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华儿女的伟大事业,伟大的事业需要高尚的道德。人民群众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体,人民的主体地位不仅要求人民具有各方面的能力、权益,还表现在人民应有各方面的素质,尤其是道德素质。否则难以承担实现历史伟业的重任。当前,我们要着重提升公民的道德信仰,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 着重解决凸显的道德问题。譬如经济建设中的分配公平问题,社会保障中的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问题,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的问题。政治建设中公民的民主权利落实问题,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问题,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问题。文化建设中的理想信念教育问题,以文化人的问题,享受文化权益的问题,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育问题。社会建设中“立德树人”问题,大力促进教育公平的问题,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问题。就业问题中的劳动者尊严问题,收入差距过大问题,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中的“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的问题。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人民福祉”问题、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问题,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问题,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问题等等。实践的呼唤必然推动道德研究的深入,伦理学界应当关注这些现实问题,以现实问题带动理论问题的深入。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者既有内在联系又相互区别。 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者紧密联系。核心价值观是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决定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基本方向和基本特征。核心价值体系是核心价值观的存在基础和重要载体。核心价值观内蕴于核心价值体系之中,通过核心价值体系表现出来。没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也就无所体现。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统一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 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者相互区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的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那些反映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要求,体现社会发展趋势的核心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总和,是一个内容全面系统、内涵丰富深刻的科学体系,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主导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内容,高度概括、简洁凝练地反映出这个体系的本质,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要求的提炼和升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三个倡导”的关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个倡导”之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⒈相互联系、相互贯通。“三个倡导”所包含的都是社会主义最基本、最核心、最重要的价值理念。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发展目标上的规定,是立足国家层面提出的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导向上的规定,是立足社会层面提出的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道德准则上的规定,是立足公民个人提出的要求。这三个层次的理念,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实现了政治理想、社会导向、行为准则的统一,实现了国家、集体、个人在价值目标上的统一。 ⒉各有侧重、浑然一体。“三个倡导”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涵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追求。第一个“倡导”的内容已写入党章和宪法,体现了党的基本主张及国家发展目标,反映了中国人民寻求民族复兴的心声和愿景,是国家主导价值观,在核心价值观中居于统领地位。第二个“倡导”的内容是引领现代文明走向人类共同价值准则和理想社会目标,更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核心价值理念,它作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是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支柱。第三个“倡导”的内容是公民个人应当树立的基本价值追求和应当遵循的根本道德准则,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追求和公民道德行为的本质属性,是公民的基本价值观,是其他两个“倡导”的基础。“三个倡导”对国家、社会、个人都具有规定性、规范性和导向性,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作用,扎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的所有价值目标中处于主导地位,具有强大的指导和引导作用。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进行,进一步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 ⒈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俗化、大众化的理论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教育要紧贴群众的关注点和兴趣点,既要旗帜鲜明地表明坚持什么、摒弃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也要根据不同群体、不同需求,融入丰富多彩的形式和手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机关、进企业、进单位、进社区、进学校、进乡村,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⒉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力度。各级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等传统媒体要发挥各自优势,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真组织,精心策划,不断推出有分量有深度的报道、综述、社论、评论和理论文章,并对各地各部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涌现出的新思路、新做法、新典型、新成效进行深入集中报道。网络媒体要运用传播快、覆盖面广、互动性强等特点,通过系列报道、在线访谈、论坛跟帖、微博等方式,积极引导网上舆论,有效回应网民关切,形成网上宣传强势。 ⒊发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发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等先进典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排头兵作用,发挥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示范带头作用,发挥人民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作用,引领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学雷锋志愿服务、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公民道德宣传日等道德实践活动,使人民群众在参与道德实践中,启迪心灵、陶冶情操、提升素质。 ⒋发挥法律规范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约束作用。法律守护的是道德的底线。任何社会要使其主流价值观念得到广泛认同,并保持稳定性、连续性,必须使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行政行为很好地体现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现在很多社会问题的出现,“板子”都打在道德上是不客观的,要从法律机制和法律执行上找原因。要进一步优化社会制度环境,通过建立健全与社会道德状况相适应的行为保护、法律救助等权利保障机制,有效降低做好人、行善事的社会风险和道德成本,营造好人有好报的价值导向。 ⒌加强协调,形成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的合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个方面参与、支持和配合。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体现到制度设计、政策法规制定和社会管理之中,从政策环境、体制环境、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给予有力支撑,形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合力。 [更多] 绝不回避当前社会道德领域出现的问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古人的教诲,也是我们党多年总结的基本经验。毫无疑问,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我们站在了新的发展的起点上,无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我们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但正如一位哲人所指出的:一个人饿肚子的时候,只有一个烦恼,但饿肚子的问题解决之后,却有无数的烦恼。生存的烦恼与发展的烦恼虽然都是烦恼,但并不相同。就道德建设而言,人们的道德素质并不会自动地随着经济建设而同步提升,实际情况是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精神领域的问题却越来越多了,道德冷漠现象越来越突出了。如果说,饥寒起盗心,是道德问题,那么,饱暖思淫欲,更是道德问题。目前我国已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富裕起来之后的道德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的问题。 目前一些领域存在着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的现象。所谓道德失范,是说道德失去了应有的约束力,过去讲法律的时候,有一句话叫做“有法不依”,就是说法律形同虚设。道德失范也有这样的意思,道德规范在那放着,人们却不遵循。道德失范的涵义还包含着是非颠倒、荣辱不辨、不以为耻反而为荣。诚信缺失是当前我国道德领域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一个时期以来,假冒伪劣成为社会公害,弄虚作假渗透到社会的一切领域,假商品、假商标、假学历、假文凭、假论文、假发票等屡见不鲜。在许多大学的周围甚至出现了“诚信办证”的小广告。知识分子应是社会良知,但学术造假泛滥成灾,学术腐败触目惊心。 此外,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其中涉及社会公正问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则是分配公正方面的问题;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领域存在问题较多,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等也都涉及道德问题。 常言说得好:最大的忧患是没有忧患意识;最大的问题是缺乏问题意识,最大的危机是缺乏危机意识。因此,我们要对当前的道德问题有准确的认识和判断,这也是我们改进道德状况的前提和基础。 道德建设的着力点 面向未来,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十八大报告为我们描述了宏伟的蓝图: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宏伟奋斗目标为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一,全面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华儿女的伟大事业,伟大的事业需要高尚的道德。人民群众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体,人民的主体地位不仅要求人民具有各方面的能力、权益,还表现在人民应有各方面的素质,尤其是道德素质。否则难以承担实现历史伟业的重任。当前,我们要着重提升公民的道德信仰,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 第二,着重解决凸显的道德问题。 譬如经济建设中的分配公平问题,社会保障中的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问题,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的问题。政治建设中公民的民主权利落实问题,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问题,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问题。文化建设中的理想信念教育问题,以文化人的问题,享受文化权益的问题,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育问题。社会建设中“立德树人”问题,大力促进教育公平的问题,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问题。就业问题中的劳动者尊严问题,收入差距过大问题,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中的“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的问题。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人民福祉”问题、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问题,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问题,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问题等等。实践的呼唤必然推动道德研究的深入,伦理学界应当关注这些现实问题,以现实问题带动理论问题的深入。 第三,抓好提升公民道德素质的载体。 提高公民道德素质需要路径与载体: 一是加强“四德建设”,即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道德建设是具体的,从社会到个人,“四德建设”基本上可以涵盖道德建设的内容。报告把“四德建设”提升到“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的高度,具有重要意义。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是实实在在的载体,工程是要实施的,这样就能够使道德建设由“软”变“硬”,由“虚”变“实”,这既提高了“四德建设”的地位,又提供了道德建设的抓手。当然,“四德建设”的工程,是一项特殊的工程,具有系统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特点,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需要我们持续推动,不懈努力才能见到成效。 二是加强道德领域的专项教育和治理。目前,我国诚信问题十分突出,需要进行专项教育和治理。在诚信建设上特别要加强“四信建设”,即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诚信是道德的重要内容,也是立德树人的根本。诚信表现在很多领域,譬如报告提出我们要实行创新驱动战略,这就涉及科技、教育、企业等很多部门,创新来不得半点虚假,任何学术造假、不诚信的行为都难以实现真正的创新。我们现在是论文产出大国,但却是科技创新小国,国外同行不看重我们的论文,说我们原创的东西太少,水分太多。学术造假不仅难以实现创新型强国的目标,而且会败坏中国学人在国际社会的声誉。 我国是世界上网民最多的国家,网络在发挥正能量、正效应的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是鱼龙混杂,内容失真,甚至网络欺诈、人身攻击、造谣、诬陷等现象不断出现,一些无中生有的编造,混淆了公众的视听,掩盖了事实的真相,扰乱了社会秩序,侵犯了他人权益,欺骗了网民的理智和情感。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对现实社会的影响越来越直接、越来越深刻。我们决不能以虚拟为借口,就否定人的道德责任。在网络上,我们不仅是人,还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有道德的人!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网络不能成为法外之地。网络是虚拟的,但道德不能悬置,不能虚无。网络是人际交往的平台,理应受到法律与道德的双重约束。网络道德建设应成为道德建设专项教育与专项治理的重要内容。 三是加强健康社会心态的培育。健康社会心态能有效促进人与自身的和谐,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不良社会心态则会严重影响人与自身的和谐,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困扰。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心态失衡问题表现在很多方面,譬如,拜金的心态、小富即安的心态、为富不仁的心态、炫富露富的心态、仇富嫉妒的心态、暴发户心态、崇洋媚外的心态、自私自利的心态、浮躁的心态、道德冷漠的心态等等。这些不良的心态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不仅会伤及个人的幸福生活,也必然会成为实现宏伟目标的阻力。 以党的建设带动道德建设 重视道德建设的示范与引领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 第一,党作为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和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在价值观的层面就在于党始终是人民利益的代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最根本的政治诉求,也是最根本的道德诉求。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功,靠的是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共产党一旦失去了群众,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失去了最主要的力量,如同万丈高楼,毁坏了根基,势必会倒塌。 第二,党员干部应成为践行道德的模范。党的先进性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党造福人民的实践需要广大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在道德领域带头遵循社会主义道德。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8000多万党员如果真的发挥了道德示范的作用,道德领域存在的很多问题都能得到解决,社会风尚就一定能够好转。 第三,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近年来党内发生的严重违纪违法案件,性质非常恶劣,影响极坏,令人触目惊心。官员腐败不仅影响党的形象,而且也严重危害社会的道德建设。俗话说,官德毁,民德降。只有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才能纯洁党的组织,净化社会风气。只有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我们党才能带领人民完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更多]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道德建设,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道德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反映了当代中国的主流价值观。近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我国社会形成了不同的利益主体,由于社会成员思想品德结构、生存状态的不同,道德诉求也不相同。面对思想道德领域的多维形态,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风尚。同时,也要尊重并包容多样化的道德诉求,按照不同群体、不同层次、不同行业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道德教育实践活动。 关切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现实基础 首先,要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为道德建设夯实物质基础。建构和培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不仅需要对未来社会的预见、希望和理想的支撑,更依靠社会主义的直接实践。推进道德建设必须将解决人们的实际利益问题作为突破口。 其次,要正确处理道德和利益的关系,把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服务人民群众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是马克思主义者和中国共产党人关切的根本问题。道德是调节人与人关系的行为规范。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有多种多样的利益追求。 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在道德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形成有利于道德建设的舆论氛围 社会舆论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表现形式,指相当数量的公民对某一问题的共同倾向性看法或意见,其精神内核是群体意识,其现象外观是议论形态,往往以拥护或反对、赞扬或谴责的方式对某一公共问题作公开的评价。首先,社会舆论通过正面引导,发挥着引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道德观的作用,肩负着引导社会、教育人民、弘扬正气、凝聚人心的重要职责。其次,社会舆论对偏离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的现象有公开揭露和批评的功能,对不符合社会主流的道德观念行为具有纠偏或调整作用。因此,必须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在道德建设中的作用,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对于道德热点现象,正面的要注重宣传,唱响社会主义道德的主旋律;负面的要旗帜鲜明地反对。运用典型人物、典型文艺形象,启发、激励和引导人们树立、实践高尚的道德价值观,对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挥霍无度、纸醉金迷的反道德观念和反道德行为进行揭露和批判,规范有效地开展舆论监督,弘扬社会正气,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有利于道德建设的舆论氛围。 发挥制度的制约和激励作用,构建道德建设的长效机制 道德建设要靠必要的制度和机制来保证,建立健全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德治与法治相统一的道德建设长效机制,是加强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已成为现实,传统的道德、习惯对人们的控制力越来越弱。道德约束力的弱化,使社会的无序现象增加。为了改变这种局面,需要将道德制度化,借助于制度的强制性规范人们的行为。[更多] 道德建设生活化 道德建设生活化离不开细节养成。细微处见真情,细节往往能够展示出潜移默化的强大力量。古语有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注重细节,要善于在日常小事上明辨是非、区别善恶、分清美丑,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对每个人来讲,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是一种善行的积累和心灵的净化,只要持之以恒,就能小善聚大爱,形成一种自觉自律,真正将道德建设落到实处。 道德建设生活化离不开载体创新。好的载体可以润物无声、事半功倍,可以感化人心、引发共鸣。离开有效的载体,提升公民道德只能是“纸上谈兵”。结合人们的日常生活开展道德建设,更能契合贴近群众、吸引群众的原则,更能达到寓情于美、寓教于乐的效果,使人们更好地感悟道德良知、提升精神境界。在观念、形式、方法、手段上不断创新道德建设载体,不仅有利于提高各级组织、部门和社会团体参与道德建设的积极性,也有利于畅通群众参与渠道、激发群众参与热情、提升群众参与能力,培育人们崇德向善的道德自觉。 道德建设生活化离不开典型引领。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最易感动身边人。在日常生活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身边典型的引领往往更有可信度和说服力,胜过诸多灌输和说教。有身边典型的影响,就会带动更多的道德典型涌现出来,促进全社会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平的进一步提升。要多颂扬群众认可的“最美人物”,多褒奖群众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的“平民英雄”,多倡导和宣传基层的“凡人善举”,引导人们见贤思齐,从我做起,争当平凡的好人、身边的感动。 道德建设生活化离不开制度规范。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良好的道德习惯不仅需要内心的养成,也需要制度的规范。增强道德建设的社会强制力,通过制度规范来引导人们的日常行为,进而达到自律目的,这是一种客观需要。要把道德规范与日常行为规范紧密结合起来,把道德观念内涵渗透到社会管理之中,通过科学严格的管理,使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人们的行为自觉。惟其如此,公民道德建设之路才会越走越宽。 [更多] 雷锋精神与道德建设 雷锋是伟大的,其实也是平凡的。雷锋就是我们普通人中的一员,是一个有修养有良好社会公德的公民。正因为此,弘扬雷锋精神,对提升社会整体公德更有积极作用。雷锋的行动,就是我们在改革开放的社会所必需的公德。社会在进步,我们的道德观念在提升。学习雷锋精神,践行雷锋精神,就是我们社会公德提升的新举措。 弘扬雷锋精神有助于提升整个社会中每个公民尊重人、信任人的良好风气。雷锋精神的实质是尊重人信任人,在生活与工作中经常为他人着想,力所能及地帮助人。雷锋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仙人,而是普通百姓中的一员,雷锋精神更多地体现了雷锋作为公民个体所具有的强烈的社会公德。这种社会公德并非少数人才可达到,普通人都可欲可求。当今,我们学习雷锋精神,首先要从我们自身做起,养成尊重他人信任他人理解他人乐于助人的社会风尚,塑造自身的社会道德。 [更多] 以科学方法推进公民道德建设 以学习教育提高道德感知。倡导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政党,倡导公民自觉学习、终身学习,不仅是提高发展创新能力的需要,也是提高全体公民道德素养的需要。以学习教育提高道德感知,一方面应注重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保持良好的道德操守,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另一方面应高度重视学校德育建设。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形成的重要时期。必须坚持从孩子抓起,从青少年抓起,把道德知识的学习作为青少年道德养成的关键环节来落实,使良好的道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以典型示范引领道德风尚。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同时期、不同领域具有示范意义的道德模范和先进典型,为整个社会提供着源源不断、求真向善的精神动力。以典型示范引领道德风尚,首要的是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开展道德建设最直接、最生动、最有力的教材,动员和激励人们把个人的理想和奋斗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奋斗中。其次,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让雷锋精神永放光芒。雷锋对党、对社会主义怀有诚挚感情,他的崇高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愈加散发出夺目的光彩。再次,应树立和宣传各条战线涌现的先进典型人物,用群众身边的人教育群众。持续地培育、宣传近年来不断涌现的各类先进典型和道德模范,用他们的先进事迹传扬道德风尚、彰显时代风采、培育人文风范。 以深入实践增强道德责任。知行合一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以深入实践增强道德责任,就是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核心,进一步加大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践行,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强化社会公德实践,关键是坚持建章立制与教育活动并重,重点解决行为习惯、公共秩序、社会风气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强化职业道德实践,就是要以责任、诚信为主线,突出解决职业态度、职业作风以及企业诚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现阶段要深入开展孝老爱亲、“讲道德、做好人”等各类主题教育活动,抓好文明家庭创评工作,以良好家庭美德影响和带动个人品德建设。人民群众是公民道德建设的主体,以深入实践增强道德责任,还要特别注重各类实践活动紧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以主流传播彰显道德价值。社会道德体系的形成和确立,离不开主流传播的支撑,尤其是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更需要重视主流传播的影响力和渗透力。一是充分发挥文化产品的道德育人功能,立足文化强国和文化大省建设全局,创作生产更多讴歌高尚情操、反映主流道德价值的优秀文化产品,使人们从丰富的文化产品中汲取精神养分、感悟道德力量。二是积极适应时代的发展进步,丰富和创新道德建设的载体,让不同层次、不同样式的载体竞相发挥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的重要作用,使思想道德教育更加生动活泼,效果更加深入持久。三是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加快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发挥互联网、手机短信、移动数字电视等新渠道以及信息网络设施在传播中的突出作用。 以健全制度构筑道德保障。道德建设既要靠学习教育的软约束,也要靠制度政策的硬约束。以健全制度构筑道德保障,就是要积极推动公民道德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逐步形成引导与约束、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长效机制,促进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和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各项经济社会政策对人们的价值取向、道德行为有着直接影响。在制定出台有关政策时,既应注重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也应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要求,积极倡导和鼓励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保护人们求真求善求美的积极性。来源:求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