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科学发展] 孙政才: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加快发展动力转换

[复制链接]
老猫 发表于 2015-5-15 18:44: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来源:《求是》2015/10


核心要点 HEXINYAODIAN

■ 只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认识和判断上来,牢牢把握这个大逻辑,深刻认识和领会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丰富内涵,才能认清大势、把握规律、积极作为,切实增强工作的科学性、主动性和实效性。

■ 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与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三驾马车”协调共进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新驱动创造良好条件, “三大动力”有助于“三驾马车”的稳定性、均衡性、协同性和可持续性,共同推动经济发展平稳换挡、结构升级和方式转变。

■ 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也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四化”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四化”融合互动,不仅能充分释放各自的发展潜能,还会产生新的发展动能,整体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 必须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在做大总量中优化结构、加快发展中提高质量效益、协调互动中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战略论断,对经济发展新常态进行了深刻系统的阐释,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要求,为做好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1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既保持定力又积极作为

     习近平同志指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只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认识和判断上来,牢牢把握这个大逻辑,深刻认识和领会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丰富内涵,才能认清大势、把握规律、积极作为,切实增强工作的科学性、主动性和实效性。


一要辩证看待经济运行的波动,更加注重看整体、看主流。在经历30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经济运行出现局部回调和阶段性波动是正常现象,符合经济发展内在逻辑。分析判断经济形势,关键是把握经济发展的基本面,看增幅波动是否在合理区间,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是否不断提高,城乡社会文明是否不断进步。重庆当前也面临部分经济指标震荡波动、困难和风险因素增多等问题,有的是总量矛盾和结构矛盾相互交织,有的是短期矛盾和长期矛盾碰头,但仍处于可控范围,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态势没有变。要理性面对经济运行的起伏,既要正视问题、增强忧患意识,更要把握主流、坚定发展信心。


二要辩证看待经济增长速度的换挡,更加注重看质量、看内涵。速度由高速增长转到中高速增长是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特征。全面、动态、联系地看待发展速度快慢的问题,必须打破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重要位置,就是要努力实现比较充分就业、较高要素生产率和更优资源配置效率为支撑的发展。近年来,重庆主动调整经济发展预期目标,为加快推进转方式调结构留足空间,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下一步要按照“在有质量有效益的前提下,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得快一点也要鼓励”的精神,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最大限度释放增长潜力。


三要辩证看待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取舍,更加注重看潜力、看可持续性。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的深度调整。增速度、增规模、增效率是发展,减物耗、减排放、减污染也是发展。增以减为前提,减以增为目的,二者辩证统一于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必须把稳增长和促转型、调存量和优增量有机结合起来,既大力调整存量,又注重把增量做大,更着力把增量做优,通过做大做优增量促进结构调整和发展转型。近两年,重庆积极稳妥做好经济发展增减取舍的文章,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电子信息和汽车等战略性支柱产业增长快于一般工业,金融和服务贸易等现代服务业增长快于一般服务业,产业结构更趋优化,为长远发展积蓄了后劲。


四要辩证看待经济发展趋势的变化,更加注重看苗头、看规律性。当前,世界经济总体延续缓慢复苏态势,仍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我国发展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没有改变,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在新的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也出现一些苗头性、趋势性变化,比如“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代表了中国产业发展新的战略方向,市场竞争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新的消费模式和消费热点发展加快,环境约束趋紧,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势在必行,等等。我们要深刻把握这些新趋势与新变化,不断深化认识,善于捕捉机遇,及时调整思路,抓紧政策落地,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中积极作为。


五要辩证看待经济发展环境中的利弊,更加注重看大局、看长远。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国际国内宏观环境总体有利。全球范围内区域经济一体化、新一轮产业革命和产业转移浪潮正在兴起,我国经济腾挪空间广、回旋余地大,中央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等,这些都是重庆重要的有利条件和战略机遇。同时,重庆经济发展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如传统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创新能力不强等。这些机遇与挑战都是客观的,但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果从长的经济周期去分析把握机遇与挑战,立足当前、善谋长远、顺势而为,机遇和有利条件可以更好地发挥推动改革发展支撑作用,挑战和困难也能成为倒逼转方式调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


六要辩证看待经济发展城乡区域差距,更加注重看统筹性、协调性。我国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突出。差距也是潜力,不平衡孕育动力。缩小城乡区域差距的过程,将持续释放巨大内需,成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动力源。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城乡区域差距突出,对全市总体发展形成制约,但也构成新阶段的发展潜力和空间。要向缩小城乡区域差距、促进统筹协调发展要动力,从国家城乡区域发展大格局着眼,从推动新型“四化”建设着力,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内促进生产要素顺畅流动、资源空间配置效率提高、区域产业布局优化,实现整体功能最大化。


科学认识和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要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动摇,牢牢把握发展动力转换这个核心和关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发展动力的转换,不是推倒重来,不是非此即彼,而是一个均衡协同、循序渐进、优化增强的过程。结合重庆实际,兼顾当前稳增长与长远可持续发展,重点是统筹“三驾马车”和“三大动力”,统筹推进“四化”深度融合、互动发展,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统筹三次产业协调发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统筹“三驾马车”和“三大动力”,形成经济发展的“混合动力”

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与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三驾马车”协调共进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新驱动创造良好条件, “三大动力”有助于“三驾马车”的稳定性、均衡性、协同性和可持续性,共同推动经济发展平稳换挡、结构升级和方式转变。


促进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协同发力。当前,投资增长乏力,短期内消费需求和国际市场需求也难有大的起色,稳增长难度加大。简单追求某一方面的需求扩张,不但无法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反而可能导致经济结构失衡。从重庆实际出发,必须推动“三驾马车”协同发力,着力优化投资,充分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着力培育消费,积极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着力扩大出口,巩固和发展出口的支撑作用,保持合理投资规模,更加注重改善投资结构、改革投资方式、提高投资效率、扩大有效投资,不断释放有效需求,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抓住国家加大中西部地区投资力度的契机,抓住一些有效需求旺盛、但有效供给不足的领域和产业,实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产业项目和民生项目,保持合理投资规模,更加注重突出投资重点、改善投资结构、改革投资方式、提高投资效率、扩大有效投资。消费是最终需求,是稳增长的基础,要着力培育消费,创新实体消费平台,大力发展新兴消费业态,加快形成新的消费热点,稳步扩大消费需求。


强化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支撑。以全面深化改革释放发展新动力,以扩大开放注入发展新动力,以创新驱动激发发展新动力。一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全面深化改革,破除阻碍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弊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动力。当前,特别要高度重视改革举措在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中的带动和牵引作用,突出重点难点,不断提高改革质量。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结合重庆实际,继续抓好2014年25项重点改革专项和133项改革重点任务落实,扎实推进2015年24项重点改革专项和81项重要改革任务。二要全面拓展对内对外向东向西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开放也是改革,开放需要改革,开放倒逼改革。开放的本质是拓宽发展维度,通过开放可以集聚要素资源。重庆处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是西部开发开放的重要战略支撑。近年来,重庆在推进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方面迈出积极步伐,当然也面临不少新情况、新挑战。下一步要立足自身区位优势和开放条件,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推进全市全域开放,大力建设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铁空水“三个三合一”开放平台建设,即铁路、航空和水运交通枢纽、一类口岸、保税(物流)区。三要把创新驱动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重视创新就是重视未来,投资创新就是投资未来。重庆创新能力总体还比较弱,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强。下一步,要瞄准市场需求充分激活市内各种创新要素,广泛集聚外来创新资源,调整创新政策激励导向,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促进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

3统筹推进“四化”,走出一条符合实际的深度融合、良性互动、协调发展之路

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也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四化”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四化”融合互动,不仅能充分释放各自的发展潜能,还会产生新的发展动能,整体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推进“四化”,关键要在统筹上下功夫,没有统筹就没有体制机制创新;关键要在特色上下功夫,没有特色就没有突破、就不能落地。尤其要加大改革力度,统筹“四化”协调发展,加快促进产城融合、城乡互动、信息化带动,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努力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美好。


发挥新型工业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引擎作用。工业尤其是制造业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的筋骨。重庆作为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不优、发展方式比较粗放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迫切需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主战场。要围绕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现代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工业集约化发展,引导先进要素向优势区域、优势领域集聚,打造现代特色产业集群。坚持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路子,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节能减排,努力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发挥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领作用。信息化的深入推进,特别是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既可弱化地区之间的时空制约,减小区位条件对发展的影响,又能通过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培育形成新的增长点。这为相对边远落后地区高效配置资源、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重庆仍处在欠发达阶段、属于欠发达地区,必须抓住时机深入推进信息化,加快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互联网与经济、社会、文化以及政府建设等领域全方位深度融合,全面改造和升级社会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要注重以信息化促进新型工业化、推动农业现代化、提升城镇化水平和缩小城乡差距。加快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在高起点上做强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信息产业项目布局,推动信息化网络和技术应用向偏远地区覆盖,缩小城乡区域“数字化鸿沟”,带动农村和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大力发展互联网经济,促进生产模式、组织模式、管理模式、商业模式创新,培育新的产业形态。


发挥城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载体作用。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重庆市域面积广、人口多,城镇化增长空间和发展潜力巨大。要围绕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直辖市,立足全市发展一体化加快推进城镇化,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着力深化农村产权、户籍、土地等改革,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着力统筹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坚定不移走产城融合发展路子,加快形成以产兴城、以城聚产、产城联动、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打造碧水青山、绿色低碳、人文厚重、和谐宜居的生态文明城市。


发挥农业现代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基础作用。现阶段,农业现代化比较滞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短腿”。重庆自然条件较差,人多地少,农业发展基础薄弱。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信息化。大力发展现代特色效益农业,保护、开发和利用好山、地、水、林等资源,形成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旅则旅的差异化发展格局。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和装备改造提升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市场化程度和社会化服务水平。

4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市内和市外区域分工、融合、互动、共赢的协同效应

区域发展不均衡是客观存在的,但差距可以产生“势能”,“势能”可以转化为动力。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由“势能”转换为动力的有效途径。从重庆自身看,虽然区域发展差距较大,但发展的回旋余地和潜力也很大,后劲比较充足。重庆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既要立足实际有效集聚各种要素、加快自身发展,又要承担起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责任。


创新区域发展模式。通过创新区域发展模式,实现市内和市外区域合理分工、互动融合、协作共赢。对内,要深入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推进各功能区域差异发展、特色发展、联动发展,促进区域发展差异化、资源利用最优化和整体功能最大化,实现全市一体化科学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庆主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提出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将全市划分为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五大功能区域。这一战略是重庆“五位一体”现代化建设的载体和平台。对外,积极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全面落实长江经济带战略部署,加快推进成渝经济区和成渝城市群建设,促进市场一体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发展互惠合作、环境保护联防联治、社会公共服务共享,加快构建新的区域增长带和增长极。


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和生产力布局。资源要素配置上的区域条块分割,会带来区域之间产业同构、重复建设和过度竞争,影响了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率。优化资源要素配置,重庆可挖掘的潜力和空间很大。一方面,市域内要按照产业跟着功能走、人口跟着产业走、建设用地跟着产业和人口走的原则,促进五大功能区域交通、人口、城镇和生产力布局调整优化。另一方面,市域外要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统筹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流动,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特色发展的生产力布局,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着力推进区域内外互联互通。区域内外互联互通是一个系统工程,既包括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也包括规划政策等方面的衔接融合;既包括市内各功能区域之间的互联互通,也包括重庆与外部区域的协作联动;既有经济往来,也有文化交流。要加强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对内,构建起环状与放射状相交织的交通网络,破除各功能区域之间的地理阻隔;对外,打通重庆南向大通道,畅通西向、东向通道,强化西部地区综合交通枢纽作用,实现外通、内畅、互联。加强区域间的协作联动,完善和细化区域发展政策体系,加强经贸、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形成全方位、多元化的互联互通格局。

5统筹三次产业协调发展,通过大力转方式调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动力增强、活力释放

当前,我国发展面临“三期叠加”矛盾,既要稳住速度,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又要优化结构,促进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实现这双重目标难度高、任务重。必须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在做大总量中优化结构、加快发展中提高质量效益、协调互动中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关键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融合发展。要坚持把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以集聚化、集群化、规模化发展为导向,推动传统服务业转型发展,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在产业融合发展中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当前,我老秘网市部分实体经济经营困难,生产要素成本增长较快,特别是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突出。如果实体经济走不出困境,必将危及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要注重综合施策,强化产业、财税、金融、投资、土地和环保等政策的协调配合,不断改善实体经济的发展环境,特别要拓宽资本流向实体经济的渠道,让更多的资源要素投向实体经济;善于把握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强化技术创新,大力引进先进生产要素,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注重改善产品和服务消费环境,加快产业升级,提升实体经济整体竞争力;注重营造良好氛围,让社会各方关心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和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必将为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要以小微企业的大发展带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又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助推小微企业蓬勃发展,形成以微观活力支持宏观稳定的良好局面。优化创业创新环境,降低投资准入门槛,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发挥好扶持政策的集合效应。坚持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充分激活民间资本活力。坚持大企业带小微企业,加快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小微企业“铺天盖地”的良好态势,实现大中小微企业联动发展、协同发展、融合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新常态带来新挑战、新考验,必须要有新状态、新办法、新作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各级领导干部要多干实事,不讲空话大话,既要敢于作为、勤于作为,又要善于作为、有效作为。现在,重庆各项事业发展态势良好,面临着跨越发展的重大机遇。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抓党建,坚持低调务实、少说多干,敢于担当、积极作为,切实做到“经济新常态、工作新状态、干部新作为”,努力开创“科学发展、富民兴渝”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局面。

(作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

 

精彩评论1

正序浏览
爬格子 发表于 2015-5-21 17:26:38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文写作百法例讲
“新常态”首次提及距今已有一年。2015年一季度GDP增长7%引起的反应,说明我们对“新常态”理解仍不够透彻。笔者认为,进入并适应“新常态”需要“三不”:
  首先是不恐慌。民众不要被“唱衰”论吓坏,要清楚经济周期性出清引起的下行压力不是衰退。无论是与世界其他经济体进行横向比较,还是从国家历史增速层面进行纵向比较,中国当前经济状况与“衰退”还判若云泥。同时,综观全球经济发展历史,一国经济发展总有周期性,经济增速下降或经济调整引起的阵痛,和经济上行一样,都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状态。能搭上中国高速发展的“快车”,享受繁荣带来的舒适,就要能够接受经济调整和放缓带来的不适。

  其次是不安乐。面对经济下行压力,行政管理者和企业管理者们应保持危机意识。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虽然中国不会出现系统性危机,但保持警惕仍然必要。正因认识到这一点,政府做出了全面结构性改革的决定。但正确“决策”尚不是“不衰”的全部保证,还需要真正能够决策细化、政策落地、执行得力,打破部门藩篱,惩治为官不为,确实使政企关系得到良性发展。其他国家在高速发展过程中转型升级的失败案例屡见不鲜,虽然各国不能完全类比,但转型道路的艰难不可小觑。我国在此进程中,将完成从传统稳态增长向新稳态增长的转换,这种过渡需要重构新的增长模式和发展源泉,不但需要极大智慧和勇气,也需要积极作为和不懈努力。
  最重要的是不盲目。中国经济30多年高速发展常被称为“奇迹”。沉醉于“奇迹”和迷失于“衰退”一样盲目,这两种状况都和我们缺少基于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经济理论和模式有关。因此,中国经济需要更独立的研究和深刻的战略。中国一向以“务实”为主,模式和规则相对弱化。但这种发展方式的边际效应在不断递减,当前转型升级的一大目标,其实就是设立规则、建立制度,从而使整个社会协调共进,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需要更为务实的“常态”,其基础是系统和科学地解释自身、指导自身。无论是古典经济学还是凯恩斯主义等,经济理论往往都是随着经济实际变化而引发的新思考,随着时代变迁,它又会不断得到验证、质疑和修正。一种经济理论或模型在其他场景下,设定与变量大相径庭,并不一定完全适用。因此我们不必拘泥于更不能照搬各种既有经济理论,而应建立我们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模式,以解释我们经济发展的轨迹、我们屡唱“不衰”的本质原因,从而建立我国特有的经济发展战略。
  新常态就像新媳妇,其重点在于身份转换。迈进这个门,当然是期待也预见将来会更好。尽管会有一段困难时期,不得不面对更为复杂的环境和更为多重的压力,但这是成熟的必经阶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7关注

489粉丝

4158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