你根本谈不上对工作的热爱和激情,更谈不上有所作为。在《聊城晚报》上曾经有一个报道,题目是《张道涵:聊城圆梦 笑对人生》。张道涵是我市莘县一位十七岁花季少年,天资聪明,学习成绩非常优秀,按他老师的话说,如果不出意外,他一定能考上北大或清华。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天才少年,命运却对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他患了骨肉瘤。他深知:骨肉瘤发病率很低,这方面的研究也很少,80%的患者都会死亡。但是,他的母亲告诉记者,无论病情多么严重,张道涵每天早晨起床后都要对着镜子给自己一个微笑。面对所有人,他都尽量保持微笑。他说:“尽管我得了病,但要尽可能保持好的精神状态,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别人,同时也要用微笑鼓励自己。”为什么他身患绝症却能笑对人生,在他身上看不到“病人”的影子?我想,这种从容来自他对生活的热爱和自信。还有吴川市第三中学老师容紫云,她被确诊为晚期肾衰竭(尿毒症)以后,与病魔作顽强的斗争。容老师患病之后,《湛江日报》、《吴川报》都作了及时报道。报道在读者中引起较大反响,不少热心读者给他夫妻俩打电话、写信,鼓励他们直面艰难,勇敢地活下去。而更多的热心人积极为其捐款,市里的领导还亲自作出批示并到医院看望,帮助她解决实际困难。人间的真情给了容老师极大的鼓舞。她在日记中写下这样一段“生命誓言”:“活着总是美好的,生命的每一秒都是宝贵的。我真不愿意这么早就离开这个人世,我还有很多事没有做,我还有很多东西未拥有,我的人生还会重放光彩,我要活下去!”“我要活下去!”当你听到这样一句很多健康人都无法体会到的生命誓言时,你的内心是否也会有所触动?是呀,人间有真爱,有真情,一个身患绝症的人尚能如此热爱生活,何况我们这些健康的人呢?同志们,朋友们,热爱生活、拥抱生命吧。无论遇到什么情况,我们都要坚定地生活下去。大众日报上曾经刊登过一篇署名张启瑞的文章,题目是《要学会品尝生活的苦酒》,其中有这样一段话:“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不仅有歌声、美酒、鲜花和诗情,也会有眼泪、苦恼、荆棘和烦忧,对生活馈赠的美酒谁都能很自然地接受,问题在于苦酒,有的人一旦遇到不幸,便愁眉不展,一蹶不振,失去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由此了结一生的也不鲜见。生活有如大海行舟,并非一帆风顺,遇到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在所难免,这就需要我们对生活持正确的态度,要学会品尝生活中的‘苦酒’,要设法扫除一切烦恼和忧闷。……生活就是这样,只有你笑脸相迎,它方展开热情双臂。有道是冬天过后有春光,风雪停息又艳阳。只要我们朝着改变自己命运的方向去努力,去奋斗,生活的苦酒终会酿成甘醇。”这是多么富有诗意的哲理呀,这是每个人几乎都要面临的问题,美酒和苦酒,顺利和挫折,快乐和烦忧……这一对对的孪生姊妹都会时时刻刻陪伴着你,向你提出挑战,让你作出明智的选择:或奋起,或消沉;或迎战,或退却;或去战胜它,或被它战胜。它存在于人生的各个方面:事业、生活、工作、学习尤其是家庭和爱情之中。我们每个人特别是我们的年轻朋友,都应当学会品尝生活中的苦酒,做一个生活的强者,做一个播种幸福的人。
要保持正确的人生航向。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跛足而不迷路的人,能赶过虽健步如飞但却误入歧途的人。”这句名言是有深刻道理的。一个人要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首先要选准正确的道路,一旦迷路,误入歧途,哪怕走错一步,也会给自己带来终身悔恨的,即使你的大脑再聪明,再有能耐,也不会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别人的。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对党赤胆忠心,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我们党对广大党员干部最根本的要求,这决不是空洞的政治口号。作为党员干部,我们一定要把讲政治摆在首位,真正用科学发展观这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行动,自觉遵守党的纪律,高标准,严要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人生航向是否正确,政治上是否坚定,事关党员干部形象,事关自身的前途命运,切不可掉以轻心。
    要培养奋斗不息的精神。这是当好一名士兵的内在动力。曾子说:“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意思是说,为了远大的理想目标,有志之士就是要以实现国家的仁德大业为己任,奋斗不息,死而后已。不可想象,古人会有如此宏伟的理想和非凡的气魄。当今,我们的时代,我们的国家是多么需要有更多的人具有这样的精神,这样的品格,这样的工作态度啊。因此,要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最需敢闯敢试、百折不挠的信心和勇气,最需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奋斗不息之心。遇困难而难不住、倒不了,始终保持那么一种精神、一股劲,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就能给事业的成功注入一股强大的动力。
要提高自己的能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当好一名士兵,在工作上有所作为,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具体来说,要努力提高五个能力:一是增强学习能力。有人说,掌握大量知识未必一定能带来财富,但肚里没货将一辈子匍匐在财富金字塔的底层,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有关资料显示,在全球生产总值的高速增长中,知识份额已经由20世纪初的5%上升到今天的80-90%,由此可见知识的力量。而知识的获得,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就是学习。学习型组织理论创始人彼得.圣吉教授在他的名著《第五项修炼》里提出了L不小于C的学习公式,L是学习速度,C是变化速度。他强调,只有学习速度大于、至少等于形势变化速度时,才能适应环境变化,获得成功。这就告诉我们要时刻保持强烈的知识危机感,持续不断地学习理论、学习政策、学习业务、学习新的科学知识,这样才能做到与时俱进,厚积薄发。二是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思维决定行动,缺乏辩证思维能力就无法准确理解、深刻把握各项方针政策,更好地指导实践。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要学习一点唯物辩证法,凡事都要坚持用全面分析、一分为二的观点辩证地分析问题、看待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辩证分析、明辩是非的能力。这样,我们才能遇事考虑全面、视野开阔,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方向明确,才能在困难面前办法多、方法灵。三是增强创新能力。邓小平同志指出:“要克服一个怕字,要有勇气。什么事情总要有人试第一个,才能开拓新路。”这就是说,做事缺乏创新、没有突破,工作就缺少活力、生气和亮点。只有增强创新意识,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才能在工作中做到“别无我有、别有我优、别优我特”,才能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和亮点,进而促进事业的发展。四是增强配合协作能力。要树立全局观念,既各司其职,又相互支持、密切配合;既勇挑重担、当好主角,又协同作战,当好配角。对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切实增强合作意识,不断提高和谐共事的能力,努力形成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五是增强自律能力。廉洁自律是为官之德,从政之本。古人云:“治人者必先自治,责人者必先自责,成人者必先自成。”领导干部只有身端影正,以身作则,模范带头,其言行才有说服力和感召力。如果自律意识不强,思想道德防线不牢,经不起腐蚀和诱惑,就会“物必自腐而后虫生”,就很容易被人情网、关系网左右,被糖衣炮弹击中,以致执法违纪、执法犯法。一些党员干部在困难和危险面前曾是英雄,但在糖衣炮弹面前却打了败仗,而这种败仗往往是自律不严打开缺口的。其实,一个人最难认识的是自我,最难战胜的也是自我。作为党员干部应当十分珍惜组织的信任和个人的政治生命,常怀律己之心,切实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把多年接受的教育薰陶化为内在的信念力量和约束力量,切实做到稳得住神、管得住身、抗得住诱惑,牢牢守住党性原则防线、思想道德防线和党纪国法防线,确保“常在河边走,永远不湿鞋”。
(二)苦与乐的关系
梁启超先生在《最苦与最乐》里说过一段话:“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这段精辟的论述,雄辩地说明了苦与乐之间的辩证关系。我想,我们只有在工作岗位上尽了责任,付出了艰辛,才能从工作的苦中得到乐,这样的乐才应该算是真乐。
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古罗马的奥维德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匹马如果没有另一匹马紧紧追赶着并要超过它,就永远不会疾驰飞奔。”马需要挑战,人更需要挑战。而要应对挑战,仅靠领导和别人的督促不行,因为那只是外因,外因还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俗话说,“井没压力不出油,人没压力轻飘飘”,就是说压力对人的成功进步的重要性。这里的关键,是要自我加压,要始终保持一颗奉献进取、奋斗不息的心。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些警世名言展现了古人那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今天对于我们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毛泽东主席在建国前夕就告诫全党:“务必要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艰苦奋斗精神时指出:“ 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 温家宝总理也说过一段话:“我从在大学学地质到从事地质工作整整25年。这期间大部分是在非常艰苦和恶劣的环境中度过的。我深知人生的艰辛,也知道国家建设的艰难。但我也树立了一种信念: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不畏艰险,勇于攀登,一定能达到光辉的顶点。”这些伟人的谆谆教导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没有积极进取、不畏艰险、吃苦耐劳、奋斗不息的精神,是难以有所作为的。这里,尤其要处理好沾光与吃亏的关系。不要认为干的工作多了会吃亏,干的工作少了就沾光。实际上没有白干的工作,领导的眼睛是雪亮的,同志们的眼睛是雪亮的。干好工作是你成长进步的基础,工作干不好,什么也谈不上。所以说,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干的工作越多越沾光,干的工作越少越吃亏。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就不会有怨气,不会去偷懒,不会去耍滑。要相信,只要你踏踏实实地做事,命运是会青睐你的,那些荣誉、那些进步是早晚会向你招手致意的。
要保持乐观。孔子曾评价过他最喜欢的一个学生颜回。他说:“贤者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意思是说,颜回的家里粮食很少,也就刚刚够煮饭那么一小笸箩,水只有一瓢,刚刚够喝,住在陋巷,非常破烂的小地方。面对这种境况,所有的人都会不堪其忧,怨天忧人。而颜回却从来不改变他那种乐观的态度,无论在多么差的物质环境下都不改变他那种内心的坦然、安宁和乐观。日本松下电器的经营之神、誉满全球的东方之子松下幸之助在《谈人生》中也有这样一段话:“乐观豁达的人,能把平凡的日子变得富有情趣,能把沉重的生活变得轻松活泼,能把苦难的光阴变得甜美珍贵,能把繁琐的事项变得简单可行……人的心态变得积极,就会改变自己的命运,就会活得更好。”他还说:“人的一生,或多或少,总是难免有浮沉。不会永远如旭日东升,也不会永远痛苦潦倒,反复地一浮一沉,对于一个人来说,正是磨炼。因此,浮在上面的,不必骄傲;沉在底下的,更用不着悲观。必须以直率、谦虚的态度,乐观进步,向前迈进。”契诃夫也说过:“人生至善,就是对生活乐观,对工作愉快,对事业兴奋。”其中,对生活乐观至关重要。有段短信写得好:“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常与朋友聊聊天,古也谈谈,今也谈谈;不是神仙胜似神仙,愿你快乐一整年。”以这种快乐的态度对待人生,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更加丰富多采,人生才会有一个走向成功的基点。
要尽职尽责。唐代韩愈有句不朽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事业心、责任感,作为一种精神面貌、工作姿态、思想境界,是每一位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政治素质,也是我们从事任何工作、成就任何事业的基础。事业心、责任感,还是一种工作态度,有什么样的工作态度,就会有什么样的工作干劲、工作举措,进而形成什么样的工作效果。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做好本职工作,最重要的是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热爱自己从事的事业,甘于无私奉献,正确对待名利,不计个人得失,这样你在本职岗位上才能安下心来,把本职工作当作一项事业来做,才有可能取得工作成效。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要恪尽工作职守,清楚自己的职责范围,认清自己所肩负的责任义务,明确自己在本职岗位上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怎样才能做好,如何才能做得更好,今年的工作重点是什么,应该拿出什么样的工作措施,对这些情况要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处理好工作范围内的一切事情,对自己负责的事项不推诿、不拖拉,尽最大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这样,你尽了职,尽了责,吃了苦,才能取得工作成果,才能从自己的成果中体会到乐处。
(三)大与小的关系
古人云:“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扫一屋”与“扫天下”将实现小目标是实现大目标的基础的道理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扫一屋”是“扫天下”的准备,“扫天下”是扫好一屋之后可能有的结果;但连“一屋”都扫不好的人,即使你有再大的扫天下的雄心壮志,也只能在想象中扫扫而已。只有扫好“一屋”的人,才有可能扫好“天下”。这里的“一屋”,可以引申为是小事,是基础,而“天下”,可以引申为是大事,是提高。世间之事,有大小之分,而要做成一件事,总要有种种的准备工作,准备工作不足,连小事都做不好,更不要说做大事了。就象于丹教授在《论语》心得讲的那样,一个好的人格应该是有一种理想主义的天空,让你可以有飞翔的翅膀,不妥协于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但另一方面,要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要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三点:
要从大处着眼,坚定理想信念。信念的力量是强大的。也许你听说过“子贡问政”的故事。子贡问他的老师孔子,从政需要什么,一个国家想要安定,政治想要平稳需要哪几条呢?孔子说的很简单:“足兵足食民信之矣”。就是说要有三条:第一,要有强大的兵力;第二,要有足够的粮食;第三,要有坚定的信念,老百姓要对国家有信仰。可子贡嫌三条太多,非得叫老师去一条。孔子说,那就去掉兵,不要兵力了,但人总得吃饭,总得有信仰。子贡还不干,非要让老师再去一条。孔子说,那就再去掉粮食,我们宁可不要粮食了,他最后的结论是“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意思说,没有粮食,无非就是一死,自古至今谁不死啊,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没有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他认为,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军队,可以没有粮食,但不能没有共同的信仰,不能没有坚定的信念。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树立正确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做人做事的根本,是每一名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人生课题。理想信念是人生的总开关,总闸门,是事业成功的基础和保证。理想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无数事实证明,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一旦动摇,很容易被糖衣炮弹所击中。一个人如果信念坍塌,就会成为茫茫大海上失去航标的一叶扁舟,随时都有触礁沉船的危险。只有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强大的精神支柱,才能在名利、权力、金钱、美色、人情面前保持理智,才能严律己、存正气、禁贪欲。因此,作为党员干部对自己应该坚持什么,应该警惕什么,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真正在思想上树立起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以严格的党性要求自己,以所肩负的重任鞭策自己,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挡得住诱惑,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根基。
要从小处着手,注重细节。古人云:“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所以,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在现代社会中想做大事的人很多,但愿意把小事做细的人很少。可以说,我们的社会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营销专家汪中求在他的新著《细节决定成败》中指出:1%的错误可能导致100%的失误,伟大源于细节的积累等等。这些道理雄辩地告诉我们,细节在一个人、一个企业或者一个国家的兴起中有多么重要。它告诫社会各界:精细化管理的时代已经到来,一定要注重细节,把每一件小事做细做好,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确,细节组成历史,细节铸造完美,有时候一个细节会决定事情的性质、发展的方向、结果的成败,细节能体现精神和真谛,所以每个细节都不能忽略。否则,一个细节的疏忽也可能会影响整体工作的顺利进展,甚至导致全局皆输。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注重工作的每个细节,致力于细节的完美无缺,从小处做起,以精细之心、精细之风、精细之笔、精细之力,铸造工作的完美,创造事业的辉煌。
要始于足下,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和志向,必须从脚下开始,从当下做起,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所以,作为党员干部来说,必须首先有想干的激情,再有会干的思路、能干的本领,才能最终干出成绩。在这个过程中,有两点至关重要:其一,要求真务实。正如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的:“求真务实是党的活力所在,也是党和人民事业兴旺发达的关键所在。什么时候求真务实坚持得好,党的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就充满朝气和活力,党和人民的事业就能顺利发展;什么时候求真务实坚持得不好,党的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就缺乏朝气和活力,党和人民的事业就受到挫折。”我们应该按照胡总书记的上述指示要求,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把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与推进党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把自己置身于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潮流中,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认真研究解决本职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坚决克服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创造一流业绩,以出色的实际工作成果向党和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成就。其二,要开拓创新。要知道,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们应该在思想上牢固树立创新意识,把创新融入本职工作的全过程,努力创新思维方式,创新工作方式、工作方法、工作机制,以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思路、创新的举措,推动本职工作上水平,促进党的事业大发展。
(四)舍与得的关系
俗话说,舍得舍得,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对于党员干部来说,要正确处理好舍与得的关系,侧重于“舍”,少考虑“得”,做到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要正确对待个人得失。我们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唯一宗旨,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在如何正确对待名利等个人得失问题上,我们党一直要求党员干部坚持党的事业第一,人民的利益第一,个人利益无条件服从党和人民事业的需要,为国家为民族奋不顾身地工作。要真正达到这些要求,最根本的是要树立牢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有了这样的精神支柱,站得就高了,眼界就宽了,心胸就开阔了,对个人的名利待遇等,就能够正确处理”。这一重要论述,为党员干部加强党性锻炼,在名利得失上保持良好心态,始终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指明了努力方向,应该成为立身做人、为官从政的座右铭。 应当看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分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给人们的思想带来了一定的冲击;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的影响,使一些同志在认识和对待名利得失上,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有的人拼命追求名利地位,满脑子都是个人的“小算盘”,稍不如意就牢骚满腹;有的人缺乏自知之明,不能正确看待自己,总喜欢以己之长比人之短,贬低别人抬高自己,甚至不惜弄虚作假;有的人一旦看到个人进步无望,转而搞“堤内损失堤外补”,损公肥私,拼命为个人捞“实惠”。这种种不健康的心态和行为,与我们党的性质宗旨、与领导干部的基本道德要求是格格不入的。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对关系个人名利的种种问题能否处理得当,对走好人生之路至关重要。处理得好,不仅有助于提高思想道德水平,而且还能成为积极进取的动力;反之,就会成为阻力和包袱。这些年来,随着思想政治工作力度的加大,绝大多数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大局意识、奉献意识明显增强,展示出了正确对待名利得失、安心尽职的良好精神状态。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共产党员应该在名利得失上保持“平常心”,对名、利、地位之类身外之物看得淡一些,对于自己的升降留去客观地、平静地对待。在职务晋升的道路上,总有人“快”一些,有人“慢”一些;在名气、荣誉等方面,同样是有人获得多一些,有些则默默无闻。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在个人名利得失面前应该站得高一些,想得远一些,心胸开阔一些,保持良好的平常心态,以发展的、辩证的眼光看待和分析自己的得与失,不能只是片面地强调自己的奉献、付出,还要多想一想党组织和周围同志对自己的培养、关心、帮助,想一想人民的关怀与厚爱,找一找自己存在的差距和不足。要清醒地认识到,人生价值不在于职位的高低,而在于奉献的大小,因此要辩证地看待职位晋升的快与慢,不要在职务提升问题上比快慢,而要在工作成绩上比大小,比出精气神,比出思想上的高境界。要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把心思放在工作上,把注意力集中到提高从政水平、切实为人民服务上来。这样全面地看问题,自然会多一些平和心态,少一点牢骚和埋怨。当然,主张要有“平常心”,绝不是提倡安于现状,更不是提倡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平常心”同“进取心”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不断学习,加强思想改造,时刻把党的事业、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才能具备淡泊的心境、较高的思想水平,才会不为获取个人名利而丧失党性原则,丧失做人的人格,才会像毛泽东同志倡导的那样,真正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要正确攀比。人往往都有攀比心理,这不足为奇。但关键是要选准“比” 的参照系,解决好“和谁比”、“比什么”、“如何比”的问题。“参照物”选对了,就可能比出责任,比出动力,比出进取心,比出心理平衡来;“参照物”选错了,就会比出坏心情,比出怨气,比出失落,比出心理失衡。如果总是和进步快、荣誉多的人比,总是和一些人比享乐、比虚荣,那可能只会越比越感到不平衡,越比越泄气,越比越消极,越比越落后,越比越危险。如果和普通群众比,和那些在艰苦地区、特殊岗位默默奉献的人比,就会越比越感到自身存在差距。也就是说,我们党员干部不应该盲目地比,而应该学会正确地比、科学地比,这一点对于年轻同志尤其重要。那么,应该比什么呢?应该比志向、比工作、比学习、比奉献。人的成长进步不可能一帆风顺,尤其当遇到挫折、出现坎坷的时候,最难能可贵的是自己会做自己的思想工作,自己说服自己,放下思想上的包袱。总之,不论时代如何变化,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领导干部要淡泊名利,坚守信念,忠于职守,不断做好心理调整,筑好防止腐败的“堤防”,始终保持良好心态。
要学会舍弃。人的一生中,不可能什么都得到,要学会舍弃。在2008年发生的汶川大地震中,涌现了多少为了拯救他人生命而不怕困苦,甚至不惜舍弃自己生命的动人故事啊!象马尔康县卫生保健所52岁的退休医生杨云芬在废墟下扛着断石,撑了四天。同样努力的,还有救援者。营救、失败、再营救……颤巍巍的残墙和悬梁下,他们不肯放弃。第四天的上午,又一次失败后,杨云芬突然含泪对外面的人说:“放弃我吧,你们去救别人!”之后,她用玻璃片划破了双腕,吞下了金戒指,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现实生活当中,不少人都懂得“放弃”的道理,但这种“放弃”是为了更大的利益获得而放弃小的利益获得,为了更长远利益的获得而放弃眼前短期利益的获得,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能有更多与更长久的利益获得。而被埋在废墟下的退休医生杨云芬,她的放弃却不是为了能够获得更大的利益回报,因为她放弃的是生命,因为生命一旦被放弃,等待着的就只有永恒的失去。所以,杨云芬在废墟下对自己生命的放弃,是人世间代价最为沉重的一种放弃与付出,是一个人格高尚者作出的最伟大的牺牲,是人类所有放弃当中最悲壮、最让人可歌可泣的一种放弃。杨云芬放弃自己的生命并非是她不热爱生命,并非是她不想与仅剩的亲人在相互关照中度过余生,否则她也就不会在废墟下苦苦支撑四天。她决意放弃自己的生命,是因为看到救援她的行动一次次失败,而她担心恶劣的救援条件威胁救援人员的安全,同时不愿意看到救援人员因为她而“耽误时间”,所以她想通过自己放弃自己的生命,来保证救援人员的安全,及为其他等待救援者赢得获救的时间。正是在这样一种为他人安危与生存着想的心理驱使之下,她做出了放弃自己生命的伟大壮举。从这个意义上说,杨云芬虽然曾经是一个被埋在废墟下的等待救援者,但是她随后以放弃自己生命的方式,实现了自身从等待救援者向着救援者身份的伟大转变,以付出自己生命为代价,演变成一位与特大灾难进行殊死搏斗的伟大战士。在此次抗震救灾过程中,有父母将自己生的希望让给自己的孩子的,有人民教师为了救助学生献出自己的生命的,而此次杨云芬作为被救者,在救援人员正在作出努力过程中,选择自己放弃自己的生命,无疑为此次抗震救灾过程中显现出来的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舍弃”又增添一个实例。而也正是因为有着这些“伟大舍弃”的行为与表现,才使得此次特大地震灾难带来的不仅有悲惨更有悲壮,才使得此次特大地震灾难当中不仅有毁灭而更有希望,并使得救援者与全国人民都激发出更为伟岸的力量,使此次抗震救灾斗争最终能够取得全面胜利具有更大的保障。面对杨云芬如此悲壮的舍弃、伟大的舍弃,我们又有什么功名利禄不能放弃呢?
要学会奉献。只有奉献才能体现一个人的价值。时风企业文化中就有这么一条:“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但如何把每一件平凡、简单的事情做好,我看关键是要有责任心,关键是要有无私奉献的秉性。否则,哪怕再平凡、再简单的事情都是不可能做好的。有一天晚上,我加班工作到十一点,回家途中,在铁塔商场附近看到三位五、六十岁的人躺在各自的三轮车上睡觉,心里咯噔一下,这可是乍暖还寒的时候,他们竟然露宿在大街上。当时心里想,他们一定是生活所迫而风餐露宿、奔波劳累吧。与他们相比,我们大部分时间坐在机关上班,风不吹,雨不淋,每月还拿着一两千元的工资,吃喝不愁,再不倾心工作,奉献事业,不要说对不起党的培养,最起码也对不起自己拿的这份工资呀。所以,我们不管是身处领导岗位的同志也好,还是从事普通工作的一般同志也好,都应该兢兢业业,埋头苦干,无私奉献,而不应该有任何怨言。我们过去取得的成绩靠的是这种精神,今后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仍然要靠这种精神。有一首歌说得好,“爱拼才会赢”。一个人要想事业成功,首先得想干、想拼。思想懒惰,不思进取,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甚至连钟也不撞,不想事,不干事,半点党性原则也没有。不要认为干的事情多了会吃亏,恰恰相反这是对自己的最好锻炼。因为你干的事多了,你得到锻炼的机会就多,你的本事就长得快,你的成长进步自然就会更快。
(五)内与外的关系
内是外的根据,外是内的表现。作为一个人如何内外兼修,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我认为至少应做到以下几点:
要修身正心。孔子云:“欲先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所谓修身养性在正其心者,身有愤嚏,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孔子的这些论述,对于我们今天加强自身修养、培育美好心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有这样一则故事,也说明了这个道理。古时候有一个人进京赶考,发现地上有一枚铜钱,见四下无人,慌忙捡起塞入囊中。此举恰巧被主考官看见,便写诗来教育他:“一枚铜钱尚动心,要他做官定害民。贪心从此须悔改,未做文章先做人。”“未做文章先做人”一语道破为官者要加强自身修养的真谛,给人启发颇大。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加强党性修养就是按照党性的要求(坚持党的性质、纲领、指导思想、宗旨等),通过学习、改进和锻炼,来磨砺自己的品格和意志,以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性。实际上,这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完善的过程。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领导干部作风问题,说到底是党性问题。事实充分说明,领导干部作风与领导干部党性修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党性是作风的内在根据,作风是党性的外在表现,作风和党性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党性纯洁则作风端正,党性不纯则作风不正。”我们应该按照胡总书记的上述要求,坚持不懈地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培养高尚品德,弘扬良好作风,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这是每个党员干部改造主观世界的终生课题。
要谦逊大度。“真正的学者就象田野上的麦穗”,这是文艺复兴时期法兰西思想家的一个比喻,他解释道:“麦穗空瘪的时候,它总是长得很挺,高傲地昂着头;麦穗饱满而成熟的时候,它总是表现出温顺的样子,低垂着脑袋。”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人要走向成熟,关键在于谦逊。谦逊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求真务实、进步提高的基础。我国享誉世界的著名科学家、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 的钱学森同志,虽然名扬全球,但却始终保持着十分谦虚的态度。这种高尚的品德与他在科学上作出的杰出贡献成正比,两者相得益彰,光照后人。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离开美国,于10月8日回到祖国。回国后,周恩来总理为他一家接风洗尘,要他先到各地看一看,然后对国家的各项工作提出意见。怀着对新中国发展国防尖端科技事业的强烈责任感,钱学森于1956年2月17日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阐述了发展研制中国火箭导弹的实施方案。随即在周总理主持召开的一次军委会议上,钱学森应邀给最高军事领导人讲解我国发展导弹事业的规划和设想。此后不久,他的意见书被中央采纳,并于1956年10月出任新成立的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开始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创建工作。尽管历史已经证明,钱学森的意见书对建立我国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和开创航天事业起到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得到了周总理、聂荣臻等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但是他本人却在回忆文章中说:“我写的那个意见书就是聂帅回忆录里谈到的,在档案中有。现在想起来真是惭愧,那时我对中国的情况一点也不了解,意见书中错误一定不少。”这种出人意料的谦虚,更赢得了人们对他的尊敬。作为集科学大成、名彪青史的科学家,钱学森曾荣获国内外一系列的最高奖励。面对这些荣誉,他谦虚地说:“成绩归于党、归于集体。我作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一生所做的工作表示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的奖赏。”他处处体现的谦虚美德,愈加彰显了他的科学成就。正因如此,江泽民同志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时称赞他为“中国人的骄傲”。可见,一个人越是谦逊大度,越是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越是彰显他的高尚品德。
要慎言左右。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意思是,作为一个君子,饭可以不求饱,住可以不图好,但做事却必须认真而迅捷,说话要谨慎而不出差错。二十多年前,大众日报上曾经有一篇评论员文章,题目是《要慎言左右》,读来颇受启发。文中写道:“在日常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时,也同样需要提倡慎言左右,有的人有喜欢打听别人私事的癖好,不负责任地传播小道消息,给同志平添一些不必要的烦恼,或者造成些本来不该有的精神负担,影响同志间的团结,甚至影响到社会的安定。过去常听说‘舆论可畏’。虽说这种不正常的现象,现在很难再形成一种什么舆论了,但是仍然有一定的市场。因此,我们提倡同志相处,少揭别人阴私,说话要负责任,不搞小广播。同志间要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互相理解,互相信任。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大家才能信心百倍,无所顾忌地去干前人没有干过的改革大业。”其实,日常生活中这样的教训也有很多,许多人由于未能慎言左右,引起了同志之间、邻里之间不应有的猜忌甚至敌对,结果是害人害己。因此,同志之间平时聊天时,一定要注意慎言左右,不该说的话不说,不该做的事不做,要多聊有益之天,多学别人的优点和长处,这样的聊天才能起到增长知识、增长才干的作用。
要文明礼貌。首先,要语言文明,说话和气。在公共生活中说话要注意场合,和气文雅,分寸适度,不讲脏话粗话,也没有油腔滑调、强词夺理、恶语伤人的现象。多用“您好”、“请”、“谢谢”、“别客气”、“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用语。其次,要互敬互让,行为得体。公共交往中要尊重对方的人格,以诚相待是至关重要的。发生矛盾和磨擦,应该谦让为上;碰到那些不大讲理的人,也要有自制力,有气量、涵养,善于以礼相待,化解矛盾。当然,碰到蛮不讲理、横行霸道的人,不能谦让,而是以理予以反对和谴责。再次,要尊老爱幼,尊重妇女。在人际交往中,对待老人、儿童、妇女、残疾人,由于年龄、性别、健康、贡献等等原因,都是应当特别予以尊重、照顾、爱护和帮助的。对老人要关照他们的困难,主动帮助他们;对儿童不能以大欺小,要谦让,适当提供一些帮助;对妇女,要尊重她们人格,交往中自然大方,语言温和,礼让她们先行,对她们遇到的困难,主动提供帮助;对残疾人更要特别尊重,不能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尽可能给他们方便与帮助。另外,移风易俗、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注意公益等等都是一个文明礼貌的人士应该做到的。
要仪表端庄。仪表,顾名思义是指一个人的容貌、姿态和风度。在社会公共生活中,仪表端庄就是要讲究个人卫生,面容干净、头发整齐、穿着整洁、朴素大方、美观得体。仪表如何可以从整体上了解一个人的精神风貌及其内心世界,仪表端庄体现了自尊,也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在“周恩来同志青年时代在津革命活动纪念馆”里,陈列着周恩来曾就读的南开学校的整容镜和“告诫牌”,上面写着:“面必净,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忌。颜宜和,宜静,宜庄。”可见,周总理是一个十分注重仪表端庄的人。端庄的仪表,足以折射出一个人高贵的精神品质。其实,端庄的仪表,并不是要你浓妆艳抹,也不是要你穿奇装异服。真正的仪表端庄,应该是衣冠整洁、质朴自然,彬彬有礼、从容大度,朝气蓬勃、神采奕奕。
要身体健康。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身体健康是个乘数,名利、工作、金钱等等都是加数。失去了身体健康,一切都是空的。有的专家说,你活的时间长,做的少也是做的多;你活的时间短,做的多也是做的少,实际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平时应该加强体育锻炼,努力保持身心健康,这样才能更好地生活,更好地为党工作。
(六)成与败的关系
人人都向往成功,但人人又不能逃避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不可怕。精彩的人生不是只胜不败,而是不怕失败。成功的时候不要忘记过去,失败的时候不要忘记还有未来。记住二战时期著名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将军说过的话:“明确你的主要目标,清除所有妨碍达到目标的障碍,牢牢把握住一切有助于你前进的东西,然后保持清醒的意识、勇气、真诚和无私,勇往直前”,那么你就成功了一半。我认为成功缺少不了几个要素,这就是:思路、思考、机遇、自信、勇气、坚忍、方法。
要找准思路。思路决定出路。不管是单位,还是个人,要想事业成功,必须首先要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目标,选准工作重点,制定工作计划,强化具体措施,这样事业的成功才能有一个可靠的前提和保证。
要善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善于总结。只有善于思考和总结,才能及时归纳出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进而将经验与教训转化为进一步前进的财富和动力。在日常工作中,年终总结、年初规划是我们常做的事,这是很必要的,但仅限于此是远远不够的。最好每半年、每季度、每月、每周都要进行大、中、小不同层次的总结。作为个人来说,还要记录工作日志,对每天的工作情况都能有所回顾,有所总结,有所思考,及时找出其中的经验与不足,以不断改进工作,提高自己。“每日三省吾身”,必受益匪浅。
要善抓机遇。机遇,可遇而不可求;机遇,稍纵即逝;机遇永远只垂青那些有准备的头脑。也就是说,当一个人有了充分准备的时候,机遇的来临才会发生作用。所以说,我们要善于抓住机遇。但机遇不是说抓就能抓住的,有的人能够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而有的人却不知不觉让机遇在身边溜走。也许你听说过一位大学毕业生用一美元敲开机遇大门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
一位刚毕业的大学生到一家公司应聘会计,初试时即遭到拒绝,因为她太年轻,公司需要的是有丰富经验的资深会计人员。女大学生没有气馁,她对考官说:“请再给我一次机会,让我参加完笔试。”考官答应了她的请求。结果她的笔试成绩最好,女孩进人了第二关,接受人事经理的面试。
    她没有工作经验,更谈不上资格证书。出于礼貌,人事经理说:“今天就到这里,如果有消息我会打电话通知你。”女孩从座位上站起来,向人事经理道谢,并从口袋里掏出一美元,双手呈给他:“不管是否录取,请都给我打个电话。”人事经理从未遇到过这种情况,说:“不给没被录用的人打电话是很正常的事。如果你没有被录用,我打电话,有什么意义呢?你到底想知道些什么?”“请告诉我,在什么地方不能达到你们的要求,我在哪方面不够好,我好改进,因为我还要走进考场。”“那一美元……”不等人事经理说完,女孩微笑着解释:“给没有被录用的人打电话不属于公司的正常开支,所以由我付电话费,请你一定打。”人事经理马上微笑着说:“请你把一美元收回。我不会打电话了,我现在就正式通知你,你被录用了。”女孩以一美元的成本和独特的智慧敲开了机遇的大门。
    人事经理解释说,录用女孩的理由有五点:一是女孩有坚毅的品格。二是女孩有过硬的知识。三是女孩坦言自己没有工作经验,这是诚信。四是女孩有直面问题的勇气。五是女孩有公私分明的原则。自掏电话费,既反映了女孩思维的跳跃,更体现了公私分明的原则,这恰恰是做好财务工作不可或缺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机遇其实就在身边,把握机遇的主动权其实就掌握在自己手中。因此,我们要提高把握机遇的能力,注意平时夯实基础,提高素质,多动脑筋,勤于思考。一旦机遇来临,就要敏锐地看到机遇,坚定地把握机遇,哪怕是万分之一的机会也不放弃,并且努力地奋斗,那么我们就一定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我想,我们在本职工作中,也应该善于发现机遇,把握机遇,利用机遇,抓住机遇,这样才能更好更快地推动工作发展。对于单位工作而言,重要法规和文件的出台、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上级领导检查指导工作、贯彻上级重要会议精神以及重大活动的举行等等,都是机遇。对于个人而言,有几年、十几年的时间在一个部门工作是机遇,领导压给自己更多的工作重担是机遇,多参加一些业务培训和基层的实践锻炼是机遇,甚至能够接受领导的指导和批评也是机遇。总之,人生中的机遇形式各异,总会不期而遇,关键是要思想敏锐,留心在意,正确对待。抓住了机遇,我们的工作就能顺势提升到更新、更高的层次和水平,作为个人就能多一次更快更好成长进步的机会。
要保持自信。有位哲人说:“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是每个人事业成功的支点。一个人若没有自信心,就不可能大有作为,有了自信心,就能把阻力化为动力,战胜各种困难,敢于夺取胜利。”还有人说,自信+实干=成功。可见,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身力量的认识和充分估计,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是事业成功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充分自信的人,才能相信自己,把握自我,及时抓住机遇,使自己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进而最终取得的成功。有这样一个故事:2001年5月20日,美国一位名叫乔治.赫伯特的推销员,成功地把一把斧子推销给了布什总统。布鲁金斯学会得知这一消息,把刻有“最伟大推销员”的一只金靴子赠予了他。这是自1975年以来,该学会的一名学员成功地把一台微型录音机卖给尼克松后,又一学员获此殊荣。布鲁金斯学会创建于1927年,以培养世界上最杰出的推销员著称于世。它有一个传统,在每期学员毕业时,设计一道最能体现推销员能力的实习题,让学生去完成。克林顿当政期间,他们出了这么一个题目,请把一条三角裤推销给现任总统。八年间,有无数学员为此绞尽脑汁。可是,最后大家都无功而返。克林顿卸任后,布鲁金斯学会把题目换成:请把一把斧子推销给布什总统。鉴于前八年的失败与教训,许多学员知难而退,个别学员甚至认为,这道毕业实习题会和克林顿那道题一样毫无结果。然而,经过一番努力,乔治.赫伯特却做到了。乔治.赫伯特成功后,布鲁金斯学会在表彰他的时候说,金靴子奖已空置了26年。26年间,布鲁金斯学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百万富翁,这只金靴子之所以没有授予他们,是因为该学会一直想寻找这么一个人,这个人不因有人说某一目标不能实现而放弃,不因某件事情难以办到而失去自信。乔治.赫伯特的故事在世界各大网站公布之后,一些读者纷纷搜索布鲁金斯学会,他们发现在该学会的网页上贴着这么一句格言:不是因为有些事情难以做到,我们才失去自信;而是因为我们失去了自信,有些事情才显得难以做到。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许多事情看起来很难做成,但并不代表绝对办不到。只要你勇敢地去做别人认为不可能做到的事情,那么与你竞争的人就越少,获得成功的希望就越大。在这里面,自信非常重要,它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基石。在这个过程中,要敢于面对挫折。要知道留在孤独中的永远是冷漠!留在自信中的永远是坚强!如果你在雨季中迷茫,请不要气馁,燃起生命之烛,燃起炽热的青春,振作起来,创造一个崭新的你,忘记所有的眼泪和酸楚,在真实中寻找自我,在真实中追逐阳光。记住,只要你始终保持自信,专注地对待每一件事,总会打开成功的门栓。
要保持勇气。冰心有段话说明了成功的不易:“成功之花,人们往往惊羡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这说明,不付出艰辛的劳动,不经历失败的挫折,是很难取得成功的。人的一生中经历几次失败不要紧,怕的是无数次同样的跌倒,痛得铭心刻骨,再去思考,时光却毫不留情地甩下了你。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失败?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给我们作出了一个有力的诠释。巴尔扎克是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他创作出了雄伟的史诗《人间喜剧》,包括九十六部相互关联的作品,描绘了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不同职业,在不同场合所进行错综复杂争斗的两千多个人物,出色地展现了法国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历史交替时期的社会广阔画面,形象地再现了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支配整个社会和人的关系的金钱统治。这样雄伟的业绩在世界文学史上是罕见的。然而,他这样的业绩决不是凭空来的。有一位作家询问巴尔扎克:“你是怎样写出那么多撼人心魄的鸿篇巨制的?”巴尔扎克略一沉思,耸了耸肩,把手中的粗大手杖递给了这个作家,手杖上赫然刻着这样一句话:“我粉碎每一个障碍。”这就是他的座右铭。他说:“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所以,他始终以“粉碎每一个障碍”的勇气和精神,不屈不挠地同困难作斗争。他大学毕业后,违背家庭要他当律师的意愿,一心想当作家,因此,家庭断绝了对他的经济支持。为了摆脱困境,他当过出版商,开办过印刷所,还几次经商,结果都以破产和负债而告终,曾因不能按时偿债而入狱。除了经济上的困难以外,巴尔扎克还经常受到新闻界的恶毒攻击。出版《医生》,受了一场痛骂;由于在《幻灭》里揭露了资产阶级新闻界的内幕,新闻界攻击这部小说“荒谬绝论”;《农民》头几章在报上发表后,许多读者拒绝订报,作品被停刊。面对这重重的障碍,他从不罢休,以不被一切所压倒的勇气粉碎了每一个障碍,最终取得了成功。朋友们,请记住拿破仑的话吧,“人生的光荣,不在永不失败,而在于能够屡败屡战。”愿你面临失败时,能够象蒙哥马利将军讲的那样,“明确你的主要目标,清除所有妨碍达到目标的障碍,牢牢把握住一切有助于你前进的东西,然后保持清醒的意识、勇气、真诚和无私,勇往直前”,最终赢得事业的成功。
要坚忍不拔。孟子云:“有为者,譬如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孟老夫子的这段话告诉我们毅力的重要性。凡事只有坚韧不拔,才能终有所成。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那首“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的诗,展现了画家那种不怕艰险、坚忍不拔的人格力量。我国现代盛名诗人臧克家也有一段至理名言:“抓住一点,永不松劲,要有信心,要有恒心。”的确,作为一个人,做好一天、一年的工作容易,但做好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工作不容易。这要靠“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强毅力,靠滴水穿石的信心和恒心,善始善终地把本职工作做好。我国著名胚胎学家童第周,出生于浙江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其父亲是位乡村私塾先生。童第周年纪尚幼的时候,他父亲给他题了“滴水穿石”四个字作为座右铭,期望他以顽强的毅力,获取学业上的成功。但他因家境不算富裕,上不起洋学堂,只好一边跟父亲念“子曰诗云”,一边参加农业劳动。直到十七岁才到学校读书。由于他基础差,学习十分吃力,第一学期他平均总成绩才四十五分。学校令其退学或留级,他一再向校长请求,跟班再试读一年。学校勉强同意后,他便以惊人的毅力,攻克难关,第二学期终于赶了上来。父亲去世后,他大哥安排他去宁波师范读预科。刚读了一学期,他就提出一个惊人的要求:“我要去考效实中学!”大哥愣住了。效实中学是当时全省闻名的一所学校,对学生的知识水平要求相当严格,毕业后是可以保送上大学的。而童第周从小念私塾,没有学过数学、外语,连读师范预科都吃力,要考效实中学,岂不是异想天开吗?大哥劝他不要求知太急。但童第周硬是不信有穿不透的顽石。他暗暗下定决心,不达目的誓不罢休。除了吃饭,他很少离开书房,潜心钻研功课。临近开学时,宁波方面传来消息,说效实中学年内不招新生,只招少数优等的三年级插班生。尽管如此,童第周仍然雄心勃勃地去试了一次。“试”的结果,居然考中了,成了效实中学有史以来第一个没有上过中学而考取三年级的插班生。不过成绩是倒数第一。这个新闻传开后,同学们议论纷纷,有惊叹,有怀疑。走自己的路,管别人是什么脸色!童第周全然不顾人们的议论。他坚信:“滴水穿石”。除了上课,他一头扎进图书馆,教室里的灯熄灭了,他就在昏暗的路灯下继续攻读。成功必与辛勤者为伴,胜利总与奋斗者为侣。他的成绩终于扶摇直上,到期末考试时,由开学时的倒数第一变成全班第一名,顺利地迈进了大学的门槛。后来他去比利时留学,可他还不懂法语。他的女友、后来的终身伴侣叶毓芳送给他一本法语教科书,担心地说:“比利时是讲法语的,可是你没学过,怎么办?”童第周毅然答道:“我在旅途中就开始进修!”他挥手告别亲人后,便专心致志攻读法语了。经过刻苦努力,他很快就能用法语讲话了。童第周求学时每取得的一点进步与成绩,不都凝聚着“滴水穿石”的精神吗?这种坚持不懈的毅力,使童第周一生在科学领域里不断取得成就,尤其在脊索动物、鱼类和两栖动物卵子发育动力的研究方面,都有独创性发现,为我国实验胚胎学的开创做出了卓越贡献,以至成为我国著名的胚胎学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实现自己的目标,没有滴水穿石的精神是不行的。滴水方能穿石,滴水,是做穿石的积累;穿石,是滴水的质的飞跃。不轻视“滴水”的功夫,必有“穿石”的结果,这就是事业的成功。古往今来,无数人走过的成功之路,都反复证明着这样一条朴实的真理。这个道理,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要讲究方法。爱因斯坦说过:“成功=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毛主席曾经强调,要学会弹钢琴。干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方式方法,不干不行,蛮干也不行,只有方式方法对头了,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要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分阶段,分时期,学会“聚焦”,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这样才能事半功倍,效果明显。
(七)学与识的关系
学识,学识,只有学才能得到识,不学就没有识。古人云:“ 学则智,不学则愚;学则治,不学则乱;自古圣贤,盛德大业,未不由学而成者也。”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政党的新目标,郑重指出:“世界在变化,形势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深入,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只有通过读书学习,才能在理论上有所认识、提高、创新,在实践上有所作为,才能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才能站在高处、想在深处、干在实处。学习是我们增长才干、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础。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把学习的体会和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措施、干好工作的本领,更好地为党和国家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学习贵在惜时。所有的智慧都是在珍惜中,懂得珍惜的智慧才是大智慧。大家都知道,古代诗人陶渊明有首《杂诗》:“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力,岁月不待人。”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有句名言:“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鲁迅先生的话更为深刻:“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图财害命”,可谓入木三分。还有我们的学界泰斗、国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九十几岁高龄时,在病榻上仍坚持写作,反思人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精神啊!我们大家都应以此来鞭策自己,勉励自己趁青春年华,珍惜时间,奋发努力。我们不要一味地强调工作繁忙,没有时间学习。其实,时间就象海绵里的水,只要你用力去挤,总还是能挤出一些的。纵然你工作繁忙,坐下来集中学习的大块时间也许很少,但一些零碎的、短暂的空闲时间,只要你利用得好,还是能够学习很多东西的。因此,我们一定要珍惜大好时光,充分利用时间多学一些东西,为人生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学习贵在积累。古人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篇》),“为山者基于一篑之土,以成千丈之峭;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刘昼《刘子.求学》)。清朝小说家蒲松龄在参加科举考试屡试不中之后,写下了一幅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他以此为座右铭,开始了另一番追求。为了进行文学创作,他广泛搜集材料,曾摆过茶摊,过往路人喝茶不收钱,只要求讲一则故事。他还深入民间广泛搜集。日子久了,蒲松龄的名字传开了,有些人还把一些鬼怪故事写出来,托人捎给他。大约在他四十岁以前,一部初稿就写成了,后来又不断增补、润饰,直至终老。他死后五十年,他的书以《聊斋志异》为名问世,成为我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历史名著。从他的经历可以看出,要想在事业或学业上有所成就,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日积月累才行。所以,我们说科学知识的增长,工作能力的提高,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善于学习,善于积累,逐步把学习的知识、实践的经验储存起来,积少成多,才能使自己的素质不断得到提升。
学习贵在坚持。“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习必须持之以恒,才能收到成效。否则,会半途而废,一事无成。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在临清工作的十八年里,我曾于1990年至1997年,先后用了8年的时间,通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习了行政管理专业的专科段和本科段的课程,于1997年底顺利取得本科学历,这为我2002年参加“一推双考”打下了学历上的基础,如果没有平时持之以恒的学习,那这次大好机会恐怕会白白丧失,即使追悔莫及也无济于事。在努力学习各种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的同时,我们尤其应该在提高自己的文字写作和口头表达等基本能力上下功夫,因为这是基本功,做任何工作都离不开。这方面,必须长期坚持,持之以恒,才能不断提高。
学习贵在吃苦。“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学海无涯苦作舟”。做任何事情不经过艰难的磨炼,不付出艰苦的努力,是不会取得成果的。学习也不例外,我们必须甘于吃苦,善于吃苦,苦学苦读,才能有所收获。就拿提高写作能力来说,自己便有亲身的体会。在临清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十八年间,除了上级部署的业务技术训练项目外,我十分注重做好撰稿投稿工作,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记得1992年上级业务部门在我们临清召开了全区业务通讯工作现场会,曾让我在会上做了典型发言。1996年担任单位一把手后,我进一步强化了工作措施,亲自制定了有关的激励办法,决定对不同级别上级刊物刊登的文章给予不同的奖励。同时,为了提高稿件的命中率,我采用了自称为“地毯式扫描战略”的办法,力求所投稿件多角度、多形式、力争涵盖刊物的各个栏目。记得仅1998年一年,我所领导的部门就向中央、省、市三级业务刊物投稿350多篇,几乎每天1篇。这种战略很快取得了辉煌战果,1998年度被国家级业务刊物采用3篇,1999年度被采用5篇,2000年度被采用5篇,2001年度被采用10篇,到我离开该部门前共在国家级业务刊物采用稿件达到25篇,在全省业务通讯工作中名列前茅。在这项工作中,我一方面注意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身体力行,亲自撰投稿。有时,为写一篇文章,要熬到晚上两、三点钟。有时,晚上正在睡觉,突然灵感一闪,就迅速从床上爬起来,赶紧把想起的东西记下来。就这样,我一直坚持写作,及时把工作中的经验和感想通过笔头记录下来,总共大约在各级业务刊物发表文章30余篇,其中在国家级刊物用稿12篇,有1篇文章还在2001年度全省纪念建党80周年征文活动中荣获一等奖,受到省级业务部门表彰奖励。通过这件事,我想写作并非单纯的一件事情,这里需要奉献的精神、吃苦的精神。只要有了这种精神,即使起点低一些,基础差一些,也照样能够做出成绩。
学习贵在求新。当今时代,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由知识和智慧主导的知识经济时代。有关资料显示,最近30年产生的知识总量等于过去两千年产生的知识总量的总和,预计到2050年,目前的知识量只占届时知识总量的1%。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时间也大为缩短,20世纪以前从科学发明到技术发明大约需要30年,20世纪下半叶以来这个周期缩短为5年左右,甚至更短。这些都对人们接受教育、学习知识的方式提出了挑战。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就必须不断创新学习理念,更新知识内容,坚持终身学习、主动学习、研究性学习,注重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唯有如此,才能做到与时俱进,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学习贵在实践。实践出真知。向实践学习、在实践中锻炼,是提高自身素质的根本途径。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一生勤学不息,写下不少教育子女的美丽诗篇,其中有一首被世人津津乐道的《冬夜读书示子聿》诗:“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甚至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躬行实践。诗人的这种见解,不仅在封建社会对人们做学问、求知识是很宝贵的经验之谈,就是对今天的人们也是很有启迪作用的,是非常有价值的见解。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作为党员干部只有投身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实践,只有在做好本职工作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经验,不断掌握新本领,才能在人生道路上不断获取精神动力,始终保持清醒头脑。
(八)个与体的关系
我们常常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其中,人和就包含着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处理好了个体与集体的关系,把个人融入集体之中,把自己的智慧奉献给集体,才能变得更有力量,更有价值,才能更好地成就自己。但如何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我认为离不开以下因素:
要学会关爱。不知你是否听说过爱因斯坦的遗嘱。1955年4月18日,爱因斯坦病逝。临终前,他很慎重地留下了遗嘱。他在遗嘱中说:“我死后,除护送遗体去火葬场的少数几位最亲近的朋友之外,一概不要打扰。不要墓地,不立碑,不举行宗教仪式,也不举行任何官方仪式。骨灰撒在空中,和人类、宇宙融为一体。切不可把我居住的梅塞街112号变成人们‘朝圣 ’的纪念馆。我在高等研究院里的办公室,要让给别人使用。除了我的科学理想和社会理想不死之外,我的一切都将随我死去。”爱因斯坦的遗嘱是这样的短小、平实,令人感动和敬佩。在这样一份表示一生终结的文件中,竟没有一个字讲到自己的成就和贡献,也没有对后人提出任何希望或要求。在这份遗嘱中,他唯一引为骄傲和自豪的是:“科学理想和社会理想不死”。那么,什么是爱翁的科学和社会理想呢?他在《我的世界观》中写道:“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这就是爱因斯坦对国家、对社会、对人类的大爱。我们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同志有句名言:“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名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只有身怀爱心的人,才能爱国家、爱社会、爱事业,才能爱亲人、爱别人、爱人民,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大家庭贡献自己的一份智慧和力量。
要学会宽容。《论语》中记载,子贡曾经要求他的老师,告诉他可以终身受益的一个字。孔子告诉他,这个字就是“恕”,就是要忠恕、宽容。《管子·形势解》中也有一段话:“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大海不拒绝每一滴水,才能成就它的深;山不推辞每一粒尘土,才能成就它的高;明主不拒绝每一位贤才,才能成就一番大业;士不拒绝一点一滴的学习,才能成为一名圣人!这就是说,一个人包容万象,兼收并蓄,胸怀宽广,大仁大智,必定能够成就大事。实际上,宽容别人,就等于宽容自己,也更利于成就自己。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对生活毗邻的兄弟,因纠纷而发展到反目成仇的地步,弟弟在两个庄园之间开了一条渠,以示永不往来。一天,哥哥请来一个木匠,他想在两个庄园之间造一个两米高的围栏,以示永不相见以此来回敬弟弟。但是,当哥哥外出干活回来时,惊得目瞪口呆,因为他的眼前并不是什么围栏,而是一座美丽的小桥,小桥穿过小渠连通了两座庄园。这时,弟弟也回来了,见状便从桥那边走过来,抱住哥哥说:“您真伟大!在我做了对不起您的事之后,您还建了一座美丽的桥。”当两兄弟重归于好时,木匠便收拾工具要走了。“等一下,我这里还有许多活需要你来做。”哥哥对木匠说。木匠回答说:“我倒是愿意留下来,但是还有很多桥等着我去造。”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那就是人与人之间要学会宽容。但是,要真正做到忠恕、宽容有时候还真不容易。在日常生活中,有多少事情,就是事情已经过去了,但是在你的心头过不去,我们老是在那里想,觉得这个事情深深地伤害了我,然后就不断地在自我咀嚼中一次一次再受伤害,总想着说这么可恶的事我怎么能原谅他呢,于是每天早上醒来想的都是复仇。当你一次一次玩味这个痛苦的时候,你被折磨得就太深了。人宽容一点,其实给自己留下的是一片海阔天空。一个人如果能够让自己的胸怀变得无限大,那么很多事情自然就变得小了。我们聊城有一个清朝的大官傅以渐,此人乃清代开国第一状元、康熙的老师,官至兵部尚书。他虽然官高位显,但他待人和蔼可亲,十分宽容。一日,他收到家中来信,叙说家中因为一墙之宽的墙基地与邻人发生争执,打了官司,要他出面说话,当时县官也因事情涉及到朝中重臣不敢贸然处理,也写信给傅以渐询问此案如何断?不久,傅以渐家中收到了他的回信,信中只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为一墙,让他几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傅以渐发了话,官司不能再打了,傅家主动将宅基线退让了三尺,邻居深受感动,也将宅基线退让了三尺,这样就空出一条六尺宽的胡同。为称赞此举,县官挥笔为这条胡同题名“仁义胡同”。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会宽容,许多的恩怨情仇可以化为过往烟云;学会宽容,可以愈合家庭裂痕;学会宽容,可以增加彼此间加深感情的机会;学会宽容,可以对所有的误解和猜疑置之度外不闻不问。所以说,宽容是人生的一座桥,将彼此间的心灵沟通。走过这座桥,人们的生命就会多一份空间,多一份爱心,人们的生活就会多一份温暖,多一份阳光。
要学会欣赏。欣赏的力量是神奇的。人们有时总是很吝啬对别人的欣赏。其实欣赏别人有什么不好呢?几下掌声,几句赞誉,或者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也可以,但别人却会从你的欣赏里得到对自我的肯定,得到鼓励、欢乐、信心和力量。有一个中学生高考失败,万念俱灰,于是,带上所有储蓄出去旅游,预备花光钱就自尽。半路遇上两个小孩儿溺水,他奋勇救助,观者无不为他的勇气和出色的泳技鼓掌。小孩儿父母更是拉他到家中,感谢之余,赞叹不已。他不禁热泪盈眶,从别人的赞赏中,重新认识了自我,觉得生活还是值得留恋,于是轻松地踏上了归途。其实,社会是一个大舞台,也是一个竞技场。人生是表演,也是奋斗。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关注、喝彩和鼓掌,就像需要批评一样。欣赏不同于阿谀奉承,它是出于真诚,它是对别人人生意义的肯定,它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是一种现代人应该具备的修养。我们欣赏别人,别人也会欣赏我们。生活会因为有了欣赏而变得更加美丽。
要学会取长补短。“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明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唐太宗李世民语)李瑞环同志也曾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大的忧患是看不到忧患,最大的问题是看不到问题。”我认为,一个人最大的不足,就是看不到自己的不足而盲目乐观,在工作中“知足常乐”,因为不能知不足,所以也就很难克服自己的缺点,吸取别人的优点为自己所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己的成长进步。
要学会团结。团结就是力量。雷锋同志说过:“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能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融入集体,才能最有力量。”外国有段格言是这样说的:“在非洲的草原上,如果见到羚羊在奔跑,那一定是狮子来了;如果见到狮子在躲避,那一定是象群发怒了;如果见到成百上千的狮子和大象集体逃命的壮观景象,那是蚂蚁军团来了。” 这段话充分说明了集体的力量、团结的力量。只要你融入集体之中,只要你善于团结,就没有什么困难不可以克服,就没有闯不过去的火焰山。即使你个人的力量再强,能力再高,也离不开集体,离不开他人,所以,任何一个人都应该与其他同志团结共事,和谐相处,这样才能共生共荣,共同进步。
(九)国与家的关系
没有国就没有家,没有“大家”就没有“小家”。一个人的成长进步,离不开国家的培养。如何对待我们的党,如何对待自己的国家,如何对待本职工作,是我们需要认真对待的人生课题,也是我们党员干部终生面对的考验。
要有一颗忧患之心。古人说得好:“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中国近代著名民主人士、中国民主同盟的领导人黄炎培(建国后任国务院副总理),曾于抗战胜利前夕,以国民政府参政员身份访问延安,当时他有感于历史上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初起之时,都是艰难困苦、聚精会神,力求从万死中求得一生,因而无不显得生气勃勃、气象一新。及至环境渐渐好转,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于是惰性发作,日趋下坡,或政怠宦成,或人亡政息,或求荣取辱,“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故在临行前,黄炎培向中共领袖毛泽东表明了自已的忧虑,意思是说中共如今团结向上,但一旦掌权,上升为统治集团,恐怕也跳不出历朝历代“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毛泽东当即回答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这段对话在当时就引起了强烈反响,被时人称为堪与千古“隆中对”(诸葛亮与刘备)媲美的“延安对”。这段对话虽然转眼过去了大半个世纪,但今天读来仍言犹在耳,让人不得不对这个历史重大命题陷入深沉的思考,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示。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党在推动历史前进过程中经过长期艰苦奋斗、流血牺牲换来的,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我们党成立八十八年特别是执政六十年、领导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始终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实现了国家的三个“历史性转变”,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我们党作为执政党,肩负的使命更加重大,承担的责任更加繁重,人民群众对党的要求和期待越来越高。而作为执政党长期执政所带来的最大危险,则恰恰在于容易脱离群众,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容易高高在上、脱离实际,犯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错误,容易滋生惰性,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失去创造力和感召力,容易使党的肌体受到权力的侵蚀,甚至产生各种腐败现象。如果对这些危险视而不见,麻木不仁,整治不力,党就有可能被人民所抛弃,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正因如此,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郑重指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不容易,执掌好政权尤其是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不容易。”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对于这些重要论断,我们要深刻理解,准确把握。我们必须牢记,人心向背是关系执政党生死存亡的决定性因素。执政党能否长期执政,归根结底取决于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取决于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执政活动和执政成效的满意程度。执政党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人民群众就会在多大程度上拥护和支持执政党。世界上一些执政多年的大党老党丧失执政地位的事实雄辩地说明,任何一个执政党,不管它资格多老,执政时间多长,过去多么强大,如果丧失先进性,在长期执政中不能与时俱进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甚至漠视群众利益、蜕变为既得利益集团,最终必然被人民群众所抛弃。作为执政党的党员干部,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常怀忧党忧民之心,恪尽兴党利民之责,始终把“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作为行为准则,牢固树立“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的理念,善于发现工作中的苗头性问题,做好工作措施的跟踪检查,不断完善现有的工作机制、奖惩机制、管理机制,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多办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惠民生的实事,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要有一颗进取之心。电视剧《南下》大结局中,男主角孟思远在当选区长后发表的一番讲话,讲得太好了:“突然我不知道,自己该说些什么了,我想起了七年前,我离开家乡报名南下时的情景,那时候,是娘送我上路的,我背着娘做的被子到了村口,我不敢回头看娘,怕娘看见我流泪,我更怕看见娘流泪,那个时候,我是怀着好奇和牵挂的心上路的,前方是什么,我看不清楚,我只是一个受过一些革命教育的普通的农村青年,我的革命目的似乎只是为了让自己和自己的一家能够好过一点,唐志圣同志曾经问过我,南下仅仅是为了环境上的改变吗,那时候的我回答不上来,我现在想说的是,南下绝不单纯是从老区走进了上海,从农村走进了城市,这上千公里的距离走过的是我们前进的脚步,转变的是我们的使命,改变的是我们的思维方式,甚至是世界观和价值观。我们是两脚黄泥走进的上海,有些同志甚至连抽水马桶都没有见过,当成了洗脸盆。说到这里,可能有的同志要笑了,但是我真的笑不出来,这确确实实是我们刚进城时的真实写照。大上海灯红酒绿,眼花缭乱,有的同志没有挺住,被糖衣炮弹击中了。脚上的黄泥容易洗干净,抽水马桶也能够学会使用,面对纸醉金迷,保持艰苦朴素也能够做到,可是做完这一切呢,做完这一切,我们就能够学会管理城市、管理经济了吗?不能,管理城市是一门科学,科学是什么?是打掉我们身上固有的落后的观念,去学习全新的先进的经验,这句话说说容易,但是做起来真的太难了,但是再难,我们也要去做,我们是在摸索着前行,我们曾经犯过许多错误,也曾走过许多弯路,但是,我们的目标始终是明确的,那就是建设一个独立的富强的新中国,我们不能停下前进的脚步。一个人只有前进,才能进步;一个党只有前进,才有未来;一个国家只有前进,才有光明的前途。人常说,人生六个字,不害怕,不后悔,前半生不害怕,后半生不后悔,我们用一腔热血去捍卫祖国,捍卫人民,用我们的心去报效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到我们老了的时候,回首往事,我们会坦然地说,我们不后悔。几十年之后是什么样子,我现在想象不到。但是,我相信,到了那个时候,我们的后代提起我们,他们会为自己的父辈感到骄傲自豪,会为那些牺牲付出的父辈感到骄傲自豪,他们会为在那个历史的洪流中,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去拼搏去奋斗的父辈们感到骄傲自豪,我坚信这一点。”他的这段朴素、豪迈、奋进的话语,告诉了我们一些深刻的大道理:一是毛主席指出的“两个务必”,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在任何时候都要经受住糖衣炮弹的攻击;二是要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坚持学习,善于学习,学习新知识、新经验,讲究科学,不断前进,这样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跟上时代的步伐;三是要热爱党,热爱国家,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而努力奋斗,奋发向上,踏踏实实,真抓实干,这样才能不致于后悔,才能使自己的后辈为他的父辈感到骄傲自豪。
要有一颗忠诚之心。对党赤胆忠心,是我们党对党员干部最首要的根本要求。有人说,一个身患残疾却方向明确、内心忠诚、稳步前进的人,远远胜过健步如飞但却误入歧途的人。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们必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理想信念,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必须清醒认识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清醒认清党员干部所肩负的神圣使命,立足于本职工作,立志于在本职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志向,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对待本职工作,这样才能不辱使命,不辜负党和国家的培养和期望。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而丧失了理想、信念和志向,很可能会迷失人生的航向,甚至走向人生的反面。这是摆在每个党员干部面前的首要问题,千万马虎不得。在参加工作二十多年的实践中,我感觉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应做到“五劲”“五雷”。“五劲”就是:政治上要有向日葵般的“忠”劲,沐浴阳光心向党;工作上要有老黄牛般的“干”劲,俯首甘为孺子牛;事业上要有千里马般的“闯”劲,不用扬鞭自奋蹄;学习上要有螺丝钉般的“钻”劲,钢铁磨绣针功到自然成;作风上要有蜡烛般的“痴”劲,蜡炬成灰泪始干。“五雷”就是:对待党的事业,要忠贞不渝,犹如雷打不动;对待工作事项,要快速敏捷,犹如雷动风行;对待自身教育,要反复加压,犹如雷鸣电闪;对待拒腐防变,要警钟常敲,犹如雷声隆隆;对待同事朋友,要情真意切,犹如雷陈胶漆(雷陈指东汉时的雷义和陈重。雷义和陈重的友谊比胶漆的粘合性还坚牢。形容友谊深厚。《后汉书、雷义传》:“义归,举茂才,让陈重。刺史不听,义遂阳狂被发走,不应命。乡里为之语:‘胶膝自谓坚,不如雷陈’。”)做到“五劲”“五雷”,就能真正体现出一名党员干部对党的事业的赤胆忠心。
要有一颗感恩之心。《十五里的月亮》里有这样一句歌词:“军功章啊,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这句话,不仅适用于军人,也适用于我们机关工作人员。可以说,我们工作上的辉煌成就,既渗透着自己的无私奉献,也渗透着家属们的辛勤汗水。所以说,我们对亲人特别是对父母和配偶一定要有感恩之心。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有一年母亲节前夕,我曾收到一条短信:“快母亲节了,让我们多陪伴母亲;若有四天……春天夏天秋天冬天,若三天……昨天今天明天,若两天……白天黑天,若一天……生命中每一天,预祝母亲节快乐!!”收到这条短信,我非常感动。伟大的母爱,教会我们懂得如何感恩。那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常回家看看》,不正告诉我们对父母要知恩图报吗?我们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生前在文章中多次提到对自己母亲的“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虽然季老的母亲长眠地下已经半个多世纪了,但季老生前仍在思念她。所以,季老每次回到故乡,都要到老家祭奠亲人。有一年季老回到家乡祭奠母亲,家中亲人认为他会鞠躬表达哀思,也就没有准备磕头用的垫子。但是,最后谁也没有想到季老会“扑通”跪在杂草丛生的土地上,深深地给母亲磕了三个头。季老泪流满面,家中的亲人和乡亲们也被他感动得泪水直流。季老在《故乡行》一文中写到:“娘啊,这恐怕是你儿子今生最后一次来给您扫墓了,将来我要睡在您的身旁!” 按照老人的生前遗愿,今年清明节的时候季老的骨灰安放在家乡。季老的这些举动,不正表明了季老对母亲、对家乡的深深感恩之情吗?其实,作为一个人,我们都应该象季老那样深怀感恩之心,对父母、对配偶、对朋友、对乡邻,对领导、对同事、对下级,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都要有感恩之心,都要知恩图报。因为人不可能是完全独立的,你生活的每一天、工作的每一刻、进步的每一时,都有那么多人在培养着你,支持着你,帮助着你。没有大家,就没有你的今天。哪怕你本事再大,能力再强,失去了大家的帮助,你将一事无成。市级老领导阎廷琛同志在给市委党校题词时,写过一句话:“不忘昨天,珍重今天,开创明天”。作为一个人,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过去,不能忘记传统,不能忘记故人,不能忘记老领导、老朋友,更不能忘记自己的父母和家庭。深怀一颗感恩之心,就能处理好工作与家庭的关系,使自己在工作上更多地得到家庭的支持,就能有更多的收获。
(十)廉与洁的关系
顾名思义,廉与洁密不可分,只有廉才能洁,要想洁必须廉。在廉洁方面,古代贤人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象明代的于谦一生清正廉洁,两袖清风,誉满民间,他的咏《白灰》一诗就是他自己的写照:“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代著名思想家薛瑄认为“廉洁”有高低层次之分,他说:“世之廉者有三:有见理明而不妄取者,有尚名节而不苟取者,有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者。见理明而不妄取,无所为而然,上也;尚名节而不苟取,狷介之士,其次也;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则勉强而然,斯又为下矣。”这个论断极有意义,很值得我们党员干部们借鉴。这段话,从现在的话来解读,就是说廉洁从政存在这三种境界:一是理想信念坚定,道德高尚,自觉地严格自律,这是最高的境界;二是想获得好的名声或个人利益,做到廉洁,这是其次的境界;三是因怕受惩罚,不敢不廉洁,这是最低的境界。毋庸置疑,党员干部的廉洁应该符合最高境界。一个人只有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廉洁奉公,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才能站稳脚根,少犯错误。具体来说,要做到“八慎”:
慎欲。古人说得好:“贪如火,不遏则自焚;欲如水,不止则自溺。”明朝人吕坤说:“防欲如挽逆水之舟,才歇力便下流;力善如缘无枝之树,才住脚便下坠。是以君子之心无时而不敬畏也。”意思是说,防止欲望就好像在挽拉那行驶在逆水中的舟船,才歇下力便会往下流去;极力做善事好像是在攀缘那没有枝杈的树木,才住脚步便会往下坠落。同时,荀子又说:“欲不可去,求可节”。也就是说,欲望不能去除,但对于欲望的追求是可以节制的。简而言之,对领导干部讲“防欲力善”,并非是要简单地消除欲望、不近人情地要求无欲,而是在承认人的欲望存在的基础上,强调清心寡欲,防止出现过分之欲、不正之欲,去除各种贪欲,强调对于欲望的追求必须有人的“自律”,尤其要跳出“酒色财气”四堵墙。有一个历史传说,一天大才子苏东坡到京城汴梁相国寺游览,诗兴大发,遂与佛印和尚以酒色财气为题,挥毫题诗。 佛印和尚的题诗是:“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往墙里藏。若能跳出墙垛外,不活百岁寿也长。”苏东坡即兴和道:“饮酒不醉最为高,见色不迷是英豪。世财不义切莫取,和气忍让气自消。”一日,宰相王安石陪同神宗皇帝共游相国寺,看到墙上的两首有关“酒色财气”的诗,颇受感染和启发,反复吟诵也来了诗兴。神宗命王安石先和一首,王安石领旨题诗:“世上无酒不成礼,人间无色路人稀。民为财富肯发奋,国有朝气焕生机。”神宗皇上也来了诗兴,当即吟道:“酒助礼乐社稷康,色育生灵重纲常。财足粮丰国家盛,气凝大宋如朝阳。”这四首诗,同以酒色财气为题,却毫不雷同,各有特色,反映了作者的不同感受和眼光,使人感到意味深长,饶有风趣。辩证地看,“酒色财气”并非是绝对坏的东西,并非不能有所追求,不能沾一点边。人作为高级动物,谁都有七情六欲,都会向往这种欲望,完全没有任何欲望的人是不存在的。因此,我们不主张实行禁欲主义。问题在于这种欲望不能没有节制,不能贪得无厌,不能超过一定的度。否则就有可能坠入“酒色财气”的陷阱中不能自拔。这就要求我们要把握好自己,节制欲望,跳出“酒色财气”四堵墙之外,做到饮酒不醉,见色不迷,不义之财不取,和气忍让,超然物外,不追求不该属于自己的东西。
慎微。古人云:“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不矜细行,终累大德”,这些名言都是说,要在小节上把握住自己,小节关乎大节,小节不保,必损大节。《本蜀论》中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秦惠王一直想吞并蜀国,但苦于“蜀道难”。后来,秦惠王见蜀王好财,便雕琢了一头石牛,把财宝塞到牛肚子里,并告诉蜀王要把这个屙出财宝的神牛送给他。蜀王大喜,命人修桥筑路,以运“神牛”。秦军便沿路挺进,灭了蜀国。由此可见,贪图小恩小惠犹如“舐刃之蜜”,虽能求得一时之甜意,却有“割舌之患”。作为党员干部,必须注意克服小节无大碍的麻痹思想,从小事做起,从小处严起,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以“蝼蚁之穴,溃堤千里”的忧心对待自己的一思一念;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谨慎态度对待自己的一言一行;以“夙夜在公、寝食不安”的姿态对待自己的一职一责,珍惜自己的言行、人格和名誉,时时防范,处处警惕,保持高度的政治警觉,真正做到防微杜渐。
慎独。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强调指出:“即使在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可能的时候,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工作经得起检查。”陈云同志也寓意深长地讲过这样一段话:“大家是为革命来的,还是为做官来的呢?回答这个问题也容易。起初是干革命来的,以后是革命加做官,既革命,又做官。后来官越做越大,味道也就越来越大,有人就是想做官,不想革命了,把革命忘光了。”这段话值得我们认真思考,自己是出于“初始”阶段,“以后”阶段,还是“后来”阶段,只有把这个问题思考清楚了,才能够真正做到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否则,当遇到一些个人问题和矛盾时,尤其是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就很难正确处理,难免重蹈一些腐败分子的覆辙。实际上,人的一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考验,在人生的几步紧要关口,走什么样的路,做什么样的人非常关键,如果把握不好,就可能酿成终生大错。作为党员干部,我们必须慎独慎行,表里如一,永葆本色,不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做到慎言慎行,万无一失。
慎利。清代爱国英雄林则徐曾亲笔写过一句格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诸葛亮曾告诫子女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书画大师刘海粟的画室内有一对联:“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刘老就是这样淡泊人生,足以显示他胸怀坦荡、虚怀若谷、光明磊落的高尚品行。老一辈革命家、十大元帅之一的陈毅同志曾在自己墨盒上刻下十七个大字:“满招损,谦受益,莫伸手,终日乾坤,自强不息。”他不仅谦虚好学,永不满足,而且对自己的生活作风要求严格。他克已奉公,在名利地位面前从不伸手,对金钱、物质从不贪求。一九五四年,他感事抒怀,写下了《手莫伸》一诗以言志:“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第一想到不忘本,来自人民莫作恶。第二想到党培养,无党岂能有所作?第三想到衣食行,若无人民岂能活?”,表现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严于律己、献身革命事业的高贵品质。从一些落马领导干部腐败的反面典型来看,他们都有着辉煌的过去,为党和人民作出过突出贡献,获得过各种荣誉,但他们在贡献和回报之间失去心理平衡,在荣誉和利益之间未能作出正确选择,因而在利欲的诱惑面前打了败仗。这就要求我们党员干部在物质引诱面前一定要“莫伸手”,在名利得失面前一定要“无欲则刚”,这样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慎权。要真正认识到,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人民给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权力就是服务、责任和奉献,只有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扎扎实实、任劳任怨地履行职责,才能真正得到群众的认可,体现出自己的人生价值。一些人的沉痛教训说明,权力是把双刃剑,“挥”之不慎可能会伤及自己;权力是一团炽热的火,“燃”之不察可以将自己焚毁;权力是一泓激流的水,“掘”之不疏会招致来顶之灾。也就是说,用权为公,可以赢得人民赞誉和尊重;用权谋私,很难避免身败名裂的下场。苏联解体不久,前苏联部长会议主席雷日科夫就说过一句话,他说权力应该成为一种负担,当权力是负担的时候,政权就稳如泰山了,权力一旦变成乐趣,一切就完了。这个话如果不是因为苏联解体苏联共产党丢掉政权,雷日克夫是说不出来的。国家解体了,丢掉政权了,他就体会出来了。权力成为负担,就是我们的各级领导、掌权者要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为人民工作,生怕我们的工作出毛病、人民的利益受损失,我们党能稳如泰山了。如果把权力当做乐趣,拿着权力吃喝玩乐还不够,贪污腐败,那一切就差不多了。雷日科夫的话可谓入木三分,对于我们有着很强的警示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一定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不断规范自己的用权行为,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慎友。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说明,社会环境中朋友是重要的,也是不可缺少的,对一个人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说过:“有很多良友,胜过有很多财富。”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严正的朋友。”的确,友谊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在一生中,各类朋友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党员干部也不例外。但由于党员干部的身份、地位和社会影响力等因素,决定了党员干部交友绝非个人小节,必须慎之又慎。否则,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迷失方向,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论语》中对交友就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所谓益者三友,就是友直、友谅、友多闻。第一种好朋友,就是友直,就是正直的朋友,这种好朋友为人坦荡,刚正不阿,有一种朗朗人格,在这个世界上顶天立地,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给你一种果决;第二种好朋友,就是友谅,就是宽容的朋友,他会给我们内心增加一种自省的力量,不会使我们堕落或者更多地放纵自己,反而会让我们从他人的内心包容上找到自己的弊病,找到自己的缺失;第三种好朋友,就是友多闻,就是广见博识的朋友,当你在这个社会上感到犹豫彷徨、有所踌躇的时候,到这种好朋友那里以他的广见博识为你做一个参考,来帮助自己做出选择,所以结交一个多闻的朋友就像翻开一本辞典一样,我们总能从他人的经验里面得到自己的一个借鉴系统。所谓损者三友叫做“友便辟、友善柔、友便妄”,就是脾气暴躁的朋友、优柔寡断的朋友,还有那些心怀鬼胎的朋友,这三种坏朋友容易点燃你心中的愤怒,容易干扰你的思维,容易给你套上枷锁,甚至使你付出惨重的代价。这三种损友千万不能交。对此,我们一定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切实把好交友关。要坚持正确交友的原则,做到慎交友,交益友,哪些人该交,哪些人不该交,应该心中有杆秤。交友不在多,不在广,而在于精,在于好。要交品格高尚的朋友,以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交富有学识的朋友,以增长自己的聪明才干;交敢于提出批评意见的朋友,以保证自己少出偏差。这样,才能打造一个有利于我们成长进步的社交圈、朋友圈。
慎情。无数事实证明,亲情因素对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从政行为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各级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亲情观,经受住亲情的考验,过好亲情关。从一定意义上说,家庭是廉政的第一道防线。能否保持良好的家风,对于领导干部能否保持廉洁至关重要。关爱家庭,关爱亲人,乃人之常情,党员领导干部也不例外。但是关爱亲人什么,怎样关爱,却值得我们深思。在当前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下,领导干部要特别注意树立正确的亲情观,要真正明白教育亲属当好社会的普通一员,拥有良好的品行,提高自立自强的品行能力,才是对他们最大的关爱,才是造福家庭、有益社会之举。如果帮助或纵容亲属搞特殊化,甚至为他们谋“官路”,开“财路”,可能得逞一时却不能得势一世。正如林则徐所说:“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若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一些腐败分子的家庭悲剧警示我们:亲情再深亦应有度,个人利益再高,也不能超越党和人民的利益,决不能突破法律与道德的屏障。因此,作为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每日三省吾身”,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幸福,切实搞好家庭廉政建设,带头树立正确的亲情观和良好的家风,切实管好配偶、子女及其亲属,绝不触犯党纪国法这条防线,真正成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好干部。
慎终。终与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要做到慎终首先要做到慎始。关于慎始,美国一位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曾通过实验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如果接受别人一个较小的要求,往往非常容易接受更大的要求,反之,若拒绝第一个要求,也往往会拒绝第二个要求,被称作“门坎效应”。如果将这个说法应用在腐败问题上就是:一个人如果有一个较小的腐败行为,往往非常容易出现更大的腐败;反之,若能拒绝第一次诱惑,也往往会拒绝第二次诱惑。“门坎效应”不仅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从量变到质量,也揭示了人类心理防线及人类欲望的变化过程。因此,慎始非常重要,做到了无数次的慎始,便做到了慎终。但是,人们有时做到慎始容易,做到慎终却是很难的。这些年来,所谓“59现象”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一些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为党和人民工作了大半辈子的领导干部,在即将退休安度晚年之时,却因私欲膨胀,走上了违法犯罪的不归路。一日得失看黄昏,一生成败看晚节。的确,一个人做到慎始并不难,难的是慎终如始,始终如一。很多时候,从公仆到贪官只是一念之差,从功臣到罪犯往往只有一步之遥,一失足成千古恨,这样的教训不胜枚举。作为党员干部一定要记住古人的话,“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慎始慎终,善始善终,真正经受住权力、金钱和美色的诱惑,永葆共产党人和人民公仆的本色,只有这样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7粉丝

23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