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省教育阳光服务平台建设工作现场推进会上的讲话 王 柯 敏 (2014年11月25日,根据录音整理) 同志们: 建设教育阳光服务平台是我省教育系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一个十分重要的自选动作,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教育部领导的高度肯定。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初步建成了省市县校四级联动的教育阳光服务平台体系,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今天,我们在岳阳市召开全省教育阳光服务平台建设工作现场推进会,目的就是要进一步坚定信心、明确方向、理清思路,更加坚决、更加主动、更加科学地推进这项工作。 刚才,德义同志对前一阶段全省教育阳光服务平台建设工作进行了总结,对今后一个阶段的工作进行了部署,讲得很到位,我完全赞同。岳阳市、湘潭市、常德市、湖南财经学院、湖南文理学院五个单位作了典型发言,都讲得很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这里,我再强调四点意见。 第一,思想认识还要再深化 思想认识的问题不解决,推进工作就无从谈起。根据全省教育阳光服务平台建设现状,当前还要深化三个方面的认识。 一是实践充分证明,建设教育阳光服务平台的决策是十分正确的,教育阳光服务平台在畅通诉求渠道、联系服务群众、促进教育改革发展等方面的效果正在逐步显现。2014年,省、市两级教育行政部门举报投诉占全省教育举报投诉总量的9.5%、26.5%,分别比2013年下降5.5和1个百分点,县一级的投诉量由2013年的56%上升到64%,呈现出重心下移的趋势。这说明我们的服务渠道畅通了,群众在当地就能接受服务、解决问题。也说明群众并不是喜欢越级信访,只要渠道通畅了、反映的问题有着落了,他们还是愿意将问题解决在基层。我省最先开展教育阳光服务的株洲市今年又有新成绩,2014年受理的群众反映意见比2013年下降33%。今年建设力度加大的岳阳、湘潭、常德等地,越级信访量明显下降,如岳阳市今年市长信箱教育投诉量比去年下降20%,湘潭市教育局今年上半年投诉量在全省14个市州的排名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7个名次。各级教育阳光服务中心在服务群众的同时,定期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有的地方还将群众对教育行政的反映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成为了政策执行情况的晴雨表。刚才,我们在岳阳市教育阳光服务中心看到有一个《月报》,《月报》里面有综合分析,可以看出工作的重点和方向,这对整个教育改革都是很有帮助的。 在岳阳市教育阳光服务中心参观的时候,我还听中心工作人员讲了一件小事。他说,一天快中午的时候,中心接待了退休的老两口,年龄比较大,他们来反映工资套改的事。中心工作人员除了马上联系有关部门来现场办理外,还到食堂打好盒饭送到老人手里。事情处理完后,又安排将两位老人送回家。我想,这样的例子在我们教育阳光服务中心可能还有不少。这些事情看似很小,但它不是小事,反映了我们对待群众的取向和姿态问题。如果我们每个市、每个县、每个学校的教育阳光服务中心和我们每个人都能够这样对待所有的群众,群众还会不满意吗?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聚沙成塔,积水成渊,我们的努力正在也必将汇聚成教育阳光服务的巨大正能量。 二是建设教育阳光服务平台不但不是一个麻烦,而且能够帮助解决麻烦。刚才,五位同志的典型发言都对这个问题有一致的认识。我听说,湖南财经学院院长伍中信同志跟省教育阳光服务中心的同志说,“原以为建设教育阳光服务平台是个麻烦,要人、要钱、要场地,但现在看来,阳光服务不但不是个麻烦,还为我们解决了很多麻烦。”他举了一个例子,他说学院没有成立教育阳光服务中心以前,诸如水电维修等事务,有的学生不知道到哪里找人,有时下班了找不到人,有时反映上去又没有及时解决,于是学生就有意见了,有的还在网上发帖子骂人,影响了师生感情,损害了学校形象。教育阳光服务中心建成后,只要一个电话、一条信息,教育阳光服务中心就会协调解决,学生非常满意。还有许多基层的同志也跟我讲,有了教育阳光服务平台,各个职能部门的服务就有了统一的评判标准,有了统一的监督检查,一方面促进了权力运行的进一步规范、干部作风的进一步转变,提高了服务的质量和效能,提升了教育的形象;另一方面,通过及时掌握和快速解决问题,将一些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防止了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三是教育阳光服务不仅仅是中心工作,更不是一个临时性工作,必须作为一项服务群众的常规工作长久地坚持下去。我们发现,一些地方是将教育阳光服务平台建设作为当前一项政治任务或中心工作来完成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在机构编制人员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瓶颈性问题。如绝大多数地方的机构是临时的,也没有专门的人员编制,工作人员都是抽调、临聘和兼职的。于是,一些同志就心存疑问:这个事情能坚持多久?红旗到底能飘多久?有的做应景文章、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和完成任务式;有的等待观望,先看一看再说,是不是搞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不再提了;有的存在畏难情绪,面对困难裹足不前;还有的对重要性认识不够,存在不以为然的思想,影响了教育阳光服务平台建设的深入推进。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习总书记多次强调,“多干群众满意的好事实事”、“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建设教育阳光服务平台,是落实总书记要求,把阳光服务理念变成教育系统实际行动和工作制度的成功探索,这是教育厅党组和省委教育工委认真研究、慎重考虑决定的,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我省教育系统的具体体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即将告一段落,最近,教育工委也组织召开了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的总结大会,但是服务群众永远在路上。推进教育阳光服务平台建设,绝不只是一项中心工作,更不是一项临时性工作,必须作为全省教育系统联系服务群众的一个窗口和一项常规工作,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久久为功,把这项惠民举措真正落到实处。今年,我也去了很多市(州)、县,每到一个地方,有两项工作我是必问的,一项是教育阳光服务平台建设,一项是教育信息化建设。我看到不同市州教育局工作是有差别的,有的还停留在纸上、嘴上,没有落到实处。一些学校还做得很不到位,有的校长甚至还不知道什么叫教育阳光服务,连个基本的概念都没有,这值得我们深思。 这里,我还要特别点一下,实际上德义书记刚刚在报告中也已经讲到了,就是和市州、县市区及中小学相比,我们高校的行动更慢一些,还有相当一部分高校没有动起来,我觉得主要阻碍就是这些高校的主要负责同志,对这件事的思想认识不到位。最近守盛书记有个重要讲话,他谈到看党员领导干部,最关键的是看政治上可不可靠,并且列举了不可靠的种种表现,其中对上级布置的工作选择性执行就在其中,就是政治上不可靠的表现。在我省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中,我认真阅读了许多高校主要领导的剖析材料,有的高校领导在材料中诚恳地表示,要把建好教育阳光服务平台作为一项重要的整改任务,但同时我也了解到,在他所任职的学校,这项工作仍然处于不闻不问的状态。所以,我要求参加今天会议的高校同志,要把我特别讲的这段话传达给所在学校的主要负责同志,这是一项会议任务要求。 第二,建设思路还要再梳理 当前,教育阳光服务平台建设还处于摸索阶段,一些地方对于到底怎么建设、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平台还有一些困惑和争议,但不论如何,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先动起来,不等待、不观望,把平台先建起来,形成省、市、县、校四级服务网络,畅通群众服务渠道。至于采用什么样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可以边建设、边摸索,总的原则是要方便群众办事、利于提高效能,将问题解决在本地、本部门。 关于管理体制的问题。主要是由哪个部门牵头负责或管理的问题。由于省厅在文件中没有明确的要求,目前多数是由纪检监察部门负责,但是有的是由办公室负责、有的由督导部门负责,有的由学工部门负责、有的还由信息部门负责,造成了一些工作上的不便。综合考虑工作推进的需要和纪检监察部门“三转”要求等多方面的因素,我们考虑:一是对于已经启动、正在建设的地方,省里不作统一规定,也不要求上下完全对口,以前是哪个部门负责仍由哪个部门负责,等平台建成后时机成熟时再统一转交办公室。具体转交时间由各地各学校自行确定。省厅目前是由纪检监察部门牵头负责,我们想在明年运转正常以后,把它转交给办公室。二是对于还没有启动建设的地方,可以直接明确由办公室牵头负责。 关于运行机制的问题。各地进行了大胆探索。目前,全省教育阳光服务中心有多种运行模式:有的是“前店后厂”式,对受理的服务事项,由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根据职责分别送各职能部门,职能部门办结后反馈给服务中心,再由服务中心反馈给当事人。有的是“部门派驻”式,在教育阳光服务中心设立举报投诉、学籍办理、就业指导、舆情监控、助学贷款、考试考务等服务窗口,由相关部门派人到窗口轮流值班直接办理,教育阳光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负责统筹管理、监督检查和办理其他服务事项。有的是“集中办公”式,将考试报考、学籍办理、政策咨询、信访投诉、民办教育机构审批、助学贷款和“两免一补”等与群众打交道较多的职能股室全部搬入教育阳光服务中心集中办公,并加挂“教育政务服务中心办事大厅”的牌子。有的是“并行分类”式,按照学生、教职员工、离退休教职工三大服务群体,分别由学生处、校工会、离退休工作处负责建设教育阳光服务中心,并提供相应的服务。有的是“捆绑融合”式,将教育阳光服务工作与学校的督察督办、行政值班、教学考核、信息公开、保卫传达等工作进行有效融合,同时加挂学生服务中心等牌子。各个单位具体采用哪种模式,省厅不作统一要求,由各地各学校因地制宜、实事求是自行确定,可以借鉴上述模式,也可以创造新的运行模式。但是不论采取哪种模式,必须围绕“方便群众办事、利于提高效能”的原则来设计和运行。我要强调一点,虽然各级各类教育阳光服务中心、站、点的运行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也可以与服务群众的其他机构合署办公,但是有一点要统一,就是必须悬挂全省统一式样的教育阳光服务标牌,这个德义书记在报告里讲到了,不允许更改名称,各级教育阳光服务站点的名称必须要统一。统一式样的标牌省厅正在设计制作,会尽快下发到各地各学校。必须有实质性的服务内容,这个也要统一,不能走空、走偏。 第三,条件保障必须高标准 高标准的条件保障是教育阳光服务中心高效运转的基础,主要包括机构、编制、人员、经费、场地等几个方面。 关于机构编制人员问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市州、县市区教育阳光服务中心,可以暂时作为教育行政部门自行设立的机构,编制由内部调剂解决,最少保证2名以上专职工作人员,其中主任和副主任至少有一人专职,其他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借调、抽调、临聘、兼职、轮流值班等途径解决。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参照株洲市教育阳光服务中心的做法,争取政府设置专门的机构和编制。各级各类学校办学自主权较大,高校和服务量较大的示范性中小学校、城区学校可以参照湖南文理学院的做法,将教育阳光服务中心(站、点)作为学校的内设机构,配备至少1名专职在编在岗人员,其他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抽调、兼职、轮流值班等途径解决。农村学校和业务量较小的学校不要求单独设立专门机构,但要有领导班子成员分管、专人负责,人员主要通过兼职、轮流值班等途径解决。 关于经费保障问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设立教育阳光服务平台建设专项经费,保障必要的日常运转经费。今天到岳阳,听德华同志跟我讲,岳阳市教育局党组是高度统一的,他们的认识超前一步,抽调的工作人员的素质比较高,可以应付复杂情况,而且涵养比较高,骂不还口、打不还手。他们的经费保障也是比较到位的,除了运行经费以外,还有专门的特殊津贴。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2014年起,省厅安排了省本级教育阳光服务中心建设经费和日常运行经费,同时设立了全省教育阳光服务建设专项经费,从2015年开始纳入财政预算,主要用于支持奖励市州、县市区和学校教育阳光服务平台建设。今年,各地正在进行申报,我们将在年底进行现场督查、考核,并择优从2015年上半年起实行奖励。这项经费已正式纳入财政预算,并且今后一直都会有。 关于场地问题。各个单位要将教育阳光服务中心设在方便群众办事的地方,不要去搞形式主义。特别是学校,一般实行全封闭管理,外人进不去,选址时要特别注意,切实保证群众能够找得到、进得去。德义书记刚刚特别强调,内涵建设是最重要的,不是要看你有多大、多漂亮。去年株洲现场会的时候,我去看了一所小学,学校的教育阳光服务点的房子很小,但是我认真看学校教育阳光服务点的记录,内涵非常丰富,确确实实解决了很多群众反映的问题。所以内涵建设是主要的。 第四,服务水平必须再提升 有一个好的平台很重要,将这个好的平台用起来,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同样重要。 要充实服务内涵。教育阳光服务不能满足于有一个办公场所,有几台电脑,有几个人接听电话,必须不断丰富服务内容。要将阳光服务与群众的需求、与决策层的需求、与职能部门的需求、与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服务全覆盖。这和教育信息化工作是一样的,教育信息化不是看带宽有多少,计算机的配置有多高,内存有多大,关键是运用,要和我们的教育教学充分融合。同样教育阳光服务平台不是有一个场所,有几台电脑,有人接听电话就可以了,而是要运用,切实充实服务的内涵。 要创新服务方式。要将日常工作与季节性工作结合起来,在开展日常服务的同时,根据不同时段群众办事需要,在阳光服务大厅设立阶段性窗口,集中接待群众,提供服务。要将被动服务与主动服务结合起来,如永州市教育阳光服务中心针对群众反映师德师风问题较多的情况,派出专门督导组对重点学校进行了为期四个月的驻点调研督导,取得经验后在全市进行推广。要加快网络平台建设力度,充分利用“QQ群”、“微信”等网络信息平台拓展教育阳光服务载体和方式。全省教育阳光服务网络平台年底前必须完成研发、调试工作并投入实际运用。 要优化服务环境。要简化服务流程,所有制度设计都要围绕方便群众来进行设计,让群众少串门、少找人。岳阳市在设计阳光服务流程时,实现了“人不上楼、事不出门”的目标。要加强监督监察,建立健全和认真落实首问责任、督办催办、限时办结、回访评价等监督制度,确保工作人员热情、规范、依法、高效服务。湖南财经学院建立的“警示灯”制度就是一个很好的监督制度。要加强督查考核,将教育阳光服务平台建设纳入对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年度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开展专门的督导检查。我们今年把这项工作纳入了市州教育行政部门年度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指标,省教育阳光服务中心也正在组织开展教育阳光服务平台建设专项督查考核,2015年我们还将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同时,要加强培训和管理,提高工作人员的服务素质、能力和水平。要加强宣传推介,通过多种途径加大宣传力度。我觉得湖南文理学院的宣传搞得比较好,我到他们学校参加民主生活会的时候,顺便问了几个学生,学生都清楚教育阳光服务的事情。要确保广大群众都能够知晓教育阳光服务中心,遇到困难时能主动找教育阳光服务中心。这就是我们前面讲的,把形式和服务充分融合起来,这个平台主要是搞服务的,只有这样,我们教育阳光服务工作才能深入人心、全面普及,才能够持之以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