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有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近年来,我县在不断总结推广“村会协作”经验的基础上,大力推行“支部+协会”的农村工作模式,在创新党建工作机制、促进产业化经营、推进新农村建设等方面产生了明显的效果。
一、主要做法
2003年6月,我县沙芜乡在渔业协会中率先建立协会党支部,开创了“支部+协会”新模式,实现了党建和经济发展双赢的效果。经过两年来的发展和推广,“支部+协会”模式在我县不断延伸拓展,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1、精心组织,搭建平台。近年来,随着农业特色产业的不断发展,我县进一步加大引导、规范力度,先后成立了渔业、苗木、花卉、豆腐皮、养羊、水果、蜜雪梨等各类专业协会,并注重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采取基层党支部与协会紧密结合、在已建协会中建立党支部、党支部引导群众建立协会、在协会中建立党小组、多个党支部和大型协会相结合等多种模式,通过“支部+协会”的组织形式,既充分发挥协会的技术优势,又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搭建起农村经济与党建互赢的新通道。
2、建章立制,规范运作。党支部指导和帮助协会成立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管理机构,建立和完善议事、管理、联系服务等工作制度,进一步规范协会运作,促进协会更好发挥作用。议事方面,协会的各项决策均由会员代表会议讨论、协会理事会和支部联席会议决定。管理方面,建立和完善协会章程,明确规定协会的发展目标、组织领导、经费管理和会员的权利义务,对协会事务、财务实行季度公开制度,接受会员监督。联系服务方面,建立会员“一证两卡”(会员证、档案卡、跟踪服务卡)制度,方便会员和农户在遇到问题时,可及时得到帮助与解决。
3、沟通协调,营造环境。党支部注重加强协会与各方面的沟通联系,为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是注重理顺与上级党组织、有关部门的关系。争取得到更多的指导与帮助,同时,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积极向上谏言献策,推动产业加快发展。二是注重发挥协会的网络优势。经常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或提供技术咨询指导服务,使协会的服务更加及时到位。三是理顺与会员的关系。协会党支部指导协会定期举办科技培训班,坚持墟日、现场提供技术咨询服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让会员及时掌握各类实用技术,得到更多的实惠。去年,全县各协会举办培训班近百期,参训2000多人次,现场技术咨询3000余人次。
4、加强引导,示范带动。产业发展进程中,党支部注重发挥党员致富带创的能力,坚持让党员会员唱“主角”、发挥主导作用。一是加强引导。党支部通过各种形式,广泛推介协会章程,宣传致富典型,引导更多的农户参加协会、参与产业化经营,促进协会不断发展壮大。如,沙芜乡渔业协会由组建初的56名会员发展到现在的83名(其中党员20名),辐射带动了全乡2万亩水面开发。二是带头示范。协会坚持新品种、新技术由党员率先引进,试验成功后逐步向群众推广,取得了明显实效。如,在苗木、花卉协会的带动下,全县240多户农户参与种植,在全县形成了珍稀苗木1.58万亩、鲜切花2000多亩的种植规模。三是结对帮扶。积极引导和组织入会早、技术好、资金足的党员,从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农村党员带头致富、带领致富的能力明显提高。
二、初步成效
“支部+协会”以党支部为核心,协会为纽带,农户和生产基地为依托,实现了党支部与协会、农户、产业的相互联结与融合,把党支部政策引导、组织协调、发动群众的优势和协会群众性、同业性、竞争性的特点结合起来,成为党支部引领经济发展的有效抓手,是新形势下农村工作的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
1、推动了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村经济加快发展。“支部+协会”把活动的着力点和侧重点放在调整产业结构、搞好科技推广、延伸产业链条、开拓产品市场、强化辐射功能上,推动了产业化经营,取得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如:渔业协会,市级龙头企业--九龙湖渔业有限公司集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营销人员已发展到100多人,带动沙芜乡农民人均收入1429元。花卉协会,将生产、科技、信息、运销、加工、储存等各类专业企业和农村个体吸纳到协会内,产业链向保鲜、包装、组培和配送等环节延伸,产品销往沿海各地、效益明显。豆腐皮协会,着力在标准化、规模化上狠下功夫,不断拉长“种植—加工—养殖—沼气”生态农业产业链,产销量逐年上升。
2、完善了服务体系,带动了广大农民共同致富。活动中,党支部与协会坚持把服务放在首位,不断健全完善服务体系,创新服务方式,为农民提供市场、科技、信息、资金等方面服务,解决了群众在致富过程中许多村民一家一户办不了的事,使农村党建有了落脚点,带动广大农民实现共同致富。如花卉协会,引导龙头公司采取“三包两统一赊”模式,保障了会员的合法权益,有力促进了产业化进程。蜜雪梨协会在加强种植指导的基础上,重点放在“找市场、促销售”上,形成了60多人的销售专业队伍,去年销售蜜雪梨300多万斤,为果农解决后顾之忧。苗木协会,坚持走“重科技、优服务、闯市场”的发展路子,推动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和高效益方向发展,其中嵩口镇立新村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65%农户从事绿化苗木种植,仅此就实现农民人均收入2800元,并培育了年收入10万元以上大户4户。
3、提高了农民素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通过“支部+协会”,一批农民在实践中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开放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科技意识、诚信意识不断增强;协会党员普遍掌握1-2项实用技能,在科技兴农、发展农村经济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如,花卉协会通过开展“村会协作”活动,组织大户参加农函大、农广校学习和外出参观培训,造就一批农民土专家;渔业协会党员邓开桂建立养鱼基地、兴办加工厂、完善营销网络,免费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信息帮扶,出资帮助困难农户发展生产,带动了所在村30多户农户共同发展渔业产业。与此同时,党支部注重“三向培养”,把协会中的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优秀党员培养成支部委员,促进支部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提高。近年全县共培育各类党员大户163户,发展48名大户入党,60%以上的村“两委”成员、80%党员会员为当地致富能手。
4、密切了党群关系,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推广“支部+协会”模式过程中,党支部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富民政策,把为民谋利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团结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坚持从实际出发,贴紧农民的实际需要,为农民群众排忧解难。党支部正是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和为民服务中密切了与群众的关系,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激发了群众向党组织靠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2005年田源乡发展的农村党员中70%是协会会员或专业大户;渔业协会党支部发展新党员5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8名。此外,推行“支部+协会”的地方,村民有困难,支部先出面,协会谋解决,群众上访事件明显减少,社会更加安定稳定。
三、几点启示
“支部+协会”的工作模式较好地解决了支部、协会、农民三者之间的关系,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顺应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强烈愿望,实现了党建与经济工作的成功对接。“支部+协会”模式在我县迅速发展的实践说明,这一模式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1、选准产业是基础。专业协会是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效组织形式,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则是协会不断发展壮大的基础。离开了产业化发展,协会就缺乏生命力,“支部+协会”模式就没有发展的产业基础和空间。因此,在“支部+协会”实践中,要依托主导产业,积极大胆地建立和发展协会,并通过抓好协会建设,推动主导产业的发展,加快实现专业协会与农业产业化的有机结合。这个过程中,各级党组织尤其是组织部门要依靠和发挥科技、农口部门的作用,科技部门要认真总结“村会协作”的经验做法,农口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业务优势,积极主动地做好工作。
2、服务群众是关键。在推广“支部+协会”机制中,必须将服务群众作为最终目的,突出支部的主导作用和农民的主体地位,维护好群众正当权益。为规范协会的经营管理,保证协会始终沿着服务群众的方向健康发展,党组织要主动帮助协会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督促协会坚持“自主经营、自我管理、规范操作、共同发展”的宗旨,指导协会帮助群众共同致富,在推广新技术、传授新技能、指导经营管理过程中尽量提供无偿服务。同时,按照“双方自愿、互惠互利、契约管理”的原则,支持在提供种子、设备和销售产品等环节收取合理的费用,实现以会养会、滚动发展。
3、形式多样是活力。不同的地方,由于历史沿革、人才状况、产业成熟度的不同,“支部+协会”的形式必须是多样的,这样才更具生机与活力。在形式上,可以是一个党支部与几个协会结合,也可以是一个协会与几个党支部结合。可以是紧密型,即党支部通过建立和管理协会,协会是党支部抓经济发展的主要渠道和载体;可以是结合型,即在已经建立协会的地方,通过村干部兼任协会负责人或吸纳协会党员负责人参加党支部工作,整合二者的优势;也可以是嵌入型,即在符合条件的协会中建立党支部,党支部在协会会员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无论是哪种类型,都要注意因地制宜,不能片面追求“规范化”、“模式化”,搞支部与协会的强行搭配,影响协会的活力,损害会员的利益。
4、党的领导是保证。总的看,协会对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作用,但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有的规模较小,市场竞争力较弱,辐射带动能力不强;有的在经营中遇到土地流转、农民培训和资金筹措等困难,仅靠自身力量难以解决;有的经营管理不规范,运作机制不健全,甚至把市场风险转嫁给农民,损害群众利益,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农村专业协会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对此,农村基层党组织应当及时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主动加强领导和指导。既坚持农村专业协会“民办、民管、民受益”,又坚持党的领导,把党组织和协会的各自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支部、协会与农户相互结合、良性互动。
(作者为三明市政协副主席、中共清流县委书记)
责任编辑:陈 锋
|