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市主要污染物减量化路径研究 调研报告 市发改委 一、污水排放、处理现状 1.污水排放总体情况根据省政府与市政府签订的《XX市“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到2015年底,全市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总量(含工业、生活、农业)要在2010年的基础上削减11.7%、12.9%,分别控制在4.30万吨、0.53万吨以内。 生活污水排放。由于社会的发展及居民生活品质的提高,近三年我老秘网市生活用水取水量逐步上升。为切实做好生活污水减排工作,我老秘网市不断加强减排能力建设。推进列入市重点减排工程的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管网建设工程,促进老城区污水管网的改造、合流制管网的分流、污水收集泵站的建设工作,提升污水截流和收集能力,确保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故即使在取水总量上升的情况下,我老秘网市生活污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仍然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表1 近三年生活污水排放情况 2013年,我老秘网市生活污水的COD排放量占2013年全市COD排放量的67.10%、NH3-N排放量占2013年全市NH3-N排放量的68.60%,可见生活污水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远高于工业和农业污水。因此,做好生活污水的减排、生活污水管网的建设、生活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是实现主要污染物减量化目标的最佳方案。 工业污水排放。2013年,我老秘网市工业源COD排放量为5876.35吨、NH3-N排放量为440.73吨,2013年工业源COD总排放量占2013年全市COD排放量的14.03%、NH3-N总排放量占2013年全市NH3-N排放量的8.84%。工业污水排放量较大、污水成分较稳定、污水规模和流向可控性较高,因此,坚持做好工业污水处理、处置可以为我老秘网市主要污染物减量化创造有利条件。重点行业污水排放。在我老秘网市众多行业中以印染及纺织服装、造纸和纸制品业、化工、电镀这四个行业污水产生量最大、污染物排放量最高。2013年上述四个行业COD总排放量占2013年全市工业源COD排放量的66.08%、NH3-N总排放量占2013年全市工业源NH3-N排放量的74.67%,这四个行业在工业行业中污染物排放量占工业行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比重较大,可以视为工业行业中的重点污染物排放行业。2013年重点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较2011年均有较大幅度的削减,2013年重点行业COD排放量较2011年削减8.18%,NH3-N排放量较2011年削减2.69%,可见近四年XX市在重点行业的主要污染物减排方面所做的工作成效显著。 file:///C:/DOCUME~1/user/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pngfile:///C:/DOCUME~1/user/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4.png 图1 各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在重点行业中所占比例 化工行业排放的污水中主要污染物(COD和NH3-N)含量均超过这四个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的一半,化工行业准入门槛的提高、污水排放量的削减、污水处理能力的加强将是XX市主要污染物减量化工作的重中之重。 2.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现状2013年,我老秘网市现有集中污水处理设施36座,其中市区集中污水处理设施8座,非市区的集中污水处理设施28座。设计污水处理能力总计49.3万吨/日,2013年集中处理污水共计14515.61万吨,平均污水处理负荷为80.67%。 3.雨污分流现状目前,我老秘网市主城区排水管道总长度为956.42公里(不含小区内管网)。 表2 主城区排水管道情况 其中雨水管道长度为577.29公里,污水管道长度335.19公里,合流制管道长度43.95公里,XX市主城区合流制管道长度仅占排水管道总长度的4.60%。 二、重点行业、企业脱硫脱硝设施安装运转情况 1.大气污染排放总体情况 我老秘网市主要大气污染物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主要来源是区内的电力、钢铁、水泥等行业燃煤烟气。2013年我老秘网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为66345.53吨、62468吨。2013年,所有发电机组完成脱硫系统旁路拆除工程和低氮燃烧器改造工程,电力行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较去年下降了14.21%、17.13%。 2.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 工业大气污染物主要来源于电力、钢铁、水泥等行业燃煤烟气,2013年工业源SO2排放量为63189.66吨,NOX排放量为53745.88吨。工业源的SO2排放量占2013年全市SO2排放量的95.24%、NOX排放量占2013年全市NOX排放量的86.04%, 3.生活大气污染排放情况 2013年生活源SO2排放量为3155.87吨,NOX排放量为431.39吨。除工业源、生活源排放大气污染物以外,机动车也是重要的NOX排放源, 2013年我老秘网市机动车NOX排放量为8290.73吨。 三、固废产生、收运、无害化及资源化情况1.固废产生、处置总体情况固体废物主要包括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弃物和医疗废弃物。2013年我老秘网市工业固体废物产生总量为732.27万吨,其中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为9.92万吨,一般性工业固废产生量为722.35万吨。全年度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为712.32万吨,综合利用率97.28%,危险废物处置利用率100%。2013年我老秘网市医疗废物产生量为1189吨,处置量1189吨。全市医疗废物全部由XX新宇固体废物处置有限公司焚烧处置,处置率达100%。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61.9万吨,生活垃圾处置量61.9万吨,采用卫生填埋及焚烧方式处置,处置率100%。 2.工业废弃物产生与处置利用现状 一般工业废弃物产生与处置利用。我老秘网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主要是粉煤灰、炉渣,及脱硫石膏、冶炼废渣等其他废物。2013年,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总量为722.35万吨,占XX市工业固体废物总量98.65%。2013年,我老秘网市积极推进火力发电、矿山开采、化工生产、金属冶炼等行业的煤矸石、粉煤灰、工业废渣等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加大枝丫材等农林剩余物和生活垃圾等生活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力度,拓展建筑垃圾、废旧轮胎等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新领域,初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综合利用体系。XX市资源综合利用企业中,有43家企业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生产建材产品,有5家企业利用枝丫材生产木制品,有2家企业利用废弃动植物油脂生产生物柴油,有1家企业利用生活垃圾生产电力。其中,恒顺达生物能源有限公司以城市生活中的地沟油、酸化油、非食用的各种动植物油脂为原料,生产环保再生型生物柴油,年利用废弃动植物油脂6.02万吨,生产生物柴油5.42万吨,既减轻了废弃油脂对环境的影响,又缓解了燃料紧张问题;光大环保收集城乡生活垃圾进行焚烧发电,年利用生活垃圾36.81万吨,发电1.27亿千瓦时,有效缓解了“垃圾围城”问题。2013年,全市资源化利用工业固废712.32万吨,其中,粉煤灰226.7万吨、煤矸石62.43万吨、石膏36.6万吨。 危险废物产生与处置利用。工业危险废物产生与处置利用。至2013年,我老秘网市已有14家危险废物集中利用和处置定点企业,这些硬件设施的建设,对消除我老秘网市危险废物污染隐患,改善城市生活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医疗废物产生处置。XX市四区三市(包括社区医疗机构)医疗部门产生的医疗废物,每天产生各种医疗废物2.80吨,年产生量达997.67吨,处置量997.67吨。全市医疗废物全部由XX新宇固体废物处置有限公司焚烧处置,处置率达100%。 3.生活垃圾产生、处置情况生活垃圾产生现状。2013年,我老秘网市人口约311万,城市居民生活垃圾产生量为61.9万吨,日均约1695吨。生活垃圾主要来源于城市居民家庭及街道商业,餐饮业和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及部分乡镇。根据我老秘网市生活垃圾热值实测结果,XX地区生活垃圾低位发热量为3360~6280kJ/kg。 我老秘网市市区现状餐饮垃圾产量约140.7t/d,市区常住人口120.04万人,则我老秘网市主城区每万人日产餐厨废弃物1.172t,XX全市现状餐饮垃圾产生量约203.6吨/天。 生活垃圾收运现状。我老秘网市市收运体系涉及XX市主城区、扬中市、丹阳市等地区,垃圾收运体系覆盖率为100%,2013年垃圾产生量1695吨/日,清运量1560吨/日,清运率约92%,现有运行的垃圾转运站77座,其中城区28座,乡镇31座,京口区8座(含乡镇2座),润州区8座,新区4座(含乡镇2座),丹徒9座(含乡镇8座),丹阳市23座(含乡镇17座),扬中市7座(含乡镇2座),句容市8座;垃圾二级运输车辆(进垃圾焚烧厂)79辆,其中京口区17辆,润州区21辆,新区9辆,丹徒12辆,丹阳14辆,扬中6辆。同时先后改造转运站5座,使垃圾压缩转运率达到100%,丹阳、扬中各新建了一座大型转运中心:丹阳大型转运中心占地面积18.8亩,总投资2900万元,扬中大型转运中心占地26亩,总投资3150万元。 垃圾处理方式及能力。2013年,我老秘网市城市生活垃圾产生总量为61.9万吨,目前主要采取焚烧方式处置,处置率100%。2009年于大港新区镇大铁路南、镇澄路西甸上村建设3×350吨/天生活垃圾焚烧炉+2×12MW汽轮机组,2011年9月5日投入试生产至今运行平稳。2013年以来日均焚烧处理量达1450吨以上,年焚烧处理量超过50万吨,年发电量约1.3亿度。 四、主要污染物减量化方主要举措1.完善污水处置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推进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进老城区、开发区、建制镇污水管网建设工程,提高现有污水处理厂的负荷率和城镇污水管网覆盖率;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施污水处理厂扩建及提标改造工程5个。 实施控源截污工程。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省城市河道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苏政办发〔2013〕60号)和江苏省环委会办公室《关于做好2013年城市河道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通知》(苏环委办[2013]12号)的要求,结合市政府水环境治理的要求,针对“九河一湖”的整治目标,选择调蓄池作为控制和减少污染物进入城市水环境的手段。 2.持续推进工业废气治理 进一步提高工业烟尘、粉尘的处理效率,烟尘排放浓度不达标的火电厂进行除尘器改造,现役烧结(球团)设备全部改造为袋式或静电等高效除尘器,推广使用干熄焦、转炉干法除尘技术,20吨以上的燃煤锅炉必须安装袋式或静电除尘器,20吨以下中小型燃煤工业锅炉推行使用含灰量小于15%的低灰优质煤。电力行业全部实现脱硫、脱硝改造,至2016年底钢铁行业90平方米以上的烧结机开展脱硫工程,2500吨/日以上水泥熟料生产线开展脱硝试点。淘汰关闭落后产能与污染严重企业,基本完成水泥、钢铁等行业落后产能的淘汰与关闭工作。 3.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及回收、清运体系建设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市区道路卫生保洁“一把笤帚扫到底”。城乡生活垃圾全部实行无害化处理。规划建设大件电子垃圾专项收集系统,规范社区废品回收体系和餐厨废弃物处理体系。倡导垃圾分类收集。深入推进城乡环境卫生一体化进程,农村垃圾处置工作继续保持全省领先水平。 4.确保危险废弃物无害化处置严格执行有害废物管理办法,对从事利用、处置有害废物的单位实行备案制度,对有害废物的转移建立转移制度;定期开展危险废物申报登记工作专项检查,加强对危险废物厂内暂存环节的监督管理。对无利用价值的危险废物采取集中处置。 5.提高餐厨废弃物无害化处置及资源化率为推进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积极探索餐厨废弃物由废料到资源转变的科技途径。加快推进日处理能力120吨的餐厨废弃物处理中心,推进20吨/天地沟油综合利用及延伸加工项目。 6.提高生产生活垃圾资源化和再利用水平 提高一般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水平。实施对工业固体废物收集、运输、贮存、处置的全过程监管,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促进各类废弃物在企业内部的循环使用和综合利用,从源头削减固体废物的产生;完善资源化体系,鼓励生产企业间的废物循环和再利用。重点加强对脱硫石膏等减排副产物以及粉煤灰、尾矿、冶金废渣、汽车零部件等的监督管理,积极探索资源化利用途径,避免二次污染。 提高生活垃圾处置水平和资源化率。扩建1座垃圾焚烧发电厂、新建一座垃圾焚烧发电厂,其中光大环保二期扩建工程新增垃圾焚烧能力400吨/日,句容新建一座垃圾焚烧处理工程,日处理能力700吨/日;完成城东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封场工作。到2017年末,城市和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建制镇生活垃圾收运体系覆盖率达到100%。提高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置水平。对污水处理厂污泥产生、运输、处理处置的全过程实施监管,定期开展污泥处理处置情况专项检查;积极探索污泥资源化途径,加大污泥焚烧发电力度,加快推进污泥无害化处置建设,有效实现污泥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到2016年末,全市污水处理厂污泥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置率达100%。7.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大力实施化肥农药减控增效、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治理、农村连片生活污水生态净化处理、氮磷流失生态拦截、池塘循环水养殖、生态循环农业等工程。通过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项目实施,进一步统筹农业生产及农村生活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现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接循环化、废弃物处理资源化,极大的改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农村生态环境。到2017年,重点完成示范工程“XX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建设,到2020年,全市建成面源氮磷流失生态拦截工程80万平方米以上,分散式农户生活污水净化处理工程30处;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化学氮肥施用强度小于250千克/公顷。 8.建立健全环境监测体系 加强应急预警能力建设。更新并改造现有的国控和水源地自动监测系统,完成酸雨、噪声、空气路边站、灰霾站、气溶胶、园区预警站和辐射站等自动预警网络建设,与现有水质、空气网络整合,形成覆盖全市的多因子多层次的预警体系。进一步加强现场快速应急监测能力,并建立实验室应急监测快速技术体系,初步达到先进预警监测体系的目标。 加强污染源监测能力建设。进一步提升污染源监测水平:一是拓展监测领域和项目,形成国家现有所有排放标准中所有评价项目的监测能力,重点强化在危险固废鉴定、机动车尾气、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加油站污染方面的监测能力,形成污染源水、气、固、核与辐射的全要素覆盖;二是根据国家总量控制要求,加强污染物减排监测体系的建设。强化污染源在线设备的验收、比对、数据有效性审核等工作,保证国控污染源监督监测率100%和比对监测率100%,提高比对监测的合格率,逐步实现污染源总量监测的在线自动化,并力争从国控污染源逐步过渡至市控重点污染源。 加强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逐步建设并完成包括环境监测业务管理系统、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系统、自动监控信息处理系统、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应急监测指挥系统、环境监测行政办公系统六大系统的环境监测信息管理平台,并建设环境监测中心数据库,在此基础上结合GIS等表征手段的应用开展数据增值和挖掘,全面提高环境监测综合评价与分析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