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需要付出长期不懈的努力。新农村建设在取得阶段性成果之后,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思想认识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当前,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必须坚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坚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坚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坚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坚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真正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不断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具体来说,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好以下关系:
推进新农村建设,不可急于求成,但不能无所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要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多样性和渐进性,摒弃一蹴而就的思想,防止急于求成、急功近利。但是,新农村建设不可急于求成,并不等于无所作为。当前,个别地方、个别基层组织确实存在“等靠要”、无所作为的倾向,这是十分错误的。我们不能因为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而忽略其阶段性,各级党委、政府要勇挑重担,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昂扬的斗志、主动作为的锐气,不断推动新农村建设,逐步破解“三农”难题,夯实新农村建设基础。实践证明,只有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不懈、扎实推动、主动作为,积量变为质变,新农村建设的美好蓝图才能够一步步地变为现实。
推进新农村建设,不可搞评比达标,但不能无目标任务。每个地方、每个村庄的实际情况不同,新农村建设的办法也应不同。如果把新农村建设当成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来搞,搞统一标准,搞所谓的达标竞赛或创建评比,把本来应该让农民群众得实惠的新农村建设变成了“形象工程”。这样不仅脱离农村的实际,也使新农村建设偏离方向。但是,新农村建设不搞评比达标,并不等于完全不提目标要求、不作任务部署。新农村建设不但要有近期目标,还要有远景规划。要坚持标准而不搞达标,有任务但不强求。实践证明,只有根据自身实际提出实实在在的目标任务,新农村建设才能长抓不懈、取得成效。
推进新农村建设,不等同于新村建设,但不能无改造工程。新农村建设既要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活质量,又要改变农村整体面貌、优化人居环境;既要建设先进文化、提升农民群众素质,又要发展基层民主、构建和谐社会等。在实践中,不能把新农村建设简单理解为“新村建设”,只专注于抓村庄“美化”,而忽视发展生产、解决生活难题等。但是,新农村建设不等同于“新村建设”,并不是说新农村建设不需要建设新村庄、不需要改造工程。重视把村庄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有其现实意义,有利于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实践证明,新农村建设只有从实际出发,从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起,才能抓准抓出实效,给农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推进新农村建设,不得硬性摊派,但不能不发动群众。承担新农村建设这一重大历史任务,除了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外,更重要的是发动群众,形成合力建设美好家园。绝不能用行政命令的老办法对农民群众搞强迫执行、硬性摊派,不能强迫农民大拆大建。但是,新农村建设不搞硬性摊派,并不等于不要发动群众、发挥群众创造。建设新农村要解决好内在动力问题,让广大农民“当主人、作主体、唱主角”。要引导广大农民当主人,在发展农业生产、开拓产品市场、推进体制改革、搞好村庄建设、改造村容村貌、管理村里事务等方面,积极参与决策,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要引导广大农民作主体,切实克服“等靠要”思想,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发展经济过上宽裕生活;靠自己动手改造村庄,移风易俗建设文明家园;靠自己发奋努力,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引导广大农民唱主角,积极适应和参与市场竞争,提升发展生产的能力。实践证明,只有充分尊重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新农村建设才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推进新农村建设,不可做表面文章,但不能无典型示范。新农村建设必须注重实效,切忌搞形式主义。花大钱堆造出不切实际、可看不可学的“典型”、“样板”,完全失去其示范效应。这种不从农民、农村实际出发,大做表面文章的做法,必须坚决反对。但是,新农村建设不做表面文章,并不等于不要典型引路、不要示范带动。我们要坚持过去行之有效的典型引路的工作方法,通过实实在在的典型示范,组织村组干部和群众代表到搞得好的村庄参观、学习、交流,使他们亲眼目睹新农村建设的美景,亲身感受其他村庄发展产业、改变面貌、提高生活质量的历程,能够有效促进他们解放思想和转变观念,增强建设新农村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形成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新农村建设局面。实践证明,在新农村建设的起步阶段,只有树立和推广实实在在、可信可学的典型,才能使各地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和辐射效应。本刊编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