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努力建设和谐海西新农村

  [复制链接]
宁建老秘 发表于 2009-2-26 11: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叶继革

  改革开放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三明经济社会都取得长足进步。2006年以来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四个重在”实践要领,加快融入海西建设大局,各项工作又有新进展,大部分经济指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经济社会保持增长持续、质量提升、后劲增强、成效明显的发展态势。特别是在胡锦涛总书记给永安八一村农民回信和重要批示精神的激励下,“三农”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新农村建设实现良好开局,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风正气顺、人和业兴的良好趋势。
  一、三明在海西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实践
  三明是传统农业大市,76%的人口在农村,83%的土地是山林,90%的县份是老区,在这样一个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相对薄弱的区域,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市县乡村各级和广大干部群众为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实践中,我们始终坚持中央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按照省委“融入全局、立足多予、注重运作、重在实效”的要求,找准定位、明确目标,广泛动员、扎实工作,努力探索具有三明特色的发展路子。
  一是突出站位,着力融入一个大局。我们深知只有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海西这个大局,才能找准三明新农村建设的站位,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拓展发展的空间,真正在海西新农村建设中体现三明的地位和作用。在战略方向上凸显前锋定位,依托农业基础、自然条件和生态优势,扬长补短、体现特色、大胆作为,充分发挥前锋作用。特别是通过深化集体林权制度等改革,推进土地经营权和森林资源流转,在农村机制体制创新中勇于实践、率先突破;通过发展生态效益型经济,在海西产业发展格局中占据主动、力争领先;通过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海峡两岸(三明)林业博览会、三明台湾农民创业园三大平台,在闽台农业、林业、旅游合作交流中先行先试、当好前锋。在产业发展上壮大基地实力,立足果茶、蔬菜、建莲等传统产业,优质烟叶、笋竹、食用菌、肉牛肉羊等特色产业,药用植物、苗木花卉等新兴产业,推动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建设海西特色农业基地;立足森林资源、集体林改、森工龙头企业三大优势,打造海西林产工业基地;立足于得天独厚的药用植物资源条件,依靠科技进步,集聚发展植物药业,建设海西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立足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客家旅游、乡村旅游的整体优势,凸显“生态三明”特色,建设海西生态旅游胜地。在区域布局上提升枢纽功能,围绕构筑海西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农村路网建设,努力形成城乡一体、四通八达的现代交通网络系统;围绕构筑海西重要电网枢纽,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建设以110千伏为主干的县域电网,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围绕构筑海西重要物流集散地,建设一批县域重点专业市场,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提高农村市场化程度。在构建和谐上强化支撑作用,充分发挥三明在精神文明、社会稳定、生态建设等方面的优势,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向农村延伸,与创建和谐村镇、和谐家庭紧密结合,与推进平安三明、平安村镇建设紧密结合,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紧密结合,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村镇,为建设和谐海西新农村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突出发展,着力抓好“五大工程”。新农村建设,发展是第一位的。我们把推进“五大工程”作为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把实现又好又快的要求贯穿于新农村建设每一个决策、每一个部署、每一个项目,努力用发展的实效打牢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以“富民工程”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全面开展“粮钱丰收”竞赛活动,34个高效农业千亩以上示范片全部实现亩产千斤粮、收入4000元,成为促进农业增产增效的有力举措。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培育109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547个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42万农户增收。加快发展劳务经济,62.8%的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向二三产业。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连续三年保持8%以上的增速,今年上半年比增12%,增幅为10年来同期最高。以“基础工程”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两年来共投入近6亿元资金用于改造农田基础设施,涉及农田面积近50万亩,受益农户达16万多户;推广测土配方施肥76.9万亩,受益农户11.5万户;投入1亿多元资金用于“六千”水利工程建设,新增节水灌溉面积5.9万亩;不断完善农村路网、通信等基础设施,行政村公路硬化率达81.2%,电话通村率达98.6%,自来水通村率达68.8%。以“素质工程”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利用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基地、农技校、科技示范园、电子阅览室等载体,整合全市职业教育资源,加强农业科技、市场营销和劳动力转移培训,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去年以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7万多人,举办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2700多期,受训人数12万多人次。以“安居工程”改善农村人居条件,开展“家园清洁行动”,在45个乡镇、520个村庄启动垃圾治理工程,已有三分之一的镇、村通过省级验收。开展“美化家园行动”,鼓励农民植树种草,去年以来,在非规划林地种植红豆杉、香樟等珍贵乡土树木近300万株。完善农村文体设施,新建乡村休闲健身场所590处,近1000个行政村建立村文化活动室。实施“造福工程”,两年来异地搬迁安置1930户8850人,1605户灾后重建户全部住上新房。以“保障工程”健全农村社保体系,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2.4万多户农村低保户实行低保,做到应保尽保。关心农村困难群体,安排好农村五保户、特困户、伤残户等弱势群体的生活。全面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为农民实行大病统筹,参合农民170万人,平均参合率87.3%,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逐步缓解。
  三是突出为民,着力办好“十件实事”。两年来集中力量办好农村饮水、通电、路网、沼气、农田基础设施、水库除险加固、广播电视等“十件实事”,解决广大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率先实现重点突破,各级各部门对“十件实事”项目抓得早、抓得紧、抓得实,千方百计让农民尽快过上好日子。去年以来,在全省率先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率先实现“户户通电”,率先在山区市实现移动通信“村村通”,率先完成“百村示范”联系点的信息化建设,117个行政村3万多农户接入宽带网。全力抓好沼气工程,坚持把沼气建设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作为创建文明生态村的重要举措,连续五年将其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去年全市户用沼气池建设突破万口大关,建成数量连续五年居全省第一,总量达5.2万口。同时,加强对沼气工程的规范建设、配套管理和全程服务,市县两级普遍成立能源站,构成“县—乡—村”三级沼气服务网络,实行无偿管理和有偿维护结合,为普及推广农村沼气、建设生态家园创造条件。多方筹措项目资金,按照“三个高于”、“三个主要”要求,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建设事业的投入,市县两级财政采取预算安排、财政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公共设施投工投劳,并鼓励社会资金投向新农村建设。两年来,共筹措办实事项目资金10多亿元,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进程。
  四是突出和谐,着力加快“四新”步伐。坚持把弘扬新风尚、建设新村镇、营造新环境、创建新机制作为和谐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弘扬新风尚,以创建“文明村镇”、“文明户”为载体,在农村深入开展“八荣八耻”荣辱观教育,以及“六提倡六反对”的移风易俗活动,引导农民破除陈规陋习,树立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形成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新型人际关系、邻里关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进村入户,提高农村群众的文明素质。建设新村镇,按照县城区所在镇、县域次中心镇、一般乡镇三个层面,重点突破,梯次推进,加快城镇建设步伐。根据各地实际,逐步推开“撤并小型村、拆除空心村、缩减自然村、建设中心村”,引导零星分散的村庄聚集建设,引导散居农户集中建房,特别是结合库区移民、灾后重建,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引导农民在交通比较方便、基础条件较好的地方建新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营造新环境,开展以“三清六改”为主要内容的村容村貌整治,解决农村给排水、垃圾处理等突出问题,逐步改变农村脏、乱、差、散现象。加强乡村公路和村内道路两侧环境的治理,拆除违章建筑,清理占道现象,确保公路安全畅通。加大农村治安综合治理和防控体系建设,年内有90%的乡镇、95%的村可达到“平安乡村”要求,群众对居住地的安全感率和治安满意率连续几年居全省前列。创建新机制,1732个行政村基本做到村务公开,规范运作的有1189个占70%,77%的行政村实行会计委托代理制度,90%的行政村实行村务决策听证制度。90%的行政村建立了新农村建设服务站,由村“两委”领导担任站长,加强对“六大员”的培训、管理和考评,既保持队伍的稳定性,又利于服务职能的充分发挥。普遍成立新农村建设理事会,作为村民商议新农村建设事宜的重要载体,让农民更多地参与公共事务,充分调动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
  五是突出示范,着力推进“132计划”。在每个县(市、区)选择1个镇作为试点镇,在全市选择30个行政村作为示范村、200个行政村作为整治村,全部实行市县领导挂包,突破重点,整体推进,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群体。在试点镇建设上,突出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建设新环境、树立新风尚和创建好班子的“四新一好”内容,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起到“先行一步、早见成效、创造经验”的典型示范作用。去年以来各试点镇的工农业总产值、财政收入、农民人均收入增幅均居所在县(市、区)前列。在示范村建设上,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明确要求,一件件抓具体、抓深入、抓突破,下大力气在“八个一”上做好工作。即:一个实施方案(五年的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一张图(建设发展总体规划图)、一张表(当年任务分解表)、一个栏(时事政策、科普知识、村务公开宣传栏)、一份档案(民情民声档案)、一套机制(责任、分工、督查、考核、服务保障机制),一批示范片(户)、一处场所(办公楼、图书室、文体中心、老年活动室),切实在生产发展、生活提高、环境改善、乡风文明、管理民主和阵地建设等方面先行一步、做好表率,以点带面、推动全局。在整治村建设上,从基础抓起、集中治理,按照“五化一配套”要求(道路硬化、庭院净化、村镇绿化、路街亮化、环境美化,村两委、六大员办公场所及文体休闲场地配套),通过发动农民动手、挂包单位援助、社会力量支持,改善村容村貌。目前,这些基础较弱、条件较差的整治村农民都逐步做到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用清洁灶、住整洁房,真切地感受到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实惠。
  六是突出合力,着力开展“六项服务”。从抓好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规划、项目带动、科技信息、公共事业、金融信贷、社会保障“六项服务”入手,为新农村建设搭建全方位的服务支持平台。充分发挥机关部门作用,立足职能、发挥优势,做到主动服务、靠前服务、优质服务。各涉农部门深入基层一线,指导农民调整农业结构,培训科技知识,传递市场信息。发改、经贸、外经、金融等部门,在项目谋划、市场开拓、金融支持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交通、城建、规划、国土等部门,在村镇规划、道路建设、住宅建设、土地供给上做好服务保障。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部门,在农民劳动技能培训、社会化服务、公用设施建设等方面献计出力。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在宣传方针政策、经验做法、先进典型等方面加大力度,为新农村建设营造浓厚氛围。充分发挥社会各界作用,把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要求落到实处,鼓励各类企业与乡村建立协作关系,109家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百龙联百村、共建新农村”活动,实行“一帮一”对口支援,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力度。引导商会组织通过光彩事业活动和就业帮扶、爱心助学行动等载体,组织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参与新农村建设,扩大共建参与面。依托民主党派、社会团体联络面广泛的优势,帮助农村牵线搭桥、招商引资,共同解决发展难题。充分发挥驻明部队作用,坚持把军民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作为新时期双拥工作的新亮点,找准军地配合、共谋发展的结合点,探索出“共学、共育、共创、共建”的“部村共建”新路子。去年以来驻军单位为共建村筹资270多万元,用于农村饮水、道路、水利、环境卫生等建设,受到了当地群众欢迎和上级军区领导充分肯定。
二、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初步体会
  一年多来的新农村建设,为三明发展带来了新的气象、新的生机、新的活力,农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和积极性日趋高涨,全社会支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氛围更加浓厚。在推进三明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几点体会尤为深刻。
  一要坚持规划先行。建设新农村,规划是前提。我们坚持站高看远、突出发展,量力而行、突出为民,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抓规划。通过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理清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增强乡村经济实力,拓宽农民致富渠道;通过制定村镇建设规划,合理布局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做到统筹兼顾、配套发展。在规划的编制过程中,特别注意发扬民主,让农民参与、由群众评说,充分听取意见,最终交由村民代表大会审议,一经确定严格执行,真正使规划成为指导新农村建设的科学依据,成为引领农民共同奋斗的蓝图。
  二要强化项目带动。项目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对于山区农村来讲,要上大型工业项目难度很大,又不能搞低水平重复建设,更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因此,一定要精心谋划、科学决策,找准项目与当地资源的结合点,紧紧围绕生态优势转化和现代农业发展,按照“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科研机构”五位一体模式,积极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产业带动强,一头立足当地资源、一头走向科技高端的产业项目。几年来,引进和建成一批有实力的绿色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等龙头企业,实现“一个龙头带动一个产业、搞活一方经济、富裕一批农民”。这次会议期间大家参观的雷公藤项目就是其中之一。
  三要发挥特色优势。有特色才有竞争力、才有生命力。充分发挥乡村的生态、资源和人文优势,突出村情实际,突出个性内涵,突出品牌打造,“一村一策”、“一村一特”,带动新农村建设整体发展。比如,泰宁推出了以水际、音山村等为代表的“渔文化”、“花文化”、“竹文化”等6种类型特色旅游文化村;建宁培育了生态农业型、特色旅游型、观光农业型、工业发展型等多种乡村发展模式;大田涌现出茶叶村、辣椒村、生姜村等专业生产村,都各具特色、富有活力。
  四要抓好典型引路。典型是旗帜、是方向。一方面,选择一批村“两委”战斗力较强、农民积极性较高的村作试点,集中力量、整合资源,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建成了一批省、市、县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让典型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上、推得开;另一方面,对一些基础好、闯劲足、能创新的农户进行重点扶持,培育一批科技示范户、特色专业户、市场营销户,发挥他们先发展、先致富、先见效的带动作用,引导广大农民学着走、比着干,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创大业。
  五要依靠农民主体。建设新农村,农民是受益者,更是建设者。一定要坚持依靠农民、发动农民,让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事业中当主人、唱主角。在实践中,特别注意发挥“八个方面”的作用,不断强化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当好发展经济、富民强村的“领头雁”;不断提升“六大员”、兵青妇组织、老人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工作活力,争做服务农村、服务农民的“生力军”;不断增强农村党员和新型农民的创造力,成为致富走前头、帮扶走前头、创优走前头的“排头兵”,逐步形成“人人动起来、组织强起来、工作活起来、特色亮起来、农民富起来、村财壮起来”的好态势。
  六要强化组织领导。新农村建设关键在领导。我们始终把这项任务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到三个“到位”:领导责任到位,市县乡党政主要领导亲自过问、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落实,其他班子成员各负其责、深入一线,协调问题、推动工作,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格局。工作班子到位,抽调精干力量充实到各级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和办公室,选派优秀干部驻村帮扶,为新农村建设有序开展提供组织保证。检查考评到位,对重点工作、重点项目和重点举措,实行分解立项、责任到人,每季一检查、半年一点评、年底总考核,严格兑现奖惩,形成有效激励机制,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见到实效,扎扎实实地把新农村建设推向前进。
  (本文为市委书记叶继革8月8日在全省新农村建设暨农村户用沼气现场会发言摘要,标题为编者所加)
  (责任编辑:黄茂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8粉丝

839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